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6-4 10:00 编辑 : Z7 |6 e8 z& ]7 C, S. I8 z
7 C F" L2 ?% F4 \$ h5 e
从《长泰姓氏·姚姓》说到龙溪凹《姚氏族谱》 ——奉与漳州、辰州、沅州姚氏宗亲研读探讨 姚恩健 近编辑《姚氏源流(福建卷)》得暇,修改是文,并祈发刊,以与姚氏宗亲研讨省际唐初一段族史。 一 2006年,《长泰县历史文化丛书》出版《长泰姓氏》,其中141页介绍“姚姓·溯源”写道:“姚姓入闽,始于初唐”有“河南光州固始人姚廉洁随陈政入闽,任府(兵)队正,后落籍于闽,後裔主要传衍于漳州、厦门。姚廉洁为见诸史书的姚姓入闽第一人。”此说符合历史,正确无疑。 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58姓3600名兵丁南下镇压“蛮獠啸乱”,姚廉洁时任“府兵队正”、“诸将之一”,其麾下不乏姚姓“府兵”,随之驰骋拼杀,范围从龙溪、漳浦直到粤东。平乱之後,包括姚姓在内之58姓“府兵”,屯田生息,广布自今漳州地区及粤东。长泰作为漳州府管辖县邑,能无姚姓“府兵”滞留蕃衍?《长泰姓氏·姚姓》却未见记述姚廉洁或麾下姚姓“府兵”後裔传衍于长泰,从逻辑分析,或难置信。 《长泰姓氏·传衍》认为,“珠坂(山边)姚姓始祖姚仲廉,系入闽始祖姚天明后裔。”“传至七世姚朝珪,于南宋宣和二年(1120)由莆田韶溪徙居漳州。至十一世姚良臣传三子,长子姚仲骥居龙溪二十八都田仔社(今龙海紫泥镇锦田村);三子姚仲节居天宝又分衍浙江、四川、贵州等地;次子姚仲廉居长泰钦化里山边(又称洙滨,今武安镇珠坂村)。” 二 “传衍”一节表明,珠坂村姚氏开族始祖是“姚朝珪”,与龙海紫泥锦田村姚氏同祖。查阅莆田《姚氏世谱》记载,姚天明仲子文诰五世孙闰生三子,季子朝珪。其“世系图·朝珪”条下注云:“朝珪,闰三子,初入释,往漳州从师力学,改名邦宪,登进士第,因赘漳城颜氏,遂居焉。”据此记载,姚朝珪即姚邦宪,姚邦宪入赘颜氏,从历来民间伦理法规考量,其子嗣姓颜不姓姚,何以後裔有姚姓?莆田《姚氏族谱》不着其後,笔者迄未拜读锦田、洙坂姚氏族谱(据说旧谱不存),不得其详。 宋朝龙溪颜氏甲第联绵,簪缨济世,重臣辈出,洵乃望族,志史可考,颜氏族谱应有记载。为明确“朝珪、邦宪”家世及其子嗣姓别,诚恳乞请“政协长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长泰县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不妨调查确当,解人之难,用正史事;龙海、长泰,近在咫尺,高速通畅,举手投足之劳,何难耳! 三 本人曾拜读古本“龙溪凹姚氏族谱、祠堂”影印件,其中记叙唐时龙溪天宝姚氏故事,有一定参考价值,容简述、简析以奉斟酌、研讨。《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一》“姚氏建祠序”云:“龙溪凹”姚氏“···隋代宅于蒲坂,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居。宝磁三片各珍。原许符节有合,定鼎三区列势,更期世系无分。一自我始祖良珊公,卜吉沅西,继而先祖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爰是约我同宗,建祠龙市,庶几明伦有地,···讲让有时。···”落款“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岁季秋上浣十八代孙文贤谨撰”此序所述人(良珊、世泰)、物(盘、宝磁)、时(自隋、唐初、两宋、大明)、地(漳州、漳市、洪都、辰郡、沅西)故事,谨依该谱,本文夹叙以飨。 四 《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二》首篇“姚氏谱传”讲述自帝舜肇姓至荣公世系。 荣公之前,依谱,大体世系是:后汉姚伷,武康人,···姚僧坦生姚全、姚察;姚全生懿,懿生元之(崇);察子姚思廉,思廉子璹,姚璹孙姚南仲(原注:唐代宗广德时生),南仲孙姚勗,勖孙洎,洎孙顗,姚顗孙姚坦(原注:后周世宗显德中生),太平兴国八年(982),为益王府翊善。这段记叙,看似世系联绵,却扭捏紊乱,稍有姚氏族史知识者,不敢认同。我亦无暇矫正。权且参考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以及新旧《唐书》,简述南仲世系:南仲生于开元丁卯(727),官右拾遗、太子太保,贞冠十九年(802)卒,祖玄,烈考发,子衮,孙康,康字汝谐,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南仲乃姚璹九世孙,龙溪凹族谱却误作三世孙;且将同辈姚勗列为“翁孙”,明显与史不合;至于列勗、洎、顗、坦为其三、五、七、九世孙,与志史欠吻合,亦有待稽考。 五 惜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记叙“京兆派”辍笔于姚察十一世孙姚康止。笔者手头尚欠姚南仲四世之後资料,故无法判定姚坦是否姚南仲之後。姑依龙溪凹谱,姚坦为姚南仲九世孙,按通常25年为一世匡算,九世225年;南仲生于公元727年,则姚坦生于公元952年前后,相当于五代后周广顺前后。与龙溪凹谱记姚坦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中生”,误差不大;所记叙“太平兴国八年,太宗以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官爵、故事,与志史无异。姚坦性刚不阿。益王好作假山,坦谓“血山”,对王“检束不得自便”。王称“疾”,太宗赵匡义“杖乳母”。但序文评说姚坦“其忠良正直,略无隐讳”後,笔锋突然一转,突兀一句“其後裔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後紧接畅叙:“及姚荣出,偶因夜游,忽见有明珠从所住天宝山中飞府城东北、九龙江内。随往看时,但见江水深碧,果有宝珠光现,因乘小舟于江心,以手捞之,宝珠不得。一线光影移过江边。仅得八方炉子一个。携归,延相玊(恩健按:按原文)者视,为八宝磁炉,又名皮玊花盘,因珍藏之。后而流寓江西焉。此一脉本支之不紊也。至于旁支分派,远而期、伷,近而坦、荣所分者。由汉而还,不及絮纪。晋唐以下,代多名人。就其见闻确征者,约略纪叙于中,以备参考。”一段神话,虚实交错,模糊概念,令人一头雾水:谓“其後裔匿迹”,“匿迹”者谁?谓“及姚荣出”,姚荣何朝何年“出”?姚坦与姚荣相隔几代?姚荣与其“裔孙”良能、良德、良珊相差几代?其间世系关联,何以不予明晰?其编造这段神话,无非宣扬“匿迹”漳州天宝发祥一段历史。此乃后事,却不详前世代序,是以为憾。神话全然有别于信史,于史无补。既不详“唐初住在漳州”人事,其下罗列晋唐之后名人,谓“此皆炳炳史册,近则祖于坦、荣;远亦宗于期、伷。”又安能接续世系? 姚期、姚伷,汉时人;姚坦、姚荣,宋时人;独无唐时人,独无“唐初”人,岂不令人生疑、疑团难释?窃揣测:时至明末清初,七八百年繁衍、迁徙,裔孙淡忘族史,最终只剩一句“唐初住在漳州”。类此情况,非独“龙溪凹”姚氏如此,八闽诸姓大多亦然。如说“跟陈元光来的”、“随王(审知)入闽”、“唐末来闽东”等等,时空淹没,终不记其肇迁始祖,殊非异常。姑依该谱,姚南仲乃“京兆派”姚察九世孙,姚坦、姚荣为姚南仲之後,则同为姚思廉世系。 七 继而再陈述“姚荣裔孙”:“永乐十四年(1416),奉旨征各处核实民户、财力俱备者,适辰州安插。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应诏来辰。良能分居沅陵四都···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因将荣公所遗八宝磁炉分作三片,以天地人为记:良能执天号,良德执地号,而人字一号,即良珊所执也。···良珊,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生(1352),宣德癸丑九年(1434)迁沅烟岩子坪住···生子千邦,···(千邦)生子二,名姚泰、姚经。后因订派,乃为世泰、世经。世泰,永乐庚子(年生)···世经幼亡···(世泰)死葬老坟侧右,···子文献,号君赞,正统庚申五年生(1440)···”该谱叙述跳跃性颇大:一句“炳炳史册”即跳到北宋;一句“大明定鼎”又从南宋跳到朱明“永乐十年(1412)”;不曾扣紧“卷一”起点“唐初住在漳州”展开溯源、排列世序:谁来漳州?如何来?从戎?为官?自然移民?蕃衍几代后迁江西?以不详其初,仅以一句“其后裔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带过,再跳到“及姚荣出”,神话敷衍,未将初唐至两宋、两宋至元明世序罗列清晰。究其因皆由于不详唐初祖考之故也。 八 龙溪凹《姚氏族谱》“姚氏建祠序”,系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八代孙姚文贤撰,摘文见第三节。其文写道:“继而先祖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奈後兵燹多故,聚散罔常,而族耗枝蔓,星分碁置(健按:碁,依原谱),相逢在道,不识亲疏者,固多。···爰是约我同宗,建祠龙市,庶几明伦有地,····” 从上下文分析,所谓“龙市”,可以是“唐初住在漳州”之“漳州”,亦可为辰州某地?诸如:该谱标“龙溪凹”、“龙溪凹口”,为沅州芷江某地域名?“漳市”指漳州?“长房良能公裔,现住浦市”,浦市在何处?是蒲坂?概念歧义,难以厘清。 然其序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记叙“联派”,浓墨重彩,甚详甚奇;记叙“归里”,仅此一笔,不知其“里”:建于龙市,抑或沅陵?祖祠祀“唐初住在漳州”之始祖?或播迁地之近祖?费人猜测。可能缘于传说中建祠龙溪凹口,往事苍茫,一笔带过,聊表祖上曾经而已。时空转换,过于跳跃、空泛,其“念矢一时”,却遗憾后昆!第二卷“姚氏谱传”未详“荣”祖考,亦未详“兄弟三人”祖考,唯详三兄弟子嗣,其中珊子千邦,生长子泰,“後因订派,乃为世泰”。世泰,永乐庚子(1420)年生,“稍长,即归清族谱,与龙、虎、清三公,议订···二十字之派。”死葬“老坟侧右”,有子名“文献”号君赞,正统庚申五年(1440)生。“文献素与吴世万相契”,图迁,“值杨癞子来前,亦欲卜宅”,一段“清泉涌”、再一段“鱼繫履起”神话後,“卜宅于此”同衍字派,视若同胞,不结婚姻。文献死葬“磨雷寨”,生子四:再聘、再榜、再麟、再行;有孙正字辈多人,恕略。其地皆似是沅陵,非龙溪、龙市。 九 兹再回前述,仅就《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二·姚氏谱传》中阐述姚思廉行实中夹叙一语作一番分析。其语云:“···太宗置弘文馆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思廉···成父撰《梁》《陈》二史业。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当唐高祖兵入城时,思廉端笏正坐殿栏(槛),厉声曰:‘尔曹不得无礼!’”姚思廉历仕陈、隋、唐三朝,成父姚察之志,继撰《梁》《陈》二史大业;后为唐太宗朝“十八学士”之一,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赐爵丰城县男。贞观十一年(637)卒,李世民下诏谥“康”。《旧唐书》称其先世浙江吴兴武康人,陈亡,随父迁关中,为雍州(今西安)人。姚氏族史称其为“京兆万年派姚”。志史未见记载姚思廉曾涉足八闽一步半寸;龙溪凹“姚氏谱传”谓其“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显然臆造、揣度。究其因,盖不知“唐初住在漳州”之开族肇基始祖名讳,而以大体时段推测、组接名人。其作祟者乃虚荣心,攀慕名人以增光増粲。各地诸姓族谱常见,非独我姚氏。然则,唐初姚氏入闽者谁?“唐初住在漳州”之姚姓者又是谁? 十 查福建志史,姚氏入闽最早见于志史者,是唐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入闽镇压“蛮獠啸乱”之“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姚姓“府兵”。见于姚氏族谱记载姚氏入闽者,有“避黄巢乱入闽”“为侯官尹”之姚天明及其堂兄姚凤,有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入闽东任“盐铁副使”之姚棨及其子姚廷义。此四人者,入闽均在唐末,离唐初约有两百年之遥。志史均未见有姚崇、姚思廉後裔入闽确切记载;姚氏族谱记载,亦多不实,多以攀龙附凤、点缀门面罢了。“龙溪凹姚氏族谱”罗列晋唐以来名人望族琳琳琅瑯,面目各具,宗派殊异。唯独不明“唐初住在漳州”姚姓名人、自家显祖。亦难怪,自唐初至明初,七百多年;至清初纂谱,近千年,年湮世远,族谱不存,族史淡忘,传说渐断,讹说敷衍,神话怪异,最终只剩此一句“唐初住在漳州”,势所必然。以不明始祖故,或见某地“姚姓入闽始祖”即信以为同宗,便纳头膜拜,误认为己祖,“一把香插错香炉”,亦非鲜见。 十一 唐初“漳州”称“龙溪”,陈元光立郡奏准后,辟漳州府,府治从漳浦移龙溪,即漳州。陈元光遂为民间拥戴为“开漳圣王”。推敲“龙溪凹姚氏族谱”所记,并依福建省志、漳州府志等志史记载,姚氏入闽最早者,是唐初“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其麾下姚氏“府兵”;因以推断龙溪“唐初住在漳州”者,可能是唐初姚姓“府兵”,符合历史逻辑,安敢臆想、武断。以其所记、所挂姚思廉之後,则因以判断“唐初住在漳州”者,乃姚思廉後裔。南宋末人姚荣及“姚荣裔孙”、明初人姚良能、良德、良珊,皆为“唐初住在漳州”某显祖之後,因亦当然为姚察、姚思廉之後。若推断“唐初住在漳州”始祖皆为“唐初随陈元光入闽”之姚姓“府兵”,则开族、肇基漳州姚姓“府兵”当然是姚察、姚思廉之裔孙。 十二 台湾姚昶在其所著《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四川威远姚氏宗谱八二——一二0世世系图”,将“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挂于莆田姚天明仲派七世孙朝璋之後,不知所本?与《龙溪凹姚氏族谱》所述,明显悖离。姚思廉五世孙崇桂、绩:崇桂四世孙孟瑜,即莆田韶溪姚天明父;绩四世孙南仲,南仲裔有姚坦、姚荣;同出姚思廉,派别不一(依龙溪凹谱)。台湾姚昶之说,似误。附叙备考。 十三 结语: 1,朝珪入释,改名邦宪,邦宪入赘颜氏,其後姓何?有姓姚也欤? 2,“唐初住在漳州”姚氏,可能是“府兵”;平乱后,“府兵”屯田生息于漳州地区(从漳州东部至粤东),符合历史逻辑。 3,建议漳州、长泰诸县市,再审慎调研本地区姚氏族史,辨明源流派别,以遂民间溯源寻根、认祖归宗之愿。 邮寄《姚氏源流(福建卷)》初稿前得暇,昏瞀再改,谨以奉请漳州、辰州、沅州姚氏宗亲研判、修正。斯乃讨论稿,不作定论。 福州琴亭瓮翁斋 姚恩健 2016/4/5/初稿2018/5/28-30/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