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虞舜的王都与帝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5 00: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虞舜的王都与帝都
马世之
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曾经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其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他又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彰显其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史称虞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1]、“孝悌之至,通于神明”[2]、“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3]。他为铸造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于史册。
虞舜所处的唐虞之世,正值夏王朝诞生的前夕。这是一个大分化、大变革的时代。中华大地上,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联盟鼎足而立。以河东、河南、河内三河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带,是华夏集团联盟的势力范围,该联盟由许多势力集团组成,其中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的力量相对较强,他们在联盟体内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并决定着联盟的存在和发展。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是三个早期国家,其代表人物分别为尧、舜、禹,由此组成的华夏集团联盟,可以称之为“国联”。诚如张忠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尧、舜、禹各有其国,‘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其在国中实行‘大人世及以为礼’,即王位实行父子或家族内继承制。尧、舜、禹诸‘国’组成‘国联’,‘国联’的帝位,则‘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或为轮流坐庄。所以,尧、舜、禹时代,是‘国’与‘国联’并存的时代,是于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中同时各行‘大人世及以为礼’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时代。”[4]这两种并行的不同的政治实体,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性质的国都——王都与帝都。史称舜都有蒲坂和平阳等,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只有以上述观点为契机,方能破解舜都的千古史谜。
一、蒲坂——有虞氏古国之都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初学记》卷二十四载:“唐以前,都名不著;自夏之后,各有所称。”关于虞舜的都城,以蒲坂最为称著。《帝王世纪》谓:“舜所都也,或言蒲坂。”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云:“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亦云:“至于舜都,则以蒲坂于义为长。”[5]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135公里蒲州镇南1公里处。蒲坂原名蒲县,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改称蒲坂,后世又名河东县。蒲坂一带,舜的遗迹甚多,现列举如下:
舜庙、舜宅及二妃坛《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卷二载,蒲州“河东县南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河中府河东县条也有内容相同的记载。
陶城《水经·河水注》云:“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河滨。’”陶城,在永济市区西北的张营乡,今名陶城村。陶城村有二,即南陶城村与北陶城村。所谓“陶城”,系指南陶城村。村东南约5公里有舜帝村,村中有一高五六米的石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村东头有“舜帝庙”,只有正殿一座,内置舜帝像,系清代建筑[6]。陶城距蒲坂约20千米,属蒲坂畿内之地,与舜陶河滨有关。
妫汭水《尚书·尧典》载:“(舜)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是,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王世纪》谓:“尧以二女妻舜,为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又谓:“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源也,犹洛汭、渭汭也。”《括地志》曰:“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雷首)山。许慎云:‘水涯曰汭。’按《地记》云:‘河东郡(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书集传》也说:“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历山入河。”《尔雅》曰:“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北从内。盖舜所居之地。”妫水与汭水,实为一泉二流,然后再合流入黄河,即今永济西南105公里的苍龙峪水。相传为舜娶尧之二女处。
历山在永济市东南30公里处。《水经·河水注》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括地志》卷二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此历观即指历山,相传为舜所耕处。
从上述诸多史迹来看,蒲坂应为有虞氏古国之都,对于华夏集团国联而言,这是虞舜方国之王都。作为一代都邑,蒲坂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的涹山、橿谷之山,都在蒲坂附近。《中山经》云:“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又说:“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另据《中国政区大典》卷一载,永济市“矿藏有铁、铅、金、磷、石英砂、铜、红玛瑙等”。特别是铜矿,为铸铜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据《北山经》载:“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璞注:“即盐池也。”《梦溪笔谈》卷三云:“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解州,即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属盐湖区所辖。盐池在蒲坂东北,为舜都居民提供了“盐”这种生活必需品。蒲坂所在,地势险要,“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河关之气色”[7],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虞舜以此为根据地,苦心经营,成效卓著,“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8]。短短时间内,就把蒲坂建设成一个很像样的王都。随着其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代唐尧,登上华夏盟主的宝座。
关于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曰:“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广韵》说:“天子所宫曰都。”迄今为止,蒲坂城的规模、布局、宫庙和作坊遗址的情况均不清楚,要确定其王都的地位,尚需要得到考古学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规模且时代相当的龙山文化城址。
二、平阳——华夏联盟之帝都
史乘所载,虞舜的都城,除蒲坂外,尚有平阳。《帝王世纪》云:“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水经·汾水注》谓:“汾水南,径平阳县故城东……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晋州,《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平阳本为唐尧之都,《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条下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帝王世纪》云:“尧初封唐,在中山唐县,后徙晋阳,及为天子,居平阳。”《晋书·载记·刘元海》载:“平阳有紫气,兼陶唐旧都。”《史记·外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故城即晋州城西面,今平阳故城东面也。《城记》云:尧筑也。”平阳地处黄河之东汾河流域中下游的临汾盆地,春秋时为晋羊舌氏邑,战国时为韩邑,秦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85公里的金殿村。
尧之旧都,本在唐县,或云晋阳,均为陶唐氏古国之王都。逮至尧为“天子”,成了华夏国联的盟主后,徙居平阳。平阳城为尧所筑,虞舜在受禅之后,继尧为华夏盟主,自然由蒲坂徙居平阳,因而平阳也就成了舜的“帝”都。
平阳位于晋南临汾盆地,汾河河谷在这里加宽,从地貌上形成一个小型平原。临汾盆地北依耸峙的霍太山,与晋中地区接壤;西侧的吕梁山及其支脉姑射山纵列而构成山河之险;东部连接着自南而北延伸的雷首山,形成一道屏障;南部与运城盆地连接,在地理特征上形成北部封闭,南部自然开放的状态。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资源丰富,生态平衡,构成了建都立国的有利因素。
临汾金殿虽为文献记载中的平阳,但其附近并没有找到规模相当的史前城址,与金殿近在咫尺的襄汾陶寺,发现了一个龙山时代的古城。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东北75公里的陶寺镇南,分布在陶寺、李庄、中梁、东坡沟四个自然村之间,地处汾河以东、塔儿山西麓。整个遗址总面积400万平方米。陶寺古城位于陶寺村西至宋沟一带,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45度,长约1800米,宽约1500米,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早期小城长约1000米,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中期大城目前仅探明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城垣在早期小城的北部重建。东段城垣在早期小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延伸800米与中期小城相接。南段城垣与北垣平行,墙体宽8米以上,长约1500米;中期小城由中期大城的南垣与其南面一段曲尺状拐折的墙体围成刀把形,两段城垣的最远距离是18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根据城墙夯土中出土的遗物以及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判断:陶寺城址营建于早期,扩建于中期,毁于晚期。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围墙,面积5万平方米。墓地位于中期大城南垣外的中期小城西北角,面积约1万平方米。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北依大城南垣,平面为半圆形,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大约在1400平方米。此外,也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迹。城内墓地出土有成组的彩绘陶器、彩绘木漆器,还有鼍鼓、特磬、石()钺、红铜铃和内壁绘有蟠龙图案的陶盘等[9]。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论及陶寺遗址时曾经指出:“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北方、中原两大文化区文化汇合点上相互撞击发生裂变形成的一颗新星。磬和鼓的组成不是一般民乐器,它们是摆在厅堂或更隆重场所,作为礼仪性质的设施,其他如朱绘龙纹盘、成套的黑漆木器、刀俎等都如此。它们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高水平的产物。”[10]陶寺城址发现后,许多学者主张,“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传说中尧、舜、禹的时期,这座古城很可能是当时重要建筑的所在地,这与《史记》记载的尧都平阳相吻合”[11]。根据陶寺古城城墙夯土中出土的遗物以及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判断,该城址使用的绝对年代据碳十四测年测定,当在公元前2300~公元前2150年,长达150年左右。按《帝王世纪》所载,尧在位98年,假设这些时间均在平阳,则尚余50余年,应为舜之所都,因而陶寺龙山文化古城很可能就是尧、舜所都的平阳。
以舜为首领的有虞氏,兴起于陶唐氏衰落之际。《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舜得举用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后人多认为尧禅舜是选贤与能的“天下为公”之道。但古本《竹书纪年》则是截然不同的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又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名曰“禅让”,实为篡位。虞舜利用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尧让出帝位,从而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平阳成了舜的帝都。
舜都平阳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都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人们的心目中,京畿所及的范围,被称为“中国”。《孟子·万章上》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知,舜所去的“中国”,就是京师平阳。杨国勇先生认为:“‘中国’一称,当有一个时代变迁和地域转移过程。在尧、舜时代,晋南特别是襄汾陶寺一带当是诸多大小‘酋邦’以至‘城邦’国家的共主所在之地,是国中之国,王中之王,因而堪当‘中国’之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之记载。这一记载虽然字数不多,却包含许多言外之意。一是舜原非‘中国’之人,他虽然在‘中国’内协助干了几十年,但他的身份仍属非‘中国’之人,他是‘东夷之人’,或如一些学者所推断老家在永济一带,当时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无论把‘中国’理解为国都或国家,当时的‘中国’或‘王畿’所及的范围都十分有限,大概出了陶寺不很远就已经到了异国他乡了。”[12]苏秉琦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陶寺遗址所具有的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表现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使我们联想到今天自称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13]狭义的中国指平阳,广义的中国指冀州。罗泌《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卷二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冀州为中国之号的原因,同舜都平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襄汾陶寺或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一带,应是早期“中国”称谓所指的地域。
综上所述,虞舜之都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虞氏古国之王都,一种是华夏联盟体之帝都。除上述蒲坂与平阳外,还有冀与潘。关于冀,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舜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左传·哀公六年》杜预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许顺湛先生说:“所谓‘冀’,实际是一种泛称,很难具体。”[14]我们认为虞舜即天子位后所居之“冀”,很可能就是平阳,即今之襄汾陶寺。关于潘,《水经注·漯水》云:“漯水……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说:“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括地志》卷二载:“潘,今妫州城是也。……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二女子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潘为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北齐改名怀戎县。对此记述,史念海先生指出:“以潘为舜都城,于史无稽,殆因其地有历山而舛错附会。”[15]潘地既有历山、妫汭、舜庙、舜祠、舜井等遗迹,很可能和舜的居地有关。如果一定要说它是“舜都”的话,也只能是有虞氏部族在迁徙过程中所建之临时性都邑,潘虽然也可称之为虞舜的王都,但其规模既比不上蒲坂,更无法同平阳相提并论。
注释:
[1]《尸子·君治》。
[2]刘向:《新序·杂事一》。
[3][8]《史记·五帝本纪》。
[4]张忠培:《关于文明探源工程的质疑》,《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16日。
[5][15]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42页。
[6]张轸:《中华古国古都》,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7]《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何驽、严志斌:《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进一步探明》,《中国文物报》2002年2月8日;《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现大型史前观象祭祀与宫殿遗址》,《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王晓毅:《古城·宫殿·大墓·观象台——唐尧帝都考古新进展》,《文物世界》2004年第3期。
[10]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小牛:《山西襄汾陶寺发现尧时代古城》,《大河报》2000年6月6日。
[10]杨国勇主编:《华夏文明研究——山西上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1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第127页。
[14]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5页。
(《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4 z: |( L3 F: [- ?7 I$ ]" D4 z$ H% }% A: 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30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