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5 18:01:33
|
只看该作者
(四)沟通道欲,情理结合$ m J3 b9 |1 y8 O6 i+ w; c& \/ V
% T! h w2 j0 U; s/ C. G: v5 {( l2 |, S
巴蜀哲学的一大特征是把道与欲、情与理结合起来,而表现为重视人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儒家尚仁义,道家崇自然,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对应的两端,然也相互影响沟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主线之一。与宋代理学家偏重伦理相比,三苏蜀学较为重视自然之人情,这体现了蜀学乃至巴蜀哲学的特征。苏洵作《六经论》,认为礼所代表的道德规范,是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上,圣人因人情而作礼,贯穿着重人情的思想线索。苏轼继承苏洵,提出“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②的思想,认为“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③,从而提出把经典之义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上。舍人情而言义,则为苏轼所反对。苏辙亦强调礼皆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④,把礼与世俗人情结合起来,而不仅限于礼义道德等抽象概念,这体现了三苏蜀学重人情的特征。
( D3 Q+ u: B7 o% {: |0 B
5 U& \' r H! }: U7 I2 e: F& T 魏了翁也重视自然之人情。在伦理观上,魏了翁肯定人欲有善的一面,“欲虽人之所有,然欲有善、不善存焉”⑤。指出饮食男女等人欲是人不可避免的欲望,它是自然而然、不可抹煞的。对此自然之人情,魏了翁主张采取客观承认的态度,不要去灭绝它,认为圣人也是“使人即欲以求道”⑥,主张在对人欲人情的适当满足并加以节制的过程中,来体现道。7 r7 L6 k9 l8 C. U! T' G
% m8 [# j% r$ w7 V. W/ Z- ]- C
著名蜀学人物费密亦重人情,在他看来,生命、妻子、产业、功名等等,是和义理同样重要的东西。言义理不得舍去这些人所不可缺少的欲望和需求,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因而他主张“论事必本于人情”⑦,反对以义理压制人之情欲。对于理学家“律人以圣贤”、“责人以必死”的要求,费密认为这是人们无法做到的。
2 ]$ Q7 m( `0 h
1 V6 z- V5 W! q 刘沅认为“六经”本于人情而为教。他说:“《易》、《诗》、《书》、《礼》、《乐》、《春秋》,皆本乎人情之自然而为教也。”⑧他认为,所谓天理,不过是人情得其正而已。离开了人情,则无所谓天理。刘沅把天理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上,强调在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之中体现天理。他说:“盖养生送死,人情所同,即天理所肇。……天道固不外乎人情,人情必准于天道。”①既肯定人情,又强调人情以天理为指导。
& O/ K+ S) L! K. d& J7 b, A
/ X' H4 W% Z5 o) B/ i# @8 F3 _ (五)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 Z& j' R" b/ h2 c
/ L! E, u( a, a: b8 S6 x: _" k% v( z3 @
早在西汉初,文翁为蜀守,便兴修水利,灌溉繁田千七百顷,使民物阜康,然后施之以教,开蜀学躬行践履之风。至宋代,张栻修正理学流弊,吸取功利之学,重躬行践履,留心经济之学,指出:“若如今人之不践履,直是未尝真知耳。”②这与永嘉学派重实事实功的思想相吻合,而与正统理学有别,故遭到朱熹的批评。魏了翁继承张栻,既重功利,讲求实事实功,又主张义利统一,“趋事赴功”,重视功利与实效,强调“一寸有一寸之功,一日有一日之利,皆实效也,事半功倍,惟此时为然。”③认为功利须平时一点一滴地讲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栻、魏了翁对事功的重视,在理学中别具一格,体现出巴蜀哲学的特色。
4 @' v2 r' W- J( `# |/ Y
& m- E3 \! a4 z$ p6 M* K( q 明清之际的费密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通人事以致用”④,开颜李学派之先声。费密提出以力行代清谈的主张,认为一切有关国计民生的实事都应该认真讲求,习行实施,而空谈则误国。与费密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唐甄反对所谓“儒者不计功”的说法,强调事功修为,“崇实黜虚”,把道德原则建立在实事实功的基础上,而强调“仁义礼智俱为实功”⑤。
: D+ w+ ]7 W; M 2 o6 c4 n/ H# r- y3 y3 |3 s
在巴蜀思想史上,魏了翁、唐甄、邹容和吴虞等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提出了批判,这体现了巴蜀哲学的一大特色,为近代民主提供了借鉴。早在南宋时,魏了翁就提出:“古者天子……乃是与诸侯共守天下”,主张君臣“共守天下”,批判“尊君卑臣,一人恣睢于上,极情纵欲,而天下瓦解土崩”⑥的封建君主专制。唐甄著《潜书》,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惊世骇俗之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皆贼也。”⑦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最高权威,而强调统治者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皆为民也”。邹容著《革命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阐明革命的原因在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剥夺了人民应有的“天赋人权”。强调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天演公例”,要摆脱清封建专制的统治,成为具有平等、自由等民主权力的国民,就需要革命。这种以革命手段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把历史上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吴虞把封建君主专制、家族制度与儒家学说联系起来提出批判,继邹容之后,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7 R. S, Q/ D! J! P. o
3 D% u8 Z# ~& Z* } 以上巴蜀哲学所具有的蜀学之魂,长于思辨;多元会通,兼容开放;释经创新,超越前说;沟通道欲,情理结合;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的特点体现了巴蜀哲学的博大精深与融贯超越、求实进取的精神,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清理和总结研究。
4 G, S" U8 ]$ g4 Q4 j$ `4 M1 O
# Y6 y8 }4 V: R# o( W5 P9 H5 q; Z- } 二、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q- n9 J7 v0 y6 J' R" f. F ( f2 |/ r9 q8 L, D6 C; q; b
越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哲学,越是具有全国性的重要影响和历史地位,可以说,通过对巴蜀哲学及其特点作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可以对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加以探讨和分析,以进一步展示巴蜀哲学之魅力。概括起来,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P0 t4 N& y6 m. A( J, X
- R6 g5 f" w$ G$ v4 K: H- c (一)巴蜀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 z1 R# {! F0 \ D , r2 z3 N8 N2 r& _
总的来讲,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地域性哲学与整个中华民族哲学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互涵互动之关系,巴蜀哲学的发展促进并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