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1283|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姚波就姚勉谱系的学术交流 姚闻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4 14: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闻:读了。
2 G- e/ I: |4 M  u  |, Y一、感觉祖军的翻译不够准确,带有自己的判断。
, _6 E9 g  \0 F2 K4 k二、这个十六孙,走了一次江西就用没有一个住居的姚姓人承认是姚思廉的后人就不是了?结论牵强!他们知道姚勉的说法吗?读过舍人集吗?此序还有牵强的地方不一一列举。
3 ?; {" b6 ]8 I8 p* F三、怎么解释舍人集姚勉为什么要自己承认是姚思廉后人的问题?用二中说法?就这么简单?????
' F6 H5 ~- |2 \. A四、按祖军翻译此序作者的意思,与你们现在对南昌姚争论的意思是一致的。既与南昌姚无瓜葛,又与姚思廉无关系,而且还是正宗的姚崇后人,请问姚崇谱系中有没有你谱的那个人?姚勉为什么会直呼姚崇的名字?怎么不用我祖某某公,而舍人集刚好称思廉为鼻祖某某公?作何解释?总之我认为此序理由太牵强,不足为据。
$ x$ T! L' f" p2 t+ E5 f& m6 `9 k! ^* r0 M5 x$ v2 |! x- z
波:已找到另有丰城,早于思廉,是姚平,号丰城,云公第四世。# w+ {; B% B5 f
; ^" k* j/ G3 V
闻:姚平号丰城,舍人集弘文学士之孙如何解释?舍人集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盖弘文学士思廉之后也又作何解释?还有舍人集很多处都提到思廉公、丰城公、弘文学士作何解释,而且这些称谓都是相互关联的,同指一人姚思廉,又如何解释?
/ h7 d* T4 K$ g8 P6 T. `一部作品不能人为分离去读,只取一点不及其余,每一块它们都是有很强的逻辑关联的,一个诳,如果刻意要圆,需要千万理由去补,而且还难免补不全。你细细想这些道理。所以舍人集的丰城公就是指的姚思廉,不是你找的姚平,仔细读过全书的人都知道是姚思廉。9 ^* u0 j2 q/ n3 Q# G1 O
这是我对姚波所提姚勉问题的学术研究解答,如果对有志研究这一问题的其他宗亲,建议认真全面读透五块资料,一、舍人集。二、彦国公谱。三、云公谱。四、思廉谱。五姚崇谱。以舍人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四块资料对比、关联研究。就会提出更多疑问。就不会那么任性的随意的去回答疑问的问题。尚明如果要发到网上,请一定将文字放大,注红,以人们读懂我的真实意思表达。谢谢!5 b/ e. s; @; O7 j! l7 x, y. E
% C/ o0 X$ u' T
波:这些资料有看,但对以文学作品来印证世系,我不苟同。4 N0 s4 s; I5 \
9 r; G1 [& g  g$ ~: s
闻:舎人集是文学作品吗?铭、志是文学作品吗?
7 L3 k* Z9 }1 Y5 ]6 A- V4 r  ?1 f什么是文学作品?先弄明白,学术论文是文学作品吗?为什么很多史论也引用诗、词。章学诚六经皆史如何说?这是史界公认的史学理论。舍人集是侄儿姚龙起收集的姚勉个人总集,不是文学作品!- @" A9 Q6 U) o. @# L7 s

' H# j$ M! l0 F4 l6 x' s4 ~波:酉阳姚氏宗谱,还有明末三公谱原件还存世,保存在沅陵,据说这本轻易看不到,只写德公后,
$ B! r4 k# ^/ n& O2 v
闻:但要认真与舍人集对比研究,放弃舍人集的史料价值其结果没有意义,因为姚勉是谱系绕不过的一个人物。* x" x  \3 }, @" q1 k
) |/ U" p! H# F
见面,见了这些资料,有足够史料证明,人是要服真理的,你我一样。除非不是学术研究,有其个人目的,就没必要交流了。有了强硬的史料,人人都得服从。见面看资料,再交㳘。( ], ], E3 l+ E0 k  l' t

# Y' t5 y( T: w
波:闻闻宗亲,如果按你的指引来查证,疑点更加重重,首先,思廉公世系在老谱中的世系均不见到,始迁地址不管那本谱中都是河南陕州(汴梁)硖石迁出,这又不符合思廉公居地,而且始迁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乱写和随意添加或更改。在始迁地不变的情况下,这又怎样能解释为思廉公后,这本《舍人集》中所指引的方向我不赞同。姚文龙公和姚勉公大致时代相同,他也指出是姚崇后裔。这又无法解释到底谁正确,或者说都不正确,都没法直接否定,按理说,文官的资料一般被采用得多,武官的资料一般被采用的少,这都无法选择、按逻辑,姚勉公早就离开姚家而去邹家入赘,他和文龙公在当地的了解度,不大可能达到文龙公所了解程度,所以我不大赞同这种方向考证。没史料证实有清楚的指出,我偏向于尚忠公是姚崇后大些,或者都不是,这要查证更多史料来佐证才行。以史料说话,是你教给我的方法。我非常感谢!至于什么时候见面,我现在很难出去,把小孩高考后再约定吧。

  [" C. s( Q* s8 F1 Y; V- \" R' j5 M
闻:我看不见,要登陆,其实看不看已知大慨,我上面已经指出了问题所在,回答了那些问号,自然就清楚此序问题。

4 z* X& y+ y- U% F# H: v
谱中都是河南陕州(汴梁)硖石迁出,这是云公谱客观存在的事实,这里关键又有了个姚勉,而且云公谱和彦国公谱所描述的生平都所指的是同一个姚勉,所以他就成了两谱都客观存在的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节点,弄清姚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姚勉又仅有他侄儿姚龙起为他编著的舍人集,我为什么每次提及舍人集一定要加一个侄儿姚龙起的前缀,那是来判定舍人集内容的真实性的。现在舍人集能不能作为史料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不以舍人集作为史料,又以什么史料作为研究对象?除非在河南陕州(汴梁)硖石姚崇谱的世系中找到了有一个叫尚忠同时还有一个叫尚质的兄弟的人且能连接到姚勉,就能证明你们确实是姚崇的后裔,姚勉舍人集里的史实就是错误的,也就没有探讨的必要了。

: C$ a7 H3 ]* I/ W3 Z! A
我要特别给你指出的舍人集不是文学作品,这一点必须明确,任何人把它视为文学作品,他已经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了。它是姚勉侄儿编辑姚勉的个人总集。
3 }  \6 R! a) o! s6 w8 \
往深里说,这是古人划分书目的知识,即现在的目录学,古人把书籍划分为经、史、子、集。舍人集就属集部,而集部就是个人总集。这种四部分类法中任何一部都是史料,也就是清朝史学家章学城说的六经皆史的含义。网上有这方面的知识,你搞明白了也就不会说舍人集是文学作品了。这一课在大学文理学生都要学,因为是工具。
" t1 Q6 ~  G4 @! d1 C- y) D- O5 h% p& t
波:网上有人说:“不好意思,我读书真的不多,比如经、子、史、集,确实不懂,这不是谦虚,是事实。但这也好,可以明白简单道理,我知道不是所有《集》都能做史料,比如《鲁迅全集》肯定不能用作史料,且鲁迅本人连鲁都不姓,听说是姓周。”
. N7 _+ D5 K( _. b. N) u7 [% V
闻:按古人四部分类法,章学诚六经皆史学说,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属集部。集部中如鲁迅全集中收录的鲁迅年谱,茅盾全集中收有茅盾年谱可不可作史料?如果研究的是作者一度时期发表文章的年代、背景或其他,此文章可不可作为史料?章学诚六经皆史学说是史界公认的史学理论,不是某一人自想的。
, f, S4 B* F9 n& B
如果集部不能作为史料,反证就是章学诚理论错了,而舍人集真的又属集部,那也不能成为史料了。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交流的问题就没必要了,因为理论都错了,它不能作为史料了,也拿不出姚勉的其他史料了,连宋史都没有他的史料。还怎么去研究、探讨、交流。

, l, p. x* T7 w& i2 Q$ b
舍人集能不能成为史料?讨论双方对史料认可能不能达成一致及共识?是此问题研究、交流、探讨的关键。如果各说各的,就进行不下去,也没多少意义,还浪费时间。
( }/ S" P# e$ X9 H8 ~8 p!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1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4-17 02: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5-4-21 16:24 编辑
" v- k* }0 d; g) l0 J  A- r, d& q7 |+ |3 f- B6 Q
(以上内容在网上发表后有宗亲提出了一些提问,我还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限学术探讨,有异议求同存异,不人身攻击。以亲的称谓表示交流者) ( u6 {' ]+ v6 \8 f7 p- U
   亲:有人说:“客观地说,其实《集》,有的是能做史料,有的不能,《集》里面的文章也可以是传记,也可是诗歌、策论等,是不是一定是史料或不是史料,这与《集》不《集》是没关系的,就是能做史料的东西也要看它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史料的研判关键是占有丰富的资料,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理性地,辨证地地得出结论。上面用《鲁迅全集》打比方,是我打的,公正地说,全集中有的文章就反映了鲁迅从学医到从文的过程,也可以考证出他在租界的生活时间,杂文中点名对骂的那些文人也确实存在,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这是可以用来作史料参考的。但你要在鲁家找那个祥林嫂,肯定找不到。各位宗亲都出于好的目的一起讨论,可能由于各人的资料占有量或分析的方式方法不同,或有时内心有所顾忌,所以会有不同的争论,但千万别用急将。有时我也想着发笑,其实脾气不好的,姚网上差不多都是灵源姚后裔,不会这也是老祖宗的血脉特征?”
  f9 c1 [, G. K: [+ o
    闻:上述说法部分认同即史料的研判观点我认同。但与《集》不《集》是没关系的,我认为是有关系的。在目录分类法的历史上,四部分类法之前是六分法,六分法是孔夫子在整理文献时创立的,他将其编为《六艺》,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形成了六个学术门类,后来才发展为四部分类法。而这《六艺》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也就是章学诚六经皆史学说所指的六经,所以说他们有关系。章学诚“六经皆史也”是《文史通义》的第一句话,就这一句话,他写下了史学思想深邃的、一部在中国史学理论上的鸿篇巨著《文史通义》。《文史通义》的发表一改了对史学的认识误区,同时拓展了史学认识的视野,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至今还指导着我们的史学研究。近代很多大史学家都无比的推崇,如龚自珍、章太炎、梁启超等等。他的六经与孔夫子的《六艺》分类法(也可称六分法)有关系,六分法与四部分类法是父子关系,四部分类法家中的集部,你说与章学诚六经皆史学说有不有关系?(说点笑话,活跃一下气氛)。章学诚这一理论的提出本来就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明朝的王世贞、宋濂、王守仁、李贽都作出了贡献,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主张,只是章学诚全面、系统的进行了总结、提炼、发扬光大,所指范围涵盖了经、史、子、集的全部或更大。
: ^# V4 I# ]' K2 D  T, k5 N- l   亲:还有人说“《舍人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姚勉文集》或《姚勉全集》这是我的认为。”" g0 @6 t0 h- M7 x: M' j) A
   闻:对的。原名《雪坡姚舍人集》、《雪坡舍人集》、《雪坡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和《豫章丛书》。《豫章丛书》有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本,有傅增湘校勘本。" I# [' }8 ]+ Q# Q5 X% d2 z
   亲:还有人说“考古人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先假设,然后排除,也就是,如果考古过程中发现有一实证与假设不符,就推翻这一假设。”
* N" q5 M4 |4 v7 ~( Y% \5 F2 j# w   闻:这就是历史上我们常说的实证学派研究的方法。当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的方法,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一套理论作指导。所以说史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着史学研究的方向和结果。比如我们对鬼的研究,如果用唯心主义史学观去分析,判断,我们研究的结果人世间就有鬼的存在;如果用唯物史观,世间就无鬼,这是一个浅显的比喻,是想说明史学理论、思想的重要性。再比如六经皆史的理论,我们搞懂了六经是什么?六经的历史发展?六经与古籍的关系?就知道章学诚所用六经的含义,就知道诗、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历史,而诗、书、易、礼、乐、春秋在目录学发展史上叫六分法,经史子集是从六分法发展而来的,读完《文史通义》我们就知道章学诚用六经皆史想表达的就是人类留下的一切痕迹都是历史的思想、理论、方法。就知道史学家为什么崇拜他。就知道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史学研究取得了多少成果和成绩。# Y3 ^! U8 D) k6 z$ x
   中国近代史学派别的划分有很多版本。最著名的是疑古学派的顾颉刚先生,他这个学派也叫古史辨学派、实证主义史学学派,你刚说的考古的方法就是指的他们这个学派。冯友兰先生把中国近代史学派划分为信古、疑古、释古。杨宽在三古基础上增加一古考古。钱穆先生划分为传统派、革新派、科学派。曾繁康先生划分为考据学派、唯物史观派、理学派。周予同先生划为史观和史料派。当代学者就划分得更细。如张书学把一九一九到一九四九年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对主义史学三大思潮,二三十年代实证主义史学独占史坛。即梁启超、严复、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特别是后两人弟子众多学说深远。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最著名的就是范文澜、周谷城他们了,他们也是唯物史观派。侯云灏划得最多最细有十二个学派,记都记不住。有什么南高派、国粹派、考古派、新史学派等等。当然这种划分还在变化当中。比如,当下的李学勤就有自己的划法。就不细说了。, ]! J# v. M# z. ]1 C
   亲:有人提出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资料。& W7 ^( m& E: e& w& o
   闻:是的,这是一个在严肃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今天就交流到这里,都深夜两点了。3 P' V: ^0 I$ Y! ^. ]
   亲:彦国公谱系与思廉公谱系是否有内在联系,有待考证。我提几点供宗亲研究。1、彦国公和思廉公属同一代人,思廉公的封地是丰城,此时彦国公在丰城任儒学山长。2、众所周知南昌姚氏是以国医闻名,国医历来又以祖传为主,这与僧垣公是否有联系,现在南昌姚有人说“御医”不知是否有此含义。3、勉公在彦国公谱系中有非常明确的世系关联,勉公在《舍人集》中称思廉公为鼻祖,是否也能说明彦国公谱系与思廉公谱系有近亲的关系,此时是南宋只相差一个朝代,不会有差错,只是后人的忽略,没有去研究。4、就是现代人的书信和说话时,都不能直呼父母及祖先的名字,何况古时的文人呢!这点是否可以说明崇公不是勉公的祖先。
6 k: ]- n0 f4 l$ _2 Z& U1 m0 o   闻:这个问题提得好,围绕着姚勉谱系问题以我上提出的五块资料在思考,而且对五块资料比较熟悉。思考的方法是某一宗亲提出的先假设,再实证,属疑古学派的考证方法。他把彦国公谱系与思廉公谱系同时代两个人对比设想,把封地和任职地关联进行分析,间接又以彦国公支后裔与思廉公谱系中都以家传行医来联系思考,设想姚勉《舍人集》自称思廉公为鼻祖是一种近亲关系。由于有了这种近亲关系,姚勉《舍人集》中当然是会用尊称。从这种关联分析,解释了《舍人集》姚勉为什么会尊称的原因,我认为也有这种可能,为什么我这样说,从中国人日常生活逻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是近亲关系或是其他关系,还需史料来应证。可以设想,但还不能确定。. e0 I6 \( V; ], t
   亲:我认为那一族的谱都有欠缺,我南昌姚的族谱也不例外。1、我想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谱系来研究谱,心情就豁达。2、请这几方面的宗亲参加,特别是某某等,此课题涉及百万姚氏宗亲,是大事呀!
$ q) O1 a0 E) J3 `   闻:从这位宗亲的话,可以看出他比较公正、无私,也对姚氏宗族事业很焦急和用心,提议非常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研究、分析。这个事我认为世姚组织应该考虑,这是有利于子孙的事,是功德无量的事,应积极推进。
% H# R) l% ?6 I* }; X( E9 @4 @   亲:请问河南陕州硖石等不等于河南汴梁硖石?& E' S( E8 U) i, I5 C
   闻:这个问题很好办。查一查最早有那部谱这样使用,如果是谱序这样使用,一般记有作者的名字和时间。我们针对时间查一查他那个时代地理古籍是不是这样使用,是不是这样称谓,就一清二楚了。一般各朝都有历史地理方面的书,比如二十四史中部分就有专门的地理志。还有一些那个时代的人写有专门的地理书,如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人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元朝的《大元大一统志》、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等。最古的地理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地理方面的书,还有一些类书也记有地理方面的内容。比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等都记有当时的地理沿革。查查就知道了,非常简单。当然谱序中对地理描述的准确与否,也是可以来分析判断谱和谱序的真伪的,因为它有一种逻辑关系在里面。, V# Z( c5 u8 s7 H
   亲:世姚网贴了一篇《姚勉研究》的硕士论文,您怎么看待姚勉家世的记叙。
$ T& o: [( x  m- e+ N9 s6 T
   闻:此文我读过,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二零一三年发表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他的文章在第一章姚勉其人第一节家世及生平中对姚勉家世的叙述,主要采用了 《宜丰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状元姚勉》的资料,他在论文中已经注明。我们知道《宜丰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状元姚勉》是宜丰县县志办姚行先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行先先生的这篇文章主要采用的是云公谱的资料。从读这篇论文,我们可以知道此论文作者并不知道这一点,也不知道还有彦国公谱系也记载有姚勉,而且这个姚勉的生平是指的同一个姚勉。如果作者知道这些情况是不会只用一方面的资料的,通常会将两方面的资料都罗列出来,或者由其他的资料来论证两方面资料的真实性,再作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没有结论,也要将他为什么只采信一方资料的理由作个说明,显然此论文没有,只是说了引用资料是真实的,确实也是真实的,他的资料来自《宜丰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状元姚勉》是真实的。姚勉彦国公谱系也说是其子孙他一点没意识到,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存在,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这篇文章还是我告诉姚茂勇的,因为论文中有很多与姚勉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想从这些有关的人中找一些记叙姚勉的更多史料,好对姚勉更好的研究。
亲:清廷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摒弃删去了大量的不利于其统治和不合时宜的资料。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总和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像南宋末年人们抵抗外来侵略历史的内容更加不会有了。勉公的正直与民族骨气大家都是了解的,当然会受到当时满清统治者的仇视。所以收入(全书)的(勉公舍人集)是否保持了原貌,还不好说。说(四库全书)中的内容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的记载,那也不一定。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不能只抱着(舍人集)不放。0 o3 @9 V5 }: g) F9 S& \4 \
   闻:反复读了几次,不知读懂了没有!我的理解你有这几层意思。一、清朝的文字狱,焚毁了大量的古籍。舍人集是否保持了原貌?二、说《四库全书》中的内容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的记载?三、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四、不能只抱着《舍人集》不放。下面我回答第一个问题,说心里话,我还真不知道他是否是原貌,是否也受到过伤害,我也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我可告诉你我使用的舍人集的版本,就是上面提到的《豫章丛书》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本,只知道它是高等学校课题研究项目。我的理解应该是经过专家学者全面细致研究后才拿得出来的项目,不然它不是毒害读者吗?如果我们要研究姚勉,目前也只能使用这个版本,因为找不到其它的版本了。二的一个问题,《四库全书》内容是不是真实历史的记载,这个谁也不好回答,也没听谁说一定过,因为我们不是亲历者,真不真实只有结合历史事实来判断,还有一些常识性知识去推断,当然古人和今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上面已经回答了,是在认真思考,从多方入手是个好主意。第四个问题,我只知道姚勉的资料很少,只有这本舍人集,而且是唯一,还是侄儿姚龙起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留下来的,不然这个本子都没有,所以非常珍贵,不抱着这本没法呀,你自己要去研究,只有这本唯一,你说还有其它办法吗?
# r; X. c3 a4 \8 h. S( p5 x   亲:闻闻上述合贴,不管观点是否全部正确,这种态度已表明他是个想和大家一起认证灵源世系的宗亲。因之,我想与他再在下列几个资料共同探讨。一《舍人集》。二《姚锡墓志铭》。三《南垣姚氏族谱》即彦国公谱系。四,方里的《灵源姚氏族谱》即尚忠公谱系。这四个资料中所涉及到的灵源始迁祖的相关资料是我们共同的切入点。注意,我这为什么提南垣族谱而不提南昌族谱呢,其实这两谱都是彦国公谱系,大体内容差不多,南昌姚与南垣姚同出自灵源“黄塘”(现南垣村境内一处古迹),南昌姚迁出后,族谱对祖上只记录到了黄塘或当时南垣更名前的华溪。而南垣族谱则记录了丰城到宜丰县治天宝,然后六世从天宝迁灵源坑,再迁灵源区域的黄塘的过程。线路上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更清楚和相符。

% {0 Q: Q  B' L5 S' r
   闻:确实想共同理性的去研究姚勉。你说的灵源始迁祖是共同的切入点。还是灵源始迁祖的相关资料是共同的切入点。这个我没明白?后面知道你的意思是彦国公谱系两支姚,南昌姚与南垣姚同出自灵源“黄塘”。南昌姚谱只记录到了黄塘和南垣以前的名字华溪。而南垣谱上不仅记了黄塘和华溪,还记有祖先来黄塘和华溪以前的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过程和地方名。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这可以说明南昌姚与南垣姚是一家、都是祖先彦国公的两支后裔。二的一个意思你想表达的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过程和地方名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相符甚至还比《姚锡墓志铭》详细一些。如果是这个意思,你能不能指出《姚锡墓志铭》在那个段落写有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的文字描述和有这种迁徙路线意思的文字内容。能不能指引阅读。
- o5 F' W- o. n. l! y/ _& a

+ c4 n5 y. J1 X/ {8 F% U- I* P9 h
- ]' z" f$ }" h! ]! A' R6 @
- ^# x8 }7 }4 F2 Q
" S9 T# C7 O0 g9 i( A" f& }6 D& t# D, C9 x/ S" G; T$ P& ~

/ C3 c( h9 i9 u% x) _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4-19 14:5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5-5-1 03:06 编辑
; i7 Y! z  f) K; `- o, o6 H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4-17 02:13/ T# Q" [( h& v4 G+ _% x4 `
(以上内容在网上发表后有宗亲提出了一些提问,我还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限学术探讨,有异议求同存异,不 ...

( N3 o9 v% o3 L
* M  ^$ N# K/ q& T4 e4 Z
亲:闻闻宗亲能不能说说《姚锡墓志铭》。
闻:《姚锡墓志铭》是江西省博物馆陈柏泉先生一九九一年四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中的第三编58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的一篇墓志铭。此书共收录了江西省从唐宋元明共220通出土墓志。陈柏泉先生把它汇编成册,以弥补史料之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持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工作的史学家徐苹芳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这样说“中国历代墓志,数量多,内容丰富,在史料学和铭刻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墓志属传记体。传记体的史学著作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司马迁《史记》创立纪传体史学,其后官私所修正史,皆遵《史记》体例,以帝纪编年史为纲,辅以记典章政绩的各类专志和人物列传,纵横交织,相当完善。传记体的史学著作与编年、专志体的史学著作,构成了中国史学体裁的三大系统。”“而在学术上有影响的关于历代墓志的著作,前有罗振玉、唐风楼所集各地冢墓遗文,后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一卷。特别是赵先生的著作,可以说是集汉魏南北朝至隋墓志之大成,收录新旧拓本609通。”“陈柏泉同志从事江西考古工作多年,特别注意江西出土历代墓志的收集和研究,已陆续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物》和《文献》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过一小部分,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今将结集单行,全书收录江西出土墓志220通,从时代上看,则以宋元明三代为主。魏晋隋唐以来,士家大族重门阀谱系,墓志之作,骈体对偶,词藻华丽,往往囿于典故而隐诲事实。宋元以后,文风丕变,墓志以叙述死者事迹为主,史料价值增加。如本编所收的刘涣墓志、熊本墓志、辛次膺墓志、周必大墓志、文天祥墓志、张宗演圹记、况钟墓志,以及明宁献王朱权、淮靖王朱瞻娑送踔斓家族墓志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名文献。我与陈柏泉同志相识已三十五年,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严肃认真的学风,孜孜不倦的精神,令我十分钦佩。在他编著的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这本书不仅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向历史考古学界提供的一分珍贵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的出版便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对学术界有益的事情。但是,学术著作的出版是相当困难的,学者个人无力支付出版费用。幸亏江西教育出版社慨然承担了出版任务,才使这本有学术价值的书得以问世。据我所知,目前北京、河南、陕西都有出土墓志汇编的编纂工作,如果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都能编辑出版本地区的出土墓志汇编,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陈柏泉同志和江西教育出版社率先编辑出版本省出土墓志选编,为学术界作了一件大好事,我特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徐苹芳 一九九零年五月于北京” 。这里我照录徐苹芳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以及徐先生对史学常识的知识普及和对陈柏泉先生学术生涯的评价,我们知道了墓志在史学研究的位置和作用,同时知道了陈柏泉先生是怎样一位学者,下面我介绍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的内容。
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是姚锡长子姚守在姚锡故去后淳熙十二年十月向与其父锡同朝为官的谢谔求写的一篇墓志铭。又名《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铭一开始介绍谔与姚锡的关系以及自己少时对锡神童传说和锡祖父振的了解以及托付写铭的情况。接着介绍姚氏舜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锡属吴兴。这一段原文是“姚氏舜之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予善吴兴也。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曾祖礼;祖振,洪州进贤县丞;父旦,黄州教授。进贤即子玉,以儒起家,生徒受业数百人,号曰江西姚子玉教授;以八行举。擢上第。予善生于黄州,三岁而孤,母邹,诲之学。七岁能诗,语出惊人,十一能文。予善贯穿经史,尤长于左氏,为文精深典丽,屡荐于郡、于漕台。遇兵乱,奉母夫人东西,就养益勤。母终,哀毁憔悴,无仕进意。年四十,以恩释褐,授迪功郎吉水簿。”。
如果把这一段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姚氏是虞舜的后人,古时候有两族,一族吴兴,一族秦陇,予善是属吴兴这一族。予善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新昌,或许说是姚思廉分封为丰城县公,这个原因迁徙到新昌这儿的。五季乱的时候,有一位做官仓监的人,开始居住在灵源。予善的曾祖叫姚礼;祖叫姚振,在洪州进贤县当过县丞;父亲叫姚旦,在黄州当教授。进贤县丞姚振也叫姚子玉,以儒学起家,有生徒数百人在他那里受业,号称江西姚子玉教授;他以八行中的举人。提拔上第【注:古提拔官员有(高上中下)第之分,属某第就可当某一类官】。予善出生于黄州,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姓邹,教诲他要好好读书学习。他七岁就能写诗,说话也语出惊人,十一岁就能作文。予善贯穿经史而读书,尤其长于对左氏(注:即左丘明)《左传》的理解,他写的文章精深典丽,屡次推荐到郡、漕、台。遇到兵乱,侍奉母亲老夫人物质,赡养母亲也很勤勉。母亲死后,他很悲哀身心都很憔悴,对当官一点没有兴趣。年四十岁了,受皇恩才脱去民服换上官服,被授予迪功郎(注:相当于现在副县级)吉水县主簿这个官职。”。
墓志接下来,谢谔就介绍姚锡在迪功郎吉水县主簿和武当军节度推官的事迹以及光化军判官任上靳显事和马全事的过程,接着写改任汀州判官,转承直郎(正六品)对犯人遇瘴疠的态度和平反二十余案、卒历六县的事迹。然后说他做了个骑兵百万迎冥官的梦,家里人和好友黄长卿也做了个奇异的怪梦,回到家里就得了病,翼日,死在官舍,享年六十五岁,实际死期为淳熙十一年九月七日。接着谢谔全面对姚锡一生进行了评价,对乡里赈济抚恤,嫁孤女、葬没钱下葬的人等善事的事迹和对父母慈孝,刻木父母像,每天祭祀父母,对长子姚守说“吾它日必归骨先人墓侧,死者有知,当得侍奉也”。接着就写“有诗文一集,藏于家。子男三人:长曰守,举于礼部;次寀,业进士;次未名。女二人:长适高安胡义问;次适同邑从事郎、新丰州军事推官陈世长。孙男女五人: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其孤守,将以今年十月己未,奉予善与予善夫人金氏之丧,合葬于灵源先茔之傍。金氏亦有妇德,先予善七年卒。”接着就是铭文。
这就是《姚锡墓志铭》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情况。此墓志铭1986年出土于宜丰县。1通,志高98,宽68厘米。楷书。31行,满行49 字。志尾署“高安况抱元刊”。志石藏宜丰县博物馆。我在介绍此铭时有些原文照录的部分如他的家世,主要是为了大家研究姚勉谱系时有帮助,如果你对此载录不满意,可以找原文看一看,以原文为准。
亲:你能否对《姚锡墓志铭》所涉及人物、地名、官职进行系统梳理并说明。
闻:《姚锡墓志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作者谢谔、好友吕棐、黄长卿。祖先姚思廉、官仓监祖先、姚礼、姚振(姚子玉)、姚旦、母亲邹氏。姚锡自己、夫人金氏。儿女姚守、姚寀、未名三儿、长女、次女、女婿胡义问、陈世长。孙男女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和事迹涉及人物靳显、马全。共25人。
涉及的地名官职:谢吉州任录仕参军和临江军任职。高安县人吕棐宰朝奉郎。姚思廉丰城县公。官仓监祖先新昌县灵源。姚振洪州进贤县县丞。姚旦黄州教授。姚锡出生地黄州、吉水县主簿、安福县、武当军节度推官、光化军判官、汀州判官、死官舍。
如果我们以姚锡和祖先迁徙地梳理大致为:吴兴-姚思廉丰城县公【祖迁地】-官仓监祖先新昌灵源【祖迁地】-姚振洪州进贤县(镇)县丞【工作地】-姚旦黄州教授【工作地】(姚锡【出生地】黄州)-姚锡吉水县主簿【工作地】-姚锡安福县【工作地】-姚锡武当军节度推官【工作地】-姚锡光化军判官【工作地】-姚锡汀州判官【工作地】-姚锡死官舍【工作地】-姚锡葬新昌县灵源祖茔侧【祖居地】。
按照姚锡及以前祖先多属宋朝以前时期人,我们以宋地理地名为准,查北宋王存著《元丰九域志》,以上归属大致为吴兴-姚思廉西路洪州丰城县-官仓监祖先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姚振西路洪州进贤县-姚旦淮南西路黄州(姚锡出生地黄州)-姚锡西路吉州吉水县-姚锡西路吉州安福县-姚锡西路吉州武当军-姚锡西路吉州光化军-姚锡福建路汀州-姚锡死福建路汀州判官官舍-姚锡葬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祖茔侧。
《元丰九域志》说明:西路州6、军4、县47。洪州县6(南昌、新建、丰城、奉新、分宁、武宁)镇4(土坊、新义、闰安、进贤)进贤不属县。筠州县3(高安、上高、新昌)。吉州县8(庐陵、吉水、安福、太和、龙泉、永新、永丰、万安)。
【祖迁地】除姚思廉西路洪州丰城县和官仓监祖先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姚振西路洪州进贤县、姚旦淮南西路黄州彦国公谱系,云公谱系都相同外,还能找出《姚锡墓志铭》姚锡【出生地】【工作地】与谁家谱迁徙地相同,而且《姚锡墓志铭》所有的地名都是以县为单位,除灵源外没有一个小地名,洪州进贤县也是查《元丰九域志》时才知道它是南昌县的一个镇,而不是洪州的一个县级单位。这就是《姚锡墓志铭》的地理情况。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4-25 10:3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5-4-26 16:16 编辑 : K! M6 E1 R& F' Q! d; t/ H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4-23 22:55: a" k; C( N* b! j, j# n2 Y- _
二、《雪坡舍人集》卷二十三,二百三十九页《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 这是姚勉给蔡寺丞的一封信,启即书信 ...
  r" |3 [3 w7 m' |  e
6 p" y! l4 Y+ ]0 |! R9 U& P
原本今天讨论《雪坡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涉及家族叙述资料如何与彦国公谱与云公谱对照的问题。网上有宗亲就“蓋”字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的“蓋”字出现理解上的差异。这个问题是文言文中常识,既然有宗亲提出来,我们先把上面的问题放一放,先讨论“蓋”字问题。
0 i% m: J# f" N) Y4 h宗亲是这样提问的,我照录原文【“就闻闻提出的新问题,我作如下回答:一、有一个是可以认定的。《舍人集》中所说的“弘文馆学士”,“丰城公”等指的都是姚思廉,这是从文章的前后呼应和作品内容可以看出的,不用否疑。且灵源姚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认为姚思廉“可能”是灵源的远祖,方里谱标注远祖姚思廉,其《存疑》中的秘书公指的也是姚思廉,而不是姚崇的孙子,因为这是一个对应。二。有一个是不能肯定的。姚思谦可能是灵源的远祖,但不能肯定,且不能肯定的因素大于肯定因素。其一,《舍人集》多处提到作者是姚思廉的后人,但是在真正介绍自己所在的灵源支支源时,却“装起了糊涂”,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有记,“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盍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盍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这种文章比《集》中的其它文章更慎重,讲史实更正规,所以作者用“盍”--“可能”来说出这事,而不敢用肯定词,因为没底。尤如我们平时称兄弟不打紧,而填履历表时却不能乱填。其二《姚锡墓志铭》中明确记叙“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有的人会说,墓志铭不可能记全面,对,可是它已经谈都谈到了姚思廉,为什么还要说一个“或”?这就有点象,明明扶着父亲一起走来了,别人问“你父亲会来吗”?你却回答“有可能会来”。这说明不敢认。原因是当时的传说和资料还不能让当时的灵源家族认可姚思廉为他们的直系祖上,要知道,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拉名人,而灵源姚在正规的呈述中却没有去拉,一方面说明灵源姚氏尊重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证据不足。三、有一个是可以去猜想的。老谱系即南垣、南昌谱系记录了姚彦国公为迁到丰城的第一世,这个人的真实名字不管对不对,起码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事由是一致的。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迁到了丰城,且成为后来灵源姚的远祖,这个人与姚思廉有什么关系?有待研究。”】
9 O% B% O6 m( p' w- |" ^. c2 D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对于他三问题的自我回答我们先不讨论或留在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他所引用的文字原样【《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有记,“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盍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盍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这种文章比《集》中的其它文章更慎重,讲史实更正规,所以作者用“盍”--“可能”来说出这事,而不敢用肯定词,因为没底。】$ r6 g9 J; h" ?. e& W
首先我指出他引用的《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那个“盍”字录入错误。在《豫章从书 集部五》《雪坡舍人集》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是草字的“蓋”,而不是无草头的“盍”。这两字看去相似相近,可在文言文中理解差异甚远。如果不相信大家可找此书去查查,看是不是我所说的情况。9 D9 ~3 f$ Y. r2 W3 }2 `
其次我们说说这两个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典》的情况。
6 s+ u5 B/ }: t: D' W1 I$ l, x$ t2 I一、读音:“盍”读HE/合。;“蓋“读GAI/盖。! x6 ?, i% |, c# X
二、字义的解释:
! R! {% p+ l+ P- a( I《古汉语常用字典》对“蓋”的释义和例句。1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例《左传》”被苫蓋、蒙荆棘”;2车盖。例《史记晏婴传》“拥大蓋,策驷马”3器物的盖子。4遮盖,掩盖。5副词。大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蓋寡”;6连词连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史记 屈原传》“屈平之作《离骚》,蓋自怨生也。”7句首语气词。《史记 文帝本纪》“蓋天下万物之萌生,匪有不死也”。8通盍,何不。《诗经》“蓋云归哉”。
0 u+ F6 O' ^( H2 O. c/ H5 J; y( k《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盍”的释义和例句。何不。《史记楚世家》“为楚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又何管子戒篇“盍不出从乎”(为什么不跟从去呢?表反问)。
" a5 q( ]7 ]7 V0 e以上是《古汉语常用字典》对“蓋”和“盍”的释义和例句。我们马上就清楚“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中的“蓋”字,表句首语气词或连词。因为这两个例句不管是句形或句式最相近或最相似的是6连词连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史记 屈原传》“屈平之作《离骚》,蓋自怨生也。”或7句首语气词。《史记 文帝本纪》“蓋天下万物之萌生,匪有不死也”。我们再看看8通盍,“何不”和“盍”的例句。《诗经》“蓋云归哉”是“蓋--哉”的句式,这个“哉”字就有反诘反问的含义即也许,何不,又何的意思。“盍”的释义和例句管子戒篇》“盍不出从乎”意思是:为什么不跟从去呢?表反问。也是“蓋---乎”的句式,这个“乎”字与“哉”一样有“何不”“又何”的反问。而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原文录成了”盍“字,字错意错。更不是将“蓋”字解释成“可能”。而应该是“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的“蓋”是连上一句的“出自潍州”是后一句“中散大夫恕之后”的原因,即家和邑在郛这个地方的人,出自潍州这里,蓋(是)中散大夫姚恕的后人。后面“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也是与前一样的句式,即家住灵源这个地方的人,出自丰城这里,蓋(是)弘文馆学士姚思廉的后人。“蓋”在这里是连词“是”来连接上一句的,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和原因解释。或者就是不表意思的句首语气词,然而一样是对前句的补充。
5 Y5 `/ d4 n% `# \) E如果大家还没明白,我再告诉大家三点,一是网上作为语文老师的姚维侃老师在读《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后对蓋也认为是连词或句首语气词,他的依据或许就来自多年的教学生涯或对《古代汉语》实词虚词的学习理解;二是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鄢文龙教授在《姚勉评传》中直接将蓋改为盖。如“据其《姚勉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云:‘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盖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盖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族虽异,然得姓自有虞氏则一。凡询新昌姚氏者,咸以为一族。而二氏子孙亦知柯分同根,派别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孙而溯鼻祖,不可以异视,相与讲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可见,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这一点是鄢文龙教授直接引用《姚勉集》出版社物,还是鄢文龙教授自己将蓋改为了盖,我没有读过《姚勉集》这个版本,只读了《姚勉评传》的文字是这样的情况,蓋改作了盖。大家都可去查一查。如果是出版物,后面有勘校说明。如果是鄢文龙教授自改,说明鄢文龙教授也是理解为盖的意思,这里我就不讲盖在《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因为在古汉语中盖就是蓋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三是我过去服务的某大学历史教授读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回答也是肯定的是盖,语气词。其实对这个字的理解,在这里才有争议,主要是这个字对姚姓很重要,而作为学术研究它要的就是真实,不带有任何其他因素。不然,在学术圈发表后也会让其他学者质疑或者让其他学者觉得此学者是不是有其名无其实。
" B2 b9 j% W9 P5 ]& |所以,我告诉大家《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原文一是抄录失误。是蓋,不是盍;二是两字读音一个读盖音,一个读合音;三是此文中的盖是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不是大家理解的“可能”或盍字的释义“何不”讲。四是蓋是盖的不同写法,其实为同一个字,写成蓋也是盖,写成盖也是蓋。释义都一样同义。
0 Q) H1 T$ Z; p- U3 [我们再讲讲,姚勉舍人集里出现了很多带蓋字的句子,比如《雪坡舍人集》三百一十九页《再建曹侯生祠记》就有“公抚之宜黄人,名锡,字晋伯,号敬思,蓋西山真先生之门人也”这里的蓋如果不作为连词或语气词就讲不通,他连接敬思就是西山真先生之门人或语气提醒一下就是门人,如果当“何不”理解,就是对这西山真先生之门人的怀疑,他本来就是门人有什么怀疑的,只有连词或语气词才合实际意义。在三百一十页《答新昌应判县》“虽不识于目。而已识于心,执事蓋孝而忠,仁而勇者也。”这里的蓋就是连词讲了,对前句执事与后句孝连。即而且的意思,如果是反问就不通。还有在三百零二页《答发运洪右司》“化弦即改,盍似端平,而犹烦使传何耶?”这里就有何不的意思。还有二百七十六页《转官乞回授祖申省状》“其求蓋亦异求,所望而非所望”这里的蓋,也是一个连词。求连异求,所望连非所望。所以蓋字的运用是有讲究的。
( _+ a3 T- v3 W2 S% L
0 k8 z! ?- R% N- I$ y

( r* g4 ~: E: x) e
* f/ B4 ?, M/ |& }* v/ q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4-30 02:08:57 | 只看该作者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4-28 18:40
- H( v  {0 J5 m9 \, c亲:《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直呼思廉 ...
3 V/ r* x( R, q
我们再收索一下姚勉在《舍人集》中还有什么地方有家族用语。
# z5 O. [* F) y; \在卷四百三十六页《对厅乐语丙辰春再娶》“东位新恩待除郎中,奕世状元之系,西江夫子之孙。”;
2 _' g9 F# p6 J7 R卷四百三十八页《郡守宴状元乐语》“儿童走卒,皆知雪坡之名。”;
; Z- u* e! G# ~* f' d卷四百三十七页《女筵乐语》“派松垣先生之族系,九熟家传;媲竹楼夫子之孙枝,咸推閫范。”;# U' d5 a; t2 z; `, k5 r* e$ a
卷四百一十九页《赋梅楼上梁文》“雪坡主人鸥鹭旧游,麋鹿真性。初赐集英第,也曾看杭川,十里之花,不上光范书,未忍抛锦江一丝之竹。惟童子之钓所,有先人之敝庐。”;2 E  N4 e$ g& y: w7 q
卷四百一十八页《天香阁上梁文》“永兹家世之传,斯我子孙之继。睠惟吾祖,肇建此堂。”! M& A7 q& H; U5 }2 m6 {" P
卷四百零六页《月砚铭》“天之有月孕玉石,为雪坡文之璧。”;& h' K" e1 U9 X" L: H) o" \& x
卷三百七十三页《陈氏同宗义约序》“陈,舜后也。姚亦舜后也,敢援何毛朝同盟为族姓之义以附盟于宗。可否?”;( e: q: N# R" q" Z. ]* \
卷三百七十三页《古洪三州义约序》“豫章之属邑曰南昌、曰新建、曰丰城。”;' s# d0 v; R$ u. f# S8 @
卷三百五十六页《赞府兄诗稿序》“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迩年有雪蓬姚希声,亦精悍于吟。余尝欲集此二家诗,作唐宋二家集。有其志而未之暇也。今余兄万安丞又出诗一编,示是集殆可三矣。丞兄需万安商羊里閈,对其庐,一岭岿然,兄结茅筑亭其上,环而竹之。疏其间以径,日携酒壶,载笔牀,逍遥于亭,傲睨于竹。程一诗以为课,俗尘世一不挂耳。清如此,诗能无清乎?三唐宋姚氏之诗,人谁曰不可?宝祐丙辰三月上巳日,弟某书集首”;( H6 X  k, Z# F; {, p6 p; W3 j9 G
卷三百三十七页《灵源天境记》“维新昌灵源,乃先君子世居之乡”“询之族,族人景周曰”“未至灵源二里许,实为先夫人之墓”“予家去此虽远,然先世庐于是,先夫人又墓于是,终欲筑室于场以居。继自今,誓当佐景周以营此。”;; G. f- o2 H1 q* S' x
卷三百三十五页《竹溪记》“余,旧丰城人也。”;
9 m5 b; n0 J  e4 T卷三百零七页《与太守陈监簿》“某瑞之新昌人也,今家于郛。”;* R, O# |! J6 ], O
卷二百八十二页《与蔡中岳书丙辰八月》”某家贫无田可析,游念族序皆出同祖,不忍异爨,藜羹蔬粥,相与同之。食指凡四百,皆仰给于某。一日舍而出仕,复无以为瞻,可胜嗷嗷!某有庶弟未婚,有伯父位从妹未嫁,留之以居不可,挈之而行不可,必及时为毕婚嫁,而又非霋贫者旦夕之所可为。其为可者三。某有妇翁,识某于贱贫,妻之以子,意殊可感。去年不幸即世,临终付某以身后之事。方以今冬为之举殡,若汲汲宦驰,委而弗顾,即是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 f/ p) U/ ?! p8 x# v7 o卷二百八十一页《上大参徐意壹书》“某生长瑞阳,维邑之高安”;
$ M1 g3 N, v5 L- p" X1 `卷二百八十页《上丞相谢渎山书》“某生长瑞阳,瑞之贡额素狭”;" J8 K, k+ o8 Y; N
卷二百七十八页《转官乞回申省状》“伏念某家习铅椠,代有簪缨。虽未至于显官,亦相承于仕籍。独维大父穷老书窗,谩叨四举之恩,莫遂一阶之愿。留其简册。遗之子孙,忝属异科,滥跻中秘。”“以至糟糠之妻,亦沾陇墓之泽。追想如存之先志,亦必念亲;愿回滥转之一资,用而尊祖。庶幽明之两得,合前后以相辉。其求蓋亦异求。所望尔非敢望。官卑职小,固未当二代之封。”;
# d& u* m9 U2 i# i2 L: c3 W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市朝懒到,自甘山人姚合之穷“;: Z9 `( b( r  G7 q8 k  _, M% s
卷四十八四百六十二页《祭族子霆伯》"秦源先垄,明日遂藏。幽明永隔。来尽此殇。”;9 X) y; s4 H+ @3 b3 N% E- V
以上十八条,为《雪坡舍人集》涉及家族的史料。我们再加入卷补遗四百八十六页《奕世状元坊记》和卷四十九,四百六十六页《菊坪朝奉致政壙志》。再读读看两文有否矛盾之处。# x( z, C  t7 s1 G! k2 l1 K
(一)卷补遗四百八十六页《奕世状元坊记》。
/ a4 ^4 R0 F& T【原文】勉闻诸长老,六世祖小三评事时有卜地者,指今之灵源先茔,谓评事公兄弟曰:“是当有魁天下者”兄弟相谑,死者先葬也。乃祝宗祈死,未几,评事公殁。葬于是。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振,其子也;释褐八行状元黄州府君旦,其孙也。亦再验矣。癸丑,勉又以六世孙叨赐状元及第。是何卜地者之神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卜地者之神未足尚,其言之验不验未可知。遽(匆忙,仓促)先以死遂其葬,宁亡身以裕其后,为子孙者讵(副词,难道,哪里,表反问)可忘之哉(语气助词)!郡太守邑大夫嘉吾族之六世而三其验,为门闾以表宅里。勉不足道也,继自今吾宅长少,睹檐(音言)宇之翚(音辉雏鸟)如而思翱翔,瞻栋楹之屹如而思直立,鹏骞风而龙跃云,以世世此科第。使卜地之言,其验愈广,庶无负吾祖宗忘身以遗子孙之意,勖(音许勉励)哉!时郡守蔡謨,邑宰赵时稼,既立坊于官道,去治之六十里,复表其里。勉因为记以示后。
0 w1 U6 c, Q4 [【译文】姚勉(听)闻诸(多)长老,六世祖小三评事(当)时有卜地者(的人),指(着)今(天)之灵源先茔,谓评事公兄弟曰(说):“是(这儿)当有魁天下者(的人)”兄弟相(互)(戏)谑,死者先葬也。乃(就)祝(愿)祈(祷)(祖)宗(让)自己(早)死,未(没)几(天),评事公殁(死)。葬于是(这里)。特奏状元进贤府君(姚)振,其(他的)(儿)子也;释褐八行状元黄州府君(姚)旦,其(他的)孙子也。亦再(应)验矣。癸丑,(姚)勉又以六世孙叨赐状元及第。是(这里)(为)何卜地者(的人)之神歟(吗)(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卜地者(的人)之神未(没有)足(够)尚(还),其(他)言(话)之验不验未(没)(人)可知(道)。遽(匆忙,仓促)先以死遂(心愿)其葬,宁(肯)亡身以裕(荫)其后(人),为(了)子孙者讵(副词,难道,哪里,表反问)可忘(记)之(自己)哉(语气助词)!郡太守邑大夫嘉(奖)吾(我)族之六世而三(世)其验,为门闾以表(彰)宅里。(姚)勉(自己)不足(说)道也,继自今(日)吾(我)宅(家)长(老的)少(小的),(目)睹(房)檐(音言)(屋)宇之翚(音辉,雏鸟)如而(都)思(想)翱翔,瞻(看见)(楼)栋(门)楹之屹(立)如而(都)思(想)直立,(大)鹏骞(飞起)(随)风而(巨)龙(腾)跃(随)云,以世世此(都高中)科第。使卜地之言,其(他)(应)验愈广,庶无(辜)负吾(我)祖宗忘身以遗子孙之(好)意,勖(音许勉励)哉(啊)!时郡守蔡謨,邑宰赵时稼,既立(牌)坊于官道,去治之六十里,复表(彰)其(故)里。(姚)勉因为记(录)以(诏)示后(人)。" u" {8 n* ]9 H6 n6 ^
【分析】此《记》讲了姚勉六世祖小三评事为卜地舍身遗子孙的故事,而且应验了卜地者的话,六世三代人中了状元。地方官员还进行表彰,建了状元牌坊。以激励后人。此记与其他史料核对可得出姚勉三世谱系,也可用此记对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姚勉谱系研究的重要史料。《舍人集》姚勉三世谱系为:小三评事---振---旦。# m! o: l+ e! N
(二)卷四十九四百六十六页《菊坪朝奉致政壙志》。
6 j. E% A( ~8 ^# D% w【原文】鸣呼!此先君子菊坪先生之墓也。姓姚氏,讳某,字行简,瑞州新昌人,寓高安。高大父曰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曾大父曰释褐状元黄州府君。大父曰汀州府君。考曰学正存斋先生。妣曰周夫人。生母曰杨太君。辛亥五月十有八日生,宝祐癸丑十有一月十有五日没。明年二月十有七日。葬于隆兴府新建县西山之云峰。男二人,介先卒。女四人。将窆(音编。下葬),勉泣血志曰:先君子生时。鬻(音于。卖)田而教子,损己以益人。为善孳孳,老而益笃。勉既窃(谦谓)第,书来曰:“尔毋贪好爵,当损秩增贡,以利无穷。”十月,勉至自京师。仅一月,而先君子没矣。欲养不俟(音四,等待),哀哀苍天。百日卜葬西山之颠。鸣呼陵谷,后或变迁。仁人我哀,尚封斯阡。1 s8 H$ C# E" k# i: I4 ?* e
【分析】此《壙志》是姚勉亲自为其父写的,可从此《志》得到姚勉从姚振至姚勉的谱系,如果与《舍人集》其他资料对照,还可得到《舍人集》版本的其他成果。《舍人集》姚勉五世谱系为:振---旦---锡---存斋---行简---介、勉。
- F( |% A+ n  }( r& _" a* ?- \" H从前面《与姚波和其他宗亲就姚勉谱系的学术交流(一)至(六)》提供的史料和以上查到的涉及家族资料中包括诗词和其他文体的文章等史料,姚勉至始至终在《舍人集》中涉及家族叙述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其祖系清晰,祖地叙述一致,姚崇、姚合不为其祖先例证确切。与《姚锡墓志铭》比对一致。可得出《雪坡舍人集》版本的以下成果。4 a' m  x# E: S0 |1 Y, j: x- Z1 z& q, C
一、《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世系:, U, p, L4 x* {: V% }* d
舜.......吴兴姚祖.......姚思廉.......官仓监者.......姚礼---姚振---姚旦---姚锡---姚守---姚菊坪---姚介、姚勉、不知名弟弟(注:.......表示非父子关系;---表示父子关系)
3 P9 f, n( B, {! P二、《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迁徙地:
; n3 v9 ]5 j0 |+ o+ {- l3 S, a$ A蒲坂------吴兴-----江西丰城县------江西新昌县灵源。/ D3 E; x! j% A
三、《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迁徙时间:
' ?, q& \3 p. R5 g远古------汉-------唐-------五代南唐。1 o  V/ ?; W1 K! Y% E
下节我们继续研究与姚勉谱系密切关联的彦国公谱系和云公谱系的资料。; f$ a0 t" Y8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4-28 07:15:29 | 只看该作者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4-25 10:36
# ?8 ?  L4 J$ w) u- g原本今天讨论《雪坡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涉及家族叙述资料如何与彦国公谱与云公谱对照的问题。网上有 ...
% e7 M8 @6 F. _3 s4 A' s9 V5 w
亲:闻闻宗亲你干脆将《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地方说完,好不好!4 F9 J6 u% d9 ]# Q
闻:本来只想说点《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的典型例文,判断是否史学家姚思廉的问题,就进行对家谱与《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有何关联的探讨。既然宗亲还想了解《舍人集》姚思廉相关的典型文章,我们继续把谱的对接研究延后,先说你问的问题。我们知道上一问题对“蓋”字的理解出现分歧,我进行了例句讲解,也许有些宗亲是理解了“蓋”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有的宗亲也许依然不赞同我的解答,其实没关系,我们可以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或那两句话问问中学语文老师就可弄明白。下面我依然按照我多年研究姚勉是姚思廉后裔的观点,来列举《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文章。3 i& M# U: i, g6 e( `$ c
首先还是说说《雪坡舍人集》卷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j( ?/ C. h% `, w( @! J' h
【原文】“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族虽异,然得姓自有虞氏则一。凡询新昌姚氏者,咸以为一族。而二氏子孙亦知柯分同根,派别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孙而遡鼻祖,不可以异视,相与讲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非若周秦之刘、宋卫之孔,为蜡为尚之石,为宋为燕之乐,其始既异,其终卒不可合者也。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先潍州北海人,中散在国初仕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君之高伯祖也。初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以忠殁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之高祖也。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再转而丞新昌,因家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自此始。大父某,父某,皆韬英含章,不愿仕进。君生而颖悟,弱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端之孙。“' m. V8 [2 \2 d$ ]: k/ G; H% d) H) n
【译文】“姚之宗族为瑞州之新昌著姓者有二支,家邑在郛这个地方的人,出自潍州,蓋(是)中散大夫姚恕之后;家住灵源这个地方的人,出自丰城,蓋(是)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支族虽有差异,然而得姓都出自有虞氏则是一样。凡是询问新昌姓姚氏的人,咸(都)以为是一族。而二氏子孙亦(也)知道柯分别同根,字派分别共一个祖源。等待百世而(往)上追溯,由耳孙而(追)遡到鼻祖,不可以(没有)诧异(不同)的眼光视(看待),相(互)(都)讲与同姓之友好甚至亲密,真(像)若(如果)出自一族者(的人),若(如果)非(不是)周和秦之刘姓、宋和卫之孔姓,为蜡和尚之石姓,为宋和燕之乐姓,其始祖既然差异(不同),其终卒也不是一个宗族相合的人。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最先是潍州北海人,中散大夫姚恕在国(宋)初期官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是君(运属公)之高伯祖。初(最先)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来)以忠殁(死)于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运属公)之高祖。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官),再转而任新昌(县)丞,这个原因家住在(新昌)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是)自此(开)始。大父某,父某,皆(全)韬英含章,不愿仕(途)进(取)。君生而颖悟,弱(小)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龚端之孙女。”这是第一自然段的翻译。9 l. _3 G& Q! x- @# Y  l
第二自然段从运属襁褓就失去生母,十二岁失去父亲,由继母抚养长大,对继母很孝道。自己也很刻苦学习,此段都叙述运属的一生事迹。第三自然段写运属的妻子和子女情况和托姚勉写此铭的情况。这就是此铭写作结构和内容。1 k6 M- o- ]; _+ @& o
【分析】此铭是姚勉《雪坡舍人集》中叙述新昌两支姚渊源最详尽的史料,对我们研究姚勉谱系和新昌两支姚氏族史异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很珍贵很难得,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此史料与《雪坡舍人集》和姚勉家族其他资料对比研究,正确分辨,对相互矛盾的地方,多方比对,再做取舍,得出一个真实的姚勉谱系成果。这才是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的目的。3 ^8 ]4 M9 I) Q, n5 x
其次《雪坡舍人集》卷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2 ^2 J7 F  i$ H* M* R) h! Q; M, A& p
可能大家见了这段文字感觉有点熟悉,对的。我们在前面举例分析过一段文字,即《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中姚勉说过与上相似的一段话,只不过这里是姚勉给新昌赵判县的信。这封信是在什么环境中说的呢,我们先看《雪坡舍人集》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原文。5 k9 _4 q8 Z+ u% J
【原文】芝亭布政,文星依临照之光;桂籍浮香,化雨沐沾濡之赐。倘匪作成之有地,谁其吹送之上天。认叶寻根,饮泉知脉。穷以宜丰之邑,实为多士之林。锦水发源,春动麦池之浪,桂峰拔秀,霄峥文笔之尖。英气攸锺,异人间出。至近时之西府,尝首选于南宫。有若寒宗,尤为著姓。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如王大父生三期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名,官虽初至于泛莲,文则愈昌而未艾。在我书橱之祖,方徙附庸;然而天府之名,尚仍故邑。惜以世传之再,各地安著之拘。两歧之派既分,一线之脉几断。北宗禅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南阮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之老隐,仅于槐市以先鸣。
1 m* G3 t1 g" M+ `- V【译文】芝亭是布政司的一座普通亭子,文曲星的光辉依然临照着它;高中科举的名籍还漂浮着香味,春风化雨沐浴恩泽普及着老天的恩赐。倘若不是成功有这样的地方,谁会将它从天上吹送来。认树叶寻找树的根,饮泉水知道水的来源。宜丰这座城邑虽然贫穷,实际是一个很出人才之林。锦江的水发源之地,春风吹动着麦田像池子里的浪花,桂峰挺拔秀丽,峥嵘的峰霄像文笔的锋尖。英气攸锺情这里,时不时会出现几个有本事的人。直至到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西府(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南宫(古姓氏)一族是第一家。虽然宗族贫寒,但是是著名的大姓。粤(发语词,又如)(来)自瀛洲的学士(指姚思廉),肇开剑水(古水名)受到国家的封赐。由儿子到孙子,把家都安在了这个城邑。南唐仓监(官名,实指灵源始迁祖)正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指姚子玉,即姚振)以七举(夏季)而伦魁(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 抡 ”),益(渐渐)有声(声誉,声望)于乡郡,(成)为弟子以千数计(算),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问竹楼书院(姚子玉办的学校)之基(础),犹在梓里故山(故里)之侧(旁边)。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见前例翻译)高(祖)传而曾(祖),儒(业)(有)益以世(间)。如王大父(曾祖父)生三期(指三岁)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失怙:指死了父亲),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考功)名,官虽初至于泛(透出)莲(花品质),文则愈昌而未艾(未尽)。在我书橱之祖(喻指学问淹博的人),方徙附庸(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然而天府(原指四川,这里指故里)之名(字),尚仍故邑(故乡)。(爱)惜以世传之再(传),各地安著之拘(礼)。两歧(岔道)之派既分(开),一线之(血)脉几断(开)。北宗禅(宗分)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代指科举乡试中式);南阮(指“竹林七贤”的阮籍与侄子阮咸住路南)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古指父亲)之老(父)隐,仅于槐市(汉长安读书人聚会的地方。借指学宫,学舍)以先鸣。) K7 [/ y* Y+ s! o2 n2 v+ h
以上是此文第一自然段的译文。后两自然段,姚勉又拿苏东坡、韩愈、伊洛、陆机的事例,说明科举,读书,人才的问题。目的就是让新昌赵判县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W. K7 L4 ~& o1 ?/ z8 o4 y
【分析】从第一自然段译文看,我们知道姚勉在说自己祖先时比对判府蔡寺丞说得更详细,不仅从思廉,仓监(注意是南唐),接着是姚振办学竹楼书院(注意是竹楼)至今日仅百余年(时间可以推算世系)。接着又说曾祖父三岁失怙,十四岁荐名,最后告诉赵“方徙附庸”接着把家乡比着“天府四川”,要爱惜家族和读书世家的名声,相信“槐市以先鸣”。特别是姚勉对家族的描述更仔细,如果与其他资料参照更会取得更多的成果。下面我们再举例。
/ [! K3 j5 a3 o. e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4:07:26 | 只看该作者
闻闻宗亲更多观点链接:
4 r6 B8 h- v5 k5 i
0 W; G  p' m4 M! }2 l- {酉阳甘溪镇《姚氏家谱》姚氏新修族谱序
3 \/ A4 f) o4 w  ]) K. D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77347&fromuid=1
) F" Q+ G. Y- r- a2 v* A: _(出处: 中华姚网)% G8 J) r" A) l+ C
% G, X+ Y, }  w; ?7 A& A  P

' C$ F, C% d+ U; V/ k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5-4-14 15:29:45 | 只看该作者
客观地说,其实《集》,有的是能做史料,有的不能,《集》里面的文章也可以是传记,也可是诗歌、策论等,是不是一定是史料或不是史料,这与《集》不《集》是没关系的,就是能做史料的东西也要看它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史料的研判关键是占有丰富的资料,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理性地,辨证地地得出结论。上面用《鲁迅全集》打比方,是我打的,公正地说,全集中有的文章就反映了鲁迅从学医到从文的过程,也可以考证出他在租界的生活时间,杂文中点名对骂的那些文人也确实存在,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这是可以用来作史料参考的。但你要在鲁家找那个祥林嫂,肯定找不到。各位宗亲都出于好的目的一起讨论,可能由于各人的资料占有量或分析的方式方法不同,或有时内心有所顾忌,所以会有不同的争论,但千万别用急将。有时我也想着发笑,其实脾气不好的,姚网上差不多都是灵源姚后裔,不会这也是老祖宗的血脉特征?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5-4-14 15:34:23 | 只看该作者
《舍人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姚勉文集》或《姚勉全集》这是我的认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5-4-14 15:40:32 | 只看该作者
考古人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先假设,然后排除,也就是,如果考古过程中发现有一实物与假设不符,就推翻这一假设。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5-4-14 15:41:25 | 只看该作者
实证,不是实物。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发表于 2015-4-14 16:42:07 | 只看该作者
寂静一年多的姚勉公的帖子讨论,再次掀起,浙江宗亲,福建宗亲(说,姚勉公也是他们的)他们能参与研讨,那更精彩。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8#
发表于 2015-4-14 18:44:49 | 只看该作者
         话题重见,是一件好事,说明姚姓文化如今已真正进入了一个研究和探讨的时代!南昌、灵源、南垣、坊(方、芳)里、姚崇、姚思廉、姚勉、三公等一个个地名和人名需要姚氏宗亲来考证,这一系列的问题反过来也正在考验咱舜裔们对姚姓文化了解多少、掌握了多少?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发表于 2015-4-14 19: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5-4-14 20:33 编辑
3 U$ s0 p$ s& Q! \: }4 B$ x" B2 ~% ?1 ^9 _, t0 H( _
清廷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摒弃删去了大量的不利于其统治和不合时宜的资料。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总和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像南宋末年人们抵抗外来侵略历史的内容更加不会有了。勉公的正直与民族骨气大家都是了解的,当然会受到当时满清统治者的仇视。所以收入(全书)的(勉公舍人集)是否保持了原貌,还不好说。说(四库全书)中的内容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的记载,那也不一定。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不能只抱着(舍人集)不放。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10#
发表于 2015-4-14 20:09:56 | 只看该作者
    始迁地址不管那本谱中都是河南陕州(汴梁)硖石迁出,
" ?$ v% n. ]& N* w# g/ p3 c+ N; m         陕州=汴梁-----是否有误" r& {. w4 h* {( B7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