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6-1-15 11:50 编辑 9 _$ W7 v1 [- z* l0 _/ D) G) s
# J( v7 K0 V, ?$ N0 I6 O- w
人民戏剧作家 姚以壮 宁夏社区(宁夏百科)【宁夏人物】2015年1月15日发表 $ Z2 t& H& l$ @! `9 h0 I- L
作者:姚勤镇 姚以壮是从靖边走出去的人民艺术家。他是新中国[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宁夏第一代著名的文化工作者和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人间天上》、《西吉滩》、《康熙访宁夏》、《黄河战歌》剧本等。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六盘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林丰执导拍摄。 姚以壮是新中国宁夏第一代著名的文化工作者和戏剧作者。他的代表作品有《人间天上》、《西吉滩》、《康熙访宁夏》、《黄河战歌》剧本和《六盘山》电影剧本。 姚以壮(1925—1973),祖籍山西平遥,祖父时迁居陕西靖边。他上小学时家乡已经解放,先后在镇靖、梁镇小学,榆林中学、绥德师范、延安师范等校就读。他品学兼优,是学校里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姚以壮16岁从延安边区师范毕业后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到靖边县小学当教员,同时结识了另一位本校教员李季。他们一起给镇靖[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url=http://www.nxshe.com9D%80%EF%BC%9Ahttp://www.nxshe.com/thread-18678-1-1.html]俱乐部[/url]编写剧本、教曲调、办黑板报,1944年延安召开的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镇靖俱乐部荣获七个甲等奖,其中就有姚以壮参与的《反巫神》剧本创作甲等奖和常年坚持办黑板报甲等奖两项。公正地讲,姚以壮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主动与工农兵相结合涌现出的第一批业余作者。他在学校里和李季一起给学生教唱抗日歌曲,讲革命故事,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和李季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两人业余创作的诗文经常在《三边报》上刊登。1945年,姚以壮被调到三边报社担任编辑工作,1947年光荣加入共产党,这期间他一直坚持着业余的剧本创作。 1949年宁夏解放,姚以壮随三边地委到宁夏,参加了筹建宁夏日报社工作,先后做记者、编辑,担任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副主编。为《宁夏日报》筹建、发展作出过艰辛努力。1954年宁夏省撤并于甘肃省,他留[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银川地委任秘书长等职,这时姚以壮已成为银川地区有名的剧作家,不少剧目在银川剧院上演。 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他将下乡采访见到的20世纪50年代宁夏农村的火热生活和男女爱情故事,与李季、朱红兵合作,写成电影剧本,反映塞上江南银川的巨大变化。后因故电影剧本未能推向银幕,又经著名诗人李季加工改编成为一部说唱形式的长诗《银川曲》,发表在1956年的《延河》杂志上,1958年由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8年,[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姚以壮调任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仍然很关心宁夏文艺事业的发展。他发现当时上演的一些戏剧题材陈旧,离现实生活太远,决心要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新剧本。于是,他经常到[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 吴忠川区和[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 固原、西吉山区的回族聚居村去深人生活,调查访问,搜集素材。经过辛勤努力,他与李维涤、郑于骥等人合作创作大型歌剧《人间天上》,又和赵千里合作创作完成大型秦腔现代剧《西吉滩》,两剧先后公开上演,一时轰动了宁夏文艺界。这两部戏,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宁夏回汉劳动人民的形象,描写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斗志、生活和理想,其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大跃进的时代烙印,但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很受群众欢迎。 196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成立,他担任文联副主任(副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又抽空创作了《访豫旺》、《罗山不老松》、《咏[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贺兰山》等热情讴歌宁夏回汉劳动人民生活的感人文艺作品。 1960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选送他到北京中央党校进行为期4年的理论学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他还是没有停下文学创作的笔,继续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把宁夏民间传说的康熙皇帝在宁夏率兵平叛、微服私访、平反冤假错案等故事,进行大胆构思和再创作,写成了大型戏剧《康熙访宁夏》(又名“玉凤簪”)的剧本。党校放假,他将剧本带回宁夏,同剧组的同志们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由自治区越剧团成功搬上舞台。接着,其他剧团也排演了这部戏,受到了宁夏和南方诸省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康熙访宁夏》完成之后,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姚以壮又开始了电影剧本《六盘山》的创作。经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在1964年秋季到来之前,《六盘山》电影剧本完稿,当年10月发表在《电影文学》期刊上。后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林丰执导拍摄,在全国各地上映,引起全国电影界的关注。 姚以壮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宁夏工作。当时,他的文艺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好戏连台,深受群众喜爱。他被选举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期间他还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理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姚以壮首当其冲,他的作品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大毒草”,遭到无休止地批判。他本人也被“群专”,蹲了“牛棚”。 1969年“群专”解除后,尽管报纸上对他的作品还在继续批判,而且上纲上线调子越升越高,但他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继续深入群众,深人生活,以获取更多的素材和营养,准备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1969年至1970年,他是在泾源山区农村度过的;1971年至1972年,他是在阿拉善草原牧区度过的;1973年3月,他又到灵武县农村体验生活。这时他感到肝部很不舒服,但顾不得检查和休息,又赶到吴忠参加银南地区文艺调演,每天都连续工作到深夜。4月26日凌晨一点多,他刚刚送走几位促膝交谈的会议代表,突然感到肝区剧痛,躺下后就再也没能起来……人民喜爱的艺术家走了,但他的作品和精神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姚以壮同志逝世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文艺界和各界人士千余人参加追悼会,全国人大和宁夏党政军及各界送了挽帐和花圈,自治区党政领导蔡建桥、王志强、江云、牛化东等到会吊唁,骨灰安放在八里桥革命公墓。 2010年9月,姚以壮的夫人贾瑞兰去世,贾系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是一位伟大母亲,子女们按她生前要求,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将姚以壮骨灰、贾瑞兰遗体运回靖边镇靖故里安葬,实现了他们魂归故里的夙愿。靖边政协等机关领导参加了安葬仪式。姚以壮、贾瑞兰的子女姚乡生、姚成生、姚迎建、姚迎利、姚小莉、姚成立专门为父母树了碑。 姚以壮同志是从靖边走出去的一位艺术家,这是三边人民的骄傲;姚以壮同志是银川成长起来的一位人民剧作家,这是宁夏人民的自豪。他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作家》、《宁夏通志》、《榆林市志》、《榆林人物志》、《靖边县志》等书籍中都有专门介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写的《宁夏古今名人故事》一书中,也以《人民剧作家姚以壮》为题作了介绍,并将此书作为全自治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读本。 姚以壮同志虽已作古,但他和他的戏剧作品永远活在宁夏和三边人民心中。
- _/ D. [9 [7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