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3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4 10:49: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卷首第九篇: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3 b, X" Q9 r! ~' [* K) {# V* v. \) p# `7 A3 m# h# J. v7 T
姚氏宗谱原序

0 h7 B: N: ^0 C0 F! a( N
% [8 H' t8 l8 |
    我现在朝廷值班兼做内廷侍从。宫中人没有片刻的闲暇,适才我的老家乡邻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要我为此家谱作序。
# a! o. {% S6 w; L& |4 M% L2 m
6 a, V. P' J: f  s# a0 a
) W& @$ k2 \( {0 m9 d
    姚氏家族后代繁茂,家运昌盛,那些为家谱做编修之事的人,修缮之事将要完成,嘱托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来叙述此事。我与姚君有邻里、亲戚的非同一般的情谊写此序言是义不容辞。那就让我用姚家的家世来做个梗概性的叙述吧。
$ R: @/ K9 }9 Q' y- ^! [

8 {: `' t# j- d7 {4 H) Q    追溯姚氏之源是始于胡公满之孙,因居“姚墟”,于是得“姚”姓氏。待到他的后代在周朝时,就有姚光推求已往之事,他手中拿的一本书,即使是吴王也不能解通;在汉代时有像姚平、在隋朝时有像姚察,到唐朝的姚果毅(隋唐武官名),有像他的儿子姚崇,他的丰功伟绩赫然记载在史书上的事就像在前几天才发生的一样;其他的像严傑、像兼济、与铉他们的琴、书、诗、酒方面的轶事就不竭尽叙述了。相传到宋代如姚崇明、如姚兕、姚嗣宗、姚獬孙十几辈后代子孙分布在此,这都是虞氏弘扬仁义、积善积德的结果。待到明代有短时间更换姓氏为“李”姓。揣度其中缘由不是我与姚君有几代的联姻、亲戚关系则不能知晓。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李君不幸逝世,他无后代,于是用外甥来做李家后人。姚氏不忘舅家的恩德又用这种恩德来报答给没有后嗣的人。家谱是用来记录家世传承的,姓氏不能错乱,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这种承继关系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今天相传的超过十一代的文章、道德。姚氏后人在做文事、立武功方面做了许多振作家族名声,壮大家族影响、扩大宗祠规模的事,到现在是地位显赫,姚氏已是天下闻名,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请看他们家的后代远孙繁衍昌盛,诗礼传家名扬乡里,我相信他们家历朝数十辈的的贤哲之人的光耀不会衰退,我将继续拭目以待。

) e; m7 A6 W5 j! `; G4 B5 B
  Z1 t4 ?) R. a4 Y- X    我虽年岁已高,但有幸在天子身边侍奉,得空暇写下几句话给诸位编写者,并将此序言寄给侄辈叫他们交给乡人,待到日后姚家家声显赫、子孙同进翰林时,再来恭贺。
& c4 K: \. W; w9 e8 U4 L  T( I0 [2 a7 F" O
. o% B$ F5 G3 E* X1 K. @    好文章出自大手笔,要亲手为此谱乘增添光彩不是我今天的一两句话所能表达清楚的。0 }: l) Z% g8 n( P

3 j7 U/ u% \/ E" X  ?; V    这就是我做的序言。
* k! H  j7 K" x; D, k . I7 W3 K) q- f( S+ @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撰写
4 d5 X* \9 |$ ~3 F) h2 q- o9 C  {" _: v8 c* s: q' h+ g

  |  Y1 \6 m5 \- H5 T

3 f8 A6 {7 f4 U# J' o/ ]
, F% O8 ]) `* U$ }) |: a

640.jpg (246.93 KB, 下载次数: 125)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1.jpg (406.81 KB, 下载次数: 135)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2.jpg (462.84 KB, 下载次数: 106)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3.jpg (362.6 KB, 下载次数: 100)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8-5-4 17: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8-5-4 17:33 编辑
) i3 M" D/ {4 \2 m4 g7 c- b( c
: [' y+ r7 O4 c- b清嘉庆四年版桐城西河垂裕堂姚氏宗谱
3 L' z9 z5 y6 b6 C
      含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撰写的姚氏宗谱原序(卷首原序第九篇)。" ~# m8 X! r: o  H0 U
当时是十一、十二、十三世人当值理事。: y! c( O& `/ M6 H* m7 v
' ^. Y9 j* ?; T4 p. y( f+ X' x0 a8 [
     桐城西河姚氏与桐城望族张氏和汪氏是姻亲。' P9 x/ N( a* z. K' S; y2 R/ L3 z

' s; |) E  ^# ?6 a6 B,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8-5-5 09:53:58 | 只看该作者
          这段译文是否忠于原意?4 |; P+ o0 z7 j' J" @
——“ 追溯姚氏之源是始于胡公满之孙,因居“姚墟”,于是得“姚”姓氏。待到他的后代在周朝时,就有姚光推求已往之事,他手中拿的一本书,即使是吴王也不能解通;在汉代时有像姚平、在隋朝时有像姚察,到唐朝的姚果毅(隋唐武官名),有像他的儿子姚崇,他的丰功伟绩赫然记载在史书上的事,就像在前几天才发生的一样;其他的像严傑、像兼济、与铉他们的琴、书、诗、酒方面的轶事就不竭尽叙述了。相传到宋代如姚崇明、如姚兕、姚嗣宗、姚獬孙十几辈后代子孙分布在此,这都是虞氏弘扬仁义、积善积德的结果。待到明代,有短时间更换姓氏为“李”姓,揣度其中缘由,不是我与姚君有几代的联姻、亲戚关系则不能知晓。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李君不幸逝世,他无后代,于是用外甥来做李家后人。姚氏不忘舅家的恩德又用这种恩德来报答给没有后嗣的人。家谱是用来记录家世传承的,姓氏不能错乱。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这种承继关系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今天相传的超过十一代的文章、道德。姚氏后人在做文事、立武功方面做了许多振作家族名声,壮大家族影响、扩大宗祠规模的事,到现在是地位显赫,姚氏已是天下闻名,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请看他们家的后代远孙繁衍昌盛,诗礼传家名扬乡里。我相信他们家历朝数十辈的的贤哲之人的光耀不会衰退,我将继续拭目以待。
) O& c" T8 B. W; b7 Y7 h: d
. t6 U/ Z  @( ~) W0 @$ q——原文
9 n1 k5 e" L/ Z5 r/ i  ^ " K' t" I4 C4 U6 @0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8-5-5 14:45:47 | 只看该作者
      译文未能完全体现原文原意。5 }' @& A/ i- h0 T0 `) j. r
    已另发表《〔清〕桐城六尺巷张英序桐城西河姚氏宗谱》,誊录原文,并加以分段、断句和加标点符号。
" B; h, |; Z5 x, W5 z6 E9 n" V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8-5-5 22:24:2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发表《〔清〕桐城六尺巷张英序桐城西河姚氏宗谱》?
首先,要看译文的水平,特别检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其次,好奇,要看名流大家是怎样为人写谱序的。
第三,想看张宰相张英是怎样为姚氏亲戚写谱序的。
最后,姚氏亲戚比较特别,始祖胜祖公由李姓舅氏提携到桐城,由于李姓舅无后而承嗣李氏。张英是怎样看待这种事。
誊录和编辑过程也是一种认真的阅读,以上4个问题都得到解决:这是一篇有水平的谱序,张英宰相不愧是名流大家,对姚君和姚家情真意切。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8-5-7 10:5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5-7 10:54 编辑
9 Y7 X, O  n; H& p2 O( |- t( K  {, _* E8 g5 f
诚如钟尧教授所言,此译文未能完全领会原文,有几处译文明显出错。8 ~+ l3 Q& e5 ]1 {, q8 S* T# U0 m& E
         原文:适予舍诸侄辈邮寄姚君家谱,
         译文:适才我的老家乡邻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
- F1 x2 q+ O/ l  B         适:刚好,正好。诸侄辈:老家的子侄辈。
, H2 i: b7 u( R          刚好我老家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8 L/ Q0 r# j9 a
原文:盖洪武初有姚君,渭阳李姓者宦游六皖,卜筑桐西,携其少甥姚君胜祖公,相助为理。
# r/ q* R3 R, ~4 w译文: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1 O' I! w/ F' v% Q9 P6 }
          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这个人,跟随渭阳李姓来皖地做官,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带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随行,帮他料理日常事务。; o, K; W' {, A+ i& ^9 u! v
原文:姚君系李而实不能没其姚,
9 g; B+ v0 F. g- _4 k) N译文: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
* t) R, ^5 m# K0 \           姚君做李氏后人,但他不忘自己姚氏先祖,9 E& \- P( R' O% l. t. h8 Z
原文:以故居平称谓虽不忘李而吉庆诸大礼,仍以吳兴郡者著焉。
! ?7 K) C* d4 j: k! K译文: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 ~- G& Q' a" e' G
          因此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都是采用吴兴郡姚氏仪制。# y1 c/ n, ]& I$ [% x# o) h
庆礼指出的这几处差错是比较明显的,又有违原意的,其他的小错就不一一指出了。0 t9 v9 g$ Z0 r# E

% h9 U  ^. l!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8-5-7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1#译文,译者也是曹新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8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