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图文]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是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18: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元周 于 2012-9-19 18:16 编辑 " p% s* A  i$ q9 `: [- K
- }5 o  u; m3 o% Y( K7 M: {/ p$ L

曾纪泽


  s" h5 z' h" Y2 t; F7 E7 a  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对于清王朝的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惜赏赐,给了他极高的封赏,此时的曾国藩荣宠至极。然而,这并没能给曾国藩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在一首给其弟曾国荃的诗中,曾国藩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4 t* [4 M' \# h6 I4 T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4 S4 V6 G# l/ |5 v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3 N3 Y0 z* O. X5 I0 p. s; k  无独有偶,二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曾纪泽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也写下了意象相似的诗文:
* G; ^' o2 W% m+ ~  不可淹留是岁华,鬓毛斑白尚天涯。8 C9 `) _7 A" R! }9 z: K% T
  深知恋栈空馀豆,颇欲安炉去炼砂。  s  G9 a; p( n/ X% `' I
  故国音书多懊恼,中年诗集半伤嗟。
+ z6 W, K! f) [& e  低头一拜陶彭泽,万事乘除问酒家。
% i1 h. i5 |9 g/ E, z, l* u; A$ r  诗中提到的屠羊说和陶彭泽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嘉言懿行,竟令声名煊赫的曾氏父子也对他们顶礼膜拜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8:13:34 | 只看该作者
 屠羊说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故事是说春秋时楚昭王丧失了王位,屠羊说跟随昭王逃难。后来,昭王回国又夺得了王位,要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包括屠羊说。屠羊说却说:“大王丢失了王位,我失去了屠羊的职业;现在,大王恢复了王位,我也恢复了从前的职业。既然我的俸禄已经恢复了,又何必再行赏赐呢?”$ |- A2 G6 T5 t& o4 D! E8 x1 \

- b: t( i, f# C( W- d* N+ @# H  昭王执意要奖赏他,屠羊说说:“大王失国,不是我的罪过,我不能接受惩罚;大王复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赏赐。”昭王打算接见屠羊说,屠羊说又说:“根据楚国的法令,只有建立大功的人才能觐见国王,而我的智谋不足以保存国家、勇力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军进攻郢都的时候,我是畏惧艰难而逃避,不是一定要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违背法令来接见我,普天之下,我没有听说过这种做法的。”8 f  s# d( g5 Y& @/ X! `% p& `  h5 w

9 M9 a' p# n& v' J  昭王觉得屠羊说虽然地位卑贱,然而“陈义甚高”,准备让他担任三公的职位。屠羊说说:“我知道这三公的职位比在集市上屠羊地位尊贵得多,所得的俸禄也优厚得多。然而,我怎能贪图高官厚禄而使国王蒙受妄施的恶名呢!我不敢当,还是让我回到集市上继续从事屠羊的职业吧!”就这样,屠羊说始终没有接受昭王的赏赐。5 ]6 \  k/ M, \/ O3 Q

2 o/ B' N* l; e4 b  作为一个重义轻利的典范,屠羊说备受后人推崇,《新唐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名叫李渤的人的事迹,展现了与屠羊说同样的精神风貌:
8 y/ L. g/ P9 Z- a& J; B  h# T3 o
- O; f. k$ t, b) e% `+ Z8 c8 T* p  李渤字濬之,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裔。父钧,殿中侍御史,以不能养母废于世。渤耻之,不肯仕,刻志于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尝以列御寇拒粟…… 元和初,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交章荐之,诏以右拾遗召。于是河南少尹杜兼遣吏持诏、币即山敦促,渤上书谢:“昔屠羊说有言:‘位三旌,禄万钟,知贵于屠羊,然不可使吾君妄施。’彼贱贾也,犹能忘己爱君。臣虽欲盗荣以济所欲,得无愧屠羊乎?”不拜。
2 R2 o" c+ T* g2 o, A8 W7 \5 H# e6 Z- Q# O4 m, W
  至于曾纪泽诗中的陶彭泽就是陶渊明,东晋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曾做过彭泽县令,故有此称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曾自况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他这种不随流俗的心境和行为在后世也深得嘉许。《宋书》说他“少有高趣”。《旧唐书》赞颂他是“慢世逃名,放情肆志,逍遥泉石,无意于出处之间”。宋人洪迈在他的名作《容斋随笔》里更是称誉他“高简闲静,为晋、宋第一辈人”。
. h2 C/ ?! P& h6 [9 X1 _
* Z/ e, \/ D, Z- G, {$ d% E3 u' H  不论是深为曾国藩推崇的屠羊说,还是曾纪泽心向往之的陶彭泽,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萦怀个人的名位和际遇,这就使得那些自感人生不如意的人对其产生了心灵感应。
+ }6 F0 D( T7 W
' f( Q: \$ e  |# T! |1 l+ b+ U  时至晚清,政象纷纭,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朝不保夕之感。1864年的曾国藩达到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所谓名既大,谤亦随之。在他享有极大极高尊崇的时候,非议之音也纷至沓来,“左列钟铭右谤书”。此情此景,他只有逃避和明哲保身,把一切都看淡看轻。
6 u1 c& n5 i0 ]6 Y- f4 g/ W5 r8 A- @: e- K$ {, _7 O4 v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曾国藩,又经过多年宦海沉浮的历练,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意识到“处兹乱世,凡高位、大名、重权,三者皆在忧危之中”,“祸咎之来,本难逆料”,“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惟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这样,才能“持盈保泰”。也难怪曾国藩对屠羊说如此崇拜了!这里,曾国藩感佩和心仪的是屠羊说内心的超脱与宁静。
/ i1 I* f5 Q# t) R! I3 K6 g; [; N: D$ Y0 v
  曾纪泽(1839—1890年),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子。曾国藩死后,曾纪泽袭封“一等毅勇侯”,地位仍然十分尊崇。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熟悉世界政治的干才,他被遴选去从事外交事务。1878—1886年间出使英、法、俄国。1879年因崇厚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丧权太甚,举国哗然,清政府迫于舆论,拒绝批准条约,并于1880年派遣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兼充出使俄国大臣赴俄谈判,力图挽回损失。面对如此不利局面,曾纪泽不避艰辛,决心完成“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使命。他分析形势,认为俄国自攻克土耳其后,财力已大受损伤,且与英国等国有矛盾,不会再对中国发起一场战争,俄皇与其外部丞相都有和平了结之意。而左宗棠手握重兵,驻扎西陲,可以作为后援,因此,事情犹有可为。经过一番艰难的斗争,繁复辩驳,终于于1881年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争回了部分权益和领土。这是曾氏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为其生前身后赢得了美好的声名。5 R8 x- D* X; o7 s
! k3 L9 W9 c9 o; y1 G$ B
  但是,在不久以后的中法战争和中法交涉中,曾纪泽的良苦用心就遭到了一次极为痛心的打击。作为行走在外交第一线的使臣,他有责任和权利向政府申述自己对时局的设想,曾纪泽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努力向最高决策者进献忠言,希望能为国家再争得一线生机。本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国力已经颇有些气象,而法国经过普法战争的失败之后,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清政府完全可以统筹全局,周密部署,在疆场上与之一决高下,在谈判桌上与之腾挪周旋。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太孱弱了,它既不能审时又昧于大势,只是一味地妥协退让,致使曾纪泽的真知灼见在中法交涉中没有发挥积极的效用。交涉的不利结果和来自国内的训示让他懊恼,他深感自己的无力与无奈,思忖年华渐逝,鬓发已衰,他只能随缘了。此时,陶彭泽闲静、淡远的人生态度自然令他心有戚戚了。
+ I0 T: v7 z& ~. u5 a) W
# r& X* h* {* D( C, d  曾氏父子都感到世事无常、祸福难测——“人间随处有乘除”,但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人生遭际不一样,具体的人生态度也稍有差异:曾国藩位尊权重,深忌“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因此很超然——“万事浮云过太虚”;曾纪泽承袭父亲勋名,有才,但不能见重于当道,而政府举措失宜,中外交涉自是歩履维艰,处此情境,“一腔愤血,寝馈难安”,深叹“数年豪气,一朝丧尽矣”,似有听天由命的味道——“万事乘除问酒家”。不同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以后各自的行程:曾国藩谨小慎微,获得善终,死后谥号“文正”,备极哀荣;曾纪泽的主张因与最高当局的决策相抵牾,先是被免掉出使法国大臣兼职,后又被召回国,在京城做着不大不小的闲官,“不得当路之助”,颇不得意,郁郁以终。
" M5 t8 k+ i* R! P: ]. E. j
. P" F! w+ j4 l# a% }' i8 v- I  曾氏父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陶铸出来的精英,在时代潮流的冲击、影响下,他们具备了一些传统士大夫所没有的因素。曾国藩是洋务派的地方首领之一,曾纪泽似乎走得稍远,他精通英语,目光新锐,持节外洋,在中外交涉中折冲樽俎,为国家挽回了些许权利。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充溢着传统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仍属于传统的士人阶层,只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将他们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在晚清诡谲的政局中,他们本能地将思维指向旧有的诗书典籍和他们心目中的名人贤士,在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