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5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字一帖为媒介,与俩位宗亲结为好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49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0 14:4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1 12:09 编辑 - a& `$ d& ^5 L# K

, z# \* ?% A% B  r* g1 y: ?* ]              昨天,我在跟闻闻宗亲帖时所写的<<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为姚而聚,践行舜德。天下明德,唯此为大。>>二十四字,没想到竟如此神灵,几乎在同一时间里,把姚网大家园里的闻闻明德俩位宗亲和我紧密地系在一起,成了我们三人结为好友的媒介。噢!对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的[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就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 p6 [+ ^7 N5 U  u# C6 ~
(聞) 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综上述:此乃,“明德之声而敬畏其文,始祖召喚后裔孙聚姚网,学习、弘扬、传承、践行舜德”。真所谓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 • 六本》。无不妙哉,神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姚闻闻 + 10 写得很好,赞!
姚先达 + 15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049 天

连续签到: 256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6-4-20 21:5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0 22:50 编辑 ( e$ N  B. c/ b7 q& r

5 ?+ t6 @6 w( L. N: n- O$ @                 感谢先达宗亲第一时间关注和点评帖子!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中华姚网数万舜帝后裔孙学习、弘扬、传承、践行舜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共同的决心和动力

签到天数: 4064 天

连续签到: 256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6-4-20 23:22:24 | 只看该作者
敬文老好帖!为敬文老鼓掌点赞!

签到天数: 349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1 17:56 编辑
/ p% T3 ~* k  Y3 b. ^/ `$ \6 [! C9 u$ }  {3 e
  先登(教授)宗亲:您举手抬足非同一般,您的评语,对我而言就是动力,就是方向。"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这才是"接地气"的真实意义,更是为姚而聚,振兴姚网,兴旺姚族的主力军!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签到天数: 349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15: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5 15:51 编辑
1 Q$ p* d$ h3 Y3 h5 F& `" S' f9 F$ I, g8 ~- K( c. g. A5 \

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       载自百度:[洋渡居士的博客]

注:《尚书》云“诗言志”,《诗》又云“诗缘情”。诗中所藏吾姓名、笔名、网名、释名也,名之所寄吾情志矣。哀哉!幼惧不活,父赐名毅。少居荒野僻壤,三死而后生,似舜虞成野姚墟之殇,投稿文刊得名主编阳师汉笙独赏,师知吾苦,以賜野姚安慰之,为吾笔名首次铅字见睹报端也。中年读明忠州临济宗师大德高僧聚云吹万和尚禅诗顿悟,笃信佛缘,释名乐山大佛居士也。十年前,因缘宗族网络姚氏家园,首拟名一、再拟名闻,三拟名闻闻,所拟网名一而再再而三之定而未谓也,后以三为定名。近吾宗亲江西绍弦,直问野姚释名嘱吾骂之,其殊不知其因缘,不为过亦,吾独静默无言,实乃恩师用典所赐,何敢弃之,甚而骂之,弃师如似忘祖,皆为吾骂名也。故冥思多日,方寻得洋渡溪是吾故乡之名也,添居士再为网名。特题诗笺记之释其名号之缘由矣。


( k) F3 \# }' f               拜读此文感悟如下:一,看问题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二,践行舜德,以德报怨,正确对待被误解的人和事。从今日做起,从自己做起,持之以恒。三,学舜德、明舜理、承舜迹、谱舜光,是每个姚姓人毕生的责任和义务。我姓姚,我自重,我骄傲!願与宗亲共勉之。$ a6 W, `, F2 q+ }0 }4 C: G
            " E5 P' p! g  p7 u
         诗云:    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
1 L: z! f! |4 Q6 ?  ~; b* @1 I& e7 [-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6-4-26 13:2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6 17:15 编辑 ! ~$ W' q& H$ O
姚敬文 发表于 2016-4-25 15:01
8 \; k/ W7 C' O1 Z+ c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       载自百度 ...

, _  n: N0 \; j( M
2 v) e$ O& f( ^* H0 b5 k( n您老怎么还没休息!?其实不在乎这些最好,没关系,不知不为过。我作此诗之目的完全是为自己历史预留史料,以备后人之疑。野姚是我少年第一篇发表在《文学遗产》的笔名。由四川籍大文人阳翰笙恩师赐予我的,阳翰笙是文革四条汉子之一,与夏衍、田汉、周扬齐名,这您应该知道。我的文章怎么到了阳翰笙恩师之手又怎能和这样大的名人接上关系,是因为他是我的表妹夫的伯父,七九年我刚上大学十六岁,爱读水浒,写了一些对水浒人物的看法,学校放假,我到妹妹家玩,被表妹的公公阅读,他也是一个名人,重庆市文学创作室主任阳晓,他写了很多剧本,有名的剧本《沙洲坪》和《山城棒棒军》都有他的心血。他看后认为很好就交给了他哥哥阳翰笙恩师,翰笙恩师刚从文革后复出,正办一份文学学术期刊《文学遗产》,就为我取了野姚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他向我解释赐名的典故是出自《尚书》《舜典》古文字学家郭绍虞释义有句“虞舜成野姚墟之殇”,当时也没在乎用典和用名,一直也没人问过此笔名的由来,那天绍弦宗亲跟贴有了质疑,才让我想起此笔名的由来,所以赋诗记之备忘,没有其他怪罪谁的意思!谢谢您老的关注!5 `, T9 {( d+ t' E

签到天数: 349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26 21:47:44 | 只看该作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在乎”与“不在乎”。它们之间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同时又互相关联着的矛盾体。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地点、对象的情况下,均会产生“在乎”和“不在乎”的不同反映,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首先通过耳、眼、鼻、舌的感观,反映到大脑中来,经过加工、分析和整理,再根据各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客观事物作出主观臆断。如一个成年的汉族人,到回族歺馆吃自带的猪肉,被认为这是对该族的大不敬,回族人一定是很"在乎"的。反之,汉族人在其他歺馆吃猪肉就无人"在乎"了。因为,这里只有爱吃和不爱吃的喜好,而没有大不敬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在乎"和"不在乎"了。 曾经听一位贤达说过你要说话,必须得注意时间、地点、环境、场合、对象,不能随心所欲。你在庙堂里唱卡拉OK,那怕是国际名曲,这和教授不因人施教一样,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不知这位贤达说得正确与否?敬请宗亲共鉴雅正!

签到天数: 4064 天

连续签到: 256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6-4-27 01: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7 22:11 编辑
0 a) g2 P- V3 @) C, y
姚敬文 发表于 2016-4-26 21:47" ^& Q, [" _1 a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在乎”与“不在乎”。它们之间是一对既对立又 ...

3 t3 f4 q8 ^( n, _9 \# C6 U- q4 ]' m, b' N" _  ?" o6 o) ]" H
每次拜读敬文老的帖子,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敬文老还这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怎不叫人感动!

签到天数: 349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2:32:43 | 只看该作者

存养类:            载自百度:部分<<弘一大师人生格言>>供宗亲们学习共赏 ! 天下明德,唯此为大。 

1、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R8 N0 ]8 `* E& T5 n    2、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 f7 v5 Q; `6 v- L    3、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 o- H6 v! h9 v$ x! j    4、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 j! ]4 A: m: @+ T* U' l4 l* I0 @    5、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9 g7 L1 r( S# h8 u* ]
    6、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 z2 {8 L: W8 \* ^. \% p
    7、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 ?" r" N; F6 Y6 {    8、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 Q+ r; `% x9 x, z! }- }0 q4 q    9、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 [9 \9 \& t' U4 H1 e+ g    10、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 |5 }, F8 E; v2 b2 ~: H
    11、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 z% ]" q% k+ G2 [4 A* }    12、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 y  \. b1 e: Q0 q0 X
    13、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 f, B- e! I! x! W* x
    14、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0 s! }) Z' C# R$ v- i, Z* R    15、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 @$ W9 d" Q9 F' b5 R+ S
    16、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 l) f. z' u) L: [+ o
    17、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p4 j4 c5 N! S- C& \! p
    18、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 S& x4 @3 d( d. ]7 [: i
    19、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h/ U' H3 o& q4 C3 v( q
2 y( z! p; r0 f3 @" j
  20、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8 _& ?% O8 z8 l) l
6 o, z' t0 j  d2 `  21、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 [' A( ^8 @( R: {! A
) _- H6 M7 V# d# ]1 O, i
  22、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 u* j3 E8 T9 S8 w" b" l9 h

1 K& H. C) F% h" Z. f/ M  23、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 m/ `* @+ c/ l3 z9 S$ x- D! e9 H, o
: M! F  G5 A) P) O: }$ I5 E
  2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 c! P3 ~$ o' U5 \+ ^- y6 h
- j8 B9 n6 ]7 r+ @5 A" B
       
( R, E( U  \/ A$ f0 G  N5 d" q    持躬类 & ?0 y4 k6 e) c7 X! u. S/ T+ N

2 `% |1 {/ C3 J- U! G  1、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 ^7 ]; ]' Q1 M/ w
" n" k$ P/ v/ \( g3 U* j# Z+ y
  2、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 p& [7 t0 I( `. ~( M
: n$ ^1 \1 d8 S8 I$ N. r9 m2 X  3、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7 K* I7 Y' ^0 {/ `( j0 i2 [% U9 w, F8 {
  4、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以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0 B' E( P  e% ^5 h1 w
& w9 {5 q9 a7 Y" g3 R( d" ~% {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3 l$ l6 J& P, o
/ Q7 D. n$ }9 g/ q' C# H3 F0 r9 c" c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0 q: O! e" r: I. Q5 }

0 Y  H" O) _0 ?8 r* X* I& o  7、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 N/ V& @# E# P  ~1 f6 d: F
$ q% r9 @( q3 }; O
  8、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 U5 N- m( K; l7 ?% y1 {1 ]

6 A4 y) N/ N  W- B  9、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 }8 I5 O: P$ `# X; ?& }" [- b  I' Y! l/ |3 }1 a
  10、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 x' ~/ V0 Q) T: q: }$ I& |( d1 F0 S. |1 U
  1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 ]; v% i$ z' z1 j! e1 r6 @$ n
( o2 V4 i7 o* b: J
  12、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 h! p7 e( q0 D. }% w( y2 c

* q* W$ J! k5 B* L6 E  13、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7 E' W& B/ K7 U: j( n7 j# t9 S& a* P5 y% E( e% E
  14、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4 Y4 d" e. G: S* d* n& q, v" c7 E* F3 P2 E; z
  15、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2 P) X. ?9 k0 P. f* b

( h7 e, f  T% j, z" s0 {  1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 H6 e- d. @2 l5 N# R  O1 g8 g0 U9 m2 y3 [9 D; d  M
  17、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 t; u. k5 M8 l) q8 p
- n( I+ V- P& t7 x9 U$ C  18、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 o- q0 b5 N: d# ~7 n

; l7 ~) G: K8 L2 V1 q  19、心不妄动,身不妄动,口不妄动,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0 }% F/ W. h3 |3 k, J2 r% k$ s. h1 ?4 A3 Q, b" W0 m+ \
  2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6 \) B" Z- O5 F2 M8 ?/ Y+ w

7 K1 Z* T( G; y% P7 u  21、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 }  y2 M& w9 s; A

; d  a: F) g+ N  22、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4 `' ~) O3 p- e; C! @# w: N' [/ ~9 `8 d" ?; b; j& k
  23、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 j8 }8 w) Q. D# D& H1 o- W; H' \9 p  s
  2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 `" t2 _3 P7 v+ E, T  y; P
3 N% _* u: _' c. _" Y* H
  2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 g( j9 u9 f. h$ c9 N$ p

$ M; n( ~3 ^7 u) r- m; h2 w) |  26、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 [& m% P# T$ P0 M1 p$ k8 |% b

# J6 H% A- `# @4 _4 i; I! k) [  27、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 N  T2 J0 q0 H& j0 x( z: ?0 E8 ^4 b
  2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9 j/ d1 U0 B3 e+ u9 ]+ r) k0 H) p. z! Y0 T. d* i8 \
  29、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9 {1 g2 K3 w  |1 U" j
( a5 g  G0 U$ p; d% B8 C  30、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_) l3 _" P& @- s1 u% p9 y

4 Z! i+ P  d( x9 a9 B  31、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 S. u7 D$ j7 T: r0 H7 b
& A) {& V5 f( s0 p6 }9 ~: K) @
  3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 [: M6 G4 v# S
) x- O7 n, J4 _0 d, b; t- Q  33、胡文定公曰: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险。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8 Y$ S  t: P" n4 l. y+ k# |$ `* L- D: `" ^: i9 w- ?- A4 W
  34、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3 @' h1 f, |! I

# T% F, b9 b. L  3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 C' A/ k, Z+ ?" S& A% U9 \5 e8 n4 H

1 V0 I5 P6 v  P$ \7 Z, n  36、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0 M* ?& h# r0 }% r: C& h, W
$ I" k4 S$ g0 w6 z7 ~7 ?
  37、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 U1 k3 v$ G. n2 e% w
0 Z) w6 X) v/ E9 f  O- X  

敦品类
# r; N+ p% C! ~5 e% v( J; v# _1 A7 L1 s! ^0 F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 D% @8 P9 ]+ h& O; D. A2 a. [& {/ ^# d2 [
                    

处事类 4 s1 B- d- ?- h, U; y8 P3 v
( z* F1 R+ S$ Y. B
  1、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 `9 q6 k% ^8 W+ i+ |
- H5 f- [% |* z( L2 H  b* s& {6 R  2、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0 C0 R7 G0 _1 P8 y' d" A/ T1 E
  [5 h0 q' Q- B0 u: R  E  3、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 D' x/ u9 T% e1 ?

- w. L( G6 ]. P, g3 [: B- i  4、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福薄。 " M& q0 @- y0 U! D/ I

- [) o& Z  ]* J- [' t  5、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 s5 B' ~5 o* w: M- N! \* q9 }7 [+ v: g7 y
  6、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 ?3 ^1 d( L6 T0 n/ a8 J& P
5 X2 c; B( Z0 m# ^: }. ^
  7、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 v1 H( f! k* V8 D
; i; `5 r8 `: G) g  8、处事大忌急噪,急噪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K$ s5 D8 v9 j" a2 p0 K

- ]! I! i3 {: z2 Z9 S  9、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4 T" `$ ]1 u: X3 t* i" n! A, K! M1 G) T
  10、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4 P7 t. r4 H$ q
7 Q- |5 w; ~) I; ]% a             

接物类 4 H; t9 l$ Y/ E$ j7 T1 G
, H* T. ~) G& W  O% _7 w( q
  1、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7 w: X6 Q- ~; j
; `1 u% W0 s! B* p, q3 e  2、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鸷,皆由于此。 , F: }/ y2 I# O6 u: n
2 [: c" P$ d" @) l: n1 B
  3、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 ]7 u' d" J. k* j) S7 o5 p: z+ u- W- Z0 Q" b! x. [3 e
  4、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0 C6 ]; R. |! O  }
* v- T0 N" E  v: ^  5、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9 l( W5 x& k: l9 a3 L- v# T
8 D0 r( T9 |0 K  6、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9 T3 Z! ?' }" m  G8 d" K$ f2 l& U* R7 Q
  7、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 u! i& S% W4 i) G. M- E7 {0 S4 E
; D8 w% @$ g# J9 g' w4 r, P  8、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 x1 [1 E, X  K% @3 X4 |( `

, _3 L# Y. b, M5 `9 B  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3 f4 @+ _3 c- p3 N: @7 ~  O3 v5 Y' f, A4 l4 W
  10、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 Q6 F! r) S/ T7 J9 w+ P. M3 P, z7 B, X! v
  11、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1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u3 U) F2 ]( e% E& G. L" T  y
& P2 h3 G, p8 d
  1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5 S- V3 w6 H' j# ~8 T! C1 k

3 u; o: o7 S9 Y0 b0 l  14、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 C7 E) C2 C1 [* G; p

, p+ O9 l( l  }4 l- {  15、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2 y7 D, s6 W$ `. J
% C0 t1 ~, \8 X0 H8 Q  16、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 k. V# b& w9 z8 ~. n/ K: Z* C9 h+ E; X7 B& o% j
  1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I, S$ \/ G2 r: e1 G( \, j
5 R9 X/ S9 C: J) Z% F1 G$ o0 J
  18、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 S6 b$ O$ p% R) t% I4 j( L# i
- F+ ^) Q' ^: r& s  19、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6 e! a0 k4 F( ~( M  h; O! d

  i' O6 ^6 T: H9 B7 p  20、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 a! l* C0 G  c; c7 l
9 Z) h; [' R, N- m& L) K+ ]+ S  21、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8 E4 a1 Y. k6 ]& G0 h0 P( N9 u; d* P
  22、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G* S9 c+ d, a
* Z) D, G1 G* D/ U( X  23、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4 b# `8 }! J% A3 y' z. d* W  n7 V3 i6 i- w' T" H4 J
  24、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 J9 m5 }7 F2 v, F, Z1 T
5 K7 y) D2 i% C) |. u' D, ^  25、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0 J' `; K8 _9 t/ g. Y9 H" \
; n& \" O9 ^8 K/ h# ?* g9 s  26、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 B( w! ]$ {0 m3 q0 p. M% D

' s( D! F: R9 P3 N  27、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 \) S' Z' e+ a6 c& U  F, ~

3 _- j( ^3 f  Y( D: ]9 G' c  28、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鸷处。 , A+ f4 f+ l) H& S3 T
. T" d# ?) z( x
  29、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 [! z  ~1 t5 x+ P4 v2 `# l/ t" F! ~1 L& ^3 U
  30、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 N/ p, V7 j) S* {% \* ]
, ~) P# Z2 q8 \% ?$ G- r  3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 S4 C( q' Y- k$ [* q/ B3 T' z

9 h3 K2 q, d; ?& U! V  3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 |2 @7 P  E" W4 b
1 _& ]+ B1 S! R2 \( Y! `: K+ {
  33、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Y  h9 j% e2 q/ z: T, d2 n

$ y4 |% i0 g  ^  b  34、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 R- M% {5 u5 C2 e7 |: n
: m3 Q; [  o1 y* b: G. ]  35、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7 V6 R5 j5 \2 m! J: C% s5 U7 y/ h7 a2 C& T, b
  36、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 u) d0 |2 B  V, J6 V. S8 O9 K7 R  f9 }  X: x+ _
  37、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5 p' A2 y& c5 @! D% Y" p
! ^5 t, a" K2 q" k: V0 V  38、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 g8 _1 G# S/ U* H" G$ g" f: q( P& y; e
  39、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4 C: h% w1 z) s8 \. }6 T% x/ g# l6 h* v5 E7 ~
  40、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 @+ q4 g. T3 d/ S7 ~# B7 Q7 s: h# n8 S. Q5 W
  41、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 V' Y4 f* @) D9 i# ^; C0 ?2 V5 Q& p" C

( S$ p! H0 j0 Q3 g  42、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1 K3 y' F  e# G  p
% R+ m8 d4 j5 j' p% h
  43、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 F& F9 u- a5 I% }8 k+ X
' b6 Q, |# @; y9 h4 @
  44、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 L" m! L5 n1 j; w" T
9 Q$ y2 m; S9 ~2 ~- M# C# N  4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 f: M+ K! |# A, F& P8 E6 [' U8 C0 E- I
! r- ^$ }( T2 d4 p# Z
  46、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 Z/ v; C6 U# l6 F+ D  n& H
, G8 Z' a& r6 a  f
  47、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 J# K( {8 Z& a( b! z3 k% v2 S# P+ _

  d% s: C, p5 O3 ]# m  48、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毋急噪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1 K$ E/ H3 a8 Y: o

1 K* ~+ Z0 D/ v/ H1 O! W  49、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0 ^, z1 Z' `5 q1 O# U! j7 |" P

3 `* p, s- |! ~2 @8 W" G* |  50、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7 M: G+ \/ n  a* p" v2 _8 ^

$ t0 |3 ^+ y1 l2 s  51、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 |3 A1 j" R& Q& a& n7 T
% H6 `! n( @% _2 e
  52、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 ]  ~$ ^0 `5 H0 {
  ~& v$ ]6 b  K+ T
  53、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0 z( [$ b% T$ k. g7 q4 @' ]5 `6 _* d$ ^; j
  5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1 w4 R6 y- v4 b8 \/ S' S5 L6 p

: s+ E% Y) W) k1 s  55、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 u! }) ?0 T2 w1 ^( r' T  l$ m% q5 i3 p) r) \% R
  56、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 ]' |- z" P) q  h0 O
) a0 e2 t: A) G9 q
  57、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9 ?' I+ _  L/ A* F4 S  I6 k

关于《格言别录》
$ [! ]$ J/ j6 V) @" L9 R
7 e6 J8 O, z! W( C    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格言联璧》题记)
+ m' n# U* g4 I' O8 a5 n4 {$ g2 s! A* p& H+ }6 }- M
    弘一大师走入佛门之后,在繁忙的念经、著律、弘法之余,为了使前人诸种格言如明薛文清的《读书录》、《读书续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更能切合当时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选编为《佩玉篇》,并一一加以题记。又据《金刚经》、《华严经》、《有部律》等佛经,以及道安、莲池法师的修身养性语录,编成《晚晴集》;摘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僧德法语,编为《寒笳集》,或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而更要提及的是他把清金缨《格言联璧》,精编为《格言别录》,也是他选编诸种格言删改最多,著力最大的。他还亲自缮写,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为载体,使之广为传布。$ Z2 z* l' M' ^# d4 E. t

  S6 _, i- k& m$ i# f    由于《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弱点的顽固和执著,少有改变,而传承延续,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当今仍然适用。现在的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就能同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8 D+ q, c  A' `7 Q& H; L
, `$ E6 M8 d5 Q) o$ W! Y% F$ [    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格言别录》就是弘一大师在《格言联璧》的基础上精心改编的,从中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格言联璧》原分为十类,由于佛教僧侣出离家庭,不问政事,他在选编时,对原书的“齐家类”、“从政类” 一条不选,而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四类中撷取。对书中文字,也作了多处的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