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瓦坝,今属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地处鄱阳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鄱阳)地区的外埠,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 M! u6 a# ^" K c- C; X
* D) e% z+ k# ^6 W- @
! t8 E; N9 Q: F* Z) z) F 这里是废墟,数不清的瓦屑陶片堆起了一条长坝,片片瓦砾散落在衰草之间,芦苇芰荷遍布。昔日的繁华变成了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沼泽。: C! ]& R _3 i% ?# |
" ], t* e7 F G8 e7 |( ?$ v' z- s* y1 W4 M# H# H! z6 A
几百万被朝廷强制驱散的江西移民,曾经从鄱阳湖畔饶河口的瓦屑坝出发,渡过茫茫大湖,到未知的远方去垦荒……1 t4 A; X7 D/ T# m
7 e# p* u3 W* { ?" _. s3 e& ?% q
, p, |/ @( }/ n0 h9 K 对丧失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多少年来逡巡寻觅的起点。瓦屑坝,成为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 N. A) p: ^: G' i" Y- ?
6 D7 m H* }0 a; ^" Q8 w3 n
! {, _" ?! T7 o' u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的四百多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通过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到合肥、凤阳……;向西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后来,被转到四川、河南、云贵的也不在少数。万万没想到的是,朝廷专制的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的念想!' L1 a0 f9 ?' n1 N
1 z- y0 T# `0 _* ?* ]* C4 j
- a9 n/ Q& O7 q9 P) `5 X$ E1 K 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糸的移民逐渐忘记了故乡的具体地点,唯有瓦屑坝,却千百次地在记忆中出现,并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他们,把对故乡的最后记忆,定格在了鄱阳湖边的瓦屑坝。6 \8 A- `3 y0 Q, S1 _( X
3 S# _) n5 f& q9 h4 r; A6 _2 a
3 @( G2 a, t7 p2 x5 g) e; j7 | ~
当年,那古老的帆船承载着多少人离乡的无奈与迷惘?传说,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用一条绳索串起,向瓦屑坝蹒跚而来,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押送人员:“解手啊!”(解开被绑的双手)。谁曾想,先民们苦涩的呼喊,竟然为中华大词典创造了一个新词——“解手”!更想不到的是,这江西“土话”,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广为传承。江西人称“解手”,湖北、安徽很多地方也称“解手”。后来,“解手”一词,居然演变成在外的江西人相互对接的暗号,成为血脉相连的密码。合肥地区的地方戏曲庐剧根据合肥县志记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因为合肥过去称为庐洲府而得名叫庐剧。其实不然,今天的波阳县、九江等地区的地方戏也是叫庐剧,据考是因庐山而得名,而且有近600年的历史,不会是巧合吧?应该是潘阳湖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江西移民离开瓦屑坝传导的那份沉重影响了当地人?还是当地人的包容,使赣、皖、语言习俗血脉相通地留下了印记?明朝庭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这些移民迁到合肥、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合肥地区地方土话叫“丘子棚”,安庆叫“厝柩”两步习俗,独特的丧葬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瓦屑坝了。 - R0 b9 o# R z0 S! l5 |
2 E; w% V6 n5 y" I/ ]" c7 D 据考,瓦屑坝曾是一个江南常见的村庄,亦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坐落在古邑大县鄱阳城西约10公里的莲湖乡。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江水流淌得一派妩媚。这个“渔村绕水田,澹浦隔晴烟”的清幽之境,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其姓氏有:朱、陈、胡、张、钟、董、彭、何、姜……这里还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家宫殿。" m% ^' M9 W; K/ D& Q! N8 n2 z
0 {$ Z: ?; c4 A2 W! Z" W4 y1 W8 \* h$ E- Q" a
瓦屑坝——想到它,耳边便回荡着鄱阳湖文化的源远流长!
* C& O. f5 V* g0 l2 m" k- t. l. |9 m$ o- a- `( |
泱泱瓦屑坝,这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的古老码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