姚氏初修家乘序 十六世裔孙秉衡(迎南)谨撰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巳未仲冬月)十一月吉日2 ]9 v+ b3 q0 J$ T" p* [ ; h3 [7 l8 k/ G+ _宇宙世界在远古时期只有两种颜色——青色和黄色,这两种颜色区分开了夜晚和白天,世界混沌初开,渐渐地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羲和与神农创造了万物生灵,是万物起源的祖先。 追根溯源,有文明记载的上古姓氏由此而诞生。这些传说来自于典籍,记载了那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并非我们的先祖凭空之遐思。 虞帝诞生于姚墟,姚氏家族由此起源,开始繁衍发展。自虞舜之后,有几个朝代罕见姚姓名臣(因为历史的原因)。但自汉朝以来,姚氏英才俊杰辈出。例如:姚期佐汉,云台标功臣之名;姚崇仕唐,宰相肇开元之治;而且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样仕唐的瀛洲姚思濂跻身于十八大学士之列,他的著作《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部中的两部……一时半会数不完;还有姚明白著正人之目,唐有姚洪忠表贞于史册,元有姚枢倡导将汉文化传于北方……这些姚姓名人不但在当朝璀璨夺目,而且名垂青史! 庆幸的是,明朝初年,我始祖伏一公,时任队长,职掌绿旗,战时则为军,不战时则为农,都驻扎在同一个地方保持着军队的建制。开始时戍卫巡防在祖籍江西,继而迁居随南。$ a- T8 x J( \6 c; N 当时漕运已经开通,漕米转运紧急的原故,无暇顾及家族事务,家族虽然兴盛,但是各支各房混淆不清。都是因公而忘私以至于族谱未修,弃小家为国家以至于祠堂未建。 一直到前清光绪初(1875年左右),玉田公(国琳),风林公(峻德),慷慨热情地倡议修建祠堂,积极地宣传要寻根溯源,认祖归宗,传承家风,弘扬祖德,发扬光大姚氏家族,提高家族凝聚力的正能量思想。" j: \0 v" X: A; D* Z1 n6 y 倡议一出,大家积极响应。接着,开始挨家挨户地收费,每家贫富不均,收费酌情而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每家每户去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筹齐了资金。 于是在姚家冲地点买田买屋,建立起来了祭祖祭宗的姚氏祠堂,从此以后,祭祀先祖有了专门的地方,祭祖的费用也有了依赖保障。 但后来因为数间房屋不足以托先灵,几亩薄田不足以供奉祭祀。于是,凤林公又邀同族绍唐公,汉翔公,玉田公,连杰公和我父明公等商议,大家约定,在各公项捐谷,年年存积,存之有余后又在陈家嘴买地基一块,动工修建祠堂。同时又抄录宗谱,这真是莫大的盛举啊!9 z- T$ G- i) Y! F3 G 真诚地感激凤林公首先提出了这么好的倡议,和同事诸公的齐心协力,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q; R$ M d# t+ ?/ j 应痛心惋惜的是族谱还没修好,祠堂还没完工,凤林公就带着他未竟之事业,遗憾地与世长辞,其他的几位倡导者也都相继辞世。我寻思着祠堂和家谱事,真是夜不能寐,惶恐不安啦! 今当教读之闲暇,奉业师秉钧之命,再次商议修谱,又命我襄助其事。我自思才庸学浅,不过,按照世系年表和草谱上的记载认真核实校正,正确的记录下来,不对的予以改正或删除。序昭序穆,分派分支,很多前辈的资料有误,但是不能再将失误传入后世,一误不至于再误。情况属实校正后让其永传,而不至于失传。6 w" n; b; t# D% ] 惟一担心的是先祖们的字派不一样,这会让后世子孙难以辩别一致,其间恐有支派弄不清楚者,亲疏远近难以知晓者,甚至父子,兄弟辈分颠倒者,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如果真的混淆不清,该如何是好呢?唉!这必须等待后世贤孙,考证出不符合情理的,予以改正,补上被遗漏宗亲的资料信息,以编纂成一套全面,完整的族谱,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厚望啊!; k5 C- t" _0 M 此序" D& R, v Y9 y( u0 X( O+ C6 u 十六世裔孙秉衡(迎南)谨撰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巳未仲冬月)十一月吉日 |
pszyyao 发表于 2021-11-16 22:447 k: D3 u0 N' I* g0 C 湖北随州《姚 氏 宗 谱》 相三堂 2021年版1 f6 _* M$ w( i( ] http://www.xn--rhqsor9z4vbj00bnvmer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88&fromuid=4 (出处: 世 界 姚 氏宗亲网) |
宗谱二次续修序言 国家编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修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撰谱,考世系,识宗支。华夏历史由这三大部分构成,它记述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此乃我国传统文化突出特色之一。是故,国家不 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2 V d: b% {1 ?6 z$ ^$ i* n; u 家谱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发展和重要 人物事迹的特殊文化典籍,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的有效印迹。家谱是寻根问祖的主要依据、宗亲联络的重要纽带、家风家规教育的特殊载体、家族文化传承的有效形式。 有了家谱可以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 因而,凡家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 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 思根本。家存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这是 我们续修谱牒的动力与源泉!. u; O" B- m$ S4 s7 m 本支家谱属于湖北省姚氏宗谱之一部,主要记录始迁祖伏一公自明洪武二年从江西吉安府迁入湖北德安府以北溳川乡归仁里(现为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神龙寨村) 之后繁衍发展之情况。 本支系曾于清朝末年进行过第一次修谱,受历史环境影 响ꎬ首次修谱几次中断,先后历时50余年,直到 1947 年才得以完 成。由此可见先人们当年修谱历程之艰辛、毅力之坚韧。' U" C1 k0 _9 j! a5 y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ꎬ经过 7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国运昌隆、天下太平,华夏大地,修谱建祠蔚然 成风。本族第一次修谱至今时隔 70 余年,族人早有续修之心愿。 2019 年 2 月 23 日( 己亥年正月十九) ,经军德、世军等人提 议,随南姚氏宗亲近 40 人第一次聚会,众人提议成立姚伏一宗亲会,发动族人逐步完成续谱修墓建祠之大事,推举本人为宗亲会 筹委会牵头人,我觉得这是姚氏家族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作为 姚氏家族一份子有不可推卸之责任,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是年 4 月 6 日,姚伏一宗亲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来自神龙寨、姚家寨、洛阳镇、安陆市小洪山、皖南广德市等地伏一公后裔 100 余 人聚集洛阳镇大自然山庄,共商姚氏家族未来发展之大计。会议成立了姚伏一宗亲会,确定了五年时间内完成重修族谱、复修祖墓的目标任务。会议选举我为首届宗亲会会长,我自知才疏学 浅、智拙力微,实难当此大任。时刻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有负宗亲之厚望,须臾不敢懈怠。幸有军德、永才、永记、世忠诸君鼎力扶持,又有永茂、永权、章远、全远诸君出谋划策ꎬ更有东远、 世杰、世发、世海、泽武、安平、兴伍、世锐、宏远、泽园诸君的同心 实干,大家始终秉持“贴时间、贴精力、贴金钱”的奉献精神,才使局面得以开创、工作得以推进。! v0 l% I, E3 e- V 宗亲会是宗族公益性组织,经费是宗亲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宗亲会成立之初,为筹措续谱修墓资金,大家一起深入各地 宗亲中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动员,得到了广大宗亲大力支持,安陆市宗亲世杰、世德、红平、安平开启大额捐献序幕,带动了各地宗亲踊跃捐款,不到半年时间,宗亲累计捐资近 40 万元,其中世杰、 姚明、红东、军德、世军、世海、泽武、永宏、琰远、远培、永茂等人捐资超万元,捐资超过 3000 元的 20 余人,安徽宁国市宗亲永茂先生 一家捐资 4 万元,为二次修谱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了搞好新老族谱的衔接,宗亲会一班人亲自拜访了老族谱收藏人世材先生,世材先生慷慨割爱,主动将自家收藏的老族谱捐献出来,此套 家谱为二次修谱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文献基础。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我们适时组建精明强干奋发有为的新谱编写班子,为二次修谱有序推进提供了人力保证。为了确保新谱编纂任务如期完成,2019 年夏,工作初步启动,后因疫情影响,工作一度中断。 2020 年7 月,家谱续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永才先生全面主持编委会工作,自此修谱工作得以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家谱修编过程中,编委会工作人员的勇于吃苦、主动作为,确保了每个阶段任务的落实。永才先生率先垂范,从方案的制订到每项工作、每个细节的督导落实,都做得井井有条;他本人还几次 跋山涉水深入山地查看已逝宗亲碑文,核实相关信息。东远先生 担任新谱主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加点,从版面设计到编辑业务指导,从宗亲信息汇总到总谱目录的编辑,从表格制作到文字录入再到最终校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世发先生主持文化宣传部工作的同时,承担着新谱文字部分的编辑校对工作,能克服本人大病初癒的特殊困难,在世锐先生的协助下,很好地配合主编完成了文字编辑、校对和审查工作。章远先生是第一次修谱的抄录校核人之一,又参与此次续修谱牒并担任总顾问,92 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还主动承担了老谱文言文的繁译简和断句任务,实为姚氏家族之荣耀。建华先生常年在外务工、又要照顾幼小的孙子,他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提前完成了老族谱文言文的翻译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地收录宗亲信息,世海、世杰、世 忠、世艳、永记、兴伍等人多次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驾车上百公里亲临宗亲家中,登记信息。 即使无功而返大家也毫无怨言。责任编辑意德先生,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出色完成本人承担的编辑任务后,又帮助其他编辑分担了部分工作任务。姚 赛(泽字辈)之妻魏晓梅,在完成自己的教书任务之余,一边带小孩,一边较好地完成了国清公支下责任编辑任务。还在大学读研 的明秋(荣字辈) ,趁新冠疫情爆发封闭在家和放假期间,协助父亲编录校对宗亲信息,当他得知三分(国栋公支下)缺少责任编辑时,主动请缨,利用在家滞留时间,同父亲和他人一道完成了本支系宗亲信息登录任务。 编委会每一位家人,在这次续修家谱过程中都操了心、出了力。 在此,对所有参与新谱编纂工作和为二次修谱做出贡献的家 人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此次修谱时间紧、任务重,本谱编辑过程中不可避免存 在一些瑕疵和问题,请各位家人和读者予以谅解。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5 s) ]1 G7 C3 R4 Q( U$ w 姚氏家谱第二次续修出版,是本族的一件大事喜事。新谱凝聚着全体编委会成员的智慧和心血,也寄托了广大族亲的良好愿望和热情奉献。新谱问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希望全体宗亲对新谱倍加珍惜。特别希望新谱收藏的家人一定要妥善保存,并能利用每年清明祭祖时间,组织姚家子孙翻阅学习,让姚家良好家 风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 P/ d7 g0 e q o5 C 是为序 第十七世孙继德 谨撰# V* Q' e0 M4 o+ s 公元2021年8月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