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广州姚钟尧《安徽巢县烔炀镇西乡姚王村姚氏》
" `. s& C, b6 f. U- K7 _* f. M+ C & Z, Z& ~5 B3 q
巢县烔炀镇西乡姚王村姚氏【姚继元】& `6 m. u D: b
姚王村,毗连台李村、后王村、东张庄村、王三寨村。这里物产富饶,除了粮油棉等农作物,还富有钙长石、石膏、膨润土等矿产。
9 m* g2 d' _# G( ]2 E 姚王村原属于肥东县复兴乡霞光大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划归巢县。巢县即是今巢州市的旧称。姚王村由姚村和王村组成,两村分别以姚姓和王姓为主,都是由外地迁移过来;两姓一路之隔,世代开亲,合称姚王村。其中姚村先祖来自桐城枣树岗,当年为避战乱迁居于此。
( ` _( J) E% R2 Y4 E 烔炀西乡,青青的尖山四季葱茏,山峦不高却绵延数里,像一颗指针吸引着四周人们到此地落户;山下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人民勤劳。就目前所知,烔炀西乡人基本都是明清两代移民到此。也许有人想不到,姚村祖上迁到此地迄今不过二百来年的历史,远远少于当地其它村落落户烔炀西乡的时间。据老人回忆,姚村祖上来自桐城,因为战乱迁移至合肥东复兴乡转沟姚(音),二百多年前,姚姓兄弟三人辗转来到尖山脚下种田。为方便祭祖,姚村独立修谱、建祠。! ]0 l( U, A+ I& i& a) l
姚氏字辈有:“……再伦佩,善继先仁志,时存立本新”(老人口述,均为音)。. i3 Y! D7 r" Q9 G
可惜家谱毁于特殊年代。姚姓自建姚氏宗祠,后设私塾、小学分班,至今祠堂主体仍残存。姚姓家风家训严格,吃苦耐劳,世代耕读相传,人口迅速增长,100多年时间,姚姓已经发展到四五百人,大集体时代姚村有五个生产队。
; z f& `* @8 b" w' z4 L) }提及烔炀西乡的姚王村,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比较大而且很有名气的村庄。姚王村风物闲美,过去前屋后多柿树,形成一片柿树林子,每当红柿如灯,构成一幅独特的乡土画卷。如今柿树林虽然衰微,只剩下零星的一些老柿树点缀在丘田冈峦,秋风中仍然令人思绪万千。姚王村里不仅有百年柿子树,还有老梨树,只不过梨树少于柿树。另外,王村还有一株大树,比较古老,可能是黄连木,颇受老百姓珍视。
; B4 T$ E8 O" f! {' { U 姚村内巷道整齐,古井尤存。及至近代,姚村大学生和各行业人才辈出。姚王村文风盛极,在烔炀西乡有口皆碑,各年龄段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最著名的要数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的姚继元。当然,我所认识的姚姓前辈、同辈也是知书达礼、各具才情,令人敬佩。5 v$ T, t- j! I& l, v5 Q
姚继元,曾任职于贵州省政府、省政协的:1938年11月生,安徽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毕业,工程师。1963年10月参加工作,早年任职于京西矿务局大台煤矿、贵州开阳磷矿马路坪矿等单位。1986年5月调任贵州省计委;1993年1月开始任贵州省政府副职。2 R3 |3 u4 K3 U! C# U+ G
曾是人丁兴旺的姚村,在城镇化大潮下,目前村中也只有不到200人了,王村更是人口寥寥。期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姚、王两大姓后人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姚王新村,并挽救、修复姚姓祠堂,续修王姓家谱,不负先人之志。" c* w- w" \7 q8 G
下面简单地说说姚王村的王村。王村在姚村路北的东高西低的坡地上,原来大门、大巷均朝向西。村内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王村祖先来此地比姚村早近百年,王村人口最多时却不超过二百。而且王村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还修了《王氏宗谱(三槐堂)》。现今老谱仍存,字辈有“邦有道德,世启文光,克承先志,耀祖荣昌”。据83岁的王有蒲老人回忆:王姓祖先最早来自江西瓦屑坝,后迁移至和县鸭蛋王(音),这一支在清康熙年间又迁到今天的尖山、癞子山下。
: C% H9 g: g2 w. ^( U) J( m6 h 据现存的《王氏宗谱》十五世孙王邦达写的谱序:“吾族自宋兵部侍郎晋国公之苗裔,自清康熙年时,珍三公本卫人,独运二帮左所粮船一艘,择居合肥东乡九十里立家焉。东有烔炀河镇,相隔五里许,西有西黄山及青羊山在焉,北有尖山立焉,南隔咫尺有姚姓居焉,遂称姚王村以后名,实则三槐堂之后裔也。耕读相传,迄今十七世矣”由此可知,这支王姓本是军家(卫人),康熙年间来此地立村。/ ~2 G4 @3 {* o# C D0 B5 J
/ l* Q0 T: Q4 q4 I0 \, q+ m;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