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24-4-8 13:43:43
|
只看该作者
" p, W: w( G6 x8 g3 I- h
6 D5 o E; ~- S! p& ?《粤大记》作为一部记实的志书,是有它内在的基本特点的。首先,它以“记”的形式出现,与此其早些问世的《惠大记》(明弘治郑维新撰)、《雍大记》(明嘉靖何景明撰)等,是同一类型的私撰方志,都能揭示地方的概貌,并以兼通古今、详今略古,有裨风教,经世致用而风靡一时,在我国方志史上有一定地位。其次,《粤大记》类目清晰,体例严谨。在末说明之前,让我们先对所缺卷一的内容作一考证。古往今来,任何著述卷首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弄清卷一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粤大记》来说,这样做也并不难,我们只要看看郭棐自序问题就解决了。该序对全书三十二卷内容,作了一个排比与简明的介绍,其中“粤山标英,粤海钟灵,秦汉郡县,爱有释名,作记胜释名第一”。据此,卷一应为“郡国释名”,以南粤地名释录而名列卷首。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已对这一卷内容基本明确,如文中说:“广为古百粤地,又曰扬粤,周武王十有三年定为藩服,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其地认为南海桂林象郡,后以赵沱为龙川尉,遂自称王,汉因封之。元鼎五年平南越,置南海、合浦、苍梧、桂林、鬱林、交阯、九真七郡。元封初,置儋耳、珠崖二郡,兼置交阯部刺史,建安八年,改交州吴分置广州,治南海,徙治龙编……”。文中并对广州、韶州、惠州、潮州、廉州、雷州等地名由,作了一番考证与说明,如韶州因“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昔虞舜巡游登此石奏韶乐,故名”;又如潮州,为“汉之名郡,越之沃野,云潮海邦也,以南海潮汐所及,故曰潮州”;廉州,“以郡有大廉洞,故名”;雷州,则“以擎雷水,故名”等等。所有这些,对研究广东历史与地名工作,将有较大裨益。至此,《粤大记》全书内容,已基本明朗,其类目结构如下:% h( f* {& e9 L
郡国释名(卷一、佚)7 ]# A2 E9 @( j
事纪类(卷二至卷三)& H8 z N' L) D1 ^3 e
武周开粤、尉佗称藩、黄肖养乱广、山箐聚啸、海岛澄波等
5 S3 v; j; R- v科第类(卷四至卷五)
$ j: ]' W8 \+ h! d+ y记唐至明万历二十六年广东籍各科进士题名录, B( x- e. }* l! \ u. n5 i6 `5 o
宦迹类(卷六至卷三十三)$ c% E9 r4 H4 {! n; E1 R) s6 H. |
记汉以来历代官吏事迹,并按性学渊源、忠贞正气、清白流风、词客珠华等分类编排。. n5 _/ R# H; k: D1 n
献征类(卷十四至卷二十六)
2 i" o+ e L( V; p记汉以来广东籍名人传记,并按理学正传、相垣勋业、精忠文节、清直高踪、文学经纶、岭海武功等分类编排。7 n* W1 W% L& Q1 ~; ^
政事类(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二)
9 `; G; b- G7 w- Q0 s2 ~1 P. o I* D弓兵、营堡、沿海信地、水利、珠池、屯田、盐法、海防并附广东沿海图。
3 q; O& L! T1 ]- T4 L5 a/ K
6 g- H7 S. |/ u: g; o& O上述类目表明,《粤大记》以记事与人物为主,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如从卷六至卷二十六,用了二十卷(约占全书总卷三分之二)篇幅记述广东官吏与当地名人传记,其中宦迹类收录人物四百二十多名,献征类收录该省名人传记近六百名,辑录人物总数达千名以上,可以说是集历代名人之大成,并按人物情况分类编排,如“性学渊源”,收韩愈、周惇颐、王守仁等;“词客珠华”,收苏轼、苏辙、秦观、米芾等;“清白流风”收冠准、包拯等;“相垣勋业”,收高固、张九龄、姜公辅、崔与之等;“文学经纶”,收陈元、杨孚、董正等。上述人物分类,由于作者受阶级与时代的限制,未必全妥,但在扬善去恶、纠正戴黄二志错误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参考作用的,故历来受后修志书所采用。同时,《粤大记》还用不少篇幅,记述广东历代农民起义活动,尽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叙述,但毕竟还是系统地记存了这些难得的史料。如事纪类,除了记述著名的明代黄肖养暴动以外,还以“山箐聚啸”这一专目,记述了自洪武十四年至万历二十五年广东历次农民与瑶民起义的详细史料,如农民方面,有番禺谭欢福、连州梁苟龙、恩平苏万里、兴宁叶舟楼、河源李亚元、潮惠苏继相、英德廖廷璧等,瑶民方面,有泷水瑶、开建瑶、封川瑶、岑溪七山瑶、德庆上下江山瑶等,都同样记述了他们起义的规模、经过与结果,对研究明代广东农民运动与少数民族史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又如香港和澳门,原是荒芜渔村,隶属东莞县与香山县,自海禁开后,外国商船不断来往停泊,遂成商埠,但香港和澳门的名称,何时才有?至今仍无确论。《粤大记》在这方面可提供某些资料,如卷三十二,末附广东沿海图多幅,在东莞县官富巡检司管辖地区内,标有“香港”“九龙山”“尖沙咀”等地名,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香港较早的称谓记录。至于澳门,本书仍称“濠镜澳”,但其澳门的称谓,笔者在所见的其它古籍中,已有比《粤大记》更早的文献记载了。% N* \, Q1 {8 i$ t
3 c" L) E4 z4 \! l2 \
关于《粤大记》的版本问题,目前中山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均著录为“明万历间刻本”,香港黄荫普先生编《广东文献知见录》,则著录为“明刻本”,从原书纸张、版式、宇体等方面考察,这样著录也未常不可,如果我们能作进一步考证,其版刻时间或许会更准确与具体些。) i- P- G1 _( ]2 K5 D7 F
/ f$ ?& G9 H' ]2 N: o3 b7 K! W
地方志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地方性很强的专类图书,按照古代规例,作者在编纂脱稿后,就可立即交付刊印,出版的时差不会太长,一般一二年、三四年或五六年不等,比起其它类图书,出版周期显然要短些,如清代阮元修《广东通志》,始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成于道光二年(1822),纂修与刊印前后仅用了四年时间。郭棐撰《粤大记》,刊印时间,虽郭、袁二序均未提及,若从成书定稿与其它因素考之,亦略知一二。% Q p; i2 E$ R3 K
7 p, P1 Y8 m& K( `( M1 O/ a5 m2 A1 C# R/ W& X, D
(2)
" r: Q! Q/ j5 b k4 a' G- Y: W* @3 O- ?" S( h1 Z-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