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锐 意 改 革 ——浅谈三朝宰相姚崇的政治品格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 11:0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5-2 15:03 编辑 " X  D# f$ `9 }
7 [* c1 Y6 ?. G) A1 U4 I4 z

锐意改革

——浅谈三朝宰相姚崇的政治品格


( O* F( q+ {" y, C

政治品格指为官从政的政治品性和从政风,是个人人品在政治生涯中的真实表现。在《资治通鉴》中被大史学家司马迁称赞为有唐以来四大贤相之一的姚崇,辅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自武后到玄宗,以尚通、善应变,曾三度为相,政绩斐然。虽然其资质自有其特殊过人之处,但是从其内心来讲,主要应该是其“敬德保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姚崇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经历了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经历复杂,仕途起伏不定,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优点就是善变求通。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也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突出表现在于改革创新,不墨守成规。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后人曾评价说:“姚崇资性明达,善应事机,委曲通变以成国家之务。”

一、十大治国纲领

唐玄宗即位以后,姚崇第三次被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于宰相之首,成了辅佐唐玄宗的首批宰相中杰出的一位。“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姚崇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果断地辅佐玄宗 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根除了唐中宗以来的许多弊政。“首佐玄宗起中兴业”,从而被旧史誉为“善应变而成天下之务”的“救时之相”。

唐玄宗在先朝旧臣中最器重姚崇。他即位后的次年,便密召姚崇,准备重用其为宰相。姚祟“知帝大度,锐于治”,于是“以十事上献”,即史称的《十事要说》,这是姚祟提出的十项治国建议,也是最大的改革内容,具体是:①武后以来,实行严刑峻法,我主张为政以仁恕为先;②朝廷用兵青海,遭致失败,而不进行反省,总结教训,建议不鼓励以边功邀赏的做法;③近来奸佞之人触犯刑律,却因宠而不受惩罚,希望能法行自近;④历来皇后临朝,都由宦官出纳王命。我主张宦官不参与政事;⑤皇亲国戚多以贡品讨好皇帝,朝廷公卿和封疆大吏也纷纷仿效。建议凡租赋以外的各种贡品,全部杜绝;⑥先朝外戚、公主交替掌权,朝廷秩序杂乱无章,建议外戚、亲属不任朝廷要职;⑦先朝对大臣不严肃,有失君臣名分,希望您对大臣以礼相待;⑧有的大臣因忠于朝廷反而获罪,以致耿直之臣深受挫折。我主张鼓励群臣勇于进谏,敢于触犯忌讳;⑨武后营造福先寺,上皇(睿宗)营造金仙、玉真二观,费巨百万。我建议禁止道、佛营造;⑩汉代因外戚吕禄、王莽、阎显、梁冀等而乱天下,国家为甚。我希望把这一鉴戒作为永久性的法度对待。这10条意见,区区200余言,却是姚崇深思熟虑后,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措施,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确属救世良方。贤能宰相遇到了开明君主,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从此姚崇就将这10件事作为施政纲领,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开始了拨乱反正,振兴唐朝的宏伟事业,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在认真阅读了《新唐书·姚崇传》之后,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在读到姚崇的“十事要说”时,批注赞扬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遍览二十四史,历史人物汗牛充栋,政治纲领能以“古今少见”博得他激赏的,确实凤毛麟角。这10条政治纲领,是唐玄宗和姚崇的正确决策,成为开元年间治国兴邦的指导原则。

姚崇晚年辞去相位后,其10条政纲仍然得以贯彻实施。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的眼光,力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担任宰相。而宋璟则能“萧规曹随”,任职后力主限制女宠、疏远谄臣,放宽边役,减轻刑法,禁销恶钱,严控边将,轻动干戈,秉公选贤。他沿着姚崇的治理轨迹,将施政纲领逐条贯彻下去,可谓是姚崇未竞事业之延续。正如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说“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力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下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P/ t- r/ Y" J- _1 z* Y% i%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0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5-2 15:02 编辑 * @. v7 o- R8 V

  z6 M. Y0 [/ Z4 L- A) y" R" s       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
* j8 d! j( t+ }  @2 Q  S      姚崇的一生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方上做官,所以他更了解人民的疾苦。当他第三次就任宰相以后,极力坚持保民为民的原则,采取许多政策与措施,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建言唐玄宗“却贡献”。所谓“贡献”,是指在正常的租赋之外,进献给皇帝的私人财物。某些献媚的官吏,除向老百姓征收既定的租赋以外,还要敲榨勒索,把得来的财物以个人的名义奉献给皇帝及权贵,以求得到好处。而贪官污吏也乘机横征暴敛,农民深受其苦。开元元年(713)十月,姚崇请求玄宗要取消“贡献”,玄宗应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献媚官员和贪官的不法活动。
9 d4 e! d. O' j3 j; @: U' u6 j        作为政治家,姚崇在实践中,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黎民百姓的冷暖为重,针对武则天统治期间因租赋过重而使“天下人口,逃亡过半”,以及贪求边功,多次征讨,致使国家军费开支庞大,许多百姓战死他乡的实际情况,姚崇向唐玄宗提出“数十年不求边功”的建议,明确反对那种穷兵黩武、劳命伤财的统治政策,主张休养生息。经济上,姚崇不仅处处节流,而且积极开源,注意兴修水利,鼓励百姓耕作,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措施,清除了农民正常赋税以外的额外的负担。“臣请租、庸、赋税以外,悉杜塞之”。并且专门设立了正常的税收官僚机关,负责具体的税收事务,避免百姓遭受层层盘剥之苦。通过以上一些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E- o2 M# M9 F9 `) i8 K6 u
平抑物价,恢复常平仓。常平仓之法,在唐代始于太宗。其怯是“贱时加价收籴,贵时贱价出粜”。即在丰年时,粮价下跌,国家加价收购,荒年粮价暴涨时再低价售出。总之,使农民不因丰欠而受损害。到高宗以后,常平仓渐渐挪作他用,失去了平抑粮价的作用。至中宗时,几乎破坏殆尽。姚崇辅政以后,恢复了旧制。开元二年(714)九月下令“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余,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利人”。这样的宏观调控,保持了粮价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 i: a; E; J0 @1 a       三、反对天命,灭蝗抑佛( w+ f% y8 x/ Q4 j
       积极灭蝗救灾,战胜自然灾害,保证社会的稳定。开元三年(715),山东发生蝗灾。在儒、佛、道思想严重禁锢之下的老百姓,不敢灭蝗救灾,却在田头烧香求佛,甚至明确反对灭蝗。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姚崇当机立断,上奏玄宗,下令灭蝗,并派御史通知各道实施灭蝗措施。姚崇不仅大力倡导灭蝗,而且还发明了“驱扑焚法”提出了灭蝗的具体方法,要求各地之主,自救其稼,运用夜间天黑蝗虫向火飞的习性来灭蝗。当时,一些官僚反对姚崇的做怯,拒绝执行御史的命令。唐玄宗也感到不知所措。对此,姚崇毫不让步,态度十分坚决,他说“民者国之本,食者民之天”,“蝗之不灭,民之何食?民若无食,焉避反者?”最后,由于姚崇以辞职相激,才使灭蝗的命令得以颁布和实行。各地百姓纷纷灭蝗自救,组织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连岁蝗灾,不至大饥”。姚崇的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开元年间的经济发展。他也因此被誉为利国济民的“灭蝗宰相”。0 i, J. d, F& }) d
       “请绝佛道营造”也是发展经济的有力举措。佛教和道教在唐代广为流传,不少富户强丁纷纷落发为僧,借以逃避赋役,而大量的赋役则转嫁于贫民。这些佛寺道观,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享有特权,不向国家缴纳税赋,不服劳役兵役,所谓“夺百姓口中之食以养贪残,剥万人体上之衣以涂土木”各地寺院纷纷度人为僧,以致“度人为僧无穷,免租庸者达数十万”,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于是姚崇上言玄宗,希望严禁大兴土木,杜绝道佛之营造。他说“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造金仙、玉真观,皆费巨百万,耗蠢生灵。”开元二年(714)三月,玄宗下令毁掉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所建的“天枢”并“发匠熔其铁钱”。接着,下令淘汰天下僧尼,“还俗者万二千余人”。还规定不得建造佛寺;禁止百官与僧尼、道士交往;禁止民间铸造佛像、抄写经书。这一改革措施极大地抑制了武周以来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巩固了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 B  ?. X0 N' ^
      如果说减轻赋税、平抑物价是宰相的正常履职的话,灭蝗和抑佛可是要有莫大的勇气,在当时迷信盛行的社会,毕竟是冒着亵渎神灵的危险。毛泽东称赞姚崇“唯物论者”,是今人对古人的评价,当时也没有唯物主义,姚崇凭的是为民请命的胆略和胸怀,凭的是一腔热血保国安民。姚崇所采取的上述政策和做怯,局部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于社会的安定,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1 W5 G* a! Z: A- Z/ r% U# W, c; m
        四、改革食封制度
# W: j$ k; z& a# w, k, \( l- a       唐中宗以来,食封制度出现许多了严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封家数量急剧增加,唐初封家仅有二三十家,中宗时达140家以上;其二,封家的实封户数太多,所选封户都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而且封户大多是“高贵多丁”的百姓。据统计,平均每个封家的实封户数:唐太宗时为634户;中宗时则高达3518户。可见,中宗时代皇亲的实封户数比太宗时代增加了4.5倍。其三,封家残酷剥削封户,导致封户逃亡失业。
/ `% j5 J# V- h5 K" ?5 V       在宰相姚崇等人支持下,玄宗对食封制度作了不少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 v7 H* a0 ]( M9 b  y3 p( s. h       第一,削减封家的实封户数和封丁数额,以减少他们对国家赋税收入的分割。中宗时,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的封户分别达到4000户和3500户,太平公主高达1万户。开元初,玄宗将公主的封户削减为500户,长宁公主最多不过2000户,以至于“公主车服,殆将不给”。
  x: p) f- J) S9 {. z       第二,改革封物征收办法及数量,取消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封物的权力。按照旧制,封家可以派属吏直接向封户征收封物,封物不纳入唐政府财政收入,而直接流入封家。玄宗则取消了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封物的权力。开元三年(715)五月,玄宗下诏规定:凡是封家应得的封物,随同庸调一同送入京师,然后由封家分别在太府寺和赐坊领取(从其他诏令可知,似乎是亲王、公主在赐坊领取;功臣在太府寺领取);如有特殊情况,经皇帝允许到州县领取封物者,则必须等州县将租调征足之后再支付封物;州县未征足时,“封家人不得辄到出封州,亦不得因有举放,违者禁身闻奏”。经过这一改革,玄宗基本取消了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封物的权力,使食封成为单纯的赋税数量的分割。
$ ~7 k" M1 @  {) s$ B       第三,修改食封的继承法。
. K/ R% a: Y: h, H+ d) n& F       五、变通理政,务实创新8 p* D1 j9 f& A0 t8 i
        姚崇的变通智慧,源于丰厚的知识、务实的风格和达观的气度。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好学不倦,写文章行云流水,援笔立成;做事情简捷干练,效率超群。最初在兵部任职时,边境发生战乱,他分析战局,梳理战况,把一场复杂的军事斗争搞得透彻简明,“太后甚奇之”。他三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备查。皇帝遇事,总是先听他的意见,“同僚唯喏而已”。6 u0 H5 ]% h1 N
       睿宗刚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把被贬为刺史的姚崇从外调回,位居百宫之首;玄宗更是排除干扰,支持他在相位锐意改革变通。姚崇暮年,某次因儿子病故,他请假数日,政务堆积如山。另一“伴食宰相”无法处置,每事推让,心内惶恐,姚先生假满归来,三下两下,便悉数处理完毕。
, \& D! ]+ C- f" A武则天末年,姚崇参与张柬之等诛杀二张的行动,当武则天迁居上阳宫时,王公更相庆贺,唯姚公感伤流涕,不惜获罪(被贬为常州刺史),也要尽人臣之终节,由此可见其政治品格之一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2-22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