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20-11-17 16:36 编辑 & I. `. J3 U G
: \0 E$ b5 S* {' |0 l+ u5 Y; B" M6 F
對臺灣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一點商榷 ——兼奉川粤湘黔姚氏宗親粲正 姚恩健 臺灣姚昶先生2001年編纂出版《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兩岸姚氏讀之者眾,獲益者廣。筆者駑鈍,自慚梼昧,豈敢妄評。明·方孝孺云:“有征而不書,則為棄其祖;無征而書之,則為誣其祖”。因不揣固陋,僅就平遠、威遠姚氏祖,試詳其所可征者,評述如次,或可啟迪新知。 姚昶先生《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25頁“四川嚴陵姚氏續修族譜節錄資料”評語云: “嚴陵姚氏即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先世世系據《平遠宗譜》。《平遠宗譜》則上接‘韶溪派’之宗譜,於宋明清三代曾多次校訂增修。《平遠宗譜》於民國五年刊印第三次增修本。” 此評語之下,即姚蒸民“節錄《嚴陵姚氏續修族譜》資料”。故斯之為評語也,亦可視作“姚蒸民錄”之弁言。弁言上下句銜接緊密、簡潔,既見匠心,更見觀點,安可忽視!惜姚蒸民所錄皆為圖表,未展開文字闡述,說明緣由,留下遺憾。每奉誦,末學輒難解惑,疑義難釋。概其要者三: 第一,“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也歟? 第二,《平遠宗譜》上接“韶溪派”,有可征者乎?邏輯自洽否? 第三,姚氏何時入平遠?姚氏何人、何時自平遠遷徙威遠?姚氏入平遠、威遠,孰先孰後? 讀姚昶先生“自序”,知其遹追來孝,編成《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忽忽十年,已屆八十二高齡。迄今忽忽又二十年矣,以介壽祺,當臻百零三歲矣,尚健否?求其賜教,豈敢奢望。惟班門弄斧,權作探討,謹奉與辰沅川粵黔桂姚氏宗親,共溯之,共研之。 (健按:或不詳“節錄《嚴陵姚氏續修族譜》資料”所示功能變數名稱,姑允簡介,以掃除閱覽障礙。威遠,縣名,屬四川省。隋開元時置縣,元初省,明不置,雍正重置。平遠,屬廣東,明嘉靖四十二年置,分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遠、惠州府興寧四縣,因接連武平安遠,故名。嘉應,即今廣東梅縣,本潮州府程鄉縣,清雍正置州,嘉慶升府,1912年廢,改為梅縣。芷江,屬湖南省,乾隆元年置縣,為沅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縣。以上均據《辭源》。) 一、關於平遠始祖 據姚昶先生《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173頁所示“乙、福建莆田姚氏宗譜世系西元一九九二年重修”,可見姚昶先生讀過《莆田姚氏宗譜》。是年所重修之“福建莆田姚氏宗譜”,當是姚天賜彙編之《虞舜姚公世系大宗譜》。該“大宗譜”,依據莆田、仙遊《姚氏世乘》、《梁谿姚氏世譜》彙編。與2015年姚金華複印惠贈末學之仙遊度尾洋阪姚厝宣統三年《姚氏族譜》古本無異。為敘述方便,前簡稱“天賜彙編本”,後簡稱“仙遊姚厝本”。 根據《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30頁圖示:“平遠始祖”是“念一”。其圖抄錄如下: 求仁—朝寶—宗之—榘、粢—德裕—念一······· 比對“天賜彙編本”“仙遊姚厝本”,姚昶本“德裕”之下脫漏兩世:天明公11世孫陽、莊,及12世孫禎、樞。念一是禎長子,世序居天明公13世。“彙編本”“姚厝本”注云:“念一,禎長子,入梅州為始祖,即今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人物科甲極多。世系另詳。子四。” 念一遷“嘉應州平遠縣”,莆仙譜有此記載,但不曾記載何時遷入?姑從天明公8世孫姚宗之生卒推算。姚宗之,據《八閩通志》《福建省志》《重修興化府志》記載,姚宗之登紹興二十七年(1157)丁醜科進士,官江南西路提點刑獄,以母老,請辭便養,未久母卒,宗之亦尋卒。享年56歲。其生卒年份失記。從同鄉同年“徽猷林公挽以詩云:‘一時三十出遊洋,同入清朝鵷鷺行’”推算,宗之三十岁进士及第,则生於建炎元年(1127),卒於淳熙十年(1183)。念一為宗之六世孫,相隔150年上下,則念一生於南宋末,死於元中葉;生活於元朝,為元朝人。作為宗之六世孫,他自遊洋徙居平遠,應在元朝。 所謂“人物甲科極多”,有否掞張虛誇成分,姑不予較真。僅依“天賜彙編本”所錄《姚氏家乘》“姚氏曆朝簪纓趾美科第錄·清朝”有四人: 姚殿聞 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住居, 科鄉試中式 名,登癸醜科進士聯捷,登 狀元 榜,官 (健按:登乾隆五十八年癸醜科進士) 姚殿玉 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住居, 科鄉試中式 名,乾隆丙辰科進士,登狀元 榜,官 。 姚廷柱,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 科鄉試中式 名,敕授中衛知縣。(健按: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舉人) 姚廷格,莆田人,自粢公授潮陽縣尉即居,又遷平遠縣居住;字人臣,號瀛亭。壬子科廣東鄉試中式,署莆田大尹,又署古田縣,兩署泉州惠安縣。 對此四人,福建通誌、府誌“選舉志”均無記載。蓋悉非閩籍。惟姚廷格遊宦閩省為官,略詳點滴。據《古田縣誌》記載:“乾隆三年任古田縣令。”據《惠安縣誌》記載:“乾隆四年任惠安縣令。”《莆田縣誌》有其傳,內容類“天賜彙編本”注。其傳、其注大誤:第一,不詳中式年代。經查:應是雍正壬子科舉人,乾隆三、四年先後任古田、惠安縣令。第二,潮陽令楶,提點刑嶽姚宗之次子,南宋紹興、淳熙間人;廷格雍正壬子科舉人,乾隆三年任古田縣令,四年任惠安縣令,相距五百多年,如何“自楶公授潮陽縣尉即居,又遷平遠縣住居”?,廷格竟先於“念一”遷平遠?附會臆说,痕跡昭昭! 對於姚殿聞、姚殿玉,未見載於福建三級地方誌,僅見於莆仙姚氏族譜“科甲錄”。故不詳其宗派歸屬。姚廷柱、姚廷格之“廷”字輩,見於姚鳳系霓坡派仙遊姚厝譜,首見於該譜姚鳳公20世孫鳴盛子廷聘、廷聰,又見於鳴宇子廷柱,再见于一桂長子、康熙41年舉人姚廷獻(弟廷選)。其前後,但凡鳳公21世各支庶大多以“廷”為名行,間或其他。而韶溪派康乾朝代同世輩序,均未見行第立有“廷”者。 於是乎證明:姚廷柱、姚廷格、姚廷獻乃霓坡派,非韶溪派;於是乎推理:P230頁圖示“平遠始祖”欠確當;於是乎追考:平遠姚氏始祖,尚須甄別、厘定。蓋莆田姚氏有兩宗派:一是姚鳳,一是姚天明;悉於唐末五代初入閩,姚鳳卜築莆田霓坡(埔尾),姚天明初擇福清韶溪,後裔遷莆田。因有霓坡派、韶溪派之分。涇渭分明,不宜混淆。姚昶先生“評語”欠精審確當,姚蒸民先生所提供有紊亂扭捏之嫌。 二、關於辰沅“三公” 《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30頁圖示韶溪仲房六世閏、七世朝璋之後掛有“良能、良德、良珊”,即今“姚氏宗親網”上稱“三公”者。姚昶先生於本章開篇評語云:“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質言之,平遠祖乃“韶溪仲房”,威遠祖乃“平遠姚氏之分支”,則威遠祖當然“韶溪仲房”,威遠“三公”祖也就掛作“韶溪姚天明”之後,顺势成图。 荒謬邏輯產生怪誕結論,末學撚斷千根胡鬚竟不得其解。翻查莆仙諸版族譜,不曾瞥見有關良能、良德、良珊“三公”之記載、抑或注釋,能不考不辨其正偽乎? 一如姚昶先生“自序”云“由於個性的執著及喜愛挑戰···在求真求實的心情下,從事查證”,末學以不老之好奇心,執著追問“所以然”;以縝密邏輯與文獻資料,求得嚴謹、圆洽,去偽存真,還原歷史,為祖宗重塑泥胎金身。其目的殆與先生一也。固知先生埋首考證,著筆謹慎,然難免疏忽、疵漏,今末學所挑者,其一耳。為說明問題,先說明“三公”之所自來。 誠如先生所言“現今資訊發達”,有關“三公”祖原、流徙,於“姚氏宗親網”“中華姚氏網”時見宗親各以族譜,各抒己見。末學偶亦評述。評述對象,迄未見“三公”出平遠、遷威遠、祖天明、籍莆田者也。今就姚昶先生評述與P230頁圖示,以所知斗膽證偽。 末學案頭備有《龍溪凹姚氏族譜》完整版本,在湘黔川流傳頗廣。該族譜,封面書云:“敦倫堂梓行 姚氏族譜 譜藏龍溪凹上姚氏祠內”。末頁署:“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發譜人姚勝玢 住沅州犧網坡系首士玊才之次子”。該族譜,分卷一、卷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為末學所見最詳備者。卷一錄有明清先人序言11篇;卷二錄有訓詞、族規家法、喪葬祭祀、世系圖、衣冠錄等。 其譜敘“三公”史事,主要見於《龍溪凹姚氏族譜》主纂人姚文賢序文:“姚氏建祠序”、“總序”以及“姚氏孝義傳家”(又題“姚氏譜傳”)。此外,亦見於姚通“祠譜序”。這些序文寫於乾隆四十四、五十六、五十七年。有關“三公”祖原、流徙,茲依其序文所敘,概述如下: “唐初住在漳州”“孝賢坊下裏”“漳州府城西北天寶山住”“建祠龍市”。“及姚榮出,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隨往看時,但見江水深碧,果有寶珠光現。因乘小舟於江心,以手撈之,寶珠不得,一線光影移過江邊,僅得八方爐子一個。攜歸。延相玊者視,為八寶磁爐,又名皮玊花盤。因珍藏之”“永樂十四年,奉旨征各處核實民戶,財力俱備者,適辰州安插。姚榮裔孫,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南昌府豐城縣爛泥灣,應詔來辰(健按:姚榮,宋時漳州人,家住天寶山。“其裔”如何超越漳州而“跳”到爛泥灣?應是自漳州應詔經爛泥灣,而後转赴辰州“安插”。此一筆不可省,否則邏輯鏈中斷!)良能分居沅陵四都羅衣溪,···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灰磘長田···因將榮公所遺八寶磁爐分作三片,以天地人為記,良能執天號,良德執地號,而人字一號,即良珊所執也。” 此記載表明:“三公”於永樂十四年應詔赴辰州安插;“三公”祖姚榮,宋時人。其“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一段神話,《漳州府志·地理·天寶山》,有類此記載:宋大中祥符七年,漁民邱㪨於九龍江中網魚,得珠一粒,中有小珠七顆,若七曜,邑令王冕獻之於皇上。史實經“三公”及其後裔口頭相傳流變而成一段神話。康乾間,姚文賢依傳說譜敘,大體相類,亦足可證明:“三公”來自漳州,經江西爛泥灣中轉辰州“安插”;其宋時祖是姚榮。至於“唐初住在漳州”之祖,枉費心力,遂自明朝一路往上追溯至帝舜,寒窗伏案,備嘗苦辛,卻未及要旨,且將人物時空,紊亂錯位。舉一例。姚文賢撰“姚氏譜傳”譜敘:姚思廉“成父撰《梁》《陳》二史業。由蒲版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當唐高祖兵入城時,思廉端笏正坐殿欄,厲聲曰:‘爾曹不得無禮!’” 作為飽學之士,姚文贤不應犯此低級錯誤。竊考其所以誤者,盖一門心思尋覓高官厚爵名人以虛高門第。史實是:姚思廉傾其一生不曾入閩;唐初入閩者,是唐總章二年(669)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南下鎮壓“蠻獠嘯亂”,馳騁粵東至泉州府西。所部有姚姓府兵,府兵隊正是姚廉潔。平亂,駐屯漳浦、龍溪,息兵歸農,蕃衍生息。姚廉潔、姚思廉均為唐初人。姚文賢採集辰沅姚氏族史時,可能從老者傳說中聽過姚廉潔其人其事,以為民間誤傳,將姚廉潔誤作姚思廉,一字之差,別如天壤:姚廉潔官爵、名氣遠遜於姚思廉千百倍。於是乎將唐初“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者認定是姚思廉,終致史事扭捏錯誤。 考其錯誤,關鍵問題在於姚文賢未查閱《福建通志》、《漳州府志》、《雲霄廳志》等福建地方誌。若當初姚文賢查到福建三級地方誌,一定恍然大悟:唐初入閩者,不是姚思廉,而是姚廉潔!一定恍然大悟:“府兵隊正”姚廉潔及其麾下姚姓“府兵”,乃姚姓入閩開族第一批、第一人!於是乎,不但查到源頭,而且一定重寫《龍溪凹姚氏族譜》,明晰告訴“三公”後裔:唐祖是姚廉潔,光州人;宋祖是姚榮,“府兵”之後人,家住天寶山;明祖是“三公”,是姚榮之後裔,於永樂十四年奉詔由漳州出發,經江西赴辰州“安插”。 研讀嘉慶十四年《龍溪凹姚氏族譜》,查覈閩省地方誌,可以推定: 1,《龍溪凹姚氏族譜》所記載、所表述,與莆田、仙遊姚氏無一字瓜葛; 2,《龍溪凹姚氏族譜》並無記載、譜敘辰沅芷江姚氏與平遠、嘉應府縣姚氏往來關聯; 3,“三公”唐時祖不是姚天明;宋時祖姚榮,在莆仙諸種版本族譜無此人氏; 4,“三公”其人其祖本漳州人,非莆仙人,毋庸置疑; 5,“三公”唐初住漳州龍溪祖是隨“陳聖王”平亂開漳之姚姓“府兵”,其代表人物是姚廉潔! 結論:姚昶先生P225頁“評述”觀點不能成立;P230—231頁圖示,有違史實,大欠精審,不可為信,不可貽誤後昆! 三、“姚蒸民提供”矛盾不能自洽 本文上兩節舉證論定:威遠姚氏為平遠分支不能成立;威遠姚氏祖出自辰沅芷江;平遠姚氏出自莆田,有韶溪派,有霓坡派。 P257頁“姚蒸民提供”:“四川省威遠縣境”、“始遷祖:遠祖姚天明、姚光浩”、“年代:無考”、“來自地區:湖南芷江”、“資料來源:四川威遠姚氏家譜天明子孫威遠聯宗概況”,“姚蒸民提供”共七欄。此七欄“資料來源”:“四川威遠姚氏家譜天明子孫威遠聯宗概況”。此“概況”,悉與本文第二節五點“推定”相悖;悉與本文兩節所舉證論定觀點相悖,邏輯矛盾,不能自洽! 因以推考:“威遠姚氏家譜”所認定之祖宗有誤,存在牽援附會之嫌! 因以推論:姚昶先生依據“姚蒸民提供”、姚蒸民根據“威遠姚氏家譜”繪製P230-231“世系圖”,紊亂牽合,謬誤作解,不可取! 或駁云:農業發展,人口增多,商業趨旺,自平遠、嘉應內遷芷江威遠;自芷江威遠外遷平遠、嘉應並非無人,中不乏姚天明後裔,也不乏“三公”後代,何以不然? 此種現象不無可能。然須鑒別時間之先後。須知: 第一,莆田“韶溪派”“霓坡派”入平遠嘉應者,有史記載在明末清初;而“三公”“安插”辰沅在明永樂十四年,先於莆田人; 第二,其後,民間個別因工商往來以致滯居不歸現象,畢竟極少數,且不能摒除先期開族成旅之初祖; 第三,可能“姚蒸民提供”之“威遠姚氏家譜”有此記載,但可以推斷:此記載“遠祖姚天明”“來自地區:湖南芷江”,既矛盾,又錯誤;僅就P255”頁四川蓬安“遠祖:姚良能”“來自地區:湖南芷江”;P259頁臺灣花蓮“遠祖:良珊”“祖籍湖南沅州芷江”等表格所示,再次證明:芷江姚氏遠祖是“三公”,不是姚天明。 第四,姚昶先生“評語”云:“‘平遠宗譜’則上接‘韶溪派’之宗譜,於宋明清三代曾多次校訂增修。”請問:“韶溪派”後裔於“宋”朝已遷平遠?所本依何? 由是反證姚昶先生不曾見過沅州《龍溪凹姚氏族譜》,不曾核查地方誌,僅僅憑藉各地民間族譜繪製“四川威遠姚氏總譜八二至一二零世世系圖”以及P145——261頁“舜裔姚氏族群散佈地區狀況及源流”,不完整,不准確,不精審。所著《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固然美若玉,卻因幾縷瑕疵裂紋而留憾遺世,惜矣哉! 四,隔岸談譜,心有靈犀 2001年,姚昶先生纂修《舜裔姚氏世系研究》,時年八十二歲。今2020年,末學亦八十有二,“老矣吾衰矣”!固知駑鈍,更兼老迈。自2015年迄今,单眼蛰伏古籍,翻检文献,揆别正伪,收族归宗;独筇擿埴索途,穷乡僻壤,矫正派系,堪正閟宫。光阴荏苒,忽忽又五年矣。五年一部《姚氏源流(福建卷)》尚未杀青,愧何以堪! 《易》云:“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套其語曰:“進以正,可以正族也。”正族,兩岸姚氏,同源異派,靈犀一也;携手治史,揮鞭揚塵,一路揭櫫,标示真伪,其情其的一也;期望“姚蒸民提供”之“平遠、威遠姚氏宗譜”诸主事,尊重引征,不棄不诬,重新考辨,去偽存真,厘正衍派脈絡,為祖宗重塑寶像金身,誠我等之共同心願,亦一也!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同宗舜姚,隔岸說譜;子路率直,伏乞寬宥;心聲欲盡,手跡奚殫;敷芬辭淺,皈響至荷。書以奉呈,兩岸勉旃。 左海琴亭瞽右 姚恩健 庚子立冬2020/11/7/草於甕翁齋
; C8 y* n, l: k7 |" i' f- E9 w" h- n: h6 P
附图 录自莆田《姚氏大宗世谱》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2.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3.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4.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5.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6.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7.png 录自《龙溪凹姚氏族谱》
% `% w0 f( P" v7 A8 X9 h) o* u U3 e( V2 {$ g/ k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8.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9.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20.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21.png 上图,均影印自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
+ E K) n. a5 m
+ m) f5 b; @8 N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