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1 21:54:30
|
只看该作者
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泽东的信任外,刘少奇的及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P3 Y+ O- F8 O# U$ |5 `, {) X. r9 F6 f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与《传檄到中原》两书,曾披露陈毅突然被调离华野的真实原因:“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 ^ Y0 W" x. @( e
- y8 t' a" M& H
这个人是指刘少奇。
6 J) H( j) n6 O$ ]9 @3 y, E0 y6 X( o' ?: I8 z
饶漱石早年在东北期间,就在刘少奇领导下工作,深受其信任。刘少奇曾在华中局会议上说:“饶漱石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优秀学生!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5 N8 J2 _* t, t K: Z
6 S, {1 `% i. e9 e
因此,他离开新四军前,郑重向毛泽东推荐饶漱石接替自己的职务,使之成为华中局与新四军的一把手。饶漱石也由此成为华中以致后来华东战略区与东北高岗、西南邓小平、西北彭德怀、中南林彪同列的人物。: g- Q% n" R0 K" D4 G; k: E" g
9 X; P; r! c. s' h
尽管饶漱石很不地道,后来翻脸不认人,妄图拱倒有知遇之恩的刘少奇,但他们曾经关系密切,也是不争的事实。
/ l! U, w7 t* S1 t7 p. \
) i- i) P3 F2 S% L6 s: L6 r, ~7 c 建国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8 K) |- Y4 E+ {: U
* F& o4 ~9 n: j9 d0 ?5 r8 w. y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
5 I# o' e6 y" ]( L1 T
3 Y7 g' Z/ j. T) x4 z 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猥自枉屈”,突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 s0 P( y/ B2 j1 ?" v9 v5 O
@0 T9 h: n9 ]2 L5 S
刘少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连忙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真是不敢当啊!”# I6 G" K: c& y
) D; s! v4 b% T- z9 H. K2 d
刘少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5 Y- _: z% |* f e1 _
5 R8 d+ W& M( G8 t) N 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
) ?. Z k8 I) d1 ^3 ~ k4 |% x. _, W4 ^1 m5 z
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1954年5月19日晚上,粟裕也到刘少奇家拜访。1 ]3 N8 U3 m6 S; h
# P* V. v) a: V1 h$ a5 e$ O 不久,刘少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指导的各兵种、各部门以及有密切关联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向他和中共中央汇报一次。
' Q- V5 W: ~6 D: x L
! `1 c1 M, ]' x+ x/ h Z6 n! o 粟裕随即向刘少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以及全军装备情况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各兵种及作战部的情况。
8 y' l$ s" G2 a- q' | V- o& E; v( ]: Z+ M# q. b) y
报告中,粟裕还建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 m) F) W, c- ]' }6 A/ H% ^" ^% z9 C" j* l: n; }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0 h) p- \6 f! b- Z) I
8 p0 [: H j0 ^) r) V+ } 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s+ |% E' r* R
4 }* P& x: I4 R9 @: {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9 b, h. Y* @% I. V8 [, `
$ X+ L) |! x$ Q5 @* [5 J& C 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 x s2 c( B7 X7 h8 Q: m
% I3 F8 @/ D2 [# ^& o
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5 m* h. V2 H0 Q+ O3 f
! b- s7 X+ B" Q' V* d0 }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 ]. \% Q0 J, }- H2 \$ j" k' j! P# D$ T1 D8 K! q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致函,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 \4 j: E6 U( n, V7 S
+ u1 X2 Z, ` H$ M9 E# d" `* ^ 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8 \0 ~+ q+ o3 i( \! V
( R2 {! X% D- V: m! }* h( C2 T 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 g7 Q/ @$ B/ h+ [. X0 b6 U5 A2 g" r- f
1959年庐山会议上,一年前批判粟裕的彭德怀被打倒。他曾向毛泽东施加影响,说粟裕“里通外国”,引起毛泽东的震怒,不久就解除了粟裕的总参谋长一职。' v, |1 N Q; a% e) E
( L( @4 W. T' u/ k* G
不想才过一年,“里通外国”的帽子被如法炮制,也扣到了“始作俑者”彭德怀头上。毛泽东生气地说:“其他一切都好谈,里通外国就难办了。”与上一年对粟裕的震怒如出一辙。
7 h6 V! {$ [; h+ X3 w
R4 \9 i2 |: z. E$ P$ F 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
+ M4 R1 }6 E u3 _5 C
! s+ q9 T% s1 [& h 他是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见证人,当然不相信这位老部下是什么“极端个人主义者”、“里通外国”。因此,他要粟裕提出申诉,恢复被泼了脏水的个人名誉。% s9 {) k0 Y+ t1 P4 n8 u
0 Q9 p+ t: c9 y 不过,粟裕只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4 c9 _0 p& S- c9 O$ k5 T! z7 F: ~
# h( n1 e2 P) y 1969年11月,刘少奇这个被毛泽东培养了二十余年的接班人,没能等上“接班”的风光日子,在饱受迫害中悲惨地辞世,粟裕也失去了一位伯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