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蒙面歌手 提交日期:2007-1-5 5:38:00 | 分类: | 访问量:942 6 _& @+ ~: `+ O _
t0 }. U( q3 U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 c0 F, {0 Z* S 朱绍侯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 V7 e, d) H/ _5 f
5 X, d4 q) N" h g 摘要: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并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濮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
: n6 H+ g- q, | k7 S 6 o/ s! b- k- o5 W- \' P! F* A# s
关键词: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历山;雷泽
0 G0 ^# S% h9 Q& m - U4 ?5 S% z+ C/ X, [
中华民族一向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 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之前,我们连夏代的历史也没有落实,而视之为传说时代,就是在《夏商周年表》公布之后,我们也只落实了距今四千年的"三代"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有一千年的差距,所以我认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之后,应再前进一步,再搞一个"五帝断代工程",只有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历史落实了,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得以落实。
* S; b( Y, e. [2 o x& K 过去都习惯于把五帝当做实实在在的传说时代,事实上关于五帝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尽管有关五帝的记载杂乱而且互相矛盾,但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也是各有所本。3 L+ U% y$ @% m2 {. s" o$ e
近几年红山祭坛遗址及各地仰韶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已显现于地平线,《五帝本纪》所记内容,将逐渐被考古和天文,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研究所证实。可以想见"五帝断代工程"将比"夏商周断代工程"难上多少倍,但总有一天"五帝断代工程"也要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 X4 J8 ~; t- `5 j% I% S, y 尽管落实五帝历史的研究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华裔寻根访祖热潮的到来,与此相伴而来的国内则开展了姓氏研究,名人故里,陵墓及名人活动区域的研究,其中对五帝故里的研究,也就成为热点之一。
% O( I: j" {; G0 V/ {3 ~: X 舜是五帝中最后一帝,上接尧,下连禹,夏的历史既然已经落实,那么禅让给夏禹帝位的舜,应是比较容易落实的,因此研究舜的故里,对于落实舜的历史也是有益的。因为舜的故里能够定位, 无论是通过考古或用其他科学手段来研究,落实舜的历史都是有帮助的。! X3 x$ I2 Z/ k6 a9 Z/ v, k- j% X
, M: F5 c- ~6 ^ p4 H 关于帝舜故里,古籍记载分歧并不很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解释不同,才对帝舜故里产生扑朔迷离难以确认的情况,只要能用科学的方法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舜的故里还是可以确认的。下面就先摘录有关帝舜故里的主要文献资料,然后再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 ]2 p9 v( c9 ]" v
《墨子 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 (滨),渔雷泽。"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 《孟子 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韩非子 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则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 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 君治》:"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力。 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险),则为猎者表虎"。 《吕氏春秋 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钓于雷泽。" 《管子 版法解》:"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不取其利以教百姓。" 《史记 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新序 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 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说苑 反质》:"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泽之渔者争陂,而舜渔焉。东夷之陶器苦窳,而舜陶焉。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 以救败也。" 《淮南子 原道训》:"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丰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说文解字》女部姚字条:"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艺文类聚》卷!!引《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 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 《初学记》卷"引《帝王世纪》则说:"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 《孟子 离娄下》焦循《疏》引《尚书大传》:"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 《风土记》:"舜东夷人也,生姚墟。" 以上摘录了先秦,秦汉至魏晋!#种古籍有关记载帝舜出生地,故里和早年活动的资料,所涉及到的地名,区域名共!$个。计诸冯,鸣条,寿丘, 传虚各!见,顿丘$见,冀州%见,姚墟(姚丘),东夷,负夏,河滨,雷泽各&见,历山!'见。以上仅就魏晋以前!#种古籍所作的统计。在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如北魏温子升的《舜庙碑》,北宋郑樵《通志 氏族志》以及迷信色彩较强的《孝经援神契》,还有各种方志,地记等书关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不胜枚举。( q0 _% W) Q6 q- |( k! G8 O
& g6 ]# y3 _2 ?+ ]
总之,从古籍所记的地名中,看不出帝舜故里及其青年时期活动区域有什么不同,但是,把这些地名转化为后世及现代地名时,就产生了舜的故里浙江余姚说,湖北随州说,山西永济说,山东鄄城说,济南说,濮州说, 河南濮阳说,范县说……等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种古书的注疏中早已出现,现代的争议则尤为突出。% i8 V% ?* W5 b% }: } I- z, W
对于帝舜故里的各种不同说法,能不能找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地理定位呢 笔者认为只要对以上各个古地名,区域名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一个或几个可以定位而又没有争议的地名为坐标,淘汰不合理的假说,帝舜故里的真实地址就可以确定下来。
( I% E! ], e+ D 下面就想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试图解释帝舜故里所在地的问题。
# N* l% ]7 z8 V 一,舜生诸冯。诸冯今地,据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以下简称《魏典》)记载有三说:一在山东菏泽市南; 二在山东诸诚市;三在山西垣曲县东诸冯山。但此说仅见于《孟子》。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各种古籍均不采用此说,说明此说在历史上早已被否定,不足信。 + \ A/ U& O( `1 x2 E9 K
二,舜生姚墟。多种古籍都主此说。但对姚墟(姚丘)今地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说:"姚邑(姚墟),虞舜生居地, 地望在今河南濮阳。"周处《风土记》则认为虞舜生在上虞余姚(今属浙江)。总之,姚墟今地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
% D0 Q7 x5 k& y: n, v1 l, Q) q 三,舜冀州人也。古冀州,据《书 禹贡》记载, 包括《周礼 职方》,《尔雅 释地》所记冀,幽,并三州之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西北部,辽宁西南部(见《魏典》)。 如以此范围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而长江流域诸说则都被排除在外。 v# K E" Y+ q6 G" }2 K
四,舜东夷人也。东夷人是泛指中国古代山东和河南东部,东北部的人。如果以此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就被排除在外了。
% h; l# L- h! x 五,舜耕历山。历山今地,仅据《魏典》所载, 就有八处之多。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西岸;二在山东济南市东南,又名舜耕山;三在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四在山西永济县东南,又名雷首山;五在浙江余姚县西北;六在浙江永康县南,一 (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名釜历山;七在湖南桑植县西北;八在江苏无锡市西,亦名舜山。又据《括地志》记载,在随州之北也有个历山(厉山)。所以历山在舜故里的传说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但也是最难定位的一个地名。
& _" p4 [1 N! C2 P 六,渔雷泽。雷泽今地也是分歧较大的,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年重印版。以下简称《臧典》)"雷泽"条的解释最为典型:"'雷泽'在山东濮县(河南范县东南旧濮县接菏泽县界)。《书 禹贡》:'雷夏即泽',《孔传》:'雷夏泽名'。《周礼》注:'雷夏在成阳(山东菏泽市东北)。'《史记 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 '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山东菏泽市)。'《汉书 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水经注》: '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按泽今淤。一说在山西永济南雷首山下,本名雷水,相传舜渔于此。清《一统志》谓好事者因水有雷名, 强为牵合。'"《臧典》引了几种古籍来说明雷泽的所在地,并明确表态,认为雷泽山西永济说,是好事者强为牵合。但需要说明的是《臧典》重犯了《水经注》把雷夏泽与雷泽混而为一的错误,对此陈昌远教授将有专文论证,为避剽窃之嫌,在此存而不论。 U6 Y: e' H0 _) t; V
七,陶河滨。陶,为动名词,是烧制陶器之意。 河滨,其实也不是地名,乃指黄河边。《史记 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是正确的,"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如以此来定位,舜故里长江流域诸说全被排除在外,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河南,山西诸说可以入围。
W/ U# m$ w/ y4 L& ]8 S 八,作什器于寿丘。《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皇甫谧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司马贞《索引》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尤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魏典》认为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与皇甫谧之说一致。如以寿丘定位,帝舜故里江南诸说皆被排除在外,对山东说最有利,但由于寿丘作什器之地,而非故里,故与山东连接的河南说则不能排除。
6 M$ h( ^- U; Q5 H6 e 九,卒于鸣条。因与论证舜故里无关,故暂不论列。
5 s0 m1 K& ]0 C8 s& y6 P( \9 ^1 ~, h 十,贩于顿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 《诗 卫风 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指此。& G# h% B- K6 @- A
十一,债于传虚。传虚今地不详,只能说与顿丘相近。 2 E$ ^( E& d0 z$ Q' p) p5 B
十二,迁于负夏,就时于负夏。《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郑玄云:"负夏,卫邑。"司马贞《索隐》曰:"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这就是说,舜贩卖于顿丘(行商)经商于负夏(坐商),并把家由姚墟迁到了负夏。负夏遂成了舜的第二故里。关于负夏的今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和郑玄注完全一致。《魏典》在"瑕丘邑"条则说:"瑕丘邑,一作负夏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这就是说,舜的第二故里的负夏邑(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是没有争议的。
! L9 \1 Q6 r+ |# p) v+ B
" [+ a) f3 k%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