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羊獬、历山“迎姑姑”习俗之考察报告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12:0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羊獬、历山“迎姑姑”习俗之考察报告
陈泳超
从本书第九章关于尧舜传说地理分布的考察中,笔者已经知道,以山西西南部为核心存在着一个最典型的尧舜传说丛聚,因为这里是传说中的尧舜都城所在地。承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段友文教授的热情介绍,笔者得知洪洞县羊獬、历山一带有叫作“迎姑姑”的习俗,与尧舜及娥皇、女英密切相关,便于2000531日至62日亲赴临汾作实地调查。同行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彭牧、北京大学英语系教师梁岩。
今天的山西临汾,据说就是远古的尧都平阳。临汾市内有规模宏大的古帝尧庙,另有“尧舜揖让台”(即鼓楼)等古迹,故临汾市以“尧都”自称,并颇以尧舜文化中心自豪。531日上午,我们到达临汾市山西师大,稍作安顿,便在师大中文系学生贾志刚(洪洞县人)、赵晓双的陪同下,直接赶到了洪洞县甘亭镇的羊獬村。
其实,后来才弄清楚,整个“迎姑姑”活动,简单地说,是每年阴历三月初二,羊獬人去历山“迎姑姑”(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三月初三抬至万安歇一宿,三月初四回羊獬,直到阴历的四月二十七,历山人再来羊獬,四月二十八将“娘娘”(历山人称娥皇、女英为“娘娘”)接回历山,同日,万安人来,四月二十九回万安。由于联系人记错了民俗日期,我们没赶上前面的活动,来的这一天已经是阴历的四月二十八了。
我们到达羊獬村时,已近中午,刚刚瞻望了村南口的“帝舜寝宫”(内有帝舜及两位侍者的塑像),就听村中心接二连三地响炮。我们快步赶去,只见一股人流浩浩荡荡卷地而来,开路的是鸣铳手,均为精壮汉子;后面一女子高揭旗幡,金边流苏,红底白字“羊獬村”,身后一列女子彩旗队;再后面便是最引人注目的威风锣鼓,一人指挥,锣前、鼓中、铙钹殿后,均为技术出众的男子,锣队常变阵形,喧地惊天,威风八面;威风锣鼓队后,是12对“狮子鸾驾”,即一对“肃静”“回避”牌、一对龙头、一对盘龙棍、一对金瓜、一对银瓜、一对朝天蹬、一对判官笔、一对春秋刀、一对方天画戟、一对月斧、一对日月、一对龙凤扇,男女混持。龙凤扇由二女子斜擎,与前面11对分离,中间夹着最核心的神轿。神轿又称“嫁楼”,作楼阁状,内有娥皇、女英小型塑像,楼前点香,前后各一杠双抬,但夹侍左右自愿帮抬者甚众,尤以妇女为多,沿途接受上香,并分发红布条、黄丝线于香客,据说此物有消灾避祸之功;再后面是一红顶宝盖,宝盖边缀满写有捐献者姓名的黄色饰物,又称“万人伞”;再后面是箱柜果盒。这样,羊獬村的“送姑姑”队伍算是完毕了。后面紧跟着历山、西桥乡的“迎娘娘”队伍,仪仗也是依样从头来过。整个队伍走走停停,乡民看客相随拥挤,走到村北口的将军庙,路不足两里,却要走一两个小时。至将军庙,迎送之人相别,历山、西桥乡人铿锵铿锵迤逦而去,羊獬人一路又敲打着回到村中的“唐尧故园”。
“唐尧故园”位于村中心,占地40亩,是一个四方形宫城样式。城门面南,对面有九龙壁,城门上额高悬“唐尧故园”四个楷书大字,上建崇楼,楼内供玉皇、观音和金玉主三神位。进城门有一直路,将城内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为办公室以及待建之关帝庙等,从略。东区为主要部分,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此为叙述方便,非实际有此区分)。前面一部分有一广场,广场西面即路侧有一牌楼,西向,未及建成。广场南面为一戏台,北向,时正上演曲剧。广场东面有两殿,均西向,正对牌楼者为皇姑殿,殿额书“德配重华”,内塑娥皇、女英神像,两侧一为睡榻,一为娥皇、女英梳妆像,并有小二郎神配供,据称为二妃之驱策侍者,殿内除香火供养外,神台前多有小鞋,为求子之用。皇姑殿北并列者为子孙娘娘殿,内塑三像,中为碧霞元君,两侧为送子娘娘和奶母娘娘。广场北面为献厅,嫁楼与仪仗什物均停放此处,迎送礼仪也以此厅为起讫之处。献厅东西有壁南北穿空,与后面部分似分还连。献厅后即为尧王正殿,南向,殿额“帝德广运”。殿内中塑帝尧像,朝服平天冠作帝王装,下有四大臣塑像,东南侧窗下塑神獬像,西向。正殿两侧有配殿,东侧为二郎神殿,西侧配殿内并排塑有药王与披头祖师像。正殿后面为尧王寝殿,殿额“仁智如神”,殿内塑帝尧与夫人并排像。据当地传说,此夫人为母鹿所化,故名鹿仙女,颇有浪漫故事,殿内两侧壁画中,绘有尧与鹿仙女的事迹。寝殿外东南方空地上立有一碑,书“生獬滩遗址”,据说神獬即诞生于此。
今年山西省旱灾严重,连汾河也发生了断流现象。所以当羊獬村的乡民告诉我们说每年四月二十八“送姑姑”的那一天多多少少都要下点雨时,我们只是将信将疑。但是,傍晚时分,原本灼热的阳光突然不见了,乌云滚滚,旋即下起了铜钱大的雨点,来势迅猛,但一会儿又不下了,果然有些蹊跷。
第二天(61日),段友文教授也拨冗参加了我们的行列。我们又来到唐尧故园,今天是万安人“接娘娘”,仪式与昨天完全相同。其实,直到此时,我们对整个活动还不甚了然。每次问乡亲,都只能略略回答一二,再多问就说“不清楚”。我们多次问当地谁最清楚,乡民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要问历山的李学智。”并说此人原先是阎锡山秘书的秘书,是最有学问的,可惜昨天随历山队伍回去了。我们一商量,决定改变计划,不等看完万安的活动,就雇了一辆车,立即赶往历山。
我们先是直奔西圈头村的李学智先生家,却扑了个空,原来他正在山上庙里呢。我们又驱车直上历山,果然在舜庙旁边的办公室里,找到了这两天久闻大名的李学智先生。李老七十多岁年纪,精神矍铄,中气充沛,谈锋甚健。问明我们的来意后,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由他独自搜集整理写作的薄薄一册《羊獬、历山联姻传记》(内部资料,非公开出版物),说主要内容“这书上都有”;然后毫不推辞地又为我们从头讲了一遍,并回答了我们随时提出的问题。现据录音,将李老的讲述整理如下。须说明的是,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只是删除了一些过于重复或实在听不清楚的地方,没有任何添加,偶尔为了语言的完整补足个别词语,均加括号注明。下文楷体部分均为李老所谈(有个别插问),宋体部分则为笔者插注。
先从帝尧说起吧。
帝尧生于临汾伊土,他在位的时候,羊獬有个牧羊人,他羊群里生了一个獬,生了个独角羊。当时他不知道叫獬。这个独角羊呢,可以识奸忠,辨邪正。你两个人吵架、顶嘴,这个独角羊要看见你的话,就直接去触那个不讲理的。两个人打架,它还是去触那个不讲理的。你要是不接受,还打的话,它就把你触死,就是:“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
当时尧的朝廷里面有个大臣叫个皋陶(yáo),俗话叫皋陶(táo),就是陶渊明的那个姓陶的陶。皋陶在离羊獬二里地的士师村,士师是个官名。尧的那个士师村的名字就叫个皋陶村,他是帝尧的一个法官,掌管法律。这个牧羊人把这个独角羊的情况告诉了皋陶。皋陶觉得这个羊不是一般的羊,是个神羊,就告诉了尧。尧觉得这个羊不是一般的羊,就命令这个皋陶呵,说备了马车咱们去看看。帝尧就把他的妻子,还有大女儿娥皇,都带着,就到羊的地方去观察,看看个究竟。
这个神羊就像牧羊人反映的那个情况。看完羊以后呢,他们就去生那羊的地方去看看,怎么能生这么一个羊。这个地方呢,寸草不生,下雨不贮水,下雪不贮雪,全是细沙。这尧觉得很奇怪,皋陶在旁边回忆了一下,说仙家赤将子舆说,这个叫“獬”,是个神羊,在黄帝的时候出现过一次,只有圣德如天的帝王出现,这个神羊才出现。帝尧说我有什么功德呢?让上帝这么显灵。说这样吧,我们出钱把这个神羊买回去,指一指忠奸,这不很好吗?这样就把那个神羊买回去,帝尧呵直接就在……噢,这儿还漏了一段——
皋陶把这个神羊带回去了。帝尧在视察这个地方的时候呵,他的妻子叫女皇,就是散宜氏的女儿。女皇去的时候啊,身怀有孕,就在生神羊的地方呵生了个小孩。这个小孩是个女孩,生下来就跟普通人不一样,不同凡人,一出生她就能坐起来,过这么三五天,她就会说话,再又过一个礼拜以后,她就会走路,这不就是说“三日能言,五日能语,七日能……”这个、这个,“三日能言,五日能坐,七日能、能、能……”她就跟平常人不一样。生得非常俊俏,像个仙女下凡,是一个神女。尧就说了,这个地方呵,既生神羊,又生神女,一定是个宝地。他的妻子一听以后,就要求他把一家都迁过来。
按:俗语没说完,似当为:“三日能言,五日能坐,七日能行。”在历山的娥皇、女英殿中有此壁画。又,此女为女英,李老未及。
皋陶把神羊牵回去了,他(尧)留在这里了,伺候他的妻子,刚生了小孩了嘛!住了几天以后,他的妻子………
按:因录音设备出问题,此处漏录一大段。现据当时听闻印象,参照《羊獬、历山联姻传记》,补苴如下:
(他的妻子)觉得这里很好,就把家迁到了羊獬,所以羊獬成了尧的第二故乡。
再说舜。舜就生在洪洞诸冯。《孟子》就说嘛:“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村就是现在的圣王村,因为舜是集忠孝仁爱于一身的圣人嘛。现在圣王村还有一个叫诸冯圪塔的地方。舜的母亲叫握登,在舜六岁时去世了。舜的父亲是个瞎子,又娶了个后妈。这个后妈很——
——厉害,是个不通人性的人,老百姓的土语叫个“母老虎”,很不讲理。他父亲呢,比较糊涂。后妈头一二年还算可以,虽然不如亲娘呢,也还差不多。可第二年就生了个小孩叫个象,生了象呢,舜就倒霉了,有了自己的亲生小孩了,舜呢,就成了她的眼中钉了,左又不是右又不是。平常不是,她就骂,后妈就虐待他。他的父亲呢,咱们这儿的土语叫“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啦”,这个父亲呢也经常听了后妈的话,对这个舜呢也经常不三不四地虐待。他的弟弟呢,也特别混蛋,古书里就叫“父顽,母嚚(按:应为“嚚”),弟象傲”,这三个都欺负舜,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总找你麻烦,就活不成嘛!他后妈骂他,不行就要打。《孟子》里不就记载吗:“小杖受,大杖避。”你要打得轻呢,他就忍耐了,不就跑到野地里去哭哭自己亲娘吗?你要打得重了,他要逃走。逃到哪里呢?那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大部分时间是耕于历山。在河滨做过陶器,在雷泽钓过鱼,打过鱼,过捕鱼生活,在负夏做过生意,在寿丘也做过手艺。
按:李老的讲述经常引经据典,此段最为集中。“父顽,母嚚,弟象傲”,出《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小杖受,大杖避”的故事虽非出于《孟子》,但在《韩诗外传》及《史记·五帝本纪》中都有记载。舜的履历,诸书多有记载,李老此处讲述当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的记载。大略地说,李老的主要参考书是《孟子》和《史记》。“跑到野地里去哭哭自己亲娘”的说法,也暗用《孟子》中所谓“号泣于旻天”之说。
逃出去还不只一次,有好多次,大部分时间是耕于历山。为什么全国的历山有21处?山东有,河南有,浙江有,山西有好几处。有些古书有“九上历山”的说法。为什么全国有21处历山?根据传说,根据推理吧,是这么个情况:舜跑出家好多次,他第一次跑到某一个地方,他不是孝顺吗?“舜年二十以孝闻”,他二十岁的时候孝闻天下,天下人都知道舜特别孝顺。他孝顺到什么程度呢?书上说“不得乎亲,不可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为子”。这个意思是说,不得到父母的欢喜,就不算是世上的人,反过来,不孝顺父母,那就不算是父母养的。他是这么想的,所以你再打,再虐待,我总是父母养的,我孝顺父母,就惦记父母,过一年半载,等有收获,他又回去看望父母了。那么回去以后呢,那后妈,你拿来什么,你给我放下,你就走!不走又要害你,没有办法,只好又逃出去。再出去,他就不到上次去的地方了。比如第一次去河北,第二次就不去同一个地方了,为什么呢?他的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叫人笑话,再去的话,恐怕人家知道是父母赶出来的,你怎么回去又跑出来了?又来了?所以到另一个地方,过一年半载,又回去看望父母。书上说:“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也,妻帝之二女,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也,富有天下,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也,贵为天子,不足以解忧。”(按:此段出于《孟子·万章上》,个别虚词间有出入。李老非但能熟练背诵,还能准确地为我们讲解其含义,此从略。)他是二十四孝的第一孝,你再虐待,我只要不死,就要孝顺父母。所以全国有21处历山,主要原因就是打出来再回去,每次就换一个地方。可能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叫个历山,以后他去的地方,他都拿第一次去的地方,叫它作历山,留个纪念,所以全国有21处,光浙江就有3处,山东有2处,
——山西有几处?
咱们山西有3处,永济就有,垣曲也有,咱们这儿也有。
——那陕西的在什么地方?
陕西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陕西的那个“历山”不是这个“历山”,是马字旁一个丽(按:即骊山),其他地方都是历史的“历”。
最后一次,他来到咱们这里,为什么呢?他有个哥哥,他是老二,为什么舜又叫“重华”呢?书上有两个含义:一个呢是他双目重瞳,眼睛里有两个瞳仁;第二个呢是他行二,“重”就是“仲”,是个老二。在他走了以后,他的亲哥哥被他父母打死了。打死以后,邻居把他找回来了,(他)回去以后,先到哥哥坟上哭了一场,才回去见了父母。他父母就找他麻烦:“你回来不先见过父母,你先跑去哭哥哥,你眼中冇人。”又打出去。他的一个邻居找到他,说:“舜,这一次你可别走远了,你父母年纪大了,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找不到你,你就不能尽孝,咱们这个地方有个姑射山”(姑射山这个地方,从运城那边往北走,一直到吕梁山,这一带都叫姑射山,咱们这里原来也叫姑射山),“那里风景很好,土层很厚,离咱们村不远,你去那个地方种地。一旦你父母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找你也好找。”他就听了邻居的话,到了历山。他来的时候自己把这个地方叫个历山,在这种地,找个石洞住下了,还帮助群众,博得了群众的爱戴,还教育父母要慈,儿女要孝,当哥哥的要友爱,弟弟要恭敬,邻居之间要和平,博得群众的爱戴了。
的确很多地方有历山,参本书第九章。而全国有21处历山之说,据李老《羊獬、历山联姻传记》,此说见于198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中国地名大辞典》。李老用“推理”的办法为这分散的传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颇见巧思。舜名“重华”,李老所谓“行二”的解说,亦是创新之说,但舜有哥哥的说法,虽不常见,亦非无据,《越绝书·越绝吴内传》即云:“舜父顽、母嚚、兄狂、弟敖。”参本书第三章。
他种庄稼,开始是用的石锛石斧,尧舜是新石器时代嘛!由于舜是个大德呀,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个大象帮助他,这里有个地方叫“神象岭”。大象拿鼻子拿着石器,帮他耕地,比他拿笨重的工具效率高得多。象耕的地多了,他种不过来,天帝又派了群鸟来帮他锄地耘草,这里又有个“百鸟峰”,土语就叫“鸟儿峰”。所以象耕鸟耘,打的粮食多了,吃不了怎么办?他就办了周济院,周济附近农民,群众对他特别尊重。
尧舜属于新石器时代,是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李老将传统的“象耕鸟耘”传说与现行的社会发展史分期毫不费力地联系在一起了。
后来他当了天子以后,群众就叫他“舜王爷爷”,把他看做是个神了,不是一般的人了。称娥皇、女英叫“娘娘”。尧在羊獬住下了,尧是仁德如天的天子嘛,羊獬人称尧“爷爷”,称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叫“姑姑”。这就把尧和舜,这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尧,羊獬是尧的第二个故乡,羊獬人叫尧“爷爷”,叫娥皇、女英“姑姑”;舜呢,历山是舜的第二故乡,历山人叫舜“爷爷”,叫娥皇、女英“娘娘”。这娥皇、女英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谈尧访贤了。
尧九十一岁开始访贤,他年岁大了,他就想把天下让给有贤德的人。他有九个儿子都不成器,都是败家子。大儿子叫丹朱,有才,但有才冇德。他不愿把天下交给冇德的儿子,恐怕天下人民跟了他受了害,所以他想把天下禅让给贤人。他听说阳城地区的许由是个贤人,洪洞古来就是阳城,现在改成洪洞,许由就隐居在阳城的九箕山。为什么叫九箕呢?这个山有九个沟壑,每个沟壑都像个簸箕,头大,九个山头一律向南,叫个九箕山。许由就隐居在这个地方,他是个隐士,学问很大。尧去拜访他,想把天下让给许由。结果这个许由自命清高,尧把禅让天下的意思跟他一讲,他非但不愿意接受,他觉得污了他的耳朵,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现在还有一个“洗耳泉”。我的这本书(按:指《羊獬、历山联姻传记》)上写得比较详细。
尧的这个目的没达到,他就听了他老师尹寿的话,就去蒲县去找伊蒲子。伊蒲子学问也很大。见了伊蒲子一看,这个伊蒲子年纪比他还大,老了!人倒有德有才,年岁大了,也不行嘛!禅让天下的意思就没给他讲,两个见了面,就谈谈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这个伊蒲子就告诉他,历山那个地方有个年轻人在那里种庄稼,是个孝子,叫个舜,大家都知道,叫他去看看他。他听了伊蒲子的话,就准备到历山去访贤。他访贤以前,就先回到朝廷,将文武臣子召集起来,大臣都推荐舜。尧听了伊蒲子和众大臣的话,就去历山访贤。
按:“伊蒲子”,当为“蒲衣子”(见《庄子·应帝王》)之讹,即“披衣”或“被衣”。他与许由、尹寿一样,在先秦两汉书中多有记载,参本书第六章。
从平阳来到舜田,这个地名就叫“舜田”,大象耕地就在那一片。他一上历山就碰见他了。就碰见一个年轻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黧牛在耕地哩。耕地的犁上绑着个簸箕,牛走得慢,这个年轻人不打牛,就敲这个簸箕。尧一看这个年轻人很奇怪,就问:“你不打牛,敲这个簸箕,是个什么意思啊?”舜对他说:“牛耕地一天就很累了,我鞭了它,不忍心,我敲这个簸箕,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哩,黑牛以为我打黄牛哩,两个牛都快了。再说我打黄牛,黄牛嗔,我打黑牛,黑牛怪,我还不如不打,我打簸箕能起到鞭策作用,那我何必要打呢?”(按:据说威风锣鼓即为纪念此事而产生)尧觉得这个年轻人有德,我要是把天下让给他,他一定会爱民如子。他就把禅让天下的意思给舜讲了,问他你是不是叫个舜啊,他说我是叫个舜,这正是伊蒲子介绍的那个人。就把禅让的意思告诉他了。舜马上就跪下叩头,不敢接受嘛,我一个是年轻,再一个是冇知识,不敢接受这个天下。舜一再坚持,坚持不过,尧的大臣就跟他说了:“这样吧,过三天以后你到平阳来,等尧考试考试你。”
天子说话你不敢不服从呵。三天以后,他就到平阳了,接受考试,是口试。尧王和大臣就问他治国平天下的大政,舜都对答如流,讲得很好。尧觉得这个人有德有才,而且这个相貌也不同凡人,浓眉、方口、龙颜、面色柔和,身材六尺一寸,长相跟一般人不一样。(此相貌与谶纬及《帝王世纪》所载多相合。参本书第四章。)尧很器重他,最后又对他进行了一次考试,有智,看看他有没有勇气。你要当一个天子,不但要有智慧,有道德,还要有勇气。
(尧)就把他带到了历山这个地方。那个时候的历山可不是现在这个历山,现在的历山你看土是黄的,要个树木也没有。原来的历山满山都是苍松翠柏,都是树木,道光年间一次野火,把咱树木都烧光了,现在没有树,过去不是这样。帝尧就把舜放在这恶林里边了,来考验他。这恶林里边豹子、老虎、大蛇,什么都有。树长得奇形怪状的,如果没有智,没有勇,进了恶林里面就走不出去。他刚进了恶林,天上又是打雷又是闪电,又刮大风,奇形怪状的树随着风的摇曳,扑到他身上来。林里碰见老虎,老虎不伤他,碰见蛇,蛇也不害他,大风刮得昏天黑地的,他也不迷失方向,走进去就走出来。尧一看,有智,有勇,就把他留下了,当了司徒,当了大官了。教育也干过,农业也干过,什么都干过,哪一行都干得非常出色。
按:这便是《尚书·尧典》中所谓“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具体阐释。
这以后,(尧)还不大放心,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两个女儿不是同时嫁给他的,大女儿娥皇比女英大个三岁,大女儿跟大司徒的儿子已经订了婚了。把小女儿许给他,专门为了考验他,如果你家庭治不好的话,治理国家就不行了。二女儿与舜结婚一百天,大司徒的儿子就死了,这样大女儿的终身就成了问题了。满朝文武百官的子弟都找遍了,没有个适当的人,尧王就发愁了。最后有个大臣,就是给女英当介绍人的那个大臣,就使了个大胆,跟尧说,干脆把娥皇也给了舜。他讲得有道理:娥皇比较忠诚老实,善于治理家务,女英聪明,可以辅佐政治。而舜是孝子,如果把娥皇嫁给他,她专门侍候父母,舜就可以安下心来处理政治。女英天资聪明,可以辅佐政治。
尧王一听这个大臣说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个大臣的意思去跟他的妻子女皇去商量了。女皇开始不愿意:“舜是个农民,种庄稼的,把女英许给他,我就不高兴,你执意许给他,我也同意了,现在你又要把大女儿许给他。”这女皇坚决不愿意。尧就劝这女皇,把大臣的道理和她一讲,(再说万一不行)“我为天下牺牲自己的女儿,我对人民来说不失为忠;女儿为了成全我的事,她尽自己的终生,对她来说不失为孝,有什么不可以?”他这么一说,他的妻子也没有办法反驳他的理由了,她也只得同意了。这样两个女儿都许给舜了。女英先嫁的,娥皇后嫁的,嫁出去以后,我们这儿流传了姊妹两个争大小的事。女英以为她先嫁的,应该是正宫;娥皇以为你是先嫁的,总是我的妹妹,我比你大,这个正宫应该属于我。我这个书里有介绍的。(笑,似不太好意思)
按:现据《羊獬、历山联姻传记》简述如下:
舜为了裁判大小之争,出了一道题目:他发给每人七根谷草和七粒黄豆,看谁先用这谷草煮熟黄豆,谁就为大。娥皇心急,七根谷草一起点着,结果连水都没烧开;女英一根一根烧,煮熟了黄豆。理应女英为大,但娥皇不服。舜又出一题目:他准备了一辆马车和一匹骏马,看她们谁先到达羊獬。娥皇挑了骏马,以为必胜。谁知此马半路产驹,后又口渴,在路上刨泉止渴,耽误了很多时间;女英的情况也不妙,半路坏了车辐,修了很长时间。最后两人同时到达,不分胜负。舜又想出一道题目:每人发给鞋底一双、长绳一根,看谁先纳完鞋底。娥皇心急,就用一根长绳去纳,结果很慢;女英将长绳剪短,抢先纳好。所以舜最后判定女英为大。
关于娥皇、女英争大小的传说,当地流传甚广,而且胜负及大小关系也并不一致。但决胜的方法基本都是这三个题目(有的还有“钻烟囱”等题目),尤其是赶路的题目,在当地还留下了许多地名,如“马驹村”、“马刨泉”和“车辐村”等等,这在《洪洞县志》等地方志书中也有记载。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民俗,比如:有说不是骏马而是骡子,骡子产驹耽误了事,娥皇或女英一怒之下,不准骡子再产驹了;又有说娥皇、女英一路上耽误了,到家已经天黑,所以当地曾有娶亲时媳妇要在天黑时才进门的风俗。可见争大小传说在民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羊獬、历山联姻传记》在讲完争大小故事后,还有这么一段记载:“过去娘娘庙内的塑像,就是根据民间传说,女英当了正房,把像塑在左面,娥皇为偏,把像塑在右面。现在娘娘庙重新建起以后,我们听取了专家的意见,遵照史书记载,娥皇大,女英小。塑像位置也矫正了左右。”在此,“专家”与“史书”的权威,显然取代了民间的传统。在调查中笔者还听说,原先的两个“姑姑”(“娘娘”)像,一个高兴,一个则作生气状,这种让神也带上凡人弱点的民间造神思路,其实是十分亲切生动的,可惜现在的“姑姑”(“娘娘”)像已一律庄严肃穆有如观世音了。许多古老民俗在对外界开放后,都不同程度地闪现着这样的色彩。这固然体现了民俗易于变异的特点,只是这种变异,有时是格外让人咨嗟叹惜的。这再次提醒我们这些民俗采访者(在当地人看来即所谓的“专家”)要时刻警惕自身对被采访民俗的有意无意的“介入效应”。
那么两个嫁给他以后,历山和羊獬就存在着皇亲的关系了。羊獬人叫尧王“爷爷”,叫娥皇、女英“姑姑”,我们叫舜王“爷爷”,娥皇、女英叫“娘娘”。人家比我们大一辈了,直到现在我们见到羊獬人,不敢称名道姓,男的叫人家“舅”,女的叫人家“姑姑”。这个称呼有好多不便,你比方说家里有爷爷辈,有孙子辈,甚至还有四世同堂的还有重孙辈,我们叫他爷爷也叫“表叔”,叫他孙子也叫“表叔”,哈哈,不方便,所以就叫“亲戚”。人家可以叫我们名字,我们不能叫人家名字,这是这个民俗的第一点。
第二,互不通婚,这四千多年,羊獬跟历山不通婚,我们的姑娘不到那儿找婆家,他们的姑娘也不到我们这儿找婆家。
再有一个就是,生儿满月,婚丧嫁娶,都互相往来。以前人口少,羊獬没几户人家,历山也没几户人家,婚丧嫁娶都来往。现在羊獬有三四千口人,咱们历山地区有六个村庄,也好几千口人家,光有事,每天都要来了。所以关系特别密切的还是有来往。不过就是百把十户,有的好几百户的,几千年来都互相来往,红白喜事,都互相来往,这也是民俗的又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呢,就是这个“接姑姑”、“迎娘娘”这么个民俗。
舜是五月初五生日,娥皇是六月十八生日,女英是九月初九生日。到了生日这一天,羊獬人都要到历山来跟舜祝寿,历山地区的人跟羊獬人都要来,生前要祝寿,死了还是祝冥寿。来的人数不多,因为这几天正好是割麦子。给舜做生日来的都是男的,六月十八来的全是妇女。人数每年不等,有时两三百,有时一百多,忙的今年不来明年来。现在不光是历山地区和羊獬来这儿祝寿,其他村、其他县的人来这里祝寿的也增多。他们都信奉娥皇、女英,都供尧舜嘛!这是一个。
娥皇、女英在生前每年三月三,清明时节,都要回羊獬去祭祖,在羊獬住上一段时间,住到四月二十八,返回历山。为什么要住五十来天呢?四月二十八是尧的生日,如果你要提前回来,到时候又得回去。祝完寿赶紧得回来,不会住段时间才回来?不行,四月二十八已经开始割麦了,不能再住下去了。三月初二,羊獬人威风锣鼓(来接姑姑),群众自发的。过去人少,几十个人,后来几百人,现在每次羊獬人来,不下于千人。光车辆就来几十辆、一百多辆。我们这次去了四五十辆,这已开始割麦子了,忙得不得了。我们这次要不是忙不过来,也去七八百人、一千人,今年去了几百人,人比较少。(按:羊獬人将来之前,历山人早早拆洗被褥,准备酒菜,每家分摊几个,好吃好住。反之,历山人到羊獬也一样。我们一行在羊獬也被分摊到一家,颇受款待。)三月三羊獬人接回去,四月二十八我们去接回来,路过十二个村,这十二个村呀有十一个村要舍茶施饭。路过哪一个村,哪一个村的群众呀,都自愿准备些饭,准备几个菜,做些馍,叫你吃饭,还有茶水。一到哪个地方,村里的威风锣鼓在村口等着呢。威风锣鼓接到村里,你把饭一吃,威风锣鼓再送出来。(羊獬到历山)七十里地,哪个村都一样。这吃饭里边还有个特点,这个可以记一下子。
吃饭要吃小米饭和野菜,野菜就是苦苦菜。为什么要吃小米饭和野菜的呢?有历史根源。因为尧王生前是最艰苦朴素的一个帝王,古书《韩非子·五蠹》有这么一段记载:“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尧当了天子,这么一个既富又贵的人,他冬天里呢,穿了一件鹿皮挡风寒,夏天呢穿的是粗布衣服,住的房子是茅草搭成的,从山土砍下来的木头,连整修都不整修一下,就搭了那个茅蓬。“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吃的是小米饭,喝的是野菜汤。他的这个生活呢,连他看门的门官还不如。现在吃野菜小米饭,也是为了教育后代,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先祖艰苦朴素这个优良作风。这一路都有,韩家庄没有。
为什么韩家庄没有呢?舜的后妈是韩家庄人,他后妈生前虐待他,和他不亲,她的娘家人,舜的舅父、舅母,也听了他后妈的话,对舜也不好。舜去了以后不理不睬,吃不着饭,喝不着水。韩家庄那时候是一姓村,十几户人家都是姓韩。他的一家跟舜不过亲,他的同宗人都跟舜不过亲,所以几千年来韩家庄不管饭,不管吃,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这是个传统习惯。其他村烧香,韩家庄人也不烧香,就不参加这个活动。现在呀,韩家庄有个情况,别的姓也多了,姓张的、姓李的大姓多了,虽然还不管饭,但也有人经常来烧香了。从这个发展情况来看呢,将来有可能移风易俗哇!
这个民俗延续了四千多年吧,长盛不衰,在战争年代、“文化大革命”时候,这个接姑姑、迎娘娘民俗,跟祭祖的民俗,没有中断过。抗日时候、解放战争时候、“文化大革命”时候,像我们这些人,在过去犯罪的人,有判了无期徒刑的,有判了十五年的,有死在监狱里的。每年三月三,公安局派十几个人就住在这里镇压,不准烧香。他们把烧香看成迷信活动。实际他是不愿意忘记自己祖宗,并不是什么迷信。“文化大革命”时候,(公安局)每年都来,可老百姓呢,白天不能来晚上来,在晚上偷偷来。化装了来,提着个粪筐,拿着个锄头镰子,装做拾柴割草,化装了一下他也要来。人们不愿意忘记自己的祖宗,群众的香火不是什么迷信。你们清明节也上坟吧?祭祖吧?不也是一个意思吗?
改革开放以后,又公开了,建了十四座庙,统统在历山,这里是集诸神于一山的古庙群。有舜庙,娥皇、女英庙,他的两个妃子,叫“历野故宫”,舜庙叫“虞圣大殿”。旁边一个尧庙,尧王庙。为什么这里有尧庙呢?尧这个时候去世了,他的龙袍呢穿到舜身上了,娥皇、女英为了祭祀她父亲,就在这里盖了庙祭祀他。尧那个像穿的是便服,他已经不是帝王了嘛,帝王让给舜了。旁边是个送子庙。再就是玉皇庙。玉皇庙的东边是个老君庙,西边是关帝庙,再下面有个三官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就是尧,地官是舜,水官是禹,叫三官。前山门有个龙王庙,后山门上有祖师庙。现在都不在了,早叫日本人烧掉了。再前面,你们来的路上,有个将军庙,这么十四座庙(按:其实未说满十四座),1942年阴历的八月初十,日本人一把火全部烧掉了。在这以前,百鸟峰有个百鸟楼,有个三十来米高吧。那边有个舜王井,又有个舜井,舜井还有个井亭,在明隆庆二年一场大风,吹毁了,那边有个碑记着呢。以后再没有建。还有望亲台、望都台,在百鸟峰的前面。望亲台,就是羊獬有自己的亲戚,三月初二要来的嘛,有的亲戚急得来不了,就在那望亲台上张望。望都台,尧建都平阳嘛,娥皇、女英经常想念她的父亲,跑到那望都台张望平阳。都被大风吹掉了。现在的庙呀,都是群众自发的,依靠社会集资重建的。1993年建起了娥皇、女英庙,1996年建起了舜庙,1998年建起了玉皇庙、老君庙和关帝庙。今年又开始建东岳庙。建娥皇、女英庙的同时,也把尧庙和送子庙建起来。都是按照原来的地址和大小建的,没扩大也没缩小,成了旅游景点了,主要靠社会集资,政府不管。
此后,我们又问及万安那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分两批举行同样的仪式。据李老解释,万安只是一个行宫。原先羊獬人到历山,来回都从12个村庄那条道走,并不经过万安。后来有一年,地荒歉收,灾情严重,但此活动还是举行。羊獬人来后,历山人虽尽力送了些粮食,但不足以供应队伍回羊獬,而12村均为小村,难以供应,所以羊獬队伍改走万安一线回去。万安较大,当时北门一财主主动施舍,并热情邀请羊獬队伍以后每年从万安回去,由他负责供养。羊獬人欣然答应,所以此后羊獬的“迎姑姑”就都从12村一线上历山,再从万安一线回去。那位万安财主自打供养“迎姑姑”队伍后,越来越发财,带动北门附近居民都争相供养,逐渐演变到也在当地建立舜庙和娘娘庙,并模仿历山,也去羊獬“迎娘娘”,以致近来颇有与历山争正宗的势头,李老对此很有些义愤之辞。
问明情况,我们又在李老的引导下,开始参观历山现有的庙宇。此庙宇群坐落在历山最高处,俯瞰历山,黄土烈日,莽莽蒸蒸。据说山门在山下,而在此山顶方地上,最南端为一戏台遗址。依次往北,首先是规模壮丽的舜庙,坐南朝北,殿额高悬竖匾“虞圣大殿”,内供帝王装帝舜塑像,下有四大臣塑像。舜庙后为娥皇、女英庙,檐匾“圣德生辉”,门匾即“历野故宫”,殿内正中神座上仅设几案灯剑,不供塑像,两侧有大量壁画:有女英为民掘井传说,有娥皇、女英帮助舜躲避焚廪、掩井、醉酒事及二妃没于湘江故事。另有关于历山神庙建造过程的传说。据李老介绍:当初历山人在此建庙,屡建屡毁,众议迁址,便选定了不远处的一个平整如馍的山头,并将建筑材料都运去了。但开工时,人们发现材料全没了,地上满是牛马鸡狗的足迹。众人循迹以往,又回到了原处,材料均在,众知娥皇、女英不欲迁址,便仍在原处建庙,一直持续至今。故历山又名“英神山”,庙宇俗称“神立庙”,地名亦有“神立村”。娥皇、女英庙两侧有配殿,东侧为尧庙,供帝尧及夫人便服神像;西侧为送子庙,供送子娘娘等塑像。娥皇、女英庙加上二配殿,大小与舜庙相等。历山诸庙均巨制精宏,过于羊獬,尤以此二殿为最。娥皇、女英庙西边,有一排三殿庙宇,中为玉皇庙,东为老君庙,西为关帝庙,另有许多庙宇及新式戏台正在修建之中。
天阴欲雨,暮色苍茫,我们告别了李老,也告别了历山。一路上车行颠簸倒无碍于心,只是有些想法颇难释怀:
其一,尧舜事迹虽史有明文,毕竟渺茫难征,本书多有说明。但尧舜在羊獬、历山一带民众心目中,非但确凿无疑,而且鲜活异常。他们毫不怀疑尧舜的君臣兼翁婿关系,也理直气壮地宣称“迎姑姑”习俗四千多年来从未断绝,更因着娥皇、女英的联系,将相隔七十里许的羊獬与历山两地结成了民间事实上的亲戚关系。这就比单纯的地域关系要牢固和亲密得多,也使这一带的民风,因着尧舜的圣德化育和亲戚般的周边感情,而显得特别的淳朴和善。这应当是“迎姑姑”习俗最深刻的现实功效,或许也正是该习俗历久不衰、屡禁不绝的内在原由。
其二,李学智老人将近两小时的讲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触动。他实际不过初中文化程度,但对有关尧舜的一些历史文献烂熟于胸,不仅脱口能诵,而且能将头绪繁多甚至时有乖讹的各种说法(参见本书各章)巧妙地串联起来,再加上当地众多的民间传说,于是编织了一个首尾完整、看上去合情合理的长篇故事。其实,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以及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等之类,当时不也是在做着类似的整合工作吗?不止于此,李老的“整合”尚不以叙述完整为最后目的,它还要为当地“迎姑姑”习俗提供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他的权威,是当地民众公认的。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者,我们通常所谓的主流文化(或曰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界分是否过于粗疏了呢?我们历来对民众文化公众性的强调是否有遮蔽了其中突出人物个性魅力的嫌疑呢?单以民间文学而言,我们总是强调它集体创作与集体传播的特性,最多只是对一些杰出的民间歌手或故事家予以表彰,但像李老这样的人物,却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的演述者,他既浸染于民间文化之中,又是民间文化的灌输者和一定意义上的仲裁者,他是主流文化与民众文化的一个纽带。他服膺“古书”,凡有“古书”为证的,他都悉心吸纳,并且以之说服大众,我们经常听到乡民们这么说:“他古书看得多”,“他是书上看来的”,歆服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乡民们有些解释与李老不同,他们总因为李老有书为证而信心不足。但是,李老本质上又仍是民众文化的一部分,他对于民众的习俗与传说是相当尊重的,他的服膺古书,甚至根据古书对民众知识进行局部的调整,其根本目的却是为了维护民众的传统,更确切地说,他似乎是在努力为民众的习俗与传统建立更为主流文化认可的依据。对于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现象,我们是否还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究呢?正因为此,李老那饱经沧桑却老而弥坚的颀长身躯,老是在笔者眼前晃动着,随着车行的晃动,背后是黄蒙蒙的广袤历山。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附录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 _3 B1 f* c5 ~/ |1 }# ]7 }& Z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