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6 20:17:06
|
只看该作者
(四)羌人反抗北魏的斗争5 n! q& ~8 ]' H* b* [
* {. A+ V8 i+ `$ [; T- |! [. U& D 北魏时有不少羌人散居北方。其中著名大姓有南安姚氏和雷氏,枹罕彭氏,冯翊王氏、党氏及不蒙氏,关西屈男氏与莫折氏,上党同氏,夏州弥姐氏,天水罕开氏、宁州荔非氏等等。北魏对诸族人民的经济剥削很重,各级官吏又征敛无度。大量调发羌人为军,再加上“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或有寒穷不能自赡者”。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各民族人民反抗斗争不断爆发。尤以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领导的陕西、山西两省的各民族人民起义影响为大,其中有不少羌人参加。
) a; i# T1 X# u/ [( G2 A0 [/ o5 @
盖吴起义失败后,北魏太武帝又继续对李闰堡地区的羌人实行镇压,并在李闰堡及泾州、河州一带设镇,作为镇抚羌人等的军事据点。但反抗斗争仍不断发生,如公元480年(北魏太和四年),“洮阳(今甘肃省临谭县西南)羌叛”,为枹罕镇将讨平之,493年(十七年)前后,“泾州羌叛,残破城邑”。510年(永平三年),秦州陇西羌及汉民起义,州主簿吕儿称王,年号建明。“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9 C. `3 i6 w5 G/ v+ m4 M+ A! M
0 d4 ]; X( e6 z& ~% p 北魏末年,六镇大起义爆发后,524年(正光五年),渭州襄城莫折太提(一作莫折大提)因不堪秦州刺史李彦残虐,结薛珍等据秦州城(今甘肃省天水市)起兵反,杀李彦,自称秦王。南秦州(今甘肃省和县西南)孙掩、张长命、韩祖香等纷起响应,杀刺史崔游。命卜朝攻克北魏高平镇,杀镇将赫连略、行台高元荣,势力大振。旋死,子念生继位,称天子。建年号天建,置百官,遣军四出征战。次年,念生弟天生与魏岐州刺史崔延伯、西道北台萧宝夤大战于黑水,被击败,阵亡近10万人,退回陇右。9 D* A, Z0 X8 ?. m0 ]
+ w/ R: i$ k8 A- ]) M$ q( W# E
526年(孝昌二年),念生向萧宝夤诈降。后当万俟丑奴势力在关陇得到很大发展时,念生遂乘机再度举义旗,与万俟丑奴联合,大败萧宝夤,屡破城池,进据潼关,威胁洛阳。次年,北魏调兵遣将,夺回潼关。不久,莫折天生阵亡于雍州,念生为部属杜粲所杀,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余部在万俟丑奴率领下,一直坚持斗争到531年(普泰元年)。
% p% P; c g1 A' ^. n6 C; s% N) b( S6 S
(五)羌人与它族之融合
! L* P4 o* D. p' m' ~7 C4 R. ^7 E3 }
羌人自后秦建国后,广泛分布于北方诸地。后秦亡,秦州、泾州、河州、华州等地羌人,由于连年发生反抗北魏的斗争,遭到镇压,流散四方,和汉族及其它民族接触更为频繁。北魏、北周等亦在甘、青、岷江上游等羌人聚居区设置郡县以加强控制。在客观上有助于消除民族隔离状态,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更促进北方诸民族的汉化,推动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
3 e b# S7 z; M/ q9 \" n
$ N# A7 k- F, i8 ~) i- c 在此期间,羌人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加速了与汉等民族的融合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羌人内部贫富分化更为明显,官僚、地主逐渐增多,踊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以获得封建官爵为最大殊荣。并在习俗上日趋汉化,在北方羌人中采用姚、董、邓、梁、彭、舍、雷等汉姓极为普遍。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渐摒弃了崇信巫术的原始宗教,进而改奉佛教,与汉、胡一道建立寺宇,造像树碑之风广为流行。如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所立《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可识读之121人中,羌人占2/3。再次,羌人与汉人错居杂处,互相通婚。至北周时,关中羌民比较集中的蒲城、白水、宜君、同官、宜州等地,汉村和羌村犬牙相错,有的村邑汉、羌与其它族同邑而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接触更为频繁。同时,逐渐由同族异姓的内婚制,变成与它族通婚的族外制。$ i) X( b, x+ o; l! e
" c, ?/ H! j; L+ e- Q
通过郡县设置,编户齐民,错居杂处及互相通婚,羌人逐渐与汉族等融合。因此,关中和陇东的羌人自北朝以后,虽往往聚族而居,而经济、文化与汉人已相差无几,至唐中叶逐渐与汉族融合。河湟和陇南的羌人初受吐谷浑的影响颇深,他们的服饰、习俗等曾一度有鲜卑化的倾向,但从唐代以后,吐蕃统治这些地区后,逐渐藏化。只有居住在四川西北部汶、理、茂各县的羌族,自以秦汉至于近代仍保持古羌语言、文化及习俗。在一部分羌人融合于汉族的同时,羌人匈奴化、它族羌化,亦仍在部分地区进行着。
( _4 l* v3 ]/ b' g% h+ R: t) L6 G- A) [& F9 G5 v a
五、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 o- o) z3 `/ M- q% C$ T8 h& _ ?+ y5 D! z8 B& P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羌人的社会经济逐渐从畜牧业向农牧兼营过渡,其政治组织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亦发生一系列变化。
0 n( o2 _+ a) O$ w4 c; Y) p8 e% U
6 d. t& F3 T. z$ J (一)社会经济 z2 z! S( V/ V3 ^, a! F; U9 q. l
7 @. e: K) m' R7 E- t h/ `; F
先秦时西羌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业为主。《后汉书·西羌传》载:“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相传西羌农耕,是从无弋爰剑开始的。爰剑被秦掳为奴,在秦地学得农耕和畜牧技术,逃回河湟,传授给羌民,改变了原始射猎生活,史又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爱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可见公元前5世纪即战国秦厉公时已有农耕。至汉代开辟许多农田。据赵充国公元63年(东汉元康三年)疏称:“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尤其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更适合农耕和畜牧。烧当、先零、卑湳等羌先后据有其地,因以富强。公元93年(东汉和帝永元五年),护羌校尉贯友攻迷唐于大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102年(东汉永元十四年),东汉统治者利用羌民已经开辟的土地为基础,在逢留河南北两岸(今青海省共和、贵南、贵德、尖扎等县境内)继续屯田,共建三十四部。公元107—113年(东汉永初年间),西羌夺回上述各郡,继续进行农耕畜牧。
' @- l# G* ]4 w
7 @$ D/ `0 a+ C/ f5 ^, z0 ~: ^ 除河湟地区外,凡羌民迁徙所及之地,即种麦麻,以充衣食之源。陇西、北地、南安、沓中等地羌民皆种谷麦。如公元34年(东汉建武十年),汉将军来歙率军,大败营堑自守之陇西郡五溪聚(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南)的先零等羌,掠获羌谷数十万斛。永初年间先零羌滇零在北地郡建立政权,羌民在灵州的丁奚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附近开辟了许多农田。三国时,魏将邓文论魏蜀洮西战后,蜀将姜维必再出的根据之一就是蜀兵可“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后来姜维被邓艾打败,不敢回成都,亦求种麦于沓中(在今甘肃省舟曲县以西,岷县西南一带)。居住在岷江两岸的羌族,相传很早即以麦、粟、豆类为食,麻布为衣。从汉阳郡以南至益州西北的汶山郡,经过魏晋南北朝各代羌、氏及汉人开垦,多碎良田。故《隋书·地理志》云:“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皆连杂氏、羌……务于农事。”内徙的羌人大都从事于农耕。3 i8 O2 _0 L8 |$ v. a
7 }6 m# w! `4 E2 b% @
畜牧业在羌族中仍居于重要地位,分游牧和定居畜牧两种。如婼羌,随畜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与射猎、采集联系在一起的,大半过着游牧或半定居生活。直至近代,青海、四川西北一些已藏化之羌人,仍以游牧为业,随季节而迁徙。西羌家畜马、骡、驴、牛、羊等,既是生产、运输工具,又是衣食之源,故“以畜产为命”。畜牧业相当发达,各部落的牲畜动辄以万计,东汉经常借故出兵掠夺,以致西羌“降俘载路,牛羊满山”。如西汉时赵充国击败先零羌,“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公元78年(东汉建初三年),马防出击陇西烧当羌,掠得牛羊十余万头。113年(永初七年),马贤、侯霸击牢羌于安定,掠得驴、骡、骆驼、马、牛、羊2万余头。
, z+ R' F+ p: i6 H& s. @+ H5 |9 ?4 ~- i
121年(建光元年),马贤击当煎羌饥五于允街,掠马牛羊10万头。139年(永和四年),马贤击烧当羌于金城,掠马骡羊10万余头。
8 y& }: F5 h, X/ H k4 m8 t" Y" o9 b: C1 |$ }- ]3 ]/ z" d; [% N
141年(六年),赵冲击烧何羌于安定,掠牛马羊20多万头。由此,可见羌人的畜牧业是相当可观的。& q6 n6 b& b( P: Q9 f+ C2 W
/ Y, y' \- n" W0 | 羌人的手工业亦达到一定水平,除制造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外,还能制造车辆及武器。西羌在西汉时已经使用铁矛、弓箭等武器,除从战争中掠得以外,大多为羌人自己制造,其品种有铠、弩、刀、矛、战楯、匕首等。魏晋南北朝时,凉州河湟地区羌民还与汉人等参与各种城镇和桥梁建设,如西秦的新城勇士城、苑川西城、嵻崀城以及吐谷浑之河厉桥等均有羌族人民的一份辛勤劳动。同时,对外交流亦逐渐增多。东汉初年“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羌人用畜产品与汉族商人交换布、茶、粮食及非铜、铁的手工业制品等。同时还与西域、西南夷、匈奴等进行交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