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x) _) d' I; `6 H' Q" R: l7 R. W; x% T0 x4 M; ~5 U# ]. a/ g
! p8 m0 Q$ v% P1 k7 S
一览“铜城府” 聆听“古传奇”/ E( o6 ` g/ [" m! ^- y
深埋在融安大山中的一段故事
& Q0 [, Y/ w4 O南国今报 2012-03-20 ■ 吴辉 王忠 文/图 |
| | 历史悠久的融安县埋藏着不少传奇,其中在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村后的大山麓藏着的“铜城府”至今鲜为人知,而600多年前曾在此发生的一段“农民起义”更是无人知晓。笔者不仅有幸游览了“铜城府”,还听闻了“姚王”姚老四带领乡民反抗官府的传奇故事。 藏在深山中的“铜城府” 3月17日,笔者来到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在当地老人余法治的指引下朝“铜城府”方向行进。“其实这‘铜城府’并不是富人权贵的居家豪宅,而是藏在崇山峻岭间的一片大‘跑马场’……” 一边听余法治“摆古”,一边翻山越岭,不知不觉就走上了一条狭窄、陡峭,且宽度不足半米的石梯路。登上陡峭的百米石梯,便见到一扇高2.0米、宽1.8米的大石门立在山腰。“这扇门原先是由3块巨石拼成的,是进入‘铜城府’惟一的‘关卡’。当年姚王就凭借此险要地势,劫富济贫,与腐败官府作斗争……但是眼前看到的大石门,则是民国10年,当地村民为躲避战乱、防御侵害,在原来大石门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余法治说。 穿过大石门,继续沿崎岖的石梯而上,再行1公里就进入了所谓的“铜城府”。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方圆1平方公里的“铜城府”中央,是一个能容纳数万人的“跑马场”,四周的石山直插云霄,群山巍峨,相互环抱,加之青天为盖,自然形成了个大“铁桶”——“铜城府”因此而得名。这自然天成的“铜城府”只有一个山隘可出入,此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广西进贵州入川路时,曾争夺过此地;民国时期,东乡洞东皇村举人龙起仙曾率乡民据关驻防;战乱时期,当地众多村民也曾扶老携幼到此避难。 传于乡民口中的“姚王”故事 游览过“铜城府”之后,在笔者的一再催促下,余法治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起“铜城府姚王带领乡民闹革命”的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有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和财主仍催租逼债,弄得民不聊生。当年,“铜城府”大山脚下的一姚家老妇,怀胎年余,产下一男孩。此前,姚姓夫妇曾生过3个儿女,均因贫疾交加而早年夭折。为将第四个儿子——“姚老四”养大成人,姚氏夫妇起早贪黑拼命干活。当姚老四刚满十岁那年,因劳累过度,姚氏夫妇双双离开人世。 在乡民的帮助下,姚老四开始独立生活。此后,以打猎为生的姚老四常常一人上九百洞(附近一座大山)狩猎。有一天,他在九百洞的密林深处遇见一名老道。聪慧过人的姚老四在老道的指点下,仅用3年时间便学到了兵书和武艺等绝技。 学成返乡的姚老四看到乡民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决定带领乡民“造反”。乡民们一呼百应,积极募捐筹资、招兵买马,并一致推选姚老四为首领,称其为“姚王”。姚老四带领队伍在“铜城府”安营扎寨、锻造兵器、修建点将台,进行大练兵。并常常在夜间突击行动,打击地主恶霸,除将所获财物接济周边村寨贫困乡民外,还将财主的田地无偿分给当地乡民。此举深受广大乡民拥护,姚老四因此更是威震一方,周边乡民纷纷加入他的队伍,一时间“铜城府”竟聚集了上万兵马。 当地财主勾结县官招兵点将直扑“铜城府”,妄想一举消灭姚老四。但“铜城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结果让官府“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他所派出的兵成了俘虏,被收编到姚老四的队伍中。 县官兵败之事不胫而走,惊动了朝廷。朝廷派遣三万大王率兵10万前来讨伐,但却一直无法攻破“铜城府”。最后狡猾的三万大王设下“引蛇出洞”奸计,并布下迷魂阵。年轻气盛的姚老四带兵冲出“铜城府”应战,结果中计,不幸战败阵亡。 吴辉 王忠 文/图 进出“铜城府”惟一的大石门 ▲余法治说,这两块大石头是当年“姚王”打仗时占卜用的。 传说“铜城府”姚王曾饮用过的一眼泉水。 余法治在通往“铜城府”陡峭的石梯路上引路
3 b* V9 }. g! ?+ o9 h) 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