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0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余饭后>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3:39: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 k' S' C+ ]5 n8 U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比如《朱子语类》卷一三:“傅钦子闻其贫甚,怀银子见他,欲以周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这几行字值得甚么,我却受你银子?”吴晗的《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记录:“银子终于取代宝钞成为全国通用的通货。”
8 O& [; I8 {; [  N4 z1 V$ L  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 \8 W( `+ U' j, Y# b. }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8 J8 }& O8 B4 F) ]; p7 Y  作为货币,银子卖相并不“诱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43:5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出现了最早的春节对联?
* b) Y) C7 j) I- J, t7 V* D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 b# c  j9 A4 _: k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R+ e) q) ^# O3 Z* c* I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H5 i0 ^* K% z) r2 i; k' O1 q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45:48 | 只看该作者
剪刀石头布是怎么来的?
2 b/ s# A9 u: m0 I 9 F7 x* u- |& f$ J' V) K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它在各地经常有其独特称呼,如香港亦叫作“猜呈寻”。这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 B& z( X7 M, B+ y9 s" C' K
  
" d; y. ~, `, S" C2 e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多于用掷硬币的方法)。$ x: o3 \5 r9 Q% o: m$ j, p8 b2 a
  
4 |6 g9 F0 n7 r8 [7 D  历史:
$ B6 E8 ?6 w6 \1 B: y    p+ t4 X8 b1 l6 F6 [
  “石头、剪子、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韩国、日本、欧洲等地。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 x" g0 @8 B$ [8 x' q* D  1 Y2 l+ B9 N0 |8 [; {# t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子、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Rock, Paper, Scissors)。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这可能是因为“石头、剪子、纸”是由19世纪的日本传入欧美的缘故。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52:46 | 只看该作者
一句话的历史:中国十八个朝代的来历
; ]" z, y+ N9 t
( ~  n" K7 q# ~(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 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8 }6 c8 X* `/ u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千龙网)[编辑: 张刚]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54:5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典妻是什么意思?! l. l  S6 |( Q! x7 l' F* q$ v1 M* ~
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陋俗,早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史·刑法志》有如下规定:“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由此可见,元代时典妻之风已大盛,故统治者不得已而明文禁之。元世祖时,有大臣王朝专门为此典妻陋习上奏,请给予禁止。
& c. x* v# L" h  
* E1 d. N% I  K' I6 K2 O, v  典妻之风虽经元统治者力禁,但并未真正革除,到了明代依然盛行。于是清代的法律也特别对此设条。(清律辑注》中载:“必立契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方坐此律。今之贫民将妻女典雇于人服役者甚多,不在此限。”可见典妻之风不但不减,而且人数甚多。为了区别对待,因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7 W$ z. V5 z0 }" \+ s0 D7 d  `1 m
  ! R- r) v3 F8 ?
  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舟山、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典妻往往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按一般的分法以时间长短来分,时间长的为典妻,时间短的为租妻。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所以在浙江开化一带有称典妻为“借肚皮”,或“租肚子”的。
4 C" [' q3 i$ B: g/ k* G# X5 P: O  2 D- K8 p4 k0 x* i3 h
  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送聘、迎娶等环节。所谓“媒证”,乃是典委的中间介绍人,或受男方所托,或受女方所托,将受典双方接上关系,并充当证人的角色。媒证在订立典妻的契约上需出具,若有差误媒证是有责任的。
" S1 [; C& C2 L4 _0 f7 T  1 G3 }) r7 @. O
  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主要写明出典妻子的时间期限,典租妻子的租价及备往事宜。租典期一船租为1至2年,典为3至5年。典租价以妇女的年龄大小、典租时间的长短而定。2 O5 S, z; @6 _2 z7 J
  % q8 L; f2 r' B1 v9 T! T# B
  对承典的人说来,对所典的妇女也是要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丈夫同居。苛刻者还要求其在出典期不得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而出典者在有的地方从新夫住,吃穿均由新夫负责,有的地方则住在自己家中接待新夫,而让原夫避开。
( b1 Q  `, a3 G* {& f) v/ h$ m  % g8 c( _; t" `5 D
  契约对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育,最后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 x9 ]: Q$ P5 I  ) C, j/ J8 u& N! B- e3 `/ ^- K
  典妻中的送聘完全是象征性的。受典者往往在订立契约后象征性地送点东西给该妇女,如头巾、衣服等,也有送玉器戒指的。所送的聘礼又将由该女子戴上穿上,然后回到受典者家中。2 I# p" ~* P! h% N9 ~1 p
  
- V- V$ ], I. O: D  凡受典后住人受典者家中的,一般都行迎娶之礼,要择吉日迎娶。迎娶常在夜间,由受典者出花轿迎典妻回到家中。不少地方典妻人家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宴请宾客族人。在浙江武义一带,受典家要在饲堂里摆上香火,设宴请族长、房长及长辈参加,取得他们的认可。有的还要治薄酒谢媒证。不过也有不少地方是不举行什么仪式的,抬进屋中后便就同居了。金华一带因典妻不赴受典者家中居住,故仪式概免。由典者到出典家姘居。典妻中的礼仪主要并不是为了尊重出典者,而只是为了未来的儿子博取正名,以取得社会的承认。
3 ^" r! r+ E1 B: B) g# h  
+ G8 g- B5 R& V; c; ^2 v  我国旧时典妻风的盛行多由经济原因所致,如丈夫有病无力维持家庭,或负债累累度日艰难。也有因赌博而穷困潦倒者,丈夫无奈而租典妻子。此类一般由丈夫作主,而妻子则被迫同意。也有丈夫长期外出不归,妻子生活无着而自典者。受典者则往往由于其妻子不育无出,征得妻子同意而去典妻借肚皮,这无非为子嗣着想。也有富家因妻子凶悍,不让丈夫纳妾而典妻的。也有娶不起妻子的单身汉典妻而贪图享乐者。
( V  [; M% Y, X, J  
$ W2 ~  L. d7 |" s8 {  在典妻期间所生育的孩子是归受典者所有的,姓受典者之姓,认原受典者妻子为母。这对出典者来说是最伤心的事。人之情莫过于骨肉之情,此血缘的割裂常有致出典者为疯的,惨不忍睹,这叫“留子不留妻。”
) r: U% c. k+ \, }; l0 a. w# e  
: j3 ?+ H+ i7 o. E* |" p  出典者中也有贪图受典者家中舒适而无意回到夫家的;也有因出典期满而孩子尚幼不忍骨肉分离的;也有出典后原夫病故或外出不归致使其无家可归的;常由受典人与前夫重新谈判,再出一笔钱,续典续租甚至将其买了下来,典妻也终于成了买妾。不过此类事并不太多。大多期满仍回到前夫之家,仍去过其贫寒的日子。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56:44 | 只看该作者
“万岁”一词是怎么成皇帝专利的?# a+ |% O; R& R9 N
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划上等号,成了皇帝的代名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8 x% Y6 o5 ~2 I' B) c6 J7 x
  " q- V3 h. S3 y
  在甲骨文中,无“万岁”,亦无“万寿无疆”的记载。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见“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与“万寿无疆”同义),并亦有“万寿”的记载。但是,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铸鼎者皆可用。诸如“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乙公作万寿尊鼎,子孙孙永宝永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8 J( l7 l; K9 D$ c8 _# @; L
  - x/ T1 r0 D: p8 u
  显然,这里的“万年无疆”云云,不过是子孙常保,永远私有之意。这一信息,我们从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也不难窥知。固然《大雅·江汉》中有“天子万寿语,表示了人们对天子“万寿”的祝福。但是,更广泛的意义,则不是这样。
; _$ i& A" Z. t! `3 A( {- o  . \. G/ E  [3 d1 i
  《幽风七月》:“跻彼公堂,万寿无疆。”《小雅·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七月》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欢庆的仪式后,举杯痛饮,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至于后二首,无非是见兴比赋。所谓君子,朱熹谓:“指宾客也”若然,这里的“万寿无期”、“万寿无疆”都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口头上的家常便饭。0 M" z/ \( H7 f7 B0 a+ J( z* W
  
' |& v& ^  Q1 j3 ?/ s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口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其一,是说死期。如:楚上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土万岁千秋后,巨愿以身抵黄泉驱缕蚁。”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后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和为小儿子赵王优心忡仲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
  {$ D* C3 I8 W3 }( i5 a6 Z2 l  
! r9 J/ S1 L1 z6 ~$ B  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千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D; k$ A# g2 l- R
  
" ^3 s! q$ p  y% ~1 x! z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万岁”成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笈,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的产物。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糇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不答。”“呼万岁者三”,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原来,是神灵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呼万岁”——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Z2 k0 f0 w& ~! N' ~
  
4 Z& k, a/ }4 V- r+ z+ h/ F  十五年后,亦即太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编造了一个更神乎其神的谎言。他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石头都喊他“万岁”,臣民焉得不呼,从此,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万岁”既归于皇帝一人,如他人用之,就成了谋逆、大不敬。; D  x4 C! J4 f+ s0 ]. E
  
+ R) e+ p. u8 @- ?9 ~6 A- Y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一词上,花样百出。武则大曾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她在公元696年的年中,年号迭更,一曰“万岁通天”,一曰“万岁登封”.竟将“万岁”二字冠于年号之上。明朝臭名昭著的太监魏忠贤,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以“九千岁”自居。寅缘攀附者在他的生祠塑像前,“五拜、‘稽首,一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还少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
! @2 [  G" }: r6 i" T" H" G3 v  ' u3 E4 z; I% I: e
  “万岁”既与最高划建统治者划上了等号,巨民百姓必须在向皇帝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考唐律、明律、清律等封建法典中,并无此等条文。这就表明,皇帝“称万岁之制”,及相应的大不敬律,是用不成文法固定下来的;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要厉害百倍。重压之下,百姓只好供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明心迹。正如清人张符骥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57:59 | 只看该作者
唐朝酒价知多少?" N/ Y- K% r' M% {& L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这首描述李白的诗,一直是我们心目中为之动情、超乎完美的故事,不需要过多的想像,大家都会被大唐时代诗人们,那种白衣飘飘豪爽畅饮的氛围所倾倒,惊叹酒仙的超俗才气和过人的酒量,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误解和后人虚构的成分。通过之前的考证,证实了李白的酒量并不大,同时又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唐朝时的酒价是多少呢?

    ' w1 o5 i7 N) b7 b) T6 Y7 `2 e
  据《玉壶清话》卷1记载,宋真宗宴请百官,问起唐朝酒价,大臣丁谓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真宗问有什么凭据。丁谓说:“我读过杜甫的诗,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一斗是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自然卖30钱。”宋真宗听了很高兴,夸丁谓有学问,脑子好使。杜甫那首诗题目叫《逼仄行》,末尾两句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不过仅凭杜甫两句诗,就断言唐朝一升酒30钱,实在有些武断,李白跟杜甫是同时代的人,也有诗提到唐朝酒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斗酒十千,跟杜甫喝的300钱一斗比起来,足足贵了30多倍,如果丁谓读的是李白的诗,他大概就会认为唐朝一升酒卖1000钱了。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唐朝的酒价到底是多少呢?

  
5 l" f* j. S$ B. b2 z; X  笔者查阅史料发现,唐朝酒名甚多,荥阳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冻春、剑南有烧春、郢州有富水酒、乌程有若下酒、岭南有灵溪酒、宜城有九酝酒、长安有西市腔酒,还有从波斯进口的三勒浆、从大食进口的马朗酒等等,(参见《唐国史补》卷中)。其中剑南烧春、富平石冻春在唐传奇中屡屡出现,当属国产名牌,近似今天畅销的名牌茅台和五粮液,李白说“斗酒十千”,或许就是指的这类酒,而杜甫说的“斗酒三百”,应该是比较普通的牌子。白居易《闲赋诗》云:“共把十千共一斗,相看七十见三年。”,李白《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其《将进酒》亦云:“斗酒十千恣欢喜”,还有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权德与的“十千斗酒不知贵”陆龟蒙的“若得奉君欢,十千沽一斗”,这么多的诗人笔径一至,当然不是无稽之谈了。由此可见,那些人一般都是达官贵人,享用的当然是上等好酒了。

  
/ Y) Y' o" g; _  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的诞生,也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嫁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杜甫的“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的含义了,也就能证明杜甫用三百铜钱买的,都是当时很普通的米酒之类的酒,可见杜甫诗中没有表露浪漫情怀,甚至还泄露出他当时囊中羞涩的窘境。

  
" d% S  v+ y& I& b* Q  换个角度想,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物价都会不稳,那么唐朝历史悠久,就算是同一个牌子的酒,时代变了,酒价也会跟着变。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政府酿酒专卖,每斗米酒的批发价是300钱,到了贞元二年(786),还是政府酿酒专卖,还是同一种米酒,每斗已经降到了150钱。这才四、五年工夫,酒价就降了一倍。唐《食货志》记载:“德宗建中三年,酒价每斛三千钱,正元二年,酒价每斗一百五十钱。”每斛为十斗,前后价格相当,而与前朝相比,显然差距确实不小,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唐朝将近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酒价的上下起伏可想而知。其实无论酒价多少,那些陶醉在酒中的高风亮节无价,我们欣赏的是诗人们忧国忧民的胸怀,是何等的悲壮!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59:37 | 只看该作者
“太监”“宦官”两码事- {# s3 r, P' Z
-  r% i! Y$ E+ |- {$ l

; P+ o, |( c0 j; ]4 N9 d. B" o7 p4 s; Z5 t: C0 \; x
* W7 C/ J5 c9 ]* I/ J& P

$ [- S" s( j9 f( F% H
. l7 o  e& w! @- t+ w! q# b  * B0 M' k7 V5 o; L: R5 Z/ G. r
  很多人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i4 S/ Y- p0 g( l9 u3 ?

1 v! d1 J" q0 S" b3 }- Z2 [5 r  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
9 N5 L. B3 D2 ^/ C) b" H9 B2 v& O: O/ x& s7 r* C
  何谓“太监”
3 L# D# O$ ^6 E& B* ]5 y
. E9 [# b# T8 k9 d# I4 u& X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B+ r# w( T6 L* K- \/ b' J
3 j: y5 c4 j' W
  何谓“宦官”
% b& m2 Z! _7 U' ~0 y: ]. Q7 p. w7 G% ?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4:00:45 | 只看该作者
皇上住的地儿为何叫养心殿?
, U) T; f. d3 J. M5 g4 n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皇上住的地方叫养心殿,为什么不叫养生殿、养身殿呢?原来,古人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首先要养心。1 i: m/ T& v" s7 t6 I# w
  5 w" a' l  l3 I) n
  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心,养身必难如愿,这是因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大有关联。心理即精神,无数实践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长寿;不良的情绪,则会招灾致病甚至酿出悲剧。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标准定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j% U5 h& a: m' N. _5 T
  
& o% t6 G9 |' @, _  不由想起唐代高僧慧宗一则小故事。某次法师外出云游,吩咐弟子看好他的几十盆兰花。弟子们不敢怠慢,每天将兰花精心伺候。某夜风雨大作,徒弟忘记关窗,翌日见兰花被风雨冲得一片狼藉,个个懊悔不迭,只等师父回来训斥。岂料法师返回后非但未责怪,反倒宽慰弟子道:“区区兰花,何足挂齿?我种兰花是为了快乐,并非为了生气呀!”慧宗法师之举令人敬佩。
( r" y  J) i- `  , \  Z6 T: T$ a1 f
  生活中同样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该是为了快乐和健康,所谓“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对人对事过分患得患失,必然自寻烦恼。何苦来哉?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4:08:15 | 只看该作者
“鸳鸯”在古代有什么含义?
# k4 X( w. U8 ?3 \! W* o. u6 P2 z7 c   ]; ?3 F) R, M9 ~7 t2 S
  
9 z1 C" T6 e( Z3 [+ Q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 n, |4 P- h6 M8 ^  @  h# K9 G5 |! p/ N9 v" q  b2 b/ f
  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从前亲近得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由此,这首诗写的是兄弟赠别,诗中的“鸳鸯”指兄弟。
- H" @' e+ l* N6 {: q+ F+ W1 i. m7 U% U& f5 P
  魏人嵇康在《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中写道:“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嵇康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与兄长陶醉于山水之间的自在与快乐,那长满兰草的小洲,一汪清澈的湖水,声声相和的水鸟……由此,这首诗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
5 B( Q& }* s: t+ V# d' {- s2 ^' N% }" R0 G- \
  晋人陆云,字士龙,年轻时与其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书》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曰:“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此处是以“鸳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 q  y) Z. n' w7 _/ h
* K/ s2 Q: Q  n( g9 G3 J+ O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朝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把一对情侣的情切切意绵绵刻画得淋漓尽致。据1980年版的《辞海》,以“鸳鸯”比夫妇,即始于卢照邻的诗。从此,“鸳鸯” 成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成了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17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