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1 b( l" c( y1 h& h3 \* {003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9 {; T) `# k$ G" q5 i4 G
$ W" Q2 @8 W5 c/ O* y
攀枝花市的由来
% o0 n1 y* Z( k4 h! O! R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成立渡口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渡口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 }, b2 o, a0 |* J. c
1965年3月,攀枝花开始大规模兴建。初划为特区,后定为省辖市。
$ }0 {/ w8 r$ ^% W1 F8 D+ N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 F3 J. w# o1 V0 I! F# p6 X5 x
1965年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的17个公社、大田区的10个公社,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公社和四川省盐边县的4个公社划入,后又将会理县红格区的新民、安宁公社划入,经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以上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
. P" m5 Q3 ]# `' ?/ ]* j' E
1973年2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个行政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炳草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设在此处。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并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先后从永仁县划入两个乡,从会理县划入4个乡。1978年,原属西昌地区的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 / E. Y5 N& i' G5 U- {
1965年3月20日,徐驰宣布渡口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
$ ` f7 _, ]* e* u* ?* U
1965年5月30日,国务院秘书厅制发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转发给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启用。 ; e% _+ J5 U8 l6 d; R% M5 i- G; _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s/ b2 g- f ^1 d- F; C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红格区所属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市辖。
5 l! V2 M6 I' f# ]0 A
1978年10月,四川省报请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之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 5 D5 Y1 i1 p, V C
1986年渡口市重新启用攀枝花市名。
. N7 o4 R+ z1 c: X+ z4 {+ h N
1987年,渡口市正式恢复用名——攀枝花。
1 g# j# ]; J- o3 u: M. Y
攀枝花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80%以上的居民为外来人口,来自于外省的主要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籍以及重庆、山东、云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苏、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来自于省内的主要有绵阳、南充、资阳、遂宁、内江、成都、广安等地。攀枝花本地人主要集中在仁和区、盐边县和米易县。
. Z0 _# f! f; y9 G
攀枝花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全市流动人口达近25[4]万人,是全国流动人口流入率较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城镇人口72.97万人,农村人口48.44万人,城镇化率60.1%,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成都(65.51%)。
* k5 n( w- E q1 Q" h
" d8 A8 }7 U9 A: O1 S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95亿元,同比增长8.3%。 ' X& j# r, d8 _5 w# M! s. M$ O9 i
攀枝花市所辖地域有原云南的地方。 ; `7 l0 [#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