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舜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0:3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论舜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张文生 姬可周
舜文化是指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上古社会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晚期,以尧舜为代表的中国原始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得到后世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之一。舜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德为先,重教化”,集中体现为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四个方面。孝道和敬亲思想是舜文化的基本内容,舜文化被众学者公认为是道德文化,且是道德文化之源。弘扬舜文化,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文明进程,建设文明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道敬亲思想是舜文化的基本内容
对于舜文化的主要理解和思考方式,大都发自“舜孝感天地”的传说和故事。这也成为众学者研究和理解舜文化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从本质上讲,舜文化的孝道、敬亲思想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突出之表现所在。
1.舜的一生非常孝敬父母,并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时人称其为孝子。这在《尚书》和《史记》中均有详细记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舜帝作为“私生子”,虽不为其后母和糊涂的盲人父亲所接受,但他都忍辱负重地接受了这现实的一切。皇甫谧《帝王世纪》云:“舜本冀州人,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即使如此,未成年的舜宁愿四处流浪,替人干活,求得活命,也从不向人诉说不幸,只说父亲、后母及弟的好话。且每到农忙或父及后母病时,舜便主动回家干活、伺候父母。“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在艰难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中逐渐长大,以孝敬父母、爱护弟象及妹颗手等出名。在时人的眼里,他是个大孝子。
舜成年后,被帝尧选为上门女婿,更是遭到父母和弟象的反对和不满。其父和后母及弟象数次加害于他,他都成功逃脱,且宽容大度,从不记仇于父母和弟。《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至舜宫居,鼓其琴”。舜却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象大惊失色地掩饰说,我正在想念兄长呢!舜若无其事地说,谢谢弟的思念之情。即使两次遭到父亲、后母和弟象的迫害,舜依然对父亲、后母至孝,对弟妹呵护有加。父母相继去世后,予以隆重安葬。弟象在帝舜时不仅没遭到报复,而且帝舜还给予封赏。舜将自己孝敬父母之美德发扬到广大普通人群中,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拥护和爱戴。
2.舜对邻里及同行也非常尊敬和爱戴,并使其孝敬思想由家庭扩大到社会,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再一次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舜用自己的品德感染了邻里和同行,使得他所到之处都能和谐相处,使得他所经营的同行之间都能互相尊敬,彼此和睦,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即说的是舜耕于历山,他与人谦让相处,宽厚仁慈,将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他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他是制陶能手,而从不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他从事商品生产能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只要有利于他人,造福社会的,他无不躬亲为之,处苦行之。在他的影响下,邻里和睦,村民友好,大家都愿与他择邻而居。舜以其仁德感化人,以其行为引导人,以其才能信服人,邻里都敬佩他,服从他。在舜的影响下,生产有了大发展,社会有了大进步。《史记·五帝本纪》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即他所在的地方,一年就有很多人搬来同处,两年就成了小城,三年就成了大城。其以孝敬思想所扩展而成的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谦恭礼让,童叟无欺的社会公德;扩大至从事手工业生产,以诚相待,从不使假的职业道德,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认可。对待商品生产和经营,他用心研究和改进,制作出了精美的产品。他的行为和影响带动了同行业者,很好地树立了行业形象,时至今日,人们还习惯上把龙山文化的陶器称为“舜陶”,就足以表明他在改进制陶工艺上所做出的贡献。舜以身作则,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产用具的工匠恪守职业道德,精心制作,在负夏经商亦是恪守职业操守,以诚相待,表现出为人杰的表率精神,得到后世商者的广泛认可和普遍尊崇。
3.舜的尊亲、孝敬思想扩大至部落联盟,形成其“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政治道德,对于巩固部落联盟,凝聚民心,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舜继尧帝联盟地位之后,非常讲究施政道德,当然,这源自于他从小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道德,使其在对部落联盟的治理过程中,运用自如,收效明显。主要表现为用人上,“举八恺、用八元”,“流逐四凶”,举贤任能,唯才是用;舜“摄行天子之政”时,开始设立十二州,以不变的刑法告示人民,用放逐来宽恕五刑的罪犯,《史记·五帝本纪》曰:“流共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史记》记载舜帝命皋陶作狱官,能主持天下公平,百姓信服;命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都能礼貌谦让;命弃主持农业,天下谷物丰收;命契作司徒,百姓之间相亲和睦;舜帝任命的二十二位大臣,个个忠于职守,功绩显赫。在决策问题上,“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妄人”。明辨是非,广开言路;对此孟子说:“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对待民族问题,“舞干戚于三苗”,以道德和高尚的音乐艺术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弃恶从善”,重大局,识大体,宽宥有度。舜采民风,制箫律,作韶乐,《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泰族训》说:“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对继位者,则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为标准,慎重选定被自己诛杀的鲧的儿子禹,心怀天下,赏罚分明,能够得以实现“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就是他选用大禹治水的结果,也是他继位者得到人民认可的重要原因,也是禹为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
舜的政治道德还体现在他“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舜帝所倡行之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历代中国古代文人都称赞舜帝“以君子之大德,为帝王之称首”,赞扬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天下为公”禅让方式,赞扬他“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舞干戚怀四彝”的民本思想与“和为贵”治国方略。传说“尧以义忠,舜以勤死”和民谣“百姓乐,尧舜未尝不乐;百姓忧,尧舜未尝不忧”都是对舜帝作为“天下为公”的圣贤的颂扬。
二、舜文化孝道敬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舜的孝道、敬亲思想是家庭伦理的发轫,对“家国同构”的中国国家制度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家天下”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同时也就是社会,中国儒家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舜帝家庭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现实的理论化。孝道、敬亲思想在舜文化产生的原始社会晚期,受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局限,表现为朴实的、简单地对待家庭成员的孝敬和爱戴,但这样的社会又是一个具有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的社会,部落首领的行为就是标准,全体成员遵循部落首领的行为和要求做事,就是正确的,就是合乎道德标准和规范的行为。所以,一个好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首先体现在他对自己家庭的领导和管理上,如果可以做到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又能团结一致,则会取得部落成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得到大家的拥戴。如此人们都在部落首领的领导和治理下,彼此没有互相的争斗厮杀,只有社会生产的不同分工和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分工逐渐得以发展,进而从氏族部落的小社会中游离出来,进入更大的部落联盟,进而形成原始的“国家”。氏族部落首领在对待家庭治理方面的原则和规范,成为普遍的家庭伦理道德,进而成为指导整个部落联盟乃至后世社会道德生活的思想萌芽。舜帝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的山民而成为“帝”,其根本点就在于他的“孝感天地”,他身体力行孝道而感天动地,得到尧帝禅让,为世人所拥戴,孝道、敬亲成就了舜帝的优秀道德品质。
现代社会家庭与古代家庭相比,显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它依然是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睦、稳定、和谐发展,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对此我们必须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发展家庭生产,提升家庭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就是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最大贡献。有家才有国,家庭的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前提,国家富裕是家庭富裕的保障。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所以作为普通的家庭成员,我们首先要遵循传统的孝道和敬亲思想,把此先付诸于治理自己家庭,带领自己家庭致富和发展的现实中,其次带到治理单位和事业的实践中,再次带到治理企业和国家的实践中,使自己的家庭和睦稳定,自己的单位事业蒸蒸日上,自己的人生得到认可,从中感觉到无限的满足和幸福。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吏时,非常注重个人的品德行为,诸如“举孝廉”的选官方法。如今,虽然这样的方法有显过时和不妥,也不为现代人所认可和使用,但在现代社会,我们考察官员的升迁和任用时,对家庭的考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不忠不孝者坚决不予以考虑。
2.舜的孝道、敬亲思想是现代职业道德理念的源头,它对形成优良的中国传统职业道德风尚具有深远影响。舜帝躬耕历山,渔于雷泽,制陶河滨,坚持礼让相容原则,使得历山人皆让畔,雷泽人皆让居,河滨器不苦窳。《韩非子·难一》说:“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任乎,乃躬籍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舜之救败也,则是尧之有失也。’”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同时,舜在做小工匠的过程中,他依然以自己的品德征服了自己的同伙,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效仿。特别是舜“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灰于常阳”,他都坚持以诚信至上,童叟无欺,生产和经营不弄虚作假,更不欺行霸市,和同行业者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和经营关系,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孔子在谈到舜帝讲诚信的人格特征时,发出由衷的感叹:“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即是说,舜是多么的崇高啊。
现代社会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急剧变化的时代,给中国社会思想造成巨大的冲击波,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存在的经济、精神、社会和思想问题的不断凸显,道德沦丧、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三鹿奶粉”事件、假冒伪劣产品充溢市场、离异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等等,都显示出在社会不同层面存在有大量的隐患,而且这些隐患归结起来,就是职业道德的失衡和伦理道德的滑坡。有毒食品、食品添加剂超标事件,就是职业道德丧失的表现,就是作为企业家的人们心中没有畏惧,没有精神信仰的表现,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指标,结果对于企业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漠视不管;假冒伪劣商品充溢市场事件则表现出行政部门不作为和不想作为,甚至是收受贿赂不敢作为,践踏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原则,漠视自己的职责和角色,丧失职业道德;离婚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犯罪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我们任意践踏伦理道德和家庭道德的表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原则,如何摆好自己的角色,如何恪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守护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先贤那里学到很多有益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宝贵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舜的孝道、敬亲思想是社会公德的发端,对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社会公德具有积极的意义。舜帝之社会公德思想主要表现在其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的渔场让给他人。在他的感召下,其他的人也纷纷效法而把肥沃的土地和上好渔场让给他人,使得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形成了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共同道德原则,这就是社会公德。他是制陶的能手,“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他在河滨制作陶器,河滨之陶都不粗劣;他在寿丘做生活用具,在负夏一带做生意,他都能诚信经营,从不欺行霸市,弄虚作假,在他的影响下,邻里和睦,村民友好,大家愿与他择邻而居,因为舜的如此高尚品德,形成了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原则和处事方式,也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就是社会公德。
面对今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及人民生活、财产甚至是生命的情况,我们更加钦佩在舜帝时代所形成的并在舜帝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和实施的一些社会公德。如今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护卫的高楼大厦内,邻里之间失去了往来,亲朋好友之间也少了亲情和友情,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彼此不关心,冷漠,也失去了互相帮助和关心的好传统;夜幕中只会看到一盏盏发光的灯,却听不到爽朗的笑声。有人说,现代人势利了,有人说,现代人孤独了,还有人说,现代人陌生了,真是这样吗?按人的本性而言,并非如此,人的交往心理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为什么这样的人之本质行为越来越显得不足和缺乏呢?对此,从我们老祖宗那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优秀精神,对于克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可怜的只剩下了赤裸裸的经济关系的现象很有帮助,对于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教化、教育社会民众,对于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风尚,都有着深刻而现实的积极意义。
4.舜的孝道、敬亲思想是政治道德的楷模,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舜帝是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其对待社会百姓坚持“仁爱”、“民本”思想,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人民的普遍信赖。因此说舜文化是“仁爱”、“民本”思想之源,这是由舜的德行、言论所证明的。舜帝“孝感天地”使他得到尧帝的禅让,成为社会的领袖,舜由此在治理天下时,将小家之“德”引入了对天下的管理体制中,使得舜帝治理之天下平安、人民幸福满足。对此后代有很多的记载和发展。《尚书·皋陶谟》中记载了皋陶和大禹讨论政治方略,舜与禹讨论注重民主、君臣之道和如何对待三苗之对策,《南风》歌中亦有舜帝勤政爱民之记载。舜帝“禅让”的美德,“南巡”的壮举,常为后人所称道,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尧舜之道,进一步推动了民本思想,使民本思想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普遍共识。孔子之“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富民”“教民”,取信于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要求尊重民意,施行德政,祛除苛政;要求为政者“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至于后代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等等,都发端于舜帝之孝道、敬亲思想。舜帝广施仁政,以身作则,造福于天下之民。《古今注》云:“五名扇,舜所作也,即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名扇焉”,又“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路,咨有十二牧”。这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以贤人治理天下的美德,是他实行仁政造福于民的思想基础。
舜帝扩展小家之“孝道、敬亲”思想至治天下之方略,主要表现为他任人唯贤,治理天下;广施德政,献身于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任了伯禹、弃、契、皋陶、垂、伯益、龙等22位才德俱佳的官员管理天下,使天下人尽其能、安居乐业,疆域安定。《竹书纪年》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舜注意教化百姓,革除陋习。《管子》云:“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始知礼也。当时其时,民无温恶不服,而天下化之。”舜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舜帝坚持有为于天下人民,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励精图治,初步创立了国家制度,改善了部落民众的生活,统一了众多分散的氏族,扩大了疆域,制定了礼乐,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百姓心目中高大、完备的古帝形象,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们所有美德和智慧的化身。
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为极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现代人是想尽了办法。为保证经济发展,对资源无限制开发开采,甚至不顾生态和自然规律,任意地实施人所制定的一切目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对人民利益和权益的保障显得顾及不足。为此,对于更有效和更好地治理国家的方略就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诸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是最为推崇的两种思想方略。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着长期的封建制度影响的根蒂,且这种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全方面的,无所不包的。因此,对于国家治理者来说,德治和法治的治理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坚持德治,可以通过管理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来制定一些适合于人民的政策和方针;可以通过人民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维护管理者的政策实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法治则是外在的治理方法,对于现代社会也不可或缺,但二者的结合必将是最佳的治理原则。
三、发掘和弘扬中华舜文化优秀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弘扬舜帝对待自然坚持“敬”的思想,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工业化时代的今天,由于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对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征服和利用,会导致资源困乏,生态迫害,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面临严重的失衡局面和困境。为了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对我们人类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早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要维护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对“天”要有“敬畏”的态度。这就是中国生态伦理思想的萌芽意识,虽然只是一种朴素的意识,但已经昭示着人们,对待自然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舜帝对“天”的态度包括:对“天”的认识、适应和掌握;对“天”的利用和改造;对“天”的敬畏和顺应天时。如今,无论哪一点,我们都应该认可其态度的积极意义。“天”在中国人眼里,甚至在现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者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也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上苍”、“上帝”;二者是无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就是大自然。当然今天,在我们看来,我们应该更多地认识到天的自然性,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对于大自然,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人、社会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和谐交融,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对待自然的态度,如果不能很好地和自然和谐相处,必然我们会为自己种下的恶果埋单。为此,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彼此服务,互相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从心理上尊重和敬畏自然,才可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之理想目标,这也是正确处理和面对人类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许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最佳选择。
2.弘扬对待人所坚持的“孝”、“仁”、“和”思想,进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礼记》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在说明人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的家庭长辈,进而如何将这种对待小家之“孝”、“仁”推广至整个社会,变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普通准则和原则。孔子在继承远古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应该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在对待他人时应该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而欲人,己所施而施人”。用此原则来指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用来指导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会形成一种和睦相处和彼此尊重的良好关系群。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观点来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很融洽地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矛盾。面对现代社会,我们把这种传统的孝悌观念弘扬,并利用和发展来指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将会得到有效的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将会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保存,从而在很大意义上即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3.弘扬舜帝“天下为公”的思想,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须臾离开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二者是彼此联系,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彼此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为彼此的存在和依赖选择更为合理的对策和应对之法。舜文化之“天下为公”思想既是我们遵循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舜帝本身又是这种思想圆满实施的楷模。历代文人都称赞舜帝“以君子之大德,为帝王之称首”,赞扬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公天下”禅让方式,赞扬他“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舞干戚怀四彝”民本思想与“和为贵”的治国方略。舜帝之“天下为公”思想不仅体现在他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他选择禹作为自己接班人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他生活的全部过程中,他所到之处,既“让畔”又“让居”,彼此和睦,源于他“一心为公”的实际行动。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激烈竞争,钩心斗角,你死我活,很难找到一个大家共同的认同,也缺乏认同感,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缺乏“天下为公”的“协同万邦”的思想,人人蝇营狗苟,尔虞我诈,使得社会失去了信度,人们失去了信任,社会失去了公信力,必然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和矛盾,为此,从舜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可以找到良策。
舜帝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为:在对待“群群”关系时,倡导“协和万邦”的民族和谐;在处理“群己”关系时,坚持“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奉献精神;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崇尚“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今天,我们将此思想推而广之,国与国、人与自然,需要的是群体的“和”而不是“争”,需要的是对“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的倡导而不是对“个人主义”的凸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达成一个普遍为人所接受和认可的共同点,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如此,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共荣、发展。
(《诸城大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