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7 11:11:05
|
只看该作者
二、姚家大槐树
拉拉锯,扯扯锯,
婆婆家大槐树,
槐树大,槐树粗,
槐树底下我们住。
说大槐树姓姚,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大槐树和姚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从未分开过。姚家也把大槐树当作自家的人,有什么不快,有什么烦心事,有什么高兴事,都向它诉说。哭也好,笑也罢,大槐树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庇佑着这个家。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咱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逃荒要饭过来的”说每人的小脚指(甲)上有一大一小两瓣。只要是一大一小两瓣的人,那就是大槐树人,你要是不信,可以掰开脚趾瞅瞅。出于好奇,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时,挨个看过我的几个小伙伴的脚趾,确实是两瓣。为了进一步证实它,有一次父亲躺在门口大树下乘凉,我趁他睡得正香,又偷偷看了他的脚指,真怪,也是一大一小两瓣。于是,我信了大人们的话。
长大后,上学、工作经常听人们提起这件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曾上网查询,也曾仔细查看过姚家的家谱,才终于打消了心头的疑问。
不过要想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遥远的年代说起.....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四处流行,中原地区连年不收,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让山西部分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的老百姓移居中原。官兵强迫百姓登记,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在每人的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备有人逃跑。现在我们小脚指甲上有两瓣的特征,就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过来的凭证。姚家先祖姚朋贵携妻徐氏及三个儿子,姚仲德、姚悦、姚子成就是在这个时候,1373年(明洪武六年)从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官村(今山西临汾市),迁来济源,从此在城隍庙对门舞楼街(西街)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
为不忘祖根,姚朋贵亲手把从山西官村带回来的一棵小槐树,栽到新迁的姚家院子里,小槐树不畏艰难,不怕风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树大如伞,。郁郁蓊蓊,浓荫四覆,堪称济源第一槐,名扬晋、豫两省。时年494岁。
天有不测风云。1867年,我国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西路军首领张宗禹率部由陕北东渡黄河经运城、垣曲进入济源,把济源县城团团包围,与守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
战斗一直打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情急之下,城内清军火速派兵增援,捻军无奈才放弃攻城向安阳方面转移。
战斗期间清军抓了大量百姓充当炮灰,并借机向全城百姓进行掠夺、抢劫,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姚家人在这场战争中也未能幸免。官兵以补充给养为由,多次向姚家摊派粮款,并威胁如不按期交纳,大槐树连根刨掉以此抵作粮款。面对强敌姚家第十四代子孙姚法舜毫不畏惧,带领全家人拼命冲上前去加以阻拦,然而由于寡不敌众,姚法舜反遭毒打。
一棵历经494年的大槐树就这样在官兵的逼迫下惨遭毒手,轰然倒下。
大槐树倒下后,姚法舜从此一病不起,终因遗恨交加含悲而死。
姚法舜的三个儿子姚时中、姚时敏、姚时和悲痛欲绝,为祭先父在天之灵,随即在大槐树倒下的原址上,又栽下了一棵小槐树,小槐树在姚家人的精心照料和悉心呵护下,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生机勃勃,一片盎然,巍立天地间。
88岁的老父亲说从他记事起,院子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家的成员。家里的老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条规矩,逢年过节都要在大槐树下点三炷香,再摆放些贡品。姚家人把这个规矩一直延续至今。
我还清楚地记得大槐树下那块长长的青石板,青石板上长年累月放着一只香炉,大人小孩没人敢动它,只有到了初一十五,才见姚家的长者在大树底下烧香磕头念念有词,向大槐树诉说着委屈、倾吐着难处、苦楚,俨然一家之主。
常言说“家有大树好乘凉”。姚家祖祖辈辈受大槐树的恩泽,清朝年间姚家大槐树东西两院第十五世子孙、兄弟四人中有两人同时中了一名文状元,一名武状元,即姚鸿勋、姚赞香。解放战争时期,我姚家后代金戈铁马,血洒疆场,姚希成、姚景法等多位烈士为国捐躯。最值得钦佩的是姚保山一家六口,全都在中国的解放事业中献出了生命(姚家纪念堂考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姚家更是人才辈出,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大军官、大人物等等德才兼备的人才层出不穷(姚家家谱有记载)。
姚家世世代代在大槐树下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源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济源县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1964年,为扩宽市区道路,姚家5间门面房全部拆除。1990年,为建商场,姚家前后四合院22间房屋连同东西两侧和槐荫下的住户全部搬迁。从此,大槐树从姚家大院站到了宣化大街上,成为济源市宣化大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从姚家大院里站出来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142年。受国家文物保护。
时间一晃就是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大槐树为姚家人撑一方绿荫,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
姚家人因大槐树姓姚而引以自豪感到骄傲。
姚家在济源的历史上,为济源城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