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虞夏书·尧典 屈万里 文公十八年《左传》,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等语(里案:语见今文本《尧典》),谓之《虞书》。又僖公二十七年《传》,引“赋纳以言”等语(里案:语见今文本《皋陶谟》),谓之《夏书》。是先秦本《尚书》,《虞书》与《夏书》分列。孔氏《正义》谓伏生《尚书大传》,于唐传、虞传、夏传之前,各题“虞夏传”三字。是伏生本《尚书》,当有“虞夏书”之总名也。嗣后刘向《别录》及马融、郑玄、王肃等,皆题曰《虞夏书》(说见孔氏《正义》)。伪孔传则于《益稷》(里案:即《皋陶谟》之后半)以前诸篇,题曰《虞书》;《禹贡》至《胤征》(里案:《胤征》为伪古文)诸篇,题曰《夏书》。先秦本已不能详知,兹依汉人本标题。 尧,《大戴礼·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皆以为五帝之一。典,金文作(克簋),小篆同。《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则是《尧典》者,记尧事之简册耳。 《孟子》(《万章篇》)称本篇曰《尧典》,《大学》则称为《帝典》;是本篇标题,在先秦时尚未固定。本篇今文本,起“曰若稽古帝尧”,迄“陟方乃死”;以《孟子》所引本篇之文证之,知先秦本即如此。伪孔本分本篇为二篇,自“嫔于虞。帝曰:钦哉”以上,谓之《尧典》;自“慎徽五典”以下,谓之《舜典》;而又于“慎徽五典”句上,加“曰若稽古帝舜”等二十八字(说详下),唐宋以来通行本多如此。乃变乱旧章,不足据也。 《书序》云:“昔在帝尧……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故历代经师,大都谓本篇为唐虞时作品。古代学者,惟王充以为乃孔子自卫反鲁后所作(见《论衡·须颂篇》)。近人康有为亦以为孔子所作(见《孔子改制考》)。康氏而后,论者颇多,大率以为非尧舜时书。然本篇究成于何时,诸说殊纷纭。拙著《尚书释义》,曾列举十证,以明其为战国时人述古之作。兹略增损旧说,条述如次: (一)本篇开首云“曰若稽古”,明为后人追述古事之作。 (二)本篇文辞平易,去佶屈聱牙之《周诰》及西周时之金文绝远。知其成书时代,当在东周以来。 (三)殷代及西周文献,凡帝字皆指上帝言;称人王为帝者,仅《周易》及《尚书》有“帝乙”一例,甲骨文中又有帝甲帝丁二例(二者皆不能确知为何人)。以甲骨文、金文中帝字之义验之,此帝乙等之帝字,当读为禘。帝乙云者,谓以禘祭之典所祀之乙,犹盘庚之盘,武丁之武,乃殷人对某一先王之专称,非谓凡王者皆称曰帝也。僖公二十五年《左传》,始有“今之王,古之帝也”之说。至周赧王二十七年,秦昭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是为人王称帝之始。本篇既有帝尧之称;且臣工但以一帝字称尧。可知本篇著成之时代,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 (四)甲骨文、春秋以前金文、《周易》卦爻辞及《诗经》等,皆“祖妣”对称。至战国时始“考妣”对称(今人郭某《释祖妣》一文有说)。本篇云“如丧考妣”,知其非战国以前作品。 (五)《荀子·非十二子篇》谓五行之说:“子思倡之,孟轲和之。”其说当否,虽难遽断;然五行之说,至东周以来始有,则绝无可疑(《洪范》乃战国时作品,说详彼篇)。而以五行配四方及四时,其说尤晚。本篇述四宅观日事,已隐然以东南西北四方,配春夏秋冬四时;述舜巡守事,亦以四时配四方。可知本篇作成时,五行之说已颇繁赜。以此言之,本篇之著成,亦不得早至战国以前。 (六)以本篇所载星象,推证本篇之著成时代者颇多,说亦各异(详见四宅观日节注)。日本饭岛忠夫(《支那历法起源考》),谓本篇当著成于西元前三百年前后。桥本增吉(《支那古代历法史研究》),以为本篇之著成,当在战国之世。以前举二至五诸证观之,饭岛及桥本二氏之说,盖得其实。 (七)本篇述尧之德,自“克明俊德”至“协和万邦”六语,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论密合。本篇既就此理论述尧之德,知其著成时代,不得前于孔子。 (八)《无逸》言殷高宗“乃或亮阴,三年不言”。《论语》以为三年之丧;其实不然(说详《无逸篇》)。三年丧之制,孔子提倡最力;然孔门高弟如宰予者,尚不肯行。至战国时,滕文公之父兄百官谓鲁、滕两国之先君,亦均未施行(见《孟子·滕文公上》)。可见三年之丧,至孟子时,尚非天下之通制。本篇言尧崩后,“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孟子说为三年之丧,是矣。则本篇此一记载,亦当受儒家思想之影响。 就右举诸证观之,可知本篇之著成,决不能早至春秋时代。今人有谓本篇当著成于秦统一之后,甚至有谓成于汉武帝时者,说皆未的。盖《孟子》及《楚辞·天问篇》,皆曾引述本篇之语或栝本篇之文也。其证如下: (九)《孟子·万章上》引“流共工于幽州”至“四罪而天下咸服”五句。又同篇引“二十有八载,放勋(此二字今本作帝)乃殂落”至“四海遏密八音”五句;且明著“《尧典》曰”三字。可知当孟子时,本篇已传世。 (十)《楚辞·天问篇》云:“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此四句显栝本篇“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等语之意为之。《天问》为屈原所作;是屈原亦已见及本篇。 (校者按:原稿有签条云:“加五岳一条。”关于五岳,请参考先生所著《论禹贡著成的时代》,收入《书佣论学集》中。) 由是观之,可知本篇著成之时代,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中晚年以前。此外,《大学》曾引本篇之文。然《大学》究为何人所作,尚无定论(今人大都以为非曾子所作),故未举以为证。惟文公十八年《左传》,载太史克之语,引述本篇“慎徽五典”等六句,且为之解说。或据此以为春秋中叶本篇已行世之证。然《左传》一书,著成于战国中叶;而《左传》作者,惯假古人之口引述后出之书,此类例证,《左传》中习见。且《左传》中亦可能有汉人窜入之语;故此一记载,不足为反证也。 盖本篇乃战国时人,就所闻尧舜之事迹笔之于书者。述古之作,自不免带有著者时代之色彩;除前举诸例外,如谓中国曰夏,谓“金作赎刑”等,皆以后代之观念记述古事,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已言之矣。此类述古之作,所言史事,虽未可尽信,然究非伪书。今人有以本篇为伪书者,实谬悠之说也。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1]。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克明俊德,以亲九族[6];九族既睦,平章百姓[7];百姓昭明,协和万邦[8]。黎民于变时雍[9]。 [1]伪孔传以“曰若稽古帝尧”为句,余作《尚书释义》时从之。段氏《古文尚书撰异》(卷一)云:“曰若稽古,四字为句,不独《皋陶谟》也,盖《尧典》亦然;下文‘帝尧曰放勋’五字为句。《逸周书》武穆解‘曰若稽古:曰昭天之道……’此可证也。”按:段说是,兹改从之。曰若,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作粤若,《汉书·律历志》引武成亦作粤若,《召诰》作越若,小盂鼎作雩若,麦尊作若。二字连读,乃古代习用语。刘安世《尚书解》(《戴氏尚书义考引》)云:“粤若,发语之辞。”其后蔡传从之。是也。稽,考也。“曰若稽古”,谓考之古昔也。即此一语,可知本篇乃后人述古之作。尧,《经典释文》(卷三)云:“马融云:谥也。”又云:“马云:放勋,尧名。皇甫谧同。一云:放勋,尧字。”按:殷代晚年,始有类似谥号之庙号(说见拙著《谥法滥觞于殷代论》,原文载《书佣论学集》),西周中叶后,始有真正之谥法(见王国维《遹敦跋》,原文载《观堂集林》),尧时自不应有谥号。然本篇既为述古之作,述古者常以后世之习,加之古代。故以尧为谥,亦不足异。惟以下文“曰虞舜”例之,则尧亦当为名。顾氏《日知录》(卷二),以为尧舜禹皆名,其说较胜。至放勋是否为尧字,则难定耳。 [2]钦,《尔雅·释诂》:“敬也。”文,质之反,犹今言文雅也。思,计虑也;义见《礼记·曲礼上》正义。此谓善谋虑也。安安,《尚书考灵耀》作晏晏。按:当与《诗·氓》“言笑晏晏”之晏晏同义,和柔貌。 [3]允,《尔雅·释诂》:“信也。”义犹今语“诚然”。克,《尔雅·释言》:“能也。” [4]光,《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冯异传》引此句并作横。戴震云:“横被,广被也。”(见戴氏《与王内翰凤喈书》)按:《礼含文嘉》、《汉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引此文光并作广。王氏《经义述闻》更申此说。是也。被,义如《禹贡》“西被于流沙”之被,及也。义见《禹贡》伪孔传。吴汝纶《尚书故》云:“《广雅》:‘方,表也。’四表,犹四方也。” [5]格,甲骨文、金文通作各(金文又作客等)。甲、金文中,各字用法,多与祭祀之事有关,金文中此义尤显;予曾有文说之(见《诗三百篇成语零释》“昭假”节,原文收入《书佣论学集》)。各,甲、金文俱作,小篆亦然。,为倒止(古趾字但作止),示有足(意谓神灵之足)自上降临之状。口则示祝祷以祈神降临之意(予曩以为口示神凭尸传语,非是)。由神降临之意引申,故格有“至”、“来”等义(此二义习见);由祝祷之意引申,故格有告义(见下文注及《汤誓》注)。神之降临,由于祭祀者之精诚所感召;故格有感动、感召之义。此义虽不见于古字书,然由此处之“格于上下”,后文之“不格奸”,及《君奭》之“格于皇天”、“格于上帝”等语证之可知也。故此格字应为感动之义。按:上,谓天神;下,谓地祇。 [6]俊,《大学》引作峻;与《诗经》常用之骏字同义,大也;义见《尔雅·释诂》。九族,《经典释文》云:“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马郑同。”按:此古文家说也。欧阳氏谓父族四:五属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己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己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此今文家说,见桓公六年《左传》正义所引许氏《五经异义》。按:顾氏《日知录》(卷二),曾辨九族当为同姓。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一)更引郑玄驳今文家之说,复据《周官》、《礼记》及《尔雅》,以为“九族同姓,万世不易”。其说盖是。 [7]平,《尚书大传》作辨(见《诗·采菽》正义);郑玄本作辩(见《后汉书·刘恺传》注)。惠栋《九经古义》云:“《说文》:‘,辨别也,读若辨。’古文作,与平相似。”则平本作,即辨字也。(古辨、辩字通。)郑玄云:“章,明也。”(见《刘恺传》注)百姓,百官也;义见《诗·天保》毛传及《国语》韦注。 [8]昭,明也。协,古作叶,和也。昭与明、协与和,义各相同。万邦,谓诸侯之国也。 [9]黎,《尔雅·释诂》:“众也。”于,乃古文鸟字。此为叹词;义见《诗·文王》毛传。雍,同雝。《诗·何彼秾矣》毛传:“雝,和也。”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10];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11]。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12]。寅宾出日,平秩东作[13]。日中、星鸟,以殷仲春[14]。厥民析;鸟兽孳尾[15]。申命羲叔,宅南交[16]。平秩南讹[17]。敬致[18]。日永、星火,以正仲夏[19]。厥民因;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21]。寅饯纳日,平秩西成[22]。宵中、星虚,以殷仲秋[23]。厥民夷,鸟兽毛毨[24]。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25]。平在朔易[26]。日短、星昴[27],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28]。帝曰:“咨!汝羲暨和[29]。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30]。允厘百工,庶绩咸熙。”[31] [10]《周礼》贾疏序引郑玄云:“尧育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以羲和为二氏,与本篇合。《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皆谓羲和为日御。是羲和为神而非人,是一而非二也。《山海经·大荒南经》谓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乃帝俊之妻,生十日。是又为半神半人之女性。传说各异,本不足怪。然《楚辞》、《山海经》之羲和,皆与日有关,则与本篇羲和两氏之职掌,固有近似处也。钦,敬也;已见前文。若,《尔雅·释言》:“顺也。”《尔雅》谓“夏为昊天”。《欧阳尚书说》谓“春为昊天”(见《诗·黍离》正义引)。《诗·黍离》正义引许氏《异义》所述《古尚书说》,谓“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按:《古尚书说》是。昊天,犹今语老天也。 [11]历象,《史记·五帝本纪》作“数法”,盖以数释历,以法释象。数,屡也。人时,《尚书大传》及《史记·五帝本纪》皆作民时。作人时者,盖唐天宝三载卫包所改;避唐讳也。民时,谓耕种收获之时。 [12]羲仲 ,与下文羲叔及和仲、和叔,郑玄谓皆羲和氏之子(见《周礼》贾疏序引),兹从之。宅,《尔雅·释言》:“居也。”嵎夷,又见《禹贡》。《史记·夏本纪》同,《五帝本纪》作郁夷。司马贞云(见《夏本纪》索隐):“《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说文》作嵎夷。胡氏《禹贡锥指》(卷四)云:“銕字见金部(里案:谓《说文·金部》)云:‘古文铁从夷。’从夷则可读为夷……其作铁者,盖后人传写之误。”按:胡氏说是也。嵎夷,当在今山东滨海之处。《山东通志》,谓嵎夷在栖霞县东北二十里;盖后人据《尧典》及《禹贡》而指定之也。旸,《说文》:“日出也。”旸谷,相传为日出之处。《楚辞·天问》作汤谷,《淮南子·天文篇》作旸谷(据商务印书馆影印传抄北宋本)。以上二语,意谓居嵎夷之地,其地号曰日出之谷也。 [13]寅,《尔雅·释诂》:“敬也。”寅宾,《史记·五帝本纪》作“敬道”。张氏《正义》云:“道音导。”史公盖读宾为傧,故训为导也。此谓敬导出日。平,马融本作苹,云:“使也。”(见《释文》)秩:《史记·五帝本纪》作程。程,谓课其技能也;义见《文选·西京赋》薛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三春主东,故言日出;耕作在春,故言东作。”《东坡书传》(卷一)云:“东作,春作也。”按:五行家言,以东方配春;故东作即春作,谓春日之农事也。 [14]日,谓昼间。中,犹均也;义见《考工记》郑注。日中,谓昼夜之长均等也;指春分时言。鸟,伪孔传云:“南方朱鸟七宿。”星鸟,谓春分初昏时,鸟之七宿毕见也(本伪孔说)。殷,正也;义见伪孔传及《广雅·释诂》。正,犹今语所谓定准也。 [15]厥,其也。析,分散也;谓散在原野,从事耕作也。孳、尾,伪孔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孔氏《正义》云:“产生为乳,胎孕为化。”交接,谓交尾也。 [16]申,《尔雅·释诂》:“重也。”南交,《史记》及伏生本并同(伏生本见孔氏《正义》)。此语与上下文羲仲、和仲、和叔等节文例不同。孔氏《正义》引郑玄云:“夏不言曰明都,三字磨灭也。”是郑君以为“宅南交”下,应脱“曰明都”三字,然殊乏明据。《大戴礼·少闲篇》谓虞舜嗣尧,“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阯”。《墨子·节用中》亦云:“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址,北降幽都。”《韩非子·十过篇》亦有是言。似皆据本篇为说。则南交者,盖谓南方交阯也。本篇及《大戴礼·少闲》、《墨子·节用中》、《韩非子·十过》,皆战国以来书,故已知交阯之地。《经义述闻》据《尚书大传》,以为“宅南”句,交上当有“曰大”二字;且谓“大交”盖山名。存以备参。 [17]讹,《周礼·冯相氏》郑注引作伪。宋黄善夫本《史记》作讹。据《索隐》,唐本《史记》作为。司马贞云:“为,依字读。春言东作,夏言南为,皆是耕作营为,劝农之事也。”按:为、讹、伪,古盖皆读讹音(伪读讹音,见《周礼·冯相氏》释文)。为,或书作讹,故伪孔本又作讹也。五行家以南方配夏,故曰南为。南为,谓夏之农事也。 [18]蔡传云:“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里案:见《周礼·冯相氏》),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其景。”按:《考工记·玉人》云:“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是古者以土圭测量日影也。 [19]永,长也。夏至昼最长,故言日永。火,星名;即大火,亦即心宿,东方七宿之一。星火,谓初昏时大火在正南方出现也。此夏至时之景象。 [20]孙氏《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一)云:“因者,《释诂》云:‘儴,因也。’《说文》云:‘汉令解衣耕谓之襄。’”是因者,解衣而耕也。简氏《述疏》云:“《释诂》云:‘仍,因也。’则因者,仍于前之谓也。”其说亦通。希,稀之省。吴氏《尚书故》谓:革通作,毛羽也。希革,毛羽稀疏也。 [21]昧谷,《淮南子·天文篇》作蒙谷;蒙亦昧也。昧谷,即昏暗之谷,谓日入处。 [22]饯,送别也。纳,《史记·五帝本纪》作入。纳日,即入日、落日也。西成,《东坡书传》(卷一)云:“秋成也。”谓秋日农作物之收成。五行家以西方配秋。 [23]宵中,言夜长与昼长均等也。虚,北方七宿之一;此谓秋分初昏时虚宿在正南方出现也。 [24]夷,悦也;义见《诗·风雨》毛传。秋高气爽,又庆收成,故悦。毨,《玉篇》云:“毛更生也。” [25]朔方,北方。幽都,意谓幽暗之地也。日不至北方,故云。 [26]在,《尔雅·释诂》:“察也。”易,高本汉谓古与役同音,即工作、治理之义,举《诗·甫田》“禾役长亩”及《孟子》“易其田畴”等语为证。说见高氏《尚书注释》及《诗经注释》“禾役穟穟”条。朔易,谓冬日之农事也。五行家以北方配冬。 [27]昴,西方七宿之一。星昴,谓冬至初昏时昴宿出现于正南方也。 [28]隩,《释文》引马融云:“暖也。”氄毛,伪孔传以为“耎毳细毛”。则氄,即今之绒也。 [29]咨,嗟也。暨,与也。并见《尔雅·释诂》。 [30]朞,通作期;《说文》作稘,云:“复其时也。”复其时,即周年之谓。三百,三百日也。有,读为又。下有字同。十日为旬;六旬,六十日也。地球绕日一周计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此举成数言之也。月绕地球一周,需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即二十九日半而强。既有奇零,故月有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日)之别。每年以大小月各六计算,则年得三百五十四日,与地球绕日之数,相差十一日余,故必以闰月补足之。计每十九年中,置闰月七次,年月始能配合。四时,春夏秋冬也。 [31]允,犹用也;《经传释词》有说。厘,理也(即治理);义见《诗·臣工》郑笺。工,官也;义见《诗·臣工》毛传。庶,众;绩,功;咸,皆;熙,兴。以上诸义,并见《尔雅·释诂》。 【附记】近世中外学者,以本篇所言四中星推算其成书年代者颇多,而所得结果各异。J.B.Boit谓四中星之年代,当在西元前二千三百余年。L.de Saussure之说同。W.H.Medhurst谓当在西元前二千二百余年(以上见刘朝阳《从天文历法推测尧典之编成年代》一文所引,刘文见《燕京学报》第十一期)。董作宾先生(《尧典天文历法新证》,见《清华学报》新一卷二期)、日本新城新藏(《支那上代之历法》,见《艺文》第四年第五、六、七、九期),皆以为本篇中星为距今四千余年前之现象。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之四仲中星之年代》,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附录二》),则以为本篇之时代,当在殷末周初。刘朝阳(出处见前)谓《尧典》编成之时限,其最大范围,为殷代至春秋中叶;最小范围,为自西元前七七六年至西元前六百年。日本饭岛忠夫所著《支那历法起源考》(昭和五年出版),谓本篇著成之时代,当在西元前三百年左右。桥本增吉所著《支那古代历法史研究》(昭和十八年出版),谓本篇及《洪范》皆战国以来之作品。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亦谓本篇为战国中期(西元前三六○顷)时所作。诸说所以如此纷歧者,竺可桢以为(出处见前):(一)观测之日期,如相差十五日,则推定之年代,可相差千余年。(二)观测之时间,如相差一小时,则推定之年代,亦差至千余年。(三)观测之纬度如不同,则推算之结果,差异亦大。(四)《尧典》所言星宿,除虚宿、昴宿较为确切外;其余二者,解释之人,各执一辞。观测之星宿,既难确定,自不易得正确之论断。竺氏复云:“如尧时冬至星昴昏中,则春分、夏至、秋分时,鸟、火、虚三者,皆不能昏中。”则是本篇所记中星,自身即有问题。故以中星推证本篇之著成时代,似若可据,而实难得定论也。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32]放齐曰:“胤子朱启明。”[33]帝曰:“吁!嚚讼可乎!”[34] [32]畴,《尔雅·释诂》:“谁也。”畴咨,犹言“谁哉”也;吴氏《尚书故》说。若,顺也;已见注[10]。若时,谓顺应天时,登,成也;义见《诗·崧高》毛传。《周礼·夏官·司勋》:“民功曰庸。”此句意谓谁能顺应天时成就人民之事功。盖帝尧询臣工何人可继其为天子也。 [33]放齐,尧臣名。胤,《尔雅·释诂》:“继也。”胤子,谓尧之子。朱,即丹朱,尧子。启,《史记》训开;启明,开明也。 [34]嚚,僖公二十四年《左传》:“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讼,《说文》:“争也。”谓争论。 帝曰:“畴咨若予采?”[35]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36]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37] [35]采,《尔雅·释诂》:“事也。”此义,本篇及《皋陶谟篇》习见。若予采,谓顺成予事。 [36]兜,尧臣名。都,《尔雅·释诂》:“於也。”按:於,叹辞;见注[9]。共工,人名;与后文作官名解之共工异义。方,《史记》作旁,古方、旁通义,普也。鸠,《尔雅·释诂》云:“聚也。”僝,《说文》引作僝,云:“具也。”言共工多揽事务而具有功绩也。 [37]静,《史记》训善。庸,用也;义见《诗·南山》毛传。象,似也;义见《太玄》守、范注。滔,慢也;义见《诗·荡》毛传。此言共工貌似恭敬,实则并天亦可傲慢之也。 帝曰:“咨!四岳[38]。汤汤洪水方割[39],荡荡怀山襄陵[40],浩浩滔天[41];下民其咨[42]。有能俾?”[43]佥曰[44]:“於!鲧哉!”[45]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46]岳曰:“异哉。试可,乃已。”[47]帝曰:“往,钦哉!”[48]九载,绩用弗成[49]。 [38]《汉书·百官公卿表》谓四岳为四方诸侯。杨筠如《尚书核诂》谓四岳为四方诸侯之长。按:杨说盖是。蔡传以为一人,非也;观下文“佥曰”可知。(《路史·后纪·炎帝纪》罗苹注云:“言佥,非一人也。”)又按:后文言舜巡守四岳。盖四方各以一山岳为镇,亦各有一岳官为诸侯之长也。述古之辞,未必皆可信据;故古代有无此官,殊难定。 [39]汤,音伤。汤汤,水盛貌;义见《诗·氓》毛传。洪,大也。方,普也。伪孔传:“割,害也。”方割,言普遍为害。 [40]荡荡,广平之貌;义见《汉书·王莽传上》集注。怀,《文选·北征赋》注引《苍颉篇》云:“抱也。”此处乃包围之意。襄,伪孔传云:“上也。” [41]浩浩,广大貌;义见《楚辞·怀沙》王注。滔,伪孔传训漫;是。 [42]下民,因对上天而言,故曰下民;即民众也。《经传释词》云:“其,犹乃也。”咨,嗟也;义见《诗·荡》毛传。 [43]俾,使也。,治也。并见《尔雅·释诂》。此言有无其人能使其治理也。 [44]佥,《尔雅·释诂》云:“皆也。” [45]於,叹词。鲧,禹父名。 [46]咈,《说文》云:“违也。”蔡传以为甚不然之词;是。方,逆也;义见《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赵注。圮,《尔雅·释诂》云:“毁也。”伪孔传:“族,类也。”圮族,谓毁害同类。 [47]异,《说文》:“举也。”已、以古通。《说文》:“以,用也。”试可乃已,言试其可乃用之也。俞樾《群经平议》说。 [48]往,谓命鲧往治水。钦,敬也;已见注[2]。谓敬谨也。 [49]绩,功也;已见注[31]。用与以互训(见注[47]);此用字,犹以也。
8 n3 g) v/ V: [7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