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064 天 连续签到: 256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5-11 21:51 编辑 g: f! B. l9 G: z9 R2 Z, d
$ |! V, A% j3 X0 Q6 E1 s 先前在姚网上搜索关于“郡望”和“堂号”的内容,没有搜索到。今在“搜狗问问”网上看见了下面的关于“什么是郡望,什么是堂号”的文章,因系匿名发表,故作者不详。现原文转贴过来,请宗亲们闲暇时阅读,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1 q7 E. G, Z' k3 U4 v/ z( E+ u0 S. @& F9 o. Q4 }# h+ n
1 D1 z/ ^& ~# c8 W ~
郡望
r% `' w& g2 r. p8 N
' b3 s, h0 L) g: Y. R$ M 人们提起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却与中国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O8 z/ ^7 a4 q; ?0 F8 n
那么,什么是郡望呢?所谓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3 m" b7 I% w6 b0 f+ }! H& T
我们在论及姓、氏的功能时曾指出,在先秦时代,姓、氏二者有明确的区别,姓用以标血缘,而氏则用以辨贵贱,贵有氏而贱无氏。但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原来的世袭贵族烟销云散,氏也就不再是贵族的标志了,而与姓一样成了单纯的家族血缘标志。
2 g0 |, `3 ]' ?, L7 `* W 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虽摧毁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等级制度了,而只是意味着旧的等级制度被新的等级制度所代替。于是,新的表示社会等级的符号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C; Y3 S: C& J4 [5 o
秦汉之后,虽然已无如先秦时代那样的世袭贵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战功,而被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为一地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如南北朝时代至隋唐时代,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就是当时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标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区别贵贱的手段。# ]0 ]. {- ~% k: C8 }5 f, T5 Z! Q! Q
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制"(又称"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种依赖郡望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此,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北魏时官方为汉姓定谱籍,欲列四个望族于一等,当时"陇西李氏"得到这一消息后,派人快马赶到京城洛阳,想打通关节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让山东大姓卢、崔、李、郑占了先,从而未能挤进前四姓。或许是由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陇西李氏的后代李渊创建唐朝后,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为《大唐氏族志》,抑卢、崔等传统世族,而将自家的"陇西李氏"列为第一,总算报了宿仇。
! R5 |, _ a* c/ H 唐太宗李世民虽大开科举以打击旧的望族,但有唐一代,传统望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不可低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发现,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清河崔氏有5人,范阳卢氏有8人,荥阳郑氏有9人,太原王氏有7人,琅玡王氏有4人。
; {+ l3 ~) B- f9 r% T( P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东晋时的琅玡王氏与陈留谢氏就世代通婚。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谢二姓的女子为妻,请梁武帝代为说合,梁武帝说:"王、谢的门第太高,与你不般配,你还是在朱、张以下的诸姓中找一个称意的吧。"可见当时名门望族的壁垒之森严,连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能称得上郡望的名门望族,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并非天子所命。& ^) a; y: z% V& T! I" S: A) c
; P9 j' I6 N$ }* C' i4 z4 G* R; p: Y: \: A) o
堂号
6 @& W4 D, m* z9 X" c7 Z3 u j7 @# m
" P9 c6 K+ j0 s; O$ t! D/ v; m: h4 k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 i7 L6 [" X n5 ^* \$ w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E3 @. c$ i9 h1 G- V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2 F5 G2 J- G+ C/ n9 Z$ U Q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O; v# L" R3 u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Q* ]" j' u) h7 o9 S! s/ L; ^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p) M T) l- h# g' z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 q7 A: v+ a) f* X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S0 u+ o+ P0 v3 j9 @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 P8 E# M6 ]' }2 x# [% g: V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7 g7 z7 L0 ?0 Y4 M! h( a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5 _5 L+ S: o# L; ]& m2 u! [5 F5 T4 O
相关链接:http://wenwen.sogou.com/z/q61198 ... ew.w.search.1&&ch=21 z: H5 @. N. A5 E# x% |
: p! K% {! z;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