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郡望”是“郡县制”之后产生的,“郡县制”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行程的地方政权组织,中国最古老的“整治体制”是数不清的诸侯割据的“封建制”。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春秋末,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到战国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始皇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统一建立秦朝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彻底地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把中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增加到四十多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郡、县成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管理和行政,可以说郡县制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Y0 Q7 C, h4 l5 f! k
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虽然时有变化,但郡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区,比现在的县大,又比省小,在各个时代,各个郡都都有名门望族,《辞源》中“郡望”一条解释说,“魏晋至隋唐,每郡中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为当地多仰望”。“郡望”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和姓氏一样,有着“名贵贱”、“别婚姻”的作用,唐宋以后,逐渐废除了郡,代之以州,府,道,“郡望”也逐渐被人们改用了“望出”这个称呼,即名门望族的出处,其内容与“郡望”基本一致,“郡望”或“望出”反映了姓氏繁衍发展的过程,“郡望”(或“望出”)曾经等同于“出身某地”或“祖籍某地”的意思,所以是寻“根”的纽带和标志。
: _( E+ S0 O0 o5 F7 |很多姓都由于子孙繁茂而分出众多的支派,各尊本派开基人为始祖,就以本派中著名人物的事迹或趣闻佳话,将其居住所在(房屋、厅堂)命其派名,便是堂号,堂号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郡望”在加上“堂号”则其出身某地或曰祖籍某地就更清晰了。“堂号”实际上拥有像郡望一样的影响力和作用,因此,后来也与“郡望”秉承,同指那些著名的姓氏支派,
1 t$ a) J3 Y6 a3 s) U. }" X姚姓的“郡望”有“南安”和“吴兴”。南安郡为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设置,治所在地(今甘肃省陇西渭水东岸)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等地,隋初废。晋及十六国时期姚苌、姚兴、姚泓三代为后秦国王,姚苌之父戈仲为南安赤亭人,世为羌族首领,姚姓为南安郡所仰望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甘肃及西北一带之姚姓多以“南安”为“望出”) ?. O8 w: @" T* ~0 _6 a
吴兴郡是三国时孙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公元266)年从吴郡分出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乌程无县,从丹阳郡分出故鄣、安吉、原乡、于潜四县,共九县设置吴兴郡,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于今浙江临安、德清、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其后略有缩小,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湖州为吴兴郡,至隋唐开皇九(公元589)年废,姚姓六十七世徽迁吴兴卜居与云溪之崖,徽之孙六十九世平复姚姓,王莽篡汉时求舜后封七十世丰为代睦侯,后因莽乱,丰子恢暨恢子显复吴兴而家,至八十六世宣业为南朝梁征东大将军,封为吴兴郡公,并且吴兴之姚姓人才辈出,确为吴兴郡所敬仰之望族,(参见附录《湖州府志》有关姚姓之记载)所以吴兴为姚姓之望出,吴兴之姚姓多为吉安迁出,吉安之姚姓为吴兴派,广东、赣州等处姚姓亦为吴兴派,萍乡之姚姓可基本上都是吴兴派,吴兴为萍乡姚姓之望出。. W# k+ L1 h& O h3 ?; z# g
顺便一提的是钱姓在两汉时由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安徽至山东徽县一带)迁往乌程等地,以后的唐宋时期经过吴越武肃王钱等人的努力,使之发展为天下钱姓大宗,吴兴也被视为钱姓的“望出”,“吴兴第”并非全是姚姓之居家。3 ?- R2 d3 h' j2 @% {) q. K3 o6 f2 I V
姚姓的堂号有“仁圣堂”、“梁国堂”、“耕历堂”等,舜帝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东方圣人”更是姚姓子孙的骄傲和荣耀,所以姚姓的堂号都因尊舜帝而用“仁圣堂”以此表示为至仁至圣的舜帝子孙。' b8 I1 B1 F3 l+ M9 t
“梁国堂”则源于姚崇,姚崇为唐时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一(公元650)年,殁于唐玄宗开元九(公元721)年,曾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帝的宰相,姚崇为相时抑政倖、劝节俭,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掩埋之法灭蝗减轻了灾情,由于姚崇处事果断屡见功勋,被成为“救时宰相”武后时曾以功封梁县侯,玄宗封为梁国公,故其子孙以“梁国堂”为堂号。! z' { h' {! y# b! E
“耕历堂”是源于宋时姚汝循的故事,姚汝循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叔卿,官至太名知府,不享高官厚禄,中年辞官,历游燕、赵、楚、蜀各地,晚年退耕秦淮,有《耕历集》,其主要论点是万物生于土,要得人类生存就得以农业为本,务农对人类贡献最大。当时的科技水平状态下,他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后世人逐取“耕历堂”为堂号。
" @8 ?; P" ^; J; s1 @# @; _因传说中舜目重瞳,且《二十四孝》一书中,舜被列为第一,所以姚姓楹联多用“重华世地、大孝贾生”即表明了自己是舜的后裔,也以“孝道”作为家风教导子孙世代相传,也有用“弘文学士、庐墓家传”的楹联,弘文学士源于八十八世姚思廉,唐初根据其父姚察家传之稿,兼采他书成《梁书》三十卷,《陈书》五十卷,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孙子儒、曾孙师正四世大孝,都于父母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 H# _: A. k6 h- L* n+ V由以上可见,姚姓的堂号和楹联都是教育子孙谨记祖先的业绩,切莫沾污祖先的荣耀,并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世世代代勿忘孝敬父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发扬好的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凡我姚氏子孙必须谨记并身体力行,切勿懈怠。3 M$ S. q' a) L4 n7 ?7 p
/ K! k- v/ o7 e7 L1 ^ 二〇〇〇年岁次庚辰仲冬月
; O- i$ h, k! E 十一世孙道信(相如)敬撰! b+ N6 F9 u; h' g) s
《萍乡市里善姚姓族谱》摘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