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水流域虞舜史迹探索 马世之 濮水是流经河南郑州附近至山东巨野之间的黄河支流。《水经注·潠水》云:“潠水又东南径长社县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珠为乘矣。余按《水经》为潠水,不为濮也。是水受潠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皇甫谧《经界纪》云:“濮水故道在濮阳南。”《水经注·济水》说,济水“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水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由此可知,郑州以南新密境内的潠水也称“濮水”。一般认为,濮水源于郑州以北的封丘、原阳县境,上游分两支,一支于今封丘县西分古济水东北流,一支于今原阳县北分古黄河东流,二支合流于今长垣县西。东至今滑县东南复分为二:一支经今山东东明县北,东北至鄄城县南入古瓠子河,一支经今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市北入古巨野泽。濮水俗称普河,《清一统志》载:“濮河自河南封丘县流入,经长垣县北,又东经东明县南,又东经开州东南合黄河入山东濮州界,俗讹为普河。”在濮阳县境的叫毛相河。濮水虽已久湮,但濮水流域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远古时期,濮人——黄帝长子昌意妻蜀山氏女昌濮之族曾由四川岷山地区东徙至此,后来建立过濮国。前此这一带是有虞氏部族活动的地域,从历史传说和考古发现来看,濮水流域应是有虞氏文化的发祥地。 舜是有虞氏部族的著名首领,又是中国历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之一。他在建立远古酋邦,解决部族内部矛盾,传授农耕及渔业技能,处理少数部落之间的矛盾方面,表现了出色的英武和智慧,儒家把他神化为人伦、社会道德的典范,奉为最不存在弱点的圣人。关于他的传说流传极广,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浙江广大地区,其中以濮水流域较为集中,这里是他发迹起家之地。《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公孙丑上》又说,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今本《竹书纪年》谓:“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尚书大传》说,舜“贩顿丘,就时于负夏”。诸冯、姚墟、历山、雷泽、河滨、负夏、顿丘等与舜关系密切的地方,均在古濮水流域。 诸冯孟子认为诸冯是舜的生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谓:“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具体地望不详。杨伯峻《孟子译注》说:“诸冯、负夏、鸣条——舜是传说中的人物,此三处地名更无法确指。依《孟子》文意,当在东方,则鸣条未必是《书序》所谓‘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的‘鸣条’。诸冯,传说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山西平阳府垣曲县条下云:“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诸冯,盖即此。”此外,也有人认为诸冯在今山东诸城。将诸冯定位于山东垣曲不一定合适,舜即为东夷之人,其生地应从东方求之,诸冯的具体地望虽不能确指,但在濮水流域似无问题。 姚墟这是虞舜生地的又一说法。除孟子认为舜生诸冯外,历代学者大都主张舜生于姚墟。一个人不可能生于两地。诸冯、姚墟大约为一地二名,或属相距不远的两个地方,诸冯为山名,姚墟为地名,姚墟在诸冯山附近。《帝王世纪》载:“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元和姓纂》谓:“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焉。”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墟。”此外,《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今本《竹书纪年》、《宋书·符瑞志》等均有内容大体相同的记述。姚与洮、桃音近意通,姚墟或作桃墟、姚丘、洮城、姚城、桃城。古代姚墟的地望,历来说法不一。主要分为越州说与濮州说。前说见诸文献记载的,如《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云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姚丘即姚墟,在今浙江上虞县境。《括地志》谓:“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氏。”《风土记》一书的作者周处,西晋阳羡人。阳羡为今江苏宜兴。周处说的姚丘,所指显系越州姚墟。后说比较普遍,如《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元和郡县志》也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舜生于姚墟。”《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濮州云:“洮城,因姚墟而名也。《援神契》,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四,曹州府载:“洮城,在濮州南。”清宣统元年《濮州志》云:“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又谓:“帝舜有虞氏生姚墟,在濮境内。”这些记载都主张姚墟在濮水流域一带。越州姚墟非舜生地,前人已有论述。唐李泰《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余姚县,本汉旧县。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浙江余姚与上虞是有虞氏支族或南迁舜裔的封地,姚丘或姚墟都是从濮水流域带去的地名,与舜本人无关。濮水流域姚墟的具体地望不详,何光岳先生将它定位于山东菏泽市境:“菏泽南有桃园,古产桃,姚地即因产桃而得名。”[1]此外,还有文献记载,离狐县(今山东东明县)有姚城,汶上县有桃邑。王培勤则主张桃城即洮邑,在今河南濮阳县境[2]。《水经·瓠子河注》云:“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河水旧东流,径濮阳城东北……又东径咸城南。……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经清丘北。”瓠子河在东郡濮阳县北,魏晋濮阳即汉代濮阳,在今濮阳县城西南15公里,瓠子河出水龙渊(后名黑龙潭)在今濮阳西南10公里后寨西北地,即古濮阳县北。由此向东南方向流去,东经咸城(今濮阳县东南的梁庄乡咸城村),又东南经清丘(今濮阳县东南的习城乡青古庄)。桃城位于咸城、清丘两地间,约在今徐镇镇附近。《读史方舆纪要》说,洮城亦曰桃城,在濮州西南五十里。濮州置于隋开皇十六年(596),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明景泰二年(1451)移至王村,即今河南范县濮城镇。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的濮州,当指范县濮城镇。濮阳县徐镇镇位于范县濮城镇西南约25公里,从其方位与里程上讲,均与《方舆纪要》所载相合。古文献载姚墟世称姚城,与雷泽近。徐镇与古雷泽相距不远。《濮州志》载:“姚墟,在濮境内。”濮阳一度归濮州所辖,徐镇原属鄄城,后划归濮阳,更在濮州地域之内。 历山相传为舜躬耕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韩非子·难一》谓:“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有历山的地方甚多,如河北涿鹿县西南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都有历山。《魏土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指的就是涿鹿历山;山西翼城县东南35公里有历山,山上有舜王坪;山西永济市东南30里有雷首山,亦名历山。《括地志》载:“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指的是永济历山;江苏无锡惠山,俗名舜山,也叫历山;安徽东流县东15公里之历山,南望匡庐,西瞰江渚,一峰为仙人掌,二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安徽和县西北之历山,亦名亭山,今曰历阳山;浙江余姚市西北有历山、舜井;浙江永康县南175公里之历山,圆峰屹立,状如覆釜,亦名釜历山,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山东济南千佛山。一名历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舜井;山东菏泽有历山。《山东通志》载:“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濮州志》也说:“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此外,浙江萧山、上虞、陕西泾阳、安徽东流、祁门、山东蒙阴、沂水、费县、河南濮阳等地都有历山。据《水经·瓠子河注》载:“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郭缘生、皇甫谧均认为济阴历山为舜耕处,郑玄主张历山在河东。《山东通志·疆域志》对此考辩道:“郭缘生说有合于郑康成乎?康成谓河东者,非汉之河东郡,乃《周礼》之河东也。《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其泽薮曰大野。’大野即今巨野县之巨野泽。可知河东之历山为濮州历山,即今析入菏泽者也。”将历山定位于山东菏泽。但是,在濮水流域雷泽西北另有一处历山,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濮阳历山。《太平寰宇记》载:“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罗泌《路史·历山考》云:“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按其方位,当在河南濮阳县境。清光绪《开州志》云:“今东郭里有虞帝庙,其地相传为古历山。”明嘉靖《开州志》也说:“在东郭里南五里许,土民立庙旧矣,今废。俗称舜王庙。”今濮阳县胡状乡杨岗上村北有舜王庙。这里从南至北为一长约3公里的土岗,分布着王岗上、董岗上、刘岗上、杨岗上、后岗上等村庄。从地形上看,杨岗上村北有一土岗高耸,“孤立竣上,亭亭杰峙”,正在古雷泽西北,与文献所载历山地望相符。《濮州志》载苏祐《泽山草堂记》云:“颛帝之墟,有历山、雷泽遗迹,盖舜侧微时,耕渔处也。”濮阳为颛顼故都帝丘所在。濮水流域之菏泽、濮阳均有历山,相比之下,菏泽“无山可指”而濮阳则有踪可寻。 雷泽传说虞舜捕渔处,因其地近负夏,故又称雷夏泽。关于雷泽地望,《苏氏演义》说:“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其实雷泽也不仅仅是一处。周处《风土记》因太湖有大雷山而以太湖为雷泽;《太平寰宇记》主张雷泽在汉泽县,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北6公里处;还有人认为雷泽本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市南雷首山下。但是舜渔之雷泽应在濮水流域。《尚书·禹贡》载:“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是说雍、沮二水汇流于泽中。《括地志》谓:“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县)西北平地也。”隋唐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属济阴,其地域在今山东鄄城县境。据《曹南文献录》载:“雷泽在濮州东南六十余里,菏泽东北六十里。”《曹州府志》曰:“雷泽在濮州南六十里,本汉成阳古城。”这些记载所指为隋唐雷泽县治所在,并非古雷夏泽薮。关于古雷夏泽,《汉书·地理志》云:“成阳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载:“菏泽在定陶县东,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熊会桢按:“荷一作菏,泽在今菏泽县东南三十里。……《汉志》济阴郡成阳,《禹贡》雷泽在西北。”在定陶至成阳一带,分布有菏泽与雷泽两个泽薮,相距仅约百里。《水经·瓠子河注》又说:“砖河又右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汉魏大成阳县故城即隋唐雷泽县城,城西南数里有小城阳城,俗作“囚尧城”,也称“尧城”。《山东通志》云:“雷泽久已淤平,《风俗通》、《韩诗内传》,舜渔雷泽在成阳县。《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后汉·郡国志》济阴郡成阳有雷泽。《括地志》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在州东南九十一里(今本或脱南字),雷夏泽在郭外西北。然则雷泽在古雷泽县西北矣。”郭缘生《述征记》云:“尧城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熊会贞疏谓,雷夏泽在“菏泽县东六十里,已涸。”据此可知,雷泽县城在今山东鄄城县董口集东南,雷泽在古雷泽县城郭外西北十余里处,面积约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远古时代其范围可能更大。其方位约在今山东鄄城县董口集与河南濮阳县王称堌、白堽乡、范县濮城镇之间。当年虞舜可能就在这一带从事捕渔活动。 河滨相传为虞舜制陶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陶河滨。”《墨子·尚贤中》谓:“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尚贤下》又说:“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河滨也是虞舜渔牧之处。《韩非子·难一》云:“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舜……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河相予。”《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公孙宏书》载:“舜牧羊于黄河,遇尧,举为天子。”“河”即大河,“河滨”就是黄河之滨。先秦时代黄河河道的走向,《尚书·禹贡》记述最早:“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于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就是,古黄河经过今河南孟津县北,又东经今巩义市北而会于洛水,再东至今荥阳市汜水镇北之大伾山北,即折而东北流经今浚县西南的古胥宿口,又向北流经今安阳市、河北临漳县东的“邺东故大河”道,在今河北肥乡、曲周县间会合古降水即今漳水,然后又向北进入巨鹿、隆光二县间的古大陆泽,再分若干支流入海。后人称这条河道为“禹河”。《尚书·禹贡》旧曾定为夏书,直至清季,其成书年代几乎无人提出异议。康有为从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主张出自春秋孔子之手。王维国从文字分析,认为是周始人所作[3]。顾颉刚经过详细考释,将其成书时间定为战国[4]。战国说在学术界影响最大,迄今仍占主导地位。邵望平根据考古资料,认为《禹贡》最早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公元前第2000年间,河南、关中(可能还有晋南)为中心的文化区系先后建立凌驾于其他区系之上的中央王国,成为三代京畿之地。中央王国以军事、政治的纽带把已经自然形成的中华两河流域文化圈进一步联结在自己的周围,迫使各区进贡其文化精华,并予以消化、提炼,再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成果,从而迅速地发展壮大了自身,并以这些成果‘赐与’、传播至周围各区,加速了各区文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削弱了它们的独立性,从而产生了具有双重来源的或多源的(各区之间亦有交往)商代方国文化、周代侯国文化。这种进贡与反馈的双向、多向文化交流,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复杂进程。因此,以中华两河流域为基地的中国古代文明既是多源的,又是以中原为中心的。而《禹贡》九州篇正是三代文明这一双重特点的产物与记录。九州篇作者的视角是处于凌驾诸区系之上的中心位置的俯视角,其视野所及之天下正与中华两河流域文化圈相当,其中九州分野又与各历史文化区大体一致。九州篇所记之贡品又反映了各区系的中国文明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地理知识仅及于商末周初中央王朝所知的‘天下’,远远未能达到战国时期的水平。‘九州’不是战国时代的托古假设,而有三代史实依据,‘九州’的存在与变迁应是战国诸雄分野的由来之一。……因此九州篇的蓝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对夏代的追记。当然也有可能是西周初年对夏、商的追记。九州篇蓝本的出现不迟于西周初年。……不过现今所读到的《禹贡》,含九州、导山导水、五服三个篇章,而‘九州’与‘五服’的内容不仅不相呼应,且大相径庭。笔者仅仅认为‘九州篇’是公元前第2000年间的作品,而含有三个部分的《禹贡》倒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修订、补缀、拼凑,又经后世几番折腾才成为现今这个样子的。‘九州’基本内容之古老、真实绝不是后人单凭想象所能杜撰出来的。”[5]由于《禹贡》成书时间年代久远,因而所载大河河道实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河道,甚至可能早到商代末年。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认为,古代黄河流至今浚县西南的古胥宿口时,并未继续北流,而是折向东北经今濮阳以西、再折向西北至内黄西北再流入《禹贡》河[6]。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认为商代黄河下游的部分河道,大致是从郑州以北向东流经今原阳县西北阴沟水西,然后折而向北,流经古胥宿口,又折而向东黎水以南即浚县以南,经濮阳县西南的故县村以西,又折而向北流经濮阳戚城屯以西,经河北大名东南,再流入《禹贡》河[7]。商代以前的大河从濮阳境内穿过,自南而北,先流经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西,再流经濮阳市南郊戚城以西。直到春秋时期,戚城仍位于黄河下游东岸,谓之“河上邑”。传说中虞舜制陶、牧羊、渔猎的河滨,应在濮阳境内的古黄河东岸。或谓河滨在山东定陶县境,《史记·五帝本纪》载,舜“陶河滨”。《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案:“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汉书·地理志》载:“定陶县……《禹贡》陶丘在西南。”《水经·瓠子河注》云:“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也。”春秋战国以前,黄河并未流经山东定陶,因而河滨地望当不在此,应于濮阳求之。 负夏传说为虞舜迁居处。《孟子·离娄下》载,舜“迁于负夏”。《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就时负夏”。《索隐》谓:“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负夏亦作瑕丘,虞舜徙此,可能与经商有关。关于其地望,《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曰:“负夏,卫地。”《礼记·檀弓上》谓:“曾子吊于负夏。”注曰:“负夏,卫地。”《檀弓上》又云:公孙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注曰:“二子,卫大夫。文子,献公之孙,名拔。”《水经·泗水注》则说:“瑕丘,鲁邑。……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珠,土则一也。”郦氏把负夏与瑕丘作为一地二名是正确的,但又将鲁、卫混淆则显属失误。诚如赵一清云:“《厄林》曰,县邑同号,地志已多,于时鲁有瑕丘,何知卫无兹地……卫瑕丘在开州东南三十里,秦置濮阳郡,即卫之帝丘。成公自楚丘来迁者也。公叔之云,宜在彼地。”公叔文子与蘧伯玉所登之瑕丘属卫不属鲁,在今河南濮阳县境。清光绪《开州志》载:“瑕丘,在州东南义井里……《寰宇记》:‘瑕丘在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高三丈。’旧《志》:‘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李符清《瑕丘记》云:“开州古为卫地,城南十八里曰瑕丘,即《檀弓》所载公叔文子与蘧伯玉同升处也。……遥望丘高数寻,岿然独峙。……开境界中州,其地率平衍,无崇山峻岭,大陵高阜,兹丘独负土而起,诚胜境地。”瑕丘位于濮阳县东南9公里的五星乡境,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同雷泽、河滨近在咫尺,应为虞舜所迁居的负夏。 顿丘传说虞舜经商之地。《尚书大传》说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帝王世纪》云:“帝有虞氏……始其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尸子》说舜“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据北而云舜“到了顿丘地方(现在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做了一回生意,又往狄山,瞻仰了帝喾的陵寝”。据《魏书·地理志》载:“顿丘有二:一属黎阳郡,西汉置,东汉天平年间罢;一属顿丘郡,北魏年间置。”清嘉庆《浚县志·古迹》云:“顿丘有二:一在黄河故渎之东,后魏景明年间置,今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顿丘城是也;一为古顿丘城,在浚县境的古顿丘城,即《水经》之顿丘也。”《水经·淇水注》云:“(淇水)又东北经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淇水又东屈而西转,经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大小之杀也。……《竹书纪年》晋定公元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浚县顿丘在今浚县城西北15公里的屯子镇蒋村西200米处;清丰顿丘在今清丰县城西南3公里的固城乡旧城村。浚县境内的顿丘城为古顿丘,应是当年虞舜经商之处。 综上所述,虞舜成为有虞氏部族和华夏集团首领之前,主要活动在濮水流域一带,有关诸冯、姚墟、历山、雷泽、河滨、负夏、顿丘等史迹,也大都分布在这里。其他地区的同名地址,不乏后人附会之说。《水经注·河水》载:“(河东)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熊会贞在疏中对此作了批判:“曾巩《齐州二堂记》,盖《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卫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嫁、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皆在鲁卫间,其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孟子谓舜东夷人,则历山应在齐,按《图记》皆谓《禹贡》所谓雷首山在河东,妫水出焉,而此山有九号,历山其一也。予观《虞书》及《五帝本纪》,盖娶尧之二女,乃居为妫汭,则耕历山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世之好事者,乃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熊氏所论,基本上比较公允。不过即使鲁卫之间,同一史迹也有多说,有谓在菏泽,或曰在濮阳,或云在鄄城,且都与虞舜活动有关。唐虞之世,远古居民因生产生活原因,经常进行迁徙,其地名也随着人们活动足迹的改变而搬家,故而姚墟、历山、河滨等不止一处。相比之下,以濮水流域的虞舜遗迹时间可能较早,应属最佳选择之列。 关于虞舜里籍,《孟子》说他是“东夷人”,《史记》又说他是“冀州人”。对于“东夷”与“冀州”如何理解,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据《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朱熹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又说:“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东夷与西夷均指方位而言。周文王因岐周地近畎夷,被视为“西夷之人”。而虞舜则因负夏等在东方夷服之地,故而被称作“东夷之人”。“东夷”不是表示族属,仅指方位而言。因而虞舜是东方之人。二、虞舜虽居东方夷服之地,但实属华夏族系,关于舜的家世,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昌意为黄帝之子,颛顼为黄帝之孙。《礼记·祭法》谓:“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国语·鲁事上》云:“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故徐旭生《中国古代传说时代》指出:“然则有虞氏族分自高阳,当无疑问。”[8]金景芳、吕绍纲说:“据《国语·鲁语上》‘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之说,知舜的后人以颛顼为祖,那么舜受尧之终的仪式在舜之先祖颛顼庙里举行。”[9]许多学者均主张虞舜为黄帝后裔。三、虞舜是东夷族人。关于舜的族谱,汉刘耽《吕梁碑》的又一种说法是:“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无句望一世,则穷蝉之父乃幕,而不是颛顼。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国语·郑语》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所谓“能听协风”,即能够使风夷各部听从指挥。何光岳指出幕又作句幕、句芒、句望,“乃少昊之子重之后,故有虞乃出于少昊之系,非颛顼之裔无疑”。又说:“舜名重华,已含有重人的血缘名称。”[10]杨静琦等人则认为虞幕就是牟夷,属东夷的一支,虞舜当属东夷之人[11]。虞舜的族属问题一时难以说清。严文明在论及龙山文化时指出:“山东的情况更是如此。这里历来是夷人活动的地区,孟子甚至说舜是‘东夷之人’,那舜的小朝廷就成了东夷王国,或被东夷所控制的华夏城邦。”[12]杨静琦等人也认为:“由于东夷人与戎夏人长期亲戚合作,至舜时两大部族基本上融为一体。再加上舜又娶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入赘于黄帝族,沿袭上古母系社会入赘男子必需奉妻子的祖先为自己祖先的习俗,舜及其后裔就把帝尧、颛顼、黄帝奉为祖先。……久而久之,后人就把东夷人的舜说成是黄帝的后裔。太史公可能就是依此去写舜的先祖世系的。因此,我们说对舜先祖世系的记载,《吕梁碑》和《史记》各有所本,用不着再分谁是谁非了。”[13]由此看来,把“东夷”理解为东方“是没有错的。作为东方之人虞舜的故里,既不在浙江,也不在河东,只能在濮水流域的豫鲁交界地带。” 探索虞舜故里,冀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史记·五帝本纪》说舜是冀州之人。《帝王世纪》载:“帝有虞氏,姚姓也。……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敦煌变文集》卷八《孝子传》云:“舜子者,冀邑人也。”“冀州”是一个地域概念,即《禹贡》所说的冀州。《史记·夏本纪》云:“禹行自冀州始。”《集解》引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正义》说:“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入海也。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淮南子·地形训》云:“正中冀州曰中土。”《尔雅·释地》谓:“两河间曰冀州。”郝懿行疏曰:“冀者,《说文》云:北方州也。《释名》云: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释文》引李巡云: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按《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此云两河间者,即两河之内也。言东河、西河不言南河者,以豫见之。又古以冀为中州之通名,《谷梁传》云:“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淮南·览冥篇》注: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大荒北经》注:冀州,中土也。”《禹贡》地名,原本多为泛称。冀州的范围甚大,至少应包括现今的山西中、南部,河南北部,河北的中、南部。河南北部的濮水流域,地近鲁西,属《禹贡》九州之冀、兖二州交界处。关于兖州,在河、济两大水中间。《晋书·地理志》云:“兖州,按《禹贡》济、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河东曰兖州。《春秋元命苞》云,五星流为兖州。兖,瑞也,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名焉。”濮水流域的延津、长垣、鄄城和濮阳均属兖州,舜经常从事商业活动的顿丘,则属冀州。若按“两河之间曰冀”的说法,唐虞夏商之世,黄河自南而北从濮阳县境穿过,其大河以西部分应属冀州。有的学者主张有虞氏部族原居妫水流域,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境,或谓舜故里在今山西永济市境,后南徙至濮水流域。延庆、永济古属冀州,故而说舜本是冀州之人。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陶唐氏部族与有虞氏部族大约都是最早活动在豫鲁交界地区,后经河北徙至山西境内的。很有可能是有虞氏部族原先活动在濮水流域一带,虞舜往返于兖、冀二州之间,故而有的史家便把他说成是冀州之人了。其实严格起来讲,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根据文献记载,虞舜里籍有多说。归纳起来,主要有妫州或称延庆说,蒲州或称永济说,越州或称上虞说以及濮州或称濮水流域说。由于众说纷纭,它便成了一个难度很大的学术问题。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蒲百瑞教授曾经引用埃尔文·洛斯在《史前的迁移·来自文化遗存的人类变动推论》中的一段话:“可能性的概念是科学方法的核心。一个人不能证明‘假说’的正确,只能证明它比其他任何选择更近于正确。必须不断从一种选择到另一种选择,抛弃不合适的假说,最后达到可能性最大的一种。”不采取这种方法,“把自己局限于单一假说的人,在情感上受其束缚不能摆脱,只能各取所需而忽视与其假说相反的证据。”[14]据此,将虞舜故里的各种意见均作为供选择的假说,加以严格审查。我们不能保证一个特定地名——姚墟、历山、河滨等只用于一个特定地点,也不能基于它在晋南或冀中的先验假定,因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多重假说法”。从多方面考察,妫州、蒲州与越州说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不仅“东夷之人”难以解释,就是雷泽、负夏等地址也无法寻找。因而上述之说显然属于“不合适的假说”。濮州说虽然可能性较大,但其又可分作南北两系,南系为菏泽—鄄城,北系为濮阳—浚县。两系都有姚墟、历山,且均濒雷泽。但北系之负夏、河滨、顿丘却为南系所无,北系地跨《禹贡》兖、冀两州,在区域地理上较之南系有更大优势。熊会贞云:“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准此“地不宜相远”原则,濮州北系说占有较多可取之处,也就是说它比其他任何选择更近于正确。从考古资料来看,北系濮阳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20余处,主要有铁丘、马庄、蒯聩台、戚城、团岗、程庄、台上、咸城、湾子、三里店、高庄、齐劝、西子岸、小海通、李家庄、文案、后高庄、高城、后岗上、西水坡等,这些遗址的时代与唐虞之世大体相当。加上历史文献资料,似可反映出这样的信息:虞舜故里在濮水流域的濮阳县境。明代学者顾炎武云:“夫舜濮人也。而曰生于冀,都蒲也,而曰在于潘,此千载所疑也。然考之舜生姚墟,其侧微也,耕稼、陶、渔在于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率皆鲁卫之境。又濮州有历山,山下有姚城,则舜实濮人也。”[15]此“濮”为地域名,系指明代濮州而言,实则舜故里位于濮水之阳,即今河南濮阳县境。 注释: [1][10]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68、134~135页。 [2]王培勤主编:《濮阳春秋》(濮阳文史资料特辑),1994年,第318页。 [3]辛树帜:《禹贡新解》第一、二编,农业出版社,1964年。 [4]顾颉刚:《禹贡注释》,载《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5]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载《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6]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987年第1期。 [7]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49~359页。 [8]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9]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13]杨静琦、姚仲杰、石小生:《姚姓起源与远祖事迹》,载《豫闽台姓氏源流》,1997年。 [12]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载《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14][美]蒲百瑞:《探索丹阳》,《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 [1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一。 (《帝舜故里考证论文集》,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 K7 n& C3 C% F7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