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马王堆地图中的舜帝陵庙 尤慎 2004年,湖南宁远九疑山玉琯岩发掘出舜帝陵庙遗址,规模宏大,有3万多平方米,据专家学者考察论证,时代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可以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互印证。 所谓可以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互印证的观点,如果指两者都有力地证实了传世典籍关于舜帝陵庙在九疑山而且是最为古老的说法,那自然是正确的。 但是,有些人兴奋之余,说话就比较轻率随便,竟然认为玉琯岩遗址“其位置、方向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的标志完全一致”[1]那就很成问题了。只要略为细心考核一下马王堆地图[2]和今天的地图[3],就很容易看出这种“完全一致”的说法至少有三个问题:其一,马王堆地形图上的帝舜陵庙在九疑山核心区的南部,而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却在其北部;其二,马王堆地形图上的帝舜陵庙应在今蓝山灵江的源头处,可玉琯岩遗址却在今宁远舜帝陵庙以南2公里处的九疑洞村,即处于九疑河源头之一的牛头江下段;其三,马王堆地图上的帝舜陵庙是坐北朝南,而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的方向在不同时代不一样,在唐宋时期是坐东朝西,晋代至三国时期是坐南朝北[4]。因此,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很难说与马王堆地图完全吻合,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比较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下面,我们参照今天的地图,就马王堆地图中的帝舜陵庙(见附图)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在谈马王堆地图中的帝舜陵庙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九疑山的地理情况。 九疑山,属于南岭山脉萌渚岭的北支,处于湖南宁远县南部、蓝山县西南部、江华县北部、道县东南部的交界处,纵横百余里。大致说,在宁远泠水以南,江华潇水以北,蓝山舜水以西,道县蚣坝水以东,包括以下乡镇: 东南部,蓝山祠堂圩乡、蓝屏乡、总市、犁头乡、汇源乡、龙溪乡、所城以西、紫良乡、大麻乡、大桥乡、荆竹乡、荆竹林场、荆竹采育场。 南部,江华界牌乡、竹园寨乡、务江乡、湘江乡、凌江乡、中河乡、竹市乡。 西部,道县杨家乡、四马桥乡、洪塘营乡、横岭乡、县湘源锡矿区。 北部,宁远湾井区、水市区,包括泠水、官桥、大阳洞、梅岗一线之南,有泠水乡、东城乡、下灌乡、官桥乡、大界乡、苗圃乡、大阳洞乡、梅岗乡、水市镇、香花铺乡、湾井镇、麦地乡、九疑山林场、鲁观乡、九疑山乡。 马王堆地形图上,九疑山用独特的方法来表示,除了用正射投影的较粗的山形线表示山体的范围外,又用鱼鳞状图形表示其峰峦起伏的特征。它的范围比我们在上面所说的要小,大致上相当于今天一般人所说的九疑山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范围较难界定,根据马王堆地形图来分析,其中心是黄龙山(1824米)、畚箕窝(1959米)、香炉石(又名三分石、三峰石,1781米)、宁远县铅锌矿主峰(1835米)等一系列高山,也就是江华麻江的源头,蓝山深水的源头、灵江源头、凌江源头、舜水在所城的坪源支流的源头和在大麻乡的联村支流的源头、宁远九疑河在鲁观乡以上的两条支流的源头、泠水源头以南,道县蚣坝水源头以东等山地。 明白了九疑山的地理简况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谈马王堆地图中的帝舜陵庙了。 首先,我们谈九疑山核心区的南面。 在马王堆地形图上,从九疑山核心区向南流向今江华码市镇去的河流有两条,都是今潇水的源头。九柱状帝舜陵庙就画在其中一条河流的源头处。 我们且说东边的那第一条河流。这条河,在马王堆地形图上是从九疑山核心区的东南角流出,没有标出河名,也没有标出河源之山名。它流经“蛇君里”处有一弯孤转折,再流经“龙里”处又有一大的弧形转折,然后向西南今江华码市镇方向流去。这条河今天叫“后河”,又叫“沱水”、“深水”。据其河道弧形弯线分析,那“蛇君里”应是今蓝山大桥乡堡城村一带,而“龙里”应是今江华码市镇竹市村对岸某处。我们再参看马王堆驻军图,这条河所在位置在军事上较为重要,驻扎有司马得将军的两个营地,画得就较为细致复杂一些。这条河的上源在今蓝山大桥乡小目口村处分为两条支流,一条较粗短的支流来自北面的“居向封”附近,旁注水名尚存一“深”字,可知这条河流驻军图中称为“深水”,这与今天的名称相合。另一条较细而长的支流,驻军图称为“孑水”,它自西向东流经“郃里”、“孑里”后,汇入到较粗的“深水”。它们汇合后,多次曲曲折折地向西南流,经过“上蛇里”、“故官”、“蛇下里”、“龙里”,最后流到“痓里”,即今江华码市镇。对照马王堆地形图和驻军图,这条河流的名称、支流、水道曲折线、流经的乡里等细节上都有差别,但其位置和主要流向以及与另一河流的交汇处,大致上还是相合的,也比较正确。那个相同的“龙里”可作为重要的参照点。我们认为,驻军图上的“孑水”,应是来自蓝山友爱工区,流经友爱村的那一条山溪。而较粗的“深水”则是来自今蓝山紫良工区,经过竹林村的那一条山溪,是现代地理上所说的潇水正源,发源于蓝山紫良区野狗岭。只不过,这条山溪画得太短。原因之一是,马王堆地图对河流上源总是作简单化处理,这是一个通例。那么“居向封”应是所谓野狗岭一带高山,位置处在今九疑山主峰之一的香炉石的东南面。 下面我们说那第二条河。在马王堆地形图上,这条河从九疑山核心区的南部流出,源头处画有九根柱状物,旁注“帝舜”二字。河流标明有“深水原(源)”三字,那么这条河在地形图上称之为“深水”。看来地形图是以舜陵所出之水为深水的正源,这与驻军图不同,也与今天的看法不同。它从帝舜陵庙前向南流去,河道中部有一弧形转弯,然后向南流到今江华码市镇北面的后河桥村处,与前面所说的第一条河流(即驻军图中的深水)汇合,再一起流到今江华码市镇去。这条河今天叫“中河”,又叫“灵江”。我们再看驻军图,这条河在军事上不大重要,没有驻军营地,画得就较为简略一点。这条河流的源头处注明“资水”二字,其下游有一“资里”村。这个名称与地形图和今天地图都不合。其源头处没有画出帝舜陵庙标志,大概也是军事上没有必要的缘故。我们认为,按今天的地图来对照,这条河的源头应在今蓝山三分石工区。这个源头处,其北不远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畚箕窝,其东北不远处是九疑山的主峰之一香炉石,正是九疑山的核心最深处。根据马王堆地形图所示,帝舜陵庙应在今灵江源头,即今蓝山三分石工区高峰的南坡某处。由于这个九柱状帝舜陵庙采用侧投影方法来画,就画在九疑山核心区的外面了,但其基部横线显然在核心区之内,其位置要看其基部横线。从帝舜陵庙标志的基部横线在北而顶部月牙形符号在基线之南的画法看,这座帝舜陵庙的方向肯定是坐北朝南。《山海经·海内南经》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这说明帝舜陵墓在九疑山的某个山峰的南坡。明万历《九疑山志》曰:“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尤以香炉石最精美,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峰上有冢,以铜为砷,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永州府志》亦记舜陵在三分石。王万澍《衡湘稽古》曰:“三蜂石深处有冢,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舜冢。”马王堆地形图将帝舜陵庙标在今蓝山三分石灵江源头处,正与以上说法相合,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其次,我们来谈九疑山核心区的北面和东面。 在马王堆地形图上,九疑山核心区内的东北部也画有一个七柱状物,但没有标明是否帝舜陵庙。由于七根柱状符号采用侧投影方法而画在九疑山核心区内,这七柱的直线框与九疑山峰的鱼鳞纹重叠在一起。它的基部横线在西而顶部月牙形符号在基线之东,那么它的方向应是坐西朝东。七柱符号的西面,即九疑山核心区的正北面,是一条缺口状狭长的山谷盆地,应是较低矮的丘陵冈地或平野。“水”就是从这个山谷深处发源的,从这个七桩陵庙的西边流过。在七柱陵庙的东面,是“舂水源”,而“舂水源”再远一点的东边是“龁道城”。七柱陵庙的正北面也是一个较宽阔的山谷盆地,其中标有一个村落叫“雷君里”,这村落的更北面是一个“U”字形的山丘地带,“泠水源”就在这“U”字形的山谷深处流出来。 下面,我们先说“水”。很明确,它就是今天的九疑河。按今天的地图,它的源头在今鲁观乡上洞村处分为两条支流,较大的一支是来自宁远九疑山香炉石下的牛头江,江中有“望夫石”,是传说二妃寻夫涉水处。另一支流则来自畚箕窝主峰的南面不远处,与蓝山灵江的发源处隔山相对。这两条支流汇合后,总体上是向西北方向流,穿过非九疑山核心区的两条山带之间的山口后,在“渐里”处有一大的转弯,到“部”又有一大的弧弯,到“造里”处又有一弧弯,然后与泠水汇合。我们认为,马王堆地形图的“水”源头标在九疑山核心区的北面山谷盆地深处,这个山谷的出口应在今鲁观乡上洞村一带,而山谷的深底应沿别江口村到大地坪村一带。“水”出谷口后,从九疑山核心区之外的两条山带之间的狭窄山口穿过去,这个山口应是在鲁观乡以北原九疑山林场场部处。过了这山口,下面的山丘已较平缓,地势也较为开阔了。其“渐里”转弯处,应是水市镇一带。其“部”转弯处,应是今水市镇大阳洞村以北的岭脚村。其“造里”转弯处,应是道县柑子园村一带。(这条“水”,主体已在马王堆驻军图范围之外,无法与之对比。)那么这个七柱陵庙具体地点应在哪里呢?由于这个夸张的七柱陵庙的基部横线较长而且与“水”平行,要确定一个点不太容易。从这七柱中较高三柱的中点看,已到了比山谷深处更靠近九疑山中心的地方,那么应在大地坪村的上游,我们估计就在牛头江村一带,大致在牛头江村东面对岸某处,这已到了香炉石的北坡。不过,由于马王堆地图对河流在深山的源头总是作简单化的处理,“水”的源头也可以认为在其重要分支处,即今鲁观乡上洞村一带,那么这个七柱陵庙就在上洞村对岸的东面,即九疑洞村一带,恰好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就在这里。再向西北2公里,就是舜源峰和今天的舜帝陵。 我们再说“泠水”。马王堆地形图上,“泠水源”三字标在九疑山核心区之北的“U”字形山带的深处。它向北流,经过“里”、“蛇里”、“不于君里”,至“归里”有一大转折,改为向西流,中途会合“罗水”后继续向西流,在“□官”处与水会台,一齐向潇水流去。按今地图,泠水源头在今湾井镇田心村处分为两支,一支来自麦地村的山溪,溪源在今舜源峰以北不远处。另一支则是来自半山水库南面的茶罗村的山溪。湾井镇以北山峰都不高,确实已到九疑山核心区之外。我们认为,既然马王堆地形图将泠水源定在九疑山核心区之外,处在一个“U”字形山群的中间,那么应是指今湾井镇稍南的和城村一带,泠水靠近西边的山峦带向北流,其“里”可能是今湾井镇田心村一带,“蛇里”可能是今下灌村隔水对岸的蓝屏村(属蓝山县)一带,而“归里”可能指今泠水乡匡家村一带,与“罗水”交汇处可能是今麦地江村处,与“水”汇合处,应是今道县站洞村处,而“□官”则应在今道县油湘乡。这条泠水,也超出了马王堆驻军图的范围,无法作比照。 下面,我们再谈九疑山核心区东北面的那第三条河流“舂水”。马王堆地形图上,它发源于九疑山核心区的东北角,正在七柱状陵庙的东面。这个源头位置的东面就是“龁道城”,“舂水”就从“龁道城”的东北方向斜着流出。我们再看马王堆驻军图,这条河流的源头有两支,西北一支较粗而长,叫做“如水”,其源头正在驻军图上的“资水”(即今蓝山灵江)的源头北面,两江源头中间为一道山脉隔开。东南的一条支流较短而细,没有名称,发源于“龁障”正东的某个山峰,流经“龁里”转一大弯,再流过“合里”和“龁障”时,又转一大弯,然后和“如水”在“龁障”西面会合,该会合处正对着南面的“居向山”。对照今天的地图,我们认为,这条“舂水”就是今天蓝山的舜水。其“如水”是来自蓝山紫良工区联村的那条山溪。其东南的那条支流,则是来自蓝山边界处人形岭(1199米),流经大麻乡峡源村、上洞村、夏洞村的那一条山溪,驻军图所画水道大致不错,特征是,只有这一条支流才向南流又绕了一个大弯向北流。那么“龁障”应是今大麻乡上洞村隔水对岸某处的驻军关卡,而“龁里”应是村落,在大麻乡隔水对岸处,也就是马王堆地形图上的“龁道城”。 综上所述,马王堆地图所绘山水情况精确度较高,与今地图大致可以对应。虽然九疑山核心区的河流源头画得比较简单,长度往往不合理,但据以推断帝舜陵庙大致位置并不难。马王堆地形图上用九柱符号标志的帝舜陵庙,其大致位置在蓝山灵江的源头处,即监山三分石的南坡,陵庙的方向是坐北朝南。而马王堆地形图用七柱符号标示的陵庙,其大致位置在宁远九疑河的两支源头的交汇处以东,即宁远鲁观乡上洞村对岸以东的九疑洞村一带,或者说,七柱形符号的位置有可能就在今玉琯岩舜帝遗址,其陵庙方向是坐西朝东。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九柱状符号和七柱状符号究竟表示什么物象呢?这七柱状符号究竟是不是也表示帝舜陵庙呢? 九柱状符号旁边,标有“帝舜”二字,它标志帝舜陵庙应无可疑,对此大家的看法没有异议。至于那柱状符号所表示的物象,却是看法分歧,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是描绘从侧面所能望见的主要山峰,表示各山峰的排列和高矮。理由是柱状符号的顶部涂有山形墨体,而地形图上,山形线上加绘了月牙形符号墨体,可能是表示山体外侧的突出地形如山头、山嘴等。而且与九疑山因为“九峰相似”,“行者疑惑”而得名相合[5]。但是,这个九柱符号描绘的显然是某种人工建造物,而非自然形状的山峰。首先,九柱紧密地并排着,间距和粗细基本一样,而且中部三柱稍高,而两旁各三柱而稍低,整齐而又主次分明。其次,每根柱状物都用横线分隔为长度大致相等的三段,上段顶部有月牙形墨体,柱身上绘三道直波纹,中段绘三道直线纹,下段则填实为墨色,显然是人工修饰图纹。第三,有几根柱子之间有“∧”形符号和尖顶墨块相连,高度一律与柱身下段墨色处一样。第四,九柱基部平齐,还加画一道横线,显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都说明它是一个人工设计的、形制规整的、完整的人工建造物。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舜庙前的九块石碑,柱后画的建筑物是舜庙[6]。但没有具体解释符号的特征,只是举《水经注·湘水》为旁证: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此说比较通行,但石碑一般不会是细长细长的柱子形状,仍然有其不妥。 第三种看法则认为画的是九根柱子,五进房子,表示帝王陵庙的九五之尊。柱子间的“∧”符号就是屋脊[7]。据报道,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符合古代帝陵的“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8]。这种说法似乎得到了有力的旁证。不过,九根柱子是做什么用途的柱子?是构建房架的柱子还是户外的柱子?屋脊为什么只有柱子的三分之一高?如果五个“∧”符号表示五进房子的屋脊侧面形,陵庙的方向就只能是东西向,柱子就不在陵庙的正前方,都竖立在房屋的旁侧,似乎无此规制。再说,九根柱子构建的房子,也做不成九开间,加上两边的砖墙,又成了十开间了。从马王堆地形图原图拼接情况看,右边三根柱子处破损严重,柱子之间有没有“∧”形符号不得而知,未必一定是五进房子。 总之,这九柱状符号至今不易破译。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或许可以综合起来,具体说,这九根柱状物,是陵庙正面前的较高的九根立柱,分为三段,雕绘有图纹或文字。柱子之间的“∧”符号为亭盖,其下尖顶墨块是石碑。这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亭台型舜帝陵庙,真正的舜帝冢墓应在中间三柱之后的某处石穴中,不可见。立柱之所以是九根,且形制相同,是取“九峰相似,行者疑焉”之说,所以九柱又象征九峰,故顶部标有山形线上那种月牙形的墨体符号。 我们再看那七根柱状符号。按其中间三根较高,一边三根较矮的画法来推断,另一边也应有三根较矮的柱子,一共应是九根。为什么只画七柱呢?我们认为是倒了两根不见了,只剩下七根。如果原来只有七根,应该中间三根较高,左右各两根而较矮,才成个规制。因此,它原本也是九根柱子。《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又《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又《水经注·湘水》: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似乎这个七柱陵庙有可能是丹朱或商均的陵庙。马王堆地形图上,九柱陵庙旁注“帝舜”二字,这里却不注明,按其位置在山北,又倒废了两根柱子的情况看,确实令人这么推断。我们在前面说过,这七柱符号有可能在九疑山核心区的深处,即香炉石的北坡,牛头江村的东面,那儿应是丹朱或商均的陵庙,由于不受人重视,已经开始倒废了,以至于丹朱或商均的具体葬所,后来几乎无人知道。但是,这七柱符号也可能在九疑山核心区山谷口的边缘,即鲁观乡上洞村的东面,就是今玉琯岩的位置,那么仍然是帝舜的陵庙,这是众多典籍载明了的。 总之,马王堆地形图可能是画了两座帝舜陵庙,一虚一实,一详一略,显然作者断定在“深水原(源)”的九柱陵庙是真正的帝舜葬所,而七柱陵庙只是一座残破的祀庙。陵墓在九疑山最高处,寓帝舜英灵升天之意,这是古代许多部族的传统习俗,祀庙建在九疑山脚,这是便于帝王官吏和民众祭奉。 那么,马王堆地图上的九柱状帝舜陵庙来源还有没有更早的记载呢?我们认为,《国语·吴语三》所载就是一个确证。原文是:“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韦昭注:阙,穿也。陂,壅也。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壅汉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今按,阙为石郭,指挖掘石室以为墓穴。陂汉,指筑堤坝于汉水以成湖池。陂,又可作波,即人工湖渠或水库。韦昭的说法应来自《山海经》。 《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注:山在今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为苍梧也。 《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郭注:即九疑山也。《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 《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日东南西泽。郭注:环,绕也。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阳湖(朔)山,入江。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 马王堆地图上的舜陵,正画在九疑山的南面,旁注深水源。深水即今潇水,唐以前多称潇湘或湘水。深水从舜陵源流出,向南,再向西、西北、北流,正是西环舜陵,故韦昭曰:“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那么马王堆地图和《山海经》及《国语·吴语三》韦昭注三者可以吻合。 据《史记·楚世家》,楚灵王七年(前534),就章华台,下命内亡人实之。《楚语五》载: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伍子胥之祖父伍举曾极力进谏。可见伍子胥所言不虚:“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其臣箴谏者指其祖父伍举,以象帝舜的规制当为其所亲见亲闻,决不会是伍子胥为了劝谏吴王夫差修筑姑苏台而编造出来的。可以推定,楚灵王筑章华台时,一定是模仿苍梧之渊或深水西环舜陵的情况,就在汉水边筑堤坝而引出一渠水或一带湖水,使之环绕章华台,以达到营造舜陵景象的效果。也有人认为,所谓“象帝舜”是模拟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舜陵之势。此山特点是“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岨,异岭同势”。如此,离湖畔可能亦有象征性的“九溪九峰”,而石郭墓室当在一座山峰峦上,就像舜陵在舜源峰上一样[9]。此说也有可取,但以舜陵在舜源峰则可商。可见,楚人对舜陵早就十分关注而且十分熟悉,马王堆地形图有可能出自楚人之手。 章华台为春秋时“天下第一台”,施工长达七年,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水经注·沔水》)。楚灵王筑此章华台,可能用以游乐、藏宝,也可作军事、观象之用,但为什么要像帝舜陵呢?我们认为,当时楚国已将九疑山视为仙乡神山,楚灵王除了想炫耀自己圣德威名如帝舜之外,大概还想登章华台以享受神灵之乐。屈原诗中多次描写了九疑山的神灵世界: 《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又,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九歌·湘夫人》: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可见,舜的英灵在楚国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已成为居于九疑山的大神[10]。按理,楚人应有对舜陵的望祀或实地祭祀。顺便说一下,九疑山古称零陵,又作灵陵,正是由此而得名。灵陵,可能是楚人的称呼,与巫山的得名相似。零,或作霝,而灵本作靈,从巫霝声。帝舜陵墓在九疑山核心区最高峰,寓帝舜英灵升天之意,这是古代许多部族的传统的习俗。王充《论衡·偶会》:“象耕灵陵。”深水源至今仍称灵江,湘水源有灵渠,都可作旁证。 《辞源》曰:“章华台,春秋楚灵王造,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左昭七: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即此。参见宋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二》,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二·章华台考》。”而1984年发掘的湖北潜江龙湾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在遗址东南部已发现台基十余个,在其中之一的放鹰台基上发现宫殿基础一座。这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周台遗址。有的学者认为此即楚国著名的章华台[11]。按,今监利县在长江边,《吴语三》明明说“陂汉”,则《辞源》所据乃旧说,非是。 总之,在楚灵王筑章华台之前,舜陵已在深水西环之九疑山中,与马王堆地图和《山海经》的记载相吻合,所以章华台才可能仿照其形制来施工。同时,也可证《山海经》成文应在此时之前。可见,马王堆地形图上的帝舜陵庙确实是有十分古老久远的来源,时代至迟在春秋晚期以前。 参考文献: [1]梁绍辉:《论舜帝文化》,周永亮、蔡建军编《舜帝故乡——永州》,珠海出版社,2003年。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复原图》,文物出版社,1973年。 [3]湖南省测绘局:《湖南省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5年。永州市人民政府:《永州市地图》(内部出版)。 [4]贺银河等:《找到真实的舜帝》,《潇湘晨报》2002年5月23日。 [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古地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古地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谭其骧,葛剑雄:《求索时空: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7]周九疑:《舜葬九疑解释》,《寻根》2000年第5期。 [8]明星,于磊焰:《最古老的舜帝陵庙遗址被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5月22日。 [9]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3~259页。 [10]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1~329页。 [11]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5页。 附图:马王堆出土地形图复原图舜帝陵庙部分 (《马王堆地图中的舜帝陵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 W/ o7 `# W& i2 _. l&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