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后的建文帝已很现实,没拜过去、现在和未来佛,而拜横三世佛,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说明当时的建文帝已无他求,只求快乐、平安和健康。3 `4 f" A! U: Q: x
. U( s' t4 K$ c- B$ V: C东岳庙管护人员应该是建文帝的后人、随从,或姚广孝的后人。2 a. u4 R+ [' w V3 s' @3 \* m
2 x. ^# X8 o+ U0 X5 T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二岁的朱文圭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但是建文的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由此可见,七岁的长子朱文奎极有可能随建文帝一起逃难到苏州。
$ o* t, V& s$ o! q% x. f( ` c- B) @' f6 I3 K: k" W8 Q
据《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记载:“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说明姚广孝虽然是和尚,但有养子。
3 n! a& \0 q8 v- a# D
5 F2 c& l% c5 ^9 {4 B5 ^, {. B7 R据姚氏儿子讲:他们和湖州轧村收藏这批金铜佛像的几户人家是"朋友亲或远亲",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这批金铜佛像八十年代被姚氏收藏至今,本人推测姚氏系姚广孝的后人。
& N2 @# b1 o1 j* Q8 |) E
/ p; ^5 A! V; I(六)、推测“建文帝”碑刻时间为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清末到抗日战争某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也可能由于某一特殊事件,为了保护成套官制的金铜佛像的安全,管护人员将金铜佛像转移至湖州轧村,管护人员也随之撤离厥山岛,在匆忙之间,管护人员草草将“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的石碑刻,树立于建文帝坟墓前。这正好合情合理解释了人们对古墓碑新老之争,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也随之被揭开。/ F& [1 K6 ~+ e8 `' [! P1 @
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结论: & f" s. |! r6 \5 Z+ K6 Q8 z1 @
建文皇帝没有逃到西南,也根本没有流亡海外,而是避难苏州。他被自己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可当姚广孝去世之后,建文还是被朱棣发现了。但是朱棣并没有杀害遁入空门、已经没有复国之能的他,而是将他继续幽禁在东岳庙,病逝于厥山岛,并就地安葬!
, }$ g$ q; K. `+ t" d( Y0 h+ I) h* _
清末到抗日战争某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也可能由于某一特殊事件,管护人员将金铜佛像转移至湖州轧村,管护人员也随之撤离厥山岛,在匆忙之间,管护人员草草“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树立于建文帝坟墓前。这正好完全解释了人们对古墓碑种种猜测,使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也随之被解开。 l% F3 F% p. {7 [$ P) f5 Z" L; y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