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窜三苗于三危”之“三危”在敦煌(节选) 李聚宝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危山在县(敦煌县)南三十里,有三峰故曰三危,尚书窜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太平寰宇记·沙州·敦煌县》则说:“禹贡雍州之域,亦西戎所居。古流沙之地,黑水所经,书所谓舜窜三苗于三危,三苗既宅,即此地。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根据这些历史资料,现代的敦煌学专家们,在谈到敦煌的历史时,多以为《尚书》记载的“三危”就是今天敦煌县的三危山。 2.认为三危为西裔或西裔之山,但终究是指何地何山却无确切说法。此说见于东汉马融的《尚书注》、《汉书·孔安国传》和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等书。 3.认为三危为康、藏、卫三地,即今西藏中部和东部以及四川西部地区。此说始于清朝康熙皇帝,后来盛经祖的《卫藏识略》和黄沛翘的《西藏图考》都有阐释。 4.认为三危在今云南省境内。此说见于樊绰的《蛮书》、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及《尚书正义》诸书中。 5.认为三危在今甘肃、青海境内,但又无具体范围。此说见于《汉书》、《后汉书》、《尚书正义》、《尚书注》、《太平御览》诸书之中。 6.认为三危在今四川境内。此说见于毕沅《山海经注》。 7.认为山有三峰者就是三危。此说见于金履祥《尚书注》。 8.认为三危在“洞庭、彭蠡之间的山地”。此说见今人马少侨《“窜三苗于三危”新解》一文。 9.认为三危在青海省东南部,并包括甘肃省西南部及四川西北部交界的西倾山、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巴颜喀喇山三山所在的地区以及三山周围的一些地区。此说见于安应民《“窜三苗于三危”之“三危”考》一文。 10.认为三危在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北。此说见于新编《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此外,也有主三危在今甘肃之天水、渭源和临潭者。 究竟“三危”为今之何地,我以为也应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结合起来研究和推测,方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说明威胁着中原华夏族的安宁。舜既然下决心采取强大的军事行动,将三苗族分而治之,就决不会把他们放逐到其本来活动的范围“洞庭、彭蠡之间的山地”。否则,三苗族的这部分骨干力量,并没有从根本上和其根据地分离,还可以较方便地和其他未被放逐的成员联合起来反叛。那么,舜采取的这次军事行动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流放三苗的“三危”,肯定是远离江淮、荆州的其他地方,不可能是“洞庭、彭蠡之间的山地”。 我们已知尧、舜、禹时代,中原龙山文化已开始不断和南方三苗文化频繁接触,江淮一带固有的三苗远古文化已明显地受到龙山文化的强烈影响,发生急剧变化,可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舜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三苗族的一部分反叛成员强制迁徙到今疏勒河、党河流域,以河西走廊茫茫的沙漠和中原隔离,让他们去受甘青一带固有少数族的文化影响而“以变西戎”,这不但是合乎逻辑的,也是可能的。十分清楚,三苗并不是西戎的始祖,至于甘肃齐家文化的渊源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夏鼐先生认为它与陕西龙山文化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既然尧、舜时代的三苗文化和齐家文化都与中原龙山文化有密切关系,那么是否我们可以把有一定齐家文化因素的火烧沟文化看成是江淮一带的三苗文化居民来到河西走廊西部以后,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西北固有戎羌部落影响,而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高度发达的地方文化呢?我以为是可以的。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舜窜三苗于三危”的“三危”就是今天敦煌县南的三危山则是很有可能的了。 (《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
/ p$ M ?% l+ r+ Z: W# }( n5 o1 r; j# ^/ W: Q$ c*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