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22-7-1 10:41:40
|
只看该作者
" K P9 _- [; k. D& ^2 z/ G
常璩 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1 U0 g/ G% m; u. w' R( D& {0 i9 c(来源:四川日报)8 ]* Y) i" ?! b; ~
2 b7 _' W, x( k3 P8 U7 v
壹$ X, ~( t9 X7 r, G8 V5 x, ~
血缘里的文脉
0 Y3 W1 }, e& \7 s; V; j
- g$ T* a5 T3 Q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一个苟延残喘的中年人,叫他的夫人取出一个木匣子,并把他们仅有8岁的儿子喊到床边。这个即将去世的中年人,名叫常耘。他的祖上也颇为显赫,其先祖名为常廓,出生于江原县,后迁居到繁县常家坎村居住。这个常廓,曾为功曹,在其县令被人诬陷下狱之后,诬陷者以严刑拷打令其作伪证,而常廓据实从心,甘愿受酷刑,坚守良知,绝不从恶。一年后沉冤得雪,升为郪县县令。. `+ r6 e* Y' V1 V/ P! r
) ?1 A* D9 }" j0 z* S家风如此,令人钦佩。这江原县治所所在地,在今四川崇州市之江源场。江原县、繁县、郪县三地相距不远,都是一衣带水的“蜀中之地”。可那个年代,却是纷争不断。其主要的王朝是司马懿及其后人所建立的晋朝,可是司马氏治下,各种势力林立,将相各怀异心。即便是偏于西南的巴蜀之地,也是战乱不断。, O2 J V* E0 z) N
4 ~$ R# @! \9 A
但这些,暂时还和常耘一家没有太多的联系。自感时日无多的常耘让妻子郑瑶(其实没有留下姓氏,姑且以郑瑶称之)从小木匣子里取出一支铁笔,然后对他8岁的儿子常璩说,此物乃是祖上传下来的,用这支铁笔写字,日久之后,力透纸背,且运笔如神,让他时常使用,多年后,必定能够写得一手好字。但这句话更深的意思是,我们常家不仅是大家族,且还是这巴蜀之地最先以文化立身,进而强族,教化后人的先驱者之一。他们的太叔公常宽,其一生的主要作为和建树,便是撰写和整理了《蜀后志》《典言》《后贤续传》等地方志、笔记、文献考据等书籍。
/ |% N$ Z0 | C; e- d0 ~, Y8 O+ i8 h6 C. F6 }3 i1 ]
常耘在临死之前,将铁笔传于唯一的儿子常璩,用意不言自明,即要他继承先祖遗风,不仅要做一个读书人,且要在文化和思想上有所建树。/ j4 g! `' x2 o
9 V' M+ w3 Q3 `& p! i8 \; u
丈夫去世,郑瑶承担起抚养幼子的职责和义务,艰难异常。她以织布、耕田为生,让常璩继续学业。常璩至孝,又读圣贤之书,当然会严格遵守儒家伦理,独自一人,在父亲坟地旁边,搭窝棚而居。
2 K$ s- v7 S" x' s, [: m0 Y0 i
& d8 e- B4 j Z" g/ s4 w# e0 t. }3年后除去孝服,常璩回到家里居住。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某日清晨,早起的常璩刚一打开门,就发现两个人倒在他家门前,把他吓了一跳,上前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和一个妇女饿晕在地。他回家叫来母亲,郑瑶跑来一看,拿了一些米水,灌给妇女和女孩。, `" \0 ~* s0 X" }$ n, j9 f" N& N
9 k& n/ i9 n( \* z L7 k6 X
待到妇女和女孩苏醒过来,诉说来由,也是令人心酸。妇女的夫家姓冯,她自己姓赵,女儿名叫冯珍,在魏晋时期,也有过一段颇为显赫的家族史,后定居略阳。但冯家家道中落,且夫早死,在这乱世,余下她们母女,在原地待不下去,也随着流民到处觅食,以求活下去。郑瑶见母女俩无依无靠,想着自己也是寡居,不如把她们留下来,也是功德一件。再说,家里也多一个帮手。郑瑶这一做法,冯氏母女肯定感激不尽。
2 X" u& I: |: f2 e, U1 H" q6 ^, g1 j3 d5 k# J
与此同时,常璩也听从母亲的意见,拜西山(青城山)清风洞开私塾教学的大儒范长生为师。
* m. e$ [; C3 a7 g6 Q0 C
6 q* r+ F+ \ S9 J) i* l8 i# h(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