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7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鉴赏:晚清十帅家谱(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5 19:53: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晚清十帅家谱(一)

励双杰

晚清并未设置“元帅”这一级的职衔,但这时期的文字记载尤其是高层官员之间私下往来的信札中,被他人称之于“帅”者,不乏其人。如南皮张之洞,因其字香涛,人称香帅;项城袁世凯字慰庭,人称慰帅或袁慰帅;还有如湖广总督端方,字午桥,人称端午帅,等等不一。最近读丁凤麟先生刊登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11期上《晚清之“帅”——读盛档札记》一文,文中说:“那么,哪些人可被称为‘帅’,又如何称‘帅’?个中似也有其约定俗成的规范。在清一代,‘帅’的称谓仍然是高级武官的专利。中央一级的高级武职官员被称为大帅、老帅。握手武装的河道总督被称为‘河帅’,漕运总督称为‘漕帅’。在地方员官中,总督的职称是‘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外加‘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之衔,其职责更偏重于军政,故人们对总督,习惯以‘帅’称之,似比‘制台’更显得崇敬些。巡抚的职责是‘抚安齐民,修明政刑’,比较偏重民政,但也有‘督理军务,兼理粮饷’之责,故人们在称其为‘抚台’的同时,也惯常以‘帅’称之,以示敬重。至于提督,虽然专掌兵权,品级不低,一般为‘从一品’,还高于‘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二品’的巡抚,但通常被称为‘军门’或提台,不以‘帅’称之。”文之末,还附有《盛档所见晚清之“帅”一览表》,我在这张表中,发现我手上的藏品中,有十帅的家谱在焉,依表中所列顺序分别为筱帅李瀚章(号筱泉)、勉帅李兴锐(号勉林)、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小帅邵友濂(号小村)、季帅李鹤章(号季荃)、沅帅曾国荃(字沅甫)、仲帅李经羲(号仲仙)、玉帅周馥(字玉山)、海帅袁树勋(字海观)、省帅刘铭传(字省三)。

除上述十帅之外,能有资格称帅,而我又有家谱入藏的,其实还有,如安徽巡抚唐训方、李续宜,云贵总督刘岳昭、陕西巡抚刘蓉、浙江巡抚恽祖翼等,但既然《盛档所见晚清之“帅”一览表》中未收,我也就干脆只说这十帅。

十帅中,筱帅李瀚章、季帅李鹤章、仲帅李经羲同出一家,李瀚章是李鸿章兄长,李鹤章是李鸿章之弟,李经羲是李鹤章之子,世系均载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合肥李氏宗谱》中。所以,十帅家谱,别为八部。而这八部十帅家谱,省帅刘铭传家谱已在《千里奔波只为刘铭传》中说过了,不再旧事重提,下面按顺序只说这七部家谱。

按:民国间沃丘仲子所著《近代名人小传》、《当代名人小传》二书,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曾影印合编为《近现代名人小传》,分为上下二册。《出版说明》中论曰:“本书立传政、商、学、教各届名人计约八百九十人,为目前所见相关论著涉及其时人物最多者。著者不以虚誉奉人,更无阿世曲笔,所记所论皆秉笔直书,故书中多有诋忤权贵、褒扬贫美之处。全书提纲挈领,以小见大,记述简省而确凿,评论往往一语中的,资料、学术价值俱足,加之语言简洁自然,甫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几年间数次出版”。查本书中,于这十帅大部分有所记载,故不厌其烦,录谱主传记于每一小节之后,是书中不传者,仍付阙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0:02: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筱帅李瀚章、季帅李鹤章、仲帅李经羲《合肥李氏宗谱》

安徽《合肥李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李国松等纂修,十二册。

合肥李氏,因出了个李二先生李鸿章,那可是名扬天下。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执掌北洋水师,只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授命赴日本媾和,割让台湾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罪名。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老臣也逐渐获得一些正面的评价。

李家世代耕读,但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名文玕,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十六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著有《愚荃敝帚》二种,生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六子。六兄弟的母亲,是同县李鸿谟的女儿,后因女贵赠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古时同姓例不婚配,何以李文安会娶同姓的老婆?不但李文安如此,据家谱载,李文安的三子、季帅李鹤章的元配夫人,也是同县李姓。原来,合肥李氏始祖李心荘,无子,以同县许光照次子许慎所过继为嗣。许氏本居江西湖口县花尖山三水岭,至许福三,于元至正甲午年避元末陈友谅之乱,迁居皖之潜山县龙骨嘴,遂为许氏迁皖一世祖。四世胜芬,字月明,于明宣德间避汉王高煦之乱,始迁合肥东乡下赵园;九世光照,字银溪,今许氏谱作迎溪,生于明万历癸丑年,生六子,以次子慎所过继给李心荘为嗣,遂与许氏分宗。故此李非彼李,虽为同姓,却非同宗,大可谈婚论嫁。

筱帅李瀚章世系在卷七,派名章锐,字敏旃,号小泉,又号筱荃,晚号钝叟,太子少保。元配王氏、续配罗氏、侧室孙氏、丁氏、伍氏,共生十一子十女。

季帅李鹤章世系详同卷,派名章锬,字仙侪,号继泉,又号季荃,别号浮槎山人,著有《平吴纪实》四卷、《广名将谱笺注引证》四卷、《浮槎山人文集》一卷、《半仙居诗草》四卷、《平吴竹枝词》一卷。元配同县李氏,继配同县周氏,道光丁酉科举人拣选知县赠资政大夫沛霖公长女,诰封夫人,晋赠一品夫人,敕建“乐善好施”专坊,著有《常昭城守纪事》、《玲珑阁诗稿》各一卷,生三子经奎(殤)、经义、经馥,侧室无为石氏,生一子二女。

仲帅李经羲是李鹤章三子,任本谱“领修”,世系详卷十二,字虙生,号仲仙,别号悔庵,晚号蜕叟,云贵总督兼管云南巡抚,入民国后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著有《奏议公牍函电》各稿、《蜕卢诗存》,配太湖赵继元长女,生二子国松、国筠。

与仲帅李经羲同任本谱“领修”的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嗣子,李鸿章六弟李昭庆长子。李昭庆生四子四女,其中第三个女儿“适户部郎中浙江余姚邵颐”,这个邵颐就是小帅邵友濂的长子,他们的家谱也会在本篇后面说到。李经义在首序中说:“我李氏谱自同治壬申四修后,迄今盖五十余年矣。当光绪之季,从兄巽之尝议续修,躬任其事,被疾,中辍赍志以殤,未几而有辛亥之变,兵戈扰攘,频遘乱离,谱事遂以久稽,近顷数年,经方乃举群从兄弟聚谋于沪上,重为续修之举,于是广咨族众,增订义例,择诸子弟分任编查、校录,上接壬申,讫于乙丑,纂为五修谱二十二卷,稿成授刊,乃谨识其耑……及同治四修之役,则先考文忠公暨伯父勤恪公、叔父兵备公,实共成之。”

可知此谱实为其所主修,而四修谱则由李鸿章、李瀚章、李鹤章“共成之”。

谱中《序例》云:“旧谱载有执谱字号,当时虽用千字文编次,而某人领执某字号谱未经登记,遂致阙如。此次系由经字辈领修,应按经字辈丁数分给新谱,已故者归其长子承执,子故则归长房之孙,依此递推,其号数即以经字编次,下注执谱人名。又此次修谱任事之人,并各颁给一部,传为纪念,另以员字编号,下亦注名,惟已领得经字号谱者不再加给”。我查了一下卷二十二中的《执谱字号》,计有“祠字号一部”、“经字号三百五十九部”、“员字号二十一部”,共计三百八十一部。这个印量,在旧家谱中,算是很多的。现在上海图书馆就有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也各有藏,存世较多,只是在修谱年份的著录上,各有不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作“民国17年(1928),铅印本”;《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作“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在谱中,谭泽闓在所题的书名叶上作“合肥李氏宗谱,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第五修本”;《合肥李氏宗谱总目》及《执谱字号》均下注“民国乙丑年第五次续修本”;卷一《历次修族谱任事人名》中有“民国丙寅(十五)年五修”;首序落款为“民国戊辰(十七)年冬十二月”。正因为谱中如此,诸目录才会出现众多的纪年,不过,以我之见,还是以书名叶所题为准,统作“民国十四年”才好。

另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载,北图、南京图均有同治十一年李鹤章修木活字本一部,只是北图作六卷六册,南京图作八卷八册,不详何故,或北图所藏之全为不全本耶?

我所藏这部《合肥李氏宗谱》,是拍卖会的幸存物。1998年上海博古斋春季艺术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曾一次性上拍了十部家谱,这应该是国内历次拍卖会上拍卖家谱最多且质量校高的一次。但只成交了四部,成绩并不理想。在这十部家谱中,其中三部为名人家谱,即徐世昌家谱、李鸿章家谱及朱启钤家谱。偏偏这三部名人家谱无一成交,只好重回博古斋的库房,可以想见当时家谱收藏的气候。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0:0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5 20:07 编辑 9 E! O/ r5 ?. d" ]) {. k4 I

( N9 A* i8 V+ T( s

我是知道这次拍卖会的,但那时候,家谱在民间也不要太多,根本就用不着跑拍卖会去高价竞投。只是我一直关注着这几部流拍的名人家谱,有机会到上海,总要到博古斋的三楼瞅瞅。直到2004年春,邻市颜老师兴冲冲的从上海文庙出来,我兴冲冲的从文庙进去,撞了个满怀,他把挟在腋下的一部书拿出来给我看,却是一函三册《天津徐氏宗谱》,就是大总统徐世昌家族的家谱,说是刚从博古斋拿来的。我一听心急火燎,连文庙也不进去了,就奔博古斋,本来想把颜老师也拖去,可他有事要先回,只把这三册《天津徐氏宗谱》给了我。我之所于赶得这么急,因为这《天津徐氏宗谱》与《合肥李氏宗谱》还有朱启钤家族的《紫江朱氏宗谱》,都是同时出现在1998年上海博古斋春季艺术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上的,现在《天津徐氏宗谱》出现了,说不定那二部也有机会。

果然,上博古斋三楼,马上就看到了一函六册《紫江朱氏宗谱》,这部1998年估价估价5000—8000元人民币,现在只标了2500元,当然是要拿下的。但那部《合肥李氏宗谱》却怎么也找不到,难道已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不死心,问营业员,那营业员是个小姑娘,以前没见过,好象是新来的,一问三不知,只要我自己找。终于在又转了一圈以后发现书架顶层有一部依稀好象就是合肥李氏,要营业员拿下来给我看,小姑娘抬抬美丽的下巴,操着沪语要我自己搬椅子上去拿。拿下来,好家伙,上面的积尘足有一枚硬币厚,看来,这《合肥李氏宗谱》放在这儿的时间绝非仅有一、二年,说不定从拍卖会结束,就搬到这儿来了,只是我一直没发现而已。

《合肥李氏宗谱》十二册,标价与六册的《紫江朱氏宗谱》一样,都是2500元。我问营业员,能否打折?小姑娘说不能,正在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从里面出来,我一看,脸熟,忙跟他搭讪,他看了看,说到五千了,给个八点五折吧。啊哈,4250元,捧了二部名人谱。现在,仅那部《紫江朱氏宗谱》,北京阳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秋季拍卖会上就是以8250元成交的。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在博古斋发现过象样的家谱。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211页:李瀚章,鸿章兄也,字筱泉,以优贡知县,分湖南。因鸿章亦师事曾国藩,尝管胡林翼军需,薦擢监司,数迁至湖南巡抚,湖广总督,调四川总督,已至蜀,未受事,仍调湖广。光绪中调两广。甲午为给事中褚成博所劾,自乞休去,殁于家。瀚章魁梧若武人,而性柔和,临事缜密,所为公牍,简洁得要,唯贪劣,当其至蜀,犹未蒞官,而需素供应,纵下骚扰,如盗贼。然过彭山小邑也,索灰鼠帐四顶,燕窝若干匣,邑令张瑔哭乞不能免,乃为歌纪其事。至粤通贿尤广,而刚毅作抚,任官多自专,瀚章无如何,乃尽鬻各武职同,及水陆防营统将,盖皆总督主任也。时有杨某者,为初鸿章庖人,冒军功保至提督。瀚章寿,馈万金,委充钦防统领,而月薪三百,杨赚其少,叩于瀚章阍人,阍人曰,若部下不有数管带乎?购之者众矣,吾主不售,皆以畀子也。杨恍然,遂尽撤之,易以新人,得贿至万三千金,视所馈金且赢三千,故时谓皖籍大吏涂宗瀛偷窃,刘秉璋抢掠,潘鼎新骗诈,独瀚章取之有道,行贿者未尝有亏耗,且任封疆三十年,初未劾一贪酷吏,时谓之官界佛子云。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09:04 | 只看该作者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210页: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 y$ ^  j6 S5 O( b2 G. F; a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5 21:15 编辑
7 ^! i6 ], V! {/ p8 M( Z) o$ p" h- J: _' W6 D. ]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217页: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09:3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6 09:38 编辑
8 v) b7 I) L' {& C, G9 V) u# @: L2 |/ l

晚清十帅家谱(三)

励双杰


2 I1 v/ y, d# P: C/ K    第四部,小帅邵友濂《余姚邵氏宗谱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清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邵曰濂、邵友濂主修,二十四册。


$ C, `) ~: {' |3 `4 _* e名声煊赫号称上海第一家的“斜桥邵家”静安寺路大府第,那可是邵友濂任补江苏省苏松太道兼江海关道时任上所修。小帅邵友濂,光绪元年出使俄罗斯署理俄罗斯钦差大臣,在曾纪泽与俄罗斯重新订约取回伊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光绪十七年又接替刘铭传,成为台湾的第二任巡抚。他的长子邵颐元配李氏,就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三女儿,我曾在《合肥李氏宗谱》中提到过。次子邵恒娶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买办、资本家、后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的第四个女儿。邵恒长子邵洵美是二三十年代闻名国内外文坛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和集邮家。当年,邵洵美在上海文化界人士中有“海上才子”之美誉。而由于他慷慨豪放,交游广阔,他的“洵美沙龙”里几乎汇集了当年南北骚人墨客中的“半朝文武”,因此又被尊上了一个“文坛孟尝君”的徽号。
9 O* z# e1 Z- A( N7 _'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家庭,注定他的家族也是不简单的。! {+ k. Q) }2 v9 k

邵氏始迁祖邵忠,为邵雍十世孙。邵雍,字尧夫,行百六,号康节,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谱何不以邵雍为始祖而以忠为始祖?与邵友濂同时代却又相友善的学人俞樾在为《余姚邵氏宗谱》所撰的序言中说:“康节之孙讳溥者,从宋高宗南渡,始家于浙,又七传而迁于余姚。此谱以迁余姚者为始祖,其以前者昭穆难稽,姑从蓋阙,自始迁祖以下备载无遗,考订支派,补辑文献,是吾族者必详,非吾族者必摈,有条不紊,体例秩然”。由此可见任主修的邵曰濂、邵友濂兄弟的学识和严谨,毫无世之通行修谱必上溯三皇五帝的陋习。

始迁祖邵忠,行千八,字诚之,一字克诚,号抑庵,官宋扬州路都巡,自会稽宁桑里迁居余姚通德乡清风里。生三子,长元诚,行亚一;次丙,初名元雍,行亚三;三恭,初名元亶,字子泰,号桂轩,行亚六。而析为亚一、亚三、亚六三房,本谱即三大房所修。邵友濂即出自亚三房,为二十一世,世系记载:行三,原名维埏,号小村,配龚氏,续配杨氏,均无出,又继配翁氏,生一子,即后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女婿邵颐。修谱之时,邵友濂尚有台湾布政使的任上。

俞樾在序中又说:“溯有明一代,领乡薦者五十三人,登进士榜二十二人,至本朝而科第蝉联,指不胜屈,蔚然为浙东望族。”据统计,仅清代,余姚邵氏一门中进士的就有二十六人,难怪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如元代官东流县尹勅使琉球加一品衔的邵全、明代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谥庄毅的邵番、福建邵武府知府邵悳久、江南凤阳府知府邵元吉、太仆寺正卿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康僖的邵锐、福建盐场大使邵时泰、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邵时健、山东济南府德州库大使邵时直、广东按察司佥事整饬岭西兵备道邵时敏、四川成都府知府邵经济、巡按江西等处地方监察御史邵基、锦衣卫镇抚邵墀、刑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的邵陛、南京淮安府海州知府邵甄、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苏松常镇邵稷、太医院御医邵雷、南京刑部郎中邵程、南京后军都督府经历邵守检、北直天津卫怀远将军邵汝楫、山海关千总邵洪祉、监国时总兵威武将军邵继先、鲁王时鲁将军邵一梓等都出自这个家族。
  ]" m; @: X' ?5 g; w2 D到了清朝,更是不得了,浙东重要史学家邵廷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邵远平、著名天文历算学家邵昂霄、著名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内阁中书邵存懋、江苏徐州府知府邵大业、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知州邵宏堂、麻哈州知州邵自励、都察院左都御史邵自昌、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武英殿功臣馆纂修邵葆锺、云南鹤庆州知州邵葆槎、翰林院编修攺补内阁中书邵瑛、江苏巡抚邵名甲、漕运总督团练大臣谥文靖的邵灿、河南候补道加盐运使二品项戴邵琦、在任殉难的台湾府嘉义县知县邵用之、同为本谱主修的邵曰濂,同治七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等等,指不胜屈,正所谓“世间崛起,绵绵不绝”是也。
, e+ q  O0 T, w0 @# ]在浙江余姚,明清二朝,再无第二家可与邵氏相抗衡。
2 h4 t2 a8 C7 ]( J1 w% Y

以邵氏之显赫,家谱中收录历代文人墨客为邵氏所撰文篇颇多,如翁大立、黄宗羲、全祖望、钱大昕、卢文弨、张廷玉、陈有年、俞樾等等。本谱之书签即由曾纪泽所署。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沅帅曾国荃的侄子,他们家族的家谱,还得在后面说到。光绪六年清政府委派曾纪泽为驻俄公使,邵友濂襄理曾纪泽与俄方谈判,至光绪七年二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达成,中国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的大片土地,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敢与洋人叫板而改订的条约。邵友濂与曾纪泽的友情也于此可见,请他给家谱题个书签,那自是不在话下。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目录,光绪三十三年修本《余姚邵氏宗谱》在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二部)、浙江图书馆(二部)、杭州大学、山西社科院、美国等处各有收藏。而递修的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十八卷贻编七卷首一卷二十六册,北京图书馆(三部)、中科院历史所、人民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缺贻编卷一)、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四川图书馆、余姚梨洲文献馆(三部,其中一部缺卷11,一部缺卷12)、山西社科院(缺一册)等亦均有收藏。

虽说《余姚邵氏宗谱》存世较多,我又是邵友濂的余姚同乡(按:后余姚划出姚北地区归拨于慈溪)但这一部到我手上,却也是不容易的。话说2002年秋,余姚城内一个叫小辉的旧货商找到了我,说有一部《邵氏》家谱,只是现在到他手上的,只有第一册,问我多少钱能要。谱没见过,价自然不好多说,何况我与小辉并不相熟。小辉做事够辣,拿到第一册后,与我谈价未果,又与原物主谈,因为价压的厉害,人家不肯,要他把第一册还出来,他就把这一册拆散,只还了人家半册,本来完完整整好好的一套谱,现在成了残谱,如何卖得出好价?原物主斗不过他,只好把谱低价给了小灰。小辉拿到了谱,又来找我,说人家要把谱以150元一册的价让给杭州人,你如果能加点,让我有点利润,我就帮你把谱拿下来,因为我把第一册扣下了,他不敢不听我的。那时我还不知道小辉是啥样的人,加上他在前几天确实说过第一册就在他的手上,这么一说,我就信了,因为是本土的家谱,可遇而不可求,高一点也正常,就要他想办法拿过来。当天晚上谱就到了我的手上,第一册的装订线明显不同,是用的棕色细线,应该是裁缝做衣服的那种。事隔月余,在宁波范宅古玩市场,我又用60元的价配到了家谱的原置谱箱,我问那卖谱箱的,里面的谱呢?他就一五、一十的跟我讲来,才明白小辉之果辣,真令人佩服得一塌糊涂,自叹不如。

当然,那时的价不能与现在相比,何况台湾第一、二任巡抚刘铭传、邵友濂的家族家谱共藏一处的,除我之外,别无分店,还是有理由得意一下的。

后来,我还在余姚城郊的一个旧货商家中,看到过一部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缺了十册,还存十六册,有二片谱夹。人家要价并不高,但这十几册谱实在是蛀得厉害,手还没摸就觉得毛骨悚然,后来就没有要。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262页:邵友濂:字筱村,杭州人,尝随曾纪泽使节至英俄,薦擢道员,历官至台湾巡抚。乙未命偕张荫恒行成于日,日人拒之。移湖南,至未任,乞休归,卒。友濂精密,为纪泽所称,而实无才。官台湾日,颇受制武弁,故台防军士之骄为各省所未有。一夕,方演剧晏客,突有人登台,摔一仱下,亟问此何人,左右对曰,省防某领统子也,仱为所喏,而中道事他人,久欲杀之,不可得,今闻在此,特摔之去,不取污抚署地也。友濂默然。越日,是仱死,通衢间身分为五矣。予在台日,闻诸胡缉之,盖所目睹也。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09:4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6 09:43 编辑
8 @1 I, G1 ]( H4 F1 _! @
; v; H$ K) [; p6 b2 I

晚清十帅家谱(四)

励双杰

第五部,沅帅曾国荃《大界曾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省堂木活字本。曾昭檆(约农)、曾广杰主修,曾宝荪监纂。十二册。

在说沅帅曾国荃之前,还是先说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曾文正公国藩,字伯函,号涤生,原名子城,谱名传豫。他从湖南湘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考中进士。后太平军兴,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力挽狂澜,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从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且看家谱中同治皇帝对他的赏赐:“赏戴花翎,赏换双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赏紫禁城骑马,赏狐骽黄马褂,叠赏珍物、寿物,钦颁成庙遗念衣服,玉佩显庙遗念衣服,文宗御制诗文集,御书‘勋高柱石’匾额,御书‘福’字、‘寿’字。”死了之后,还“追赠太傅,予谥‘文正’,敕建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立功省份、原籍地方敕建专祠,政绩事实宣付史馆立传,赏银三千两治丧,照大学士例赐恤,赐祭三坛,己丑懿旨赐祭一坛。”那真叫一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难怪年轻时的毛泽东,有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慨叹。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比起老大曾国藩来,四弟曾国荃,当然是略逊一筹,不过也是有板有眼,不遑多让。不妨也罗列一下家谱中同治皇帝对他的赏赐:“赏换双眼花翎,恩赏人葠六两,奉旨诣明孝陵致祭,紫光阁绘像,叠赏珍物、寿物,赐紫禁城骑马,御赐‘荩勋繁祉’匾额,懿旨赏加太子太保,追赠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赐祭一坛,赏银叁千两治丧,谕赐祭葬,予谥忠襄,入祀京师贤良祠、昭忠祠,立功省份、原籍地方敕建专祠,政绩事实宣付史馆立传。”“人葠”据说就是人参,皇帝赐给他的,肯定是千年老山参了吧,都“六两”了,以咱乡下人猜想,一定都长成人形了,啧啧,皇上对他不薄哇。沅帅玩到这个地步,实在不容易,当年南京城破,“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是以得了一个“曾屠户”的绰号。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手段之狠,连同殿为臣的彭玉麟都看不下去了,先后二次(咸丰十一年安庆之围与同治三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他大义灭亲,杀了他的兄弟曾国荃。当然这是老彭意气用事,杀别人可以,对自家兄弟,又如何下得了手。

曾国荃虽杀人如麻,但据说也有可爱的一面,民间就有《曾国荃祈雨》的故事流传,记载于《清稗类钞》中:“光绪丁丑春,曾忠襄公国荃抚山西,时大旱,八月至二月不雨。前督某惧生变,称疾引去。忠襄之官,徒步祈雨,逾月不应。麦枯,豆不可种,民饿死者百万计,忠襄忧。三月乙丑,下令城中,官自知县以上,绅自廪生以上,皆集玉皇阁祈雨。旦日众至,则阖门积薪草火药于庭,忠襄为文告天曰:‘天地生人,使其立极,无人则天地亦虚。今山西之民将民,而天为赦,诚吏不良,所由致谴,更三日有雨,事无可为,请皆自焚,以塞殃咎,庶回天怒,苏此残黎。’祝已,与众跪薪上,两日夜不食饮之眼。戊辰旦初,日将出,油云敷舒,众方瞻候,见云际神龙蜿蜒,鳞隐现,灼若电光,龙尾黑云如带。方共惊愕,云渐合,日渐暗,雷隐远空,须臾,大雨滂沱,至已已乃止。已在欢,焚香鼓吹,迎忠襄归。”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真有此事,我想沅帅他老人家也肯定学那诸葛孔明,夜观天象,掐指一算,知三天之内必有暴雨,才会敢打如此包票,否则三天之后仍不下雨,难道真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不成?不过,相较之现在把百姓当成鱼肉的公仆,沅帅可太有得一比了。

除了称曾国荃“沅帅”之外,湘军将领中,还有人称他为“九帅”。于是就有人说他在兄弟人排行老九,故有此称。其实,曾国荃的父亲曾麟书,只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就是曾国藩,曾国荃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原名叫做国莲,字沅甫,号子植,行宽九。这个“行宽九”,是以他祖父曾玉屏三兄弟的孙子辈来排列的。也就是说,在堂兄弟中,他排老九,并非亲兄弟中的老九。堂兄弟中,排老大的仍是他大哥曾国藩,家谱中说他“行宽一”。

曾国荃有四个老婆,除了他的元配熊氏给了他生了三个儿子曾纪瑞、曾纪官、曾纪沨和四个女儿外,其它三位都没有子息。后来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曾宪植,就是曾国荃的曾孙女,曾纪瑞的孙女,家谱中亦有记载,是在她的父亲曾昭和的世系中:“生女四,次宪植,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从广东叶真卿。”这位“广东叶真卿”,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修谱时的1946年年初,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罗伯逊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而家谱中不但没有用重墨写上一笔,且仍用了“叶真卿”这个名字,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沅帅的后人中,嫁给了一位真正的元帅,“沅帅”遗泽,绵绵不绝。

《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任本谱“监纂”的曾宝荪,是曾国藩的孙女。我国传世旧家谱中,女性参与修谱的可不多,完全可以用稀罕二字来形容。曾宝荪不但参与了家族修谱,在家谱的世系中,竟然与男性一样,自为一行,并没有置于父亲的世系之内,更不能不令人惊奇了。当然了,象曾宝荪这样的女中才子也是极少有的,谁眼痒眼红心理不平衡都没用。

2002年5月,湖南省图书馆曾将馆藏《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影印出版,名为《曾国藩家谱》,精装五册,定价高达2300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旧谱流传之稀。另据报载,1967年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湾根据《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由台湾学生书局影印了《曾氏大界房族谱》,并附录湘乡曾氏文献。这部《曾氏大界房族谱》我没见到过,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207页:曾国荃:国荃,晚任江督,软滑不治事,诚无足称。然世谓其既克江宁,洪杨军中镃货尽为所有,则实诬蔑不经之词。其兄弟皆总师干多历年所,而国荃甲子乞病归,倾所储,置田屋,实不过银三万而已。其姻娅曹襄纪为予言之最详,湘绮先生亦谓曾氏昆季皆非富。国荃官鄂抚,至,即劾官文之提用公款,时文势方烜赫,使己亦有贪行,安敢为此。其后文党佛尔国眷劾国荃,亦不及是事,可知传说之诬。孙广汉袭威毅伯,字至左副都御史,权礼部侍郎。


5 {9 s/ r! m, M3 @/ _+ j) _/ K3 m

本来说完了这部“沅帅曾国荃”的家谱,接下来就得说到玉帅周馥、海帅袁树勋、省帅刘铭传三位的家谱了。省帅刘铭传的家谱,我在前面交待过,已在《千里奔波只为刘铭传》中说过,不再旧事重提;海帅袁树勋的家谱,也在《袁芳瑛、袁树勋家谱与袁氏藏书》提到过,省点事,也不说了;而玉帅周馥的家谱,薄薄一册,不知塞在那噶瘩了,一下子竟然找不着,正好偷懒,《晚清十帅家谱》到此为止,等以后找到再补全了。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09:5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6 10:02 编辑
( H- @8 M, @3 S4 }7 n5 ?# f6 b8 u) e, D$ A! L3 ]- w/ t6 c
安徽《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励双杰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吴铨主修,鉴台公下育德堂刊,三册全。

本谱卷首有吴铨于康熙五十七年秋月所撰的《续修谱启》,云:“……惟是延陵启望,古今不少变迁。即如石岭一支,溯分合已多世次,赖由先代,历有成编,顾自应其公修刊以来,历今百四十年矣;计从璜源祖启基至此,已承二十八传焉。所虞世远人遐,支分派紊,倘或欲亲仁杰,焉能即拒崇韬。匪直惊文献无徵,亦大惧圭璋有玷。昔先君子夙怀修辑,庭训常以为言,乃历岁年,未就编摩,晚节特深其虑。兹者铨幸,给归有暇,先志思酬,是用敬告宗贤,异秉椽笔,以各纪本牒,徧闻族哲,更按鳞图而愽访外支。撰述无取传疑,闻见务期徵信。共襄胜事,协效仝心。剞劂工资,窃原引为己任;缄縢藏本,还希出以共传。各勉仁孝之忱,自不虞乎后至;仝怀承启之原,宁不快夫速成也哉。谨启。”

之后即为同年秋月族众“再叔云龙、世勋、兄士贺、侄孙光裕”的《回启》:“容斋贤再侄先生道足经邦,才堪华国,曩者身膺民社,惠泽弘敷。今兹职列庙廊,经纶益展,固已人咸引领,允推克振乎箕裘;众共倾心,洵足流芳于奕叶矣。乃犹故园念切,一脉情慇,惟兹家谱之未修,恐致历传之失所,派来石岭,前此虽有成编,谱续南园,嗣后更无继志。幸公余之有暇,每忆庭训于昔年,思先志之是酬,爰兾功成于此日,咨询罔遗于近族,蒐罗且遍乎远支,审厥源流,务使有条不紊,严其支派,庶几开卷了然,是诚孝子之用心,抑亦仁人之盛举。龙等向亲光范,备悉悃诚,兹读诲言,更感情挚,自愧才拙,徒向往之有心;无如力绵,实赞襄之无术,惟兾百年旷典,一旦告成,表徃行于名流,金声掷地,裁新编于钜手,异彩开天,嫓美前贤,有光家乘,则桥梓济美,永著不朽之名,亦灵爽式凭,自邀无疆之福矣。谨此启复,无任颙恭。”

接下来又有康熙六十年八月吴铨《续修璜源族谱记略》:“……昔先大夫每阅旧谱,慨然虑是,而以有志未逮为憾。予小子志不敢忘用,是于告归之暇,启闻通族,商酌续修。幸宗贤皆有同心,遂于戊戍(‘戌’之误)秋设局于璜源之长庆堂,遵循旧谱,而推求之……举阅三载余始竣,遵旧谱例,编号分于各支,各房皆一本,更为自后绵绵瓜瓞之张本,而因记今此者之事略如此。”

是可推知吴铨为本谱之主修。

吴铨者,即苏州藏书世家“璜川吴氏”之发轫之始者。马杰《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说:“在这些居住于苏州的徽籍藏书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历经四代递藏,书香不绝的璜川吴氏。”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载:“吴铨,字容斋,号璜川,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随其父侨居松江,老而自松江迁苏州渎川望信桥。生卒年未详,雍正时为江西吉安太守,归田后于木渎筑遂初园,因怀旧之思题题其藏书处曰璜川书屋。架上万卷,皆秘籍也。是时载酒问奇而来者,如惠栋辈,皆吴下知名士,遂以‘璜川吴氏’著名于时……当时璜川书屋有两书最为珍奇,一为北宋本《礼记》单疏足本,一为《前汉书》……卒后,《前汉书》以后归当道呈进,入《天禄琳琅书目》;《礼记》则归曲阜孔荭谷家,世遂不得复见。”

吴铨世系详“本编”卷六第“百三”叶:“诰封奉政大夫,讳铨,又名文祖,字绳其,号容斋,由国学生除授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调太平府养利州知州,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内升顺天府治中,诰封奉政大夫,又升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配山斗程云路公女,覃恩诰封宜人,生康熙甲寅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亿、仁、儒,女娇英,适苏州即用知县陈双南,闰英适金村候选州同知金声闻,止英字玉峰徐子桓,全英幼;侧室胡氏,生康熙壬戍(‘戌’之误)三月二十六日,生子仪、杰、份,女玉英;侧室程氏,生康熙壬申二月二十九日,生传、佐,女足英、定英。”

这里,不但可以补正《文献家通考》中吴铨的名、字等,连“生卒年未详”的生年,都可以补上,“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阳节前三天。

马杰在《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又说:“吴铨有子二。长子吴用仪,号拙庵。其与江浙诸名士交往甚厚,流连觞咏,座无俗客。用仪亦嗜典籍,藏书在其父基础上‘复购书数万卷于其中,多宋元善本’,是璜川吴氏藏书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此外,吴铨次子吴成佐,号懒庵,同样亦有藏书名。其孙吴志忠云:‘我祖懒庵先生重自搜罗,书楼三楹,环列四周’。其中亦不乏宋元佳椠。成佐藏书处曰乐意轩,藏书印有‘乐意轩吴氏藏书’等,并有《乐意轩书目》四卷。”

从吴铨的世系中可以看出,吴铨共有八子:成亿、成仪、成仁、成杰、成儒、成份、成伟、成佐,其中,亿、仁、儒、份、伟五子早殇。《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说“吴铨有子二”,自然是不对的。说“长子吴用仪”(即成仪),因成亿早殇,把成仪早为长子,也说得过去。但“吴铨次子吴成佐”就不对了,照成仪的推算,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三子吴成佐”,因为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吴成杰(已聘副总兵官维扬卓尔坛女)。

另外,说吴铨“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始随父迁居松江”,也不太正确,他的父亲吴中毅,字远公,卷七《列传事略·二十三世》中说:“赠奉直大夫讳中毅字远公,少随父国琏公桥寓上海之周浦。”可知始迁上海者是他的祖父吴国琏(又名同九,字君质),他的父亲中毅公少年时就跟着祖父到了上海。

吴用仪、吴成佐兄弟,《文献家通考》中均有条目,只是都云“生卒年仕履均不详”,这部《休宁璜源吴氏族谱》也可略为补阙。吴用仪,谱中作“吴成仪”,他们兄弟都是以“成”字排行:“成仪,名金,字景华,太学生,生康熙辛巳九月二十四日。”

吴成佐“字赞王,生康熙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

他们的父亲是本谱的主修,他们的生年,正确性自不容怀疑。

谱《凡例》云:“本族自尧公发下,其迁本郡各乡者,固宜收之不遗,但图系尽与世居璜源者共为一编,则繁多,而不便于观阅。今自瑀公以上至于得姓之始为前编,自瑀公以下世居璜源者为本编,以迁出传衍不替者为后编,间有迁出而易世,则返子孙仍世居本乡者,当与本乡一例为本编为是,说者或以为当与世居外乡者一例为后编,恐有乖于义例,且不免见非于公义也。其从戌者比迁出例。”

因为吴铨是主修,这一《凡例》,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可见他到这修谱的时候,还并没有想到要在苏州长居,当然更不会想到“璜川吴氏”藏书能传四世之久,名扬四海。

看吴铨家族的世系,发现他们这一家子,跟同邑的山斗程氏可谓世代姻亲,他自己“配山斗程云路公女”;他的祖父国琏,“配山斗程继魁公女,讳宜贞”;父中毅,“女淑鸾(不知是吴铨之姐还是妹子)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祗佩,淑霞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吉士”;他的大哥吴文礼,“女瑞英(吴铨侄女)适山斗岁贡士候选知县程学乾”;吴文礼的三子成佩,“配山斗程公辅女”。在其它族裔中,与山斗程氏你嫁我娶,比比较是,可谓礼尚往来矣。今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有明天启六年旧钞本《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枝续谱》收藏,曾编入于2002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中。

从这里,另可发现一个问题,即女性名字入谱。现在一些专家、媒体,把新修谱中女性入谱,当作了不得的革旧创新的大事来炒作,其实,在徽州,女性名字入谱是很普通的事,我在明成化年间的徽州家谱中,也有发现,根本算不了什么。

谱中有明万历六年《明南园公修璜源吴氏族谱序》,云:“按,璜源吴氏谱,乾祐三年判丞公尧始迁自石岭,其谱凡三修,经今一百三十年余”;又万历七年《南园公谱序》:“吾璜源吴氏族谱,自始祖而下,至八世曰三友公,始编之,至十一世曰珏公,及正统间诸公各继修之,然皆止于家藏而未刊行于族也。”可知在万历本之前曾有三次纂修,但未梓行,均为草谱,到万历七年时始雕版印刷,今国家图书馆藏一部,为全一册。此康熙六十年本为五修,上海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一部,亦为三册。

吴铨以一个学人、藏书家的眼光,亲自所修的家谱,质量肯定是极佳的,无论是用纸还是用墨,以及刻功、资料的取舍,无一不是上上之选,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闻到那股幽幽的徽墨清香,说一句心旷神怡,毫不过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17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