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朱绍侯 中华民族一向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之前,我们连夏代的历史也没有落实,而视之为传说时代,就是在《夏商周年表》公布之后,我们也只落实了距今四千年的“三代”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有一千年的差距,所以我认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之后,应再前进一步,再搞一个“五帝断代工程”,只有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历史落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得以落实。过去都习惯于把五帝当做实实在在的传说时代,事实上关于五帝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尽管有关五帝的记载杂乱而且互相矛盾,但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也是各有所本。近几年红山祭坛遗址及各地仰韶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已显现于地平线,《五帝本纪》所记内容,将逐渐被考古和天文、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研究所证实。可以想见,“五帝断代工程”将比“夏商周断代工程”难上多少倍,但总有一天“五帝断代工程”也要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尽管落实五帝历史的研究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华裔寻根访祖热潮的到来,与此相伴而来的国内则开展了姓氏研究,名人故里、陵墓及名人活动区域的研究,其中对五帝故里的研究,也就成为热点之一。 舜是五帝中最后一帝,上接尧,下连禹,夏的历史既然已经落实,那么禅让给夏禹帝位的舜,应是比较容易落实的,因此研究舜的故里,对于落实舜的历史也是有益的。因为舜的故里能够定位,无论是通过考古或用其他科学手段来研究、落实舜的历史都是有帮助的。 关于帝舜故里,古籍记载分歧并不很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解释不同,才对帝舜故里产生扑朔迷离难以确认的情况,只要能用科学的方法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舜的故里还是可以确认的。下面就先摘录有关帝舜故里的主要文献资料,然后再破解古地名岐异之谜。 《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海濒(滨),渔雷泽。”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 《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则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君治》:“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力。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险),则为独者表。” 《吕氏春秋·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 《管子·版法解》:“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新序·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 《说苑·反质》:“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泽之渔者争陂,而舜渔焉。东夷之陶器苦窳,而舜陶焉。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以救败也。” 《淮南子·原道训》:“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埆,以丰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说文解字》女部姚字条:“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 《艺文类聚》卷11引《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 《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则说:“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 《孟子·离娄下》焦循《疏》引《尚书大传》:“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 《风土记》:“舜东夷人也,生姚墟。” 以上摘录了先秦、秦汉至魏晋15种古籍有关记载帝舜出生地、故里和早年活动的资料,所涉及到的地名区域名共12个。计诸冯、鸣条、寿丘、传虚各1见,顿丘2见,冀州3见,姚墟(姚丘)、东夷、负夏、河滨、雷泽各8见,历山10见。以上仅就魏晋以前15种古籍所作的统计。在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如北魏温子升的《舜庙碑》、北宋郑樵《通志·氏族志》以及迷信色彩较强的《孝经·援神契》,还有各种方志、地记等书关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不胜枚举。总之,从古籍所记的地名中,看不出帝舜故里及其青年时期活动区域有什么不同,但是,把这些地名转化为后世及现代地名时,就产生了舜的故里浙江余姚说、湖北随州说、山西永济说、山东鄄城说、济南说、濮州说、河南濮阳说、范县说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种古书的注疏中早已出现,现代的争议则尤为突出。对帝舜故里的各种不同说法,能不能找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地理定位呢?笔者认为只要对以上各个古地名、区域名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从中找出一个或几个可以定位而又没有争议的地名为坐标,淘汰不合理的假说,帝舜故里的真实地址就可以确定下来。下面就想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试图解释帝舜故里所在地的问题。 一、舜生诸冯。诸冯今地,据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魏典》)记载有三说:一在山东菏泽市南;二在山东诸城市 ;三在山西垣曲县东诸冯山。但此说仅见于《孟子》。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各种古籍均不采用此说,说明此说在历史上早已被否定,不足信。 二、舜生姚墟。多种古籍都主此说。但对姚墟(姚丘)今地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说:“姚邑(姚墟),虞舜生居地,地望在今河南濮阳。”周处《风土记》则认为虞舜生在上虞余姚(今属浙江)。总之,姚墟今地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 三、舜冀州人也。古冀州据《书·禹贡》记载,包括《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冀、幽,并三州之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西北部,辽宁西南部(见《魏典》)。如以此范围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而长江流域诸说则都被排除在外。 四、舜东夷人也。东夷人是泛指中国古代山东和河南东部、东北部的人。如果以此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就被排除在外了。 五、舜耕历山。历山今地仅据《魏典》所载,就有八处之多。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西岸;二在山东济南市东南,又名舜耕山;三在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四在山西永济县东南,又名雷首山;五在浙江余姚县西北;六在浙江永康县南,一名釜历山;七在湖南桑植县西北;八在江苏无锡市西,亦名舜山。又据《括地志》记载,在随州之北也有个历山(厉山)。所在历山在舜故里的传说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但也是最难定位的一个地名。 六、渔雷泽。雷泽今地也是分歧较大的,臧励和《中国古地名大辞典》(商务1982年重印版。以下简称《臧典》)“雷泽”条的解释最为典型:“‘雷泽’在山东濮县(河南范县东南旧濮县接菏泽县界)。《书·禹贡》:‘雷夏即泽’,《孔传》:‘雷夏泽名。’《周礼》注:‘雷夏在成阳(山东菏泽市东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山东菏泽市)。’《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水经注》:‘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按泽今淤。一说在山西永济南雷首山下,本名雷水,相传舜渔于此。清《一统志》谓好事者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臧典》引了几种古籍来说明雷泽的所在地,并明确表态,认为雷泽山西永济说,是好事者强为牵合。但需要说明的是《臧典》重犯了《水经注》把雷夏泽与雷泽混而为一的错误,对此陈昌远教授将有专文论证,为避剽窃之嫌,在此存而不论。 七、陶河滨。陶,为动名词,是烧制陶器之意。河滨,其实也不是地名,乃指黄河边。《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是正确的,“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如以此来定位,舜故里长江流域诸说全被排除在外,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河南、山西诸说可以入围。 八、作什器于寿丘。《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皇甫谧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司马贞《索引》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尤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魏典》认为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与皇甫谧之说一致。如以寿丘定位,帝舜故里江南及诸说皆被排除在外,对山东说最有利,但由于寿丘是作什器之地,而非故里,故与山东连接的河南说则不能排除。 九、卒于鸣条。因与论证舜故里无关,故暂不论列。 十、贩于顿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诗·卫风·氓》:“送子涉棋,至于顿丘。”即指此。 十一、债于传虚。传虚今地不详,只能说与顿丘相近。 十二、迁于负夏,就时于负夏。《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郑玄云:“负夏,卫邑。”司马贞《索引》曰:“就时,就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这就是说,舜贩卖于顿丘(行商)经商于负夏(坐商),并把家由姚墟迁到了负夏。负夏遂成了舜的第二故里。关于负夏的今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和郑玄注完全一致。《魏典》在“瑕丘邑”条则说:“瑕丘邑,一作负夏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这就是说,舜的第二故里的负夏邑(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县是没有争议的。有人也认为有争议,认为负瑕乃鲁邑,在今山东兖州东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是把负夏与负瑕,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了,这种误解起自《水经注》卷25《泗水》。其文曰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襄(哀之误)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因诸负瑕(注意:这是鲁邑),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卫瑕丘(注意:这是卫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蔫。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俗话说:“智者千得,也有一失”,此言非虚。学识渊博的历史地理学大师郦道元在这里竟犯了一个大错误,硬是把卫邑的负夏(瑕丘邑)与鲁邑的负瑕(瑕丘县)混而为一,而且还要自圆其说:“鲁卫虽殊,土则一也。”鲁、卫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怎么会“土则一也”呢?对此《臧典》也没有搞清楚,故在“瑕丘县”条目下照录《水经注》原文,而不加辨析。现在问题终于解决,《魏典》在“负瑕邑”条目下说:“负瑕邑,在今山东兖州县(已改市)东北,春秋鲁邑,《左传》哀公七年‘囚诸负瑕’即此。在“瑕丘县”条目下则说:“瑕丘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西晋废,隋复置,移至今兖州县,北宋大观四年改为瑕县。”至此被郦道元混淆一千五六百年的糊涂帐已经彻底解决了。 通过以上论证,负夏与负瑕,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的问题已经澄清,因此帝舜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河南濮阳县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姚墟、历山、河滨、雷泽的方位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按照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分析,舜的出生地姚墟及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等地都不会离负夏很远,超过百里,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是绝对不可能的。试想舜住在河南濮阳县,能去几百里,千里以外去种地、打鱼吗?即使经商贩运可以远一点,也很难超出百里。其实笔者在给舜是冀州人定位时,就把江南舜故里诸说已排除在外了,在给舜东夷人定位时,又把山西诸说也排除了,而剩下的还有山东鄄城说、兖州说、濮州说和河南范县说、濮阳说,事实上这些帝舜故里不同说法并不矛盾,这是由于历史区域建置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说法。据《后汉书·郡国志三》记载,在汉代濮阳、鄄城、范城(范县)皆属兖州。又据光绪《濮州志》记载,濮州在秦汉时归濮阳郡管辖,隋唐时废濮阳郡,设濮州,州治在鄄城,雷泽、范县、临濮、濮阳均为濮州的属县。宋时设濮阳郡,治所在鄄城,濮阳则改为镇,隶属鄄城。金、元时期,濮州治所均在鄄城。明洪武二年,废鄄城入州。景泰二年,濮州治所迁至王村(今河南范县濮城镇)。清雍正八年,濮州改为直隶州,十三年,撤直隶州,濮州属曹州。由于历史上濮阳、鄄城、濮州互为隶属关系,而且各县之间的隶属关系也互有变动。据嘉靖《开州志》记载:“鄄城乡隶属里十有五,柳村、潘村、徐镇、长乐、孝义、南孟、文罡、张郭、郭龙、朔村、榆林、十八郎、郭龙、长乐、孝义、柳村、南孟等现今均属濮阳县管辖。又新编《鄄城县志》(齐鲁书社版)的第二章建置沿革称:“鄄城县有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墟,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以上所述的区域建置变化情况,也正是帝舜故里在不同古籍中所记不同的原因之一。 《孟子·离娄下》焦循《疏》曰:“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由此以推,如历山、雷泽、河滨于负夏、寿丘之皆东土,班班可考。”不管焦循所说的“东”、“东土”所指何处,但他以“东”为座标,而推论出历山、雷泽……皆为东土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已能确定舜的第二故里负夏(瑕丘)在河南濮阳县,那么就可以负夏为地理坐标在濮阳县及其附近去找历山、雷泽、姚墟……的所在地。最近笔者有机会和陈昌远教授、张维华、马世之、李绍连三位研究员去濮阳进行考查,对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其耕渔的历山、雷泽故址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可以说颇有所获。 1瑕丘。《读史方舆纪要》:“瑕丘在开州东南三十里。”嘉靖《开州志》:“瑕丘在州南十八里,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实地考查得知,古瑕丘在今濮阳县东南9公里,属五星乡固堆村。瑕丘遗址尚在,是东西相连的两座高台。东丘大,上建有碧瑕元君庙,正殿供碧瑕元君,傍供包括孔母、孟母在内的三圣母及观音菩萨,后殿上供释迦牟尼,可谓是三教合一的圣地。西丘略小,原有帝舜庙,现在已改建小学,在小学东墙边又盖有一人来高的砖砌舜帝小庙,供人祭祀。瑕丘的周围环境很好,三面环水,一面通路,绿树相映,浮鸭戏水,幽雅宜人,《礼记·檀弓》所记公叔文子赞赏瑕丘之美,依稀可见,略加修整,即可成为旅游胜地。 2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的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1华里处,现在是一个大的贸易集市,除了一口已被淤塞的“舜井”(在一个仓库的大院里)外,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桃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有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也不见,真所谓面目全非,但当时还有舜受其父、母、弟虐待的传说。 3雷泽。在濮阳西南2公里新习乡、城关镇、五星乡交界处。现名黑龙潭。我们站在长岭上看到一望无际的低地。据同行的文化局和濮阳县志办的同志介绍,考古钻探到4米深才见到宋代地层,其深度可想而知。《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史记·夏本纪》裴骃《集解》引马融曰:“雍水、沮水相融而合入此泽中。”如果没有这样深而广阔的面积,怎能容下雍、沮二水?雷泽在汉魏尚有东西30里,南北15里的面积,现在已大大缩小。 4历山。在濮阳县东南13公里的胡状乡杨岗上村。据该村老乡介绍,原来杨岗上村是在一片长岗上,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山岗已成平地,但现在看来杨岗村仍比周围略高,而且岗上是黑沙土,具有湿粘干硬的特点,与周围的黄土地的土质不同,是典型的古丘陵黑沙土,相传舜耕历山即在此地。在杨岗村也有一个舜帝庙,庙不大,但香火很盛,当地老乡也能讲出舜孝顺而又受迫害的故事。 5河滨。据县史志办同志介绍,河滨在濮阳县古黄河故道北已没有什么遗迹留存,所以我们也没去考查。 6顿丘。濮阳县的学者认为顿丘在清丰县,其实清丰县的顿丘,是汉时建置的顿丘县,在清丰县西南。而顿丘邑则在今河南浚县北。最近去鹤壁市参加赵都中牟论证会听到一些舜在浚县活动的传说,说明舜贩于顿丘,在浚县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通过这次在濮阳县的实地考查,结合各种古籍对帝舜故里不同记载的研究,感到古书记载与濮阳县有关舜故里遗迹与当地民间流传有关舜的故事,三者基本吻合,所以更坚定了对舜故里在濮阳县推断的信心,当然这只能说是一种推断,要证实舜故里确实在濮阳县,那还需要历史、考古及其他相关科学研究部门的更多、更踏实的工作,但舜故里的定位问题已逐渐明确,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舜故里最后定位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 (《舜帝故里考证论文集》,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 3 ?3 } t+ S5 f
) w9 Z2 {5 C: i/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