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虞舜行迹地望分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6 07: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虞舜行迹地望分析
魏嵩山
舜是我国原始社会继黄帝、颛顼、喾、尧之后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由于距今时代久远,当时未有文字,舜在出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前和以后的活动全靠传说载入史籍,对其行迹地望诸家注释不一,众说纷纭。辩明舜的行迹地望,有助于恢复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
舜的族属为有虞氏,其始祖为虞幕,其父名瞽叟,妫姓。古人以所居地为姓,虞即虞山,妫即妫汭水。《尚书·尧典》载舜经四岳推荐被尧试用,“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当是因有虞氏部族族发源于此,为舜的原籍所在。《水经·河水注》载妫汭水源出蒲坂县南历山,南为妫水,北为汭水,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即“厘降二女于妫汭也”;又载沙涧水出大阳县北虞山,山上“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蒲坂县始置于秦,治所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镇,隋废;大阳县始置于西汉,治所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平陆城,北周废。历山与虞山分踞今中条山脉的西段和东段。其地古属冀州区域,故《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冀州之人也”,《帝王世纪》亦谓舜“家本冀州”。由于有虞氏部族起源于今晋南中条山区,待舜继尧出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遂自平阳迁都蒲坂。故宋《永初山川记》载:“蒲坂城中有舜庙,域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然《括地志》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据此,或以为有虞氏部落起源于此,并为舜都所在。其实这是误解。唐妫州治怀戎县,其城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本西汉所置潘县治,城内妫水本名潘泉,为协阳关水支流,下注漯水[1],即今桑干河,北齐于此置为北燕州,改潘县为怀戎县,唐贞观时改北燕州为妫州,始有妫水之名。舜父瞽叟以妫水为姓和舜与二女居妫汭不可能是指此水,舜继尧出任部落联盟酋长也不可能以其城为都。其外城有舜井、城北历山上有舜庙,不过是出于后人对舜的怀念所作的附会,并非舜的遗迹;当地并没有虞山、虞城,可见有虞氏部族非起源于此。
与今涿鹿县相近另有一妫水本名清夷水[2],源出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西南流经县城南,至河北怀来县(沙城镇)东南旧怀来入永定河。因唐长安二年移妫州及怀戎县于今怀来县(沙城镇)东南旧怀来,此后始称妫水。辽改妫州为可汗州,改怀戎县为怀来县,金废可汗州,单称怀来县,1951年移县治于今址沙城镇,而妫水之名依旧。其水下游现已建成官厅水库。舜父瞽叟以妫水为姓和舜与二妃所居妫汭更不可能是指此水,有虞氏部族亦不可能起源于此。
舜生于何地各书记载不一:《帝王世纪》谓舜父瞽叟,“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据《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  但《孟子·离娄》则谓“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据《清统志》山东曹州府载:“诸冯在菏泽县南五十里,相传即舜生处。”雷泽县始置于隋,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金废;菏泽县始置于清,治所即今山东菏泽市。可见姚墟正与诸冯比近,俱在今菏泽市境。既然舜为姚姓,当以舜生于姚墟为正,《孟子》谓舜生于诸冯只是所取地名有别而已。
《后汉书·郡国志》汉中郡成固县下另载“妫墟在西北”。刘昭注引《帝王世纪》作“姚墟在西北,有舜祠”。成固县亦置于西汉,治所在今陕西成固县东。据此或以为舜生于此,其实不然。今成固县虽有妫墟(姚墟),但该书并不言为舜所生,先秦古籍亦不载舜曾至此,此妫墟(姚墟)只能是舜的后裔妫姓或姚姓迁居于此,故而得名,并非舜的生地;其地有舜祠,乃是表示对舜的怀念,亦非舜的遗迹。
《括地志》又云:“越州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县,《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余姚县始置于西汉,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上虞县亦置于西汉,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唐移治今县东南丰惠镇,1955年还治今址百官镇。舜父瞽叟时,有虞氏部族曾自其发源地晋南中条山区迁居豫鲁平原,“始迁于负夏(今河南濮阳市东南),贩于顿丘(今河南浚县北)”[3],从未到今浙江境内。余姚、上虞为古越语地名,《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越人谓盐曰余。”“余”、“虞”音同,余姚与舜姚姓显然是二码事,上虞县姚丘不可能为舜之生地;如果姚丘得名于姚姓所居,只能是舜的后裔。
《史记·五帝本纪》载在尧以二女妻舜以前,“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待尧以二女妻舜,“舜居妫汭……  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里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县城东北,相传黄帝生处。至于历山、雷泽和河滨作陶之所则非限一处。其所以如此,应与当时黄河发生洪水和有虞氏部族的迁徙有关。前已述及,有虞氏部族曾自其发源地今晋南中条山区迁居豫鲁平原。在洪水发生以前,舜所耕历山当指今山东菏泽市北历山和济南市南历山(又名千佛山、舜耕山),所渔雷泽当即今菏泽市东北古雷夏泽(简称雷泽),河滨作陶之所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古陶丘亭。由于发生洪水,豫鲁平原尽被淹没,有虞氏部族被迫迁回晋南中条山区,此时舜所耕历山当指今山西永济县南历山(一名雷首山)与今翼城县东南历山,所渔雷泽当指今晋南涑水,一名雷水,河滨作陶之所当在今永济县北古陶城。
往昔史家由于不顾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舜所耕历山和滨河作陶之所说法不一,未免顾此失彼,于史失实。有的主舜所耕历山即今山东菏泽市北历山(郑玄、应劭与皇甫谧),有的主即今山西永济县南历山(一名雷首山),而对今济南市南历山亦为舜耕仅作为一说而谓之“未详”(郦道元);舜滨河作陶之所有的主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古陶丘亭(皇甫谧),有的主除指今定陶县西南古陶丘外,又指今山西永济县北古陶城(郦道元、李泰与李吉甫)。只有对舜所渔雷泽各家说法一致,皆主即今菏泽市东北古雷夏泽(简称雷泽),而不及今晋南涑水(一名雷水)。但既然今豫东鲁西地区曾为有虞氏部族迁居,今济南市南历山很有可能为舜所耕,所以其山有舜井、舜祠,又称舜耕山。另据《清统志》载,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历山,“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今晋南涑水永济县附近河段又称雷水,“一名雷泽,相传即舜所渔处”。此又恰与有虞氏部族为避洪水自豫鲁平原迁回晋南和“舜居妫汭”相联系,说明当地这一传说并非于史无据。
但这不是说所有传说舜耕渔和制陶之所皆可信为史实。今浙江境有历山二:一在余姚县西北,上有舜井,周处《风土记》及《会稽旧记》以为即“舜所耕处”;一在永康县南,又名覆釜山,《清统志》载“其颠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今安徽境亦有历山,在东至县东,与舜山相近,《太平寰宇记》卷105池州东流县下谓其山“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凡此与上述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汉潘县外城有舜井、历山有舜庙一样,皆是出于后人对舜的怀念所作的附会,并非舜之遗迹,因为舜从未到过其地。全国历山同名者甚多,据不完全统计不下十余处。舜耕历山与渔雷泽、陶河滨同是其出任部落联盟酋长以前青壮年时期从事的生产活动,三者密切相关,既然雷泽与黄河皆在中原地区,历山不能例外,只能在当地,不可能远在江南或其他地区。对周处《风土记》等书所载淅江历山舜事,前人早已发现不实,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河水注》中曾经指出:“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按周处此志为不近人情,传疑则可,实证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埌?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因此不能凭信。
《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帝王世纪》则作“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其山舜源峰有舜陵;鸣条,由上引二书之文彼此对照当在九疑山中而确址未详。据此,则今湖南宁远南九疑山当为舜所终处。
往昔有学者因今山西运城市东北有鸣条陌,永济县东南有苍陵谷,遂以苍梧山即苍陵谷[4],认为舜分别死、葬其地。此纯属杜造,于史无据,不足凭信。今运城市、永济县虽分别有鸣条陌和苍陵谷,但志书不言舜死葬于此,当地亦无此种传说。舜“卒于鸣条”最早出于《孟子·离娄》,但与《孟子》同时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其《海内经》明确记载“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海内南经》又谓“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礼记·檀弓》亦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则苍梧是山名而非苍陵谷。我们不能因为肯定《孟子》而否定《山海经》与《礼记》诸书记载,随意纂改史籍。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鸣条当是苍梧九疑山中地名。
舜死以后,由于大禹治水成功,洪水退却,有虞氏部族复自其发源地晋南中条山区迁至豫东平原。《左传》哀公元年载伍员语,谓少康“逃奔有虞”,杜预注:“虞,舜后诸侯也,梁国有虞县。”虞县,始置于秦,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利民镇南,北魏时废。则虞县以虞舜之后封地得名。待周武王灭商,复封舜后妫满于陈,即河南淮阳市;另封其本族虞仲于今山西平陆县北有虞氏始祖虞幕旧居虞城为虞国,至公元前655(春秋鲁僖公五年)为晋所灭。
注释:
[1][2]《水经注·漯水》。
[3]《帝王世纪》。
[4]郦道元《水经注》列涑水为二:一出闻喜县东山黍葭谷,西南流经左邑、安邑、猗氏、解县入张阳池之晋兴泽与张泽,所指即今五姓湖以上涑水:一出于河北县雷首山、西南流注于河,即《穆天子传》所载“雷水”。《清统志》亦分列涑水为二,其出雷首山涑水又称雷水、雷泽,为舜所渔处。按《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侯使吕相绝秦,谓秦“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杜预注:“涑水出河东闻喜县,西南至蒲坂县入河。”杜预所言正与今晋南涑水流经形势相符。则涑水实为一水,亦即雷水、雷泽。疑《水经注》、《清统志》之文有误,或涑水古今有变迁,待考。
[4]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 G* e% K' _4 l5 W7 S
* F' F! {, P, B! e! W: 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11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