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有关舜帝家庭神话(节选) 袁 珂 有关舜的神话的记叙,从《书经》到唐代的变文,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直不断地在演变着和丰富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一神话的中心内容也就以舜的“行孝”为主,给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而最早的舜的神话,却应当以作为猎人的舜和野象的斗争为主,绝不应当以“行孝”为主。舜称“虞舜”,“虞”字的涵义,当是《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的“虞”,是猎夫的意思,而非一般人所谓的朝代名或地名。舜的弟弟象也只是动物象,而非名叫“象”的人。虞舜这个生长在丛莽中的勇敢的猎人,在和野象的斗争中,由于野象的凶悍和狡谲,几番险遭它的毒手。后来靠了天女的帮助,才终于战胜和驯服了野象,使它开始在农业上为人类服役。而猎人舜也在人民的拥戴下成了他们的领袖。根据一些舜的神话的片段推想,古神话的本貌或许就是这样。但当然,也只是推想罢了,要想恢复其原状还是有很大困难的。由于材料的不足,以下所录各节,虽然尽可能以舜和象的斗争做为故事的中心,但是象已经历史化而为人,成为舜的弟弟象而不是山林里的野象了。 本节所录,是一些关于舜的家庭情况和舜早年生活情况的文字,多半已经历史化了,神话的因素很少。只有“舜目重瞳”一小段,略带神话意味。使我们想到《拾遗记》所记尧时秪支国贡献的“双睛在目”的重明鸟,或许和这里所录有些关系,已见“尧”章“解说”,此不多赘。又“舜耕历山”事,文字的记述大都比较平实,虽然也有“得玉历”(《搜神记》)、“梦眉与发等”(《尚书大传》)等叙写,但看得出来,是封建糟粕,不属于神话范围。倒是近代坊间所出的《二十四孝图说》,首绘历山大舜耕田图,却是饶有兴趣,很引人注目。因为耕田使用的牲畜,既不是牛,也不是马,而是长鼻大耳的巨象。我想这决不是画家想入非非,肯定是有古代民间传说的凭依。它使我们对于舜原是猎人、驯服野象的推想又得到一个有力的佐证。 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列女传·有虞二妃》)。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史记·五帝本纪 》)。 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告二女。二女曰:“时唯其戕汝,时唯其焚汝,鹊汝裳,衣鸟工往。”舜既治廪,旋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 复使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时亦唯其戕汝,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工往。”舜往浚井,格其入出,从掩,舜潜出(《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列女传》)。 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 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敤手怜之,与二嫂谐(《列女传·有虞二妃》)。 舜和象的斗争,是舜的神话的中心内容,已如前述。本节所录,就是各书记载舜象斗争故事的最富于神话性的部分。但是这一故事,有的早已经历史化了,例如《尚书》、《孟子》、《史记》等书的记叙;还未完全历史化的另一分支,如《列女传》、《论衡》、《通史》、《金楼子》等书的记叙,也在开始被人窜改,竭力使它走上历史化的道路。从古今本《列女传》的差异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迹象来—— 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 这是经过窜改的今本《列女传》所记述的井廪故事。再看看本节所录《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所注引的古本《列女传》,两相对照,窜改的痕迹就一目了然。在窜改后的今本里,二女叫舜服鸟工、龙工衣服以救井廪之难的话都没有了,自然从说话中表露出的那种焦急和关爱的情绪更是没有了,只是冷冰冰地叫舜“往哉”,或者还摸仿《尚书》的口吻:“俞,往哉!”翻成现代话就是:好呀,去吧——去送死!舜既然“每事常谋于二女”,二女替舜出的主意,在这里只因为有“缙绅先生”们看来不大“雅驯”的地方,就给一笔勾消了。但是窜改者窜改的手法却是并不怎么高明的,从后面“舜往飞出”、“舜潜出”的语句看,二女曾经替舜出了神妙的主意,还是教人隐约猜想得到的,不然舜何由而能“飞出”或者“潜出”呢?今本《列女传》唯一存留下的神话意味的情节,只是“二女与舜药浴汪……舜饮酒不惑”这一段,然而“舜之女弟敤手”,也还是讹作了“女弟系”,两字合为一字,晦昧难明。敤手在舜神话中也是重要的一角,今从《汉书·人表》及王照圆《列女传补注》校改复元,神话的本来面貌才灿然可观了。 (舜)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列女传·有虞二妃》)。 (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舜以圣德入大麓之野,虎狼不犯,虫蛇不害(《论衡·乱龙篇》)。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史记·五帝本纪》)。 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吕氏春秋·古乐篇》)。 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绎史》卷十引《尸子》) 历史上说:尧在把天子的位置禅让给舜以前,“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主要看他的品行如何,考察不可谓不周到了。既后又“纳于百揆,宾于四门”,再试试他的才干,更是周到仔细。最后还要叫他“入于大麓”,让“烈风雷雨”和“虎狼虫蛇”来考验他的勇气。结果舜逐一通过了这些考试,用事实来证明他是智勇双全、品德又好的青年,堪以担当天下的重任。在这种种考试之中,最后一次考试——“入于大麓”——开始具有神话的意味了。这一次考试,把敢于和野象斗争的猎人舜的身份真实地表露出来。舜在大森林里行走,遇见虫蛇虎狼,竟一无所惧;遇见暴风雷雨,也毫不迷惑:这岂不是勇敢而又深有经验的猎人的行径吗?又从他“每事常谋于二女”,二女经常给他出主意这一点看,舜的身边可能还佩带有二女给他的解邪除祟的物事如玉佩之类,所以才能禽虫不犯,风雨不迷。总之,这次考试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是既有人的勇敢,又有神的帮助,因之是具有着神话意味的。 至于说舜作了国君以后,打着天子的旗号,去朝见他的父亲瞽叟,和悦恭敬,小心翼翼等,这都是历史的粉饰,用不着去说它了。独“封弟象为诸侯”一句话,里面又有神话性质的东西值得研究。 封象为诸侯,封到哪里去呢?《汉书·武五子昌邑哀王髆传》说:“舜封象于有鼻。”《后汉书·袁绍传》也说:“象傲终受有鼻之封。”《三国志·魏书·乐陵王茂传》也说:“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也说:“《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象封有鼻诸书无异辞。有鼻,是地名,可是恰恰又描写出了那个作为动物的象的特征。不仅此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转引王隐《晋书》还说:“本泉陵县(故城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罗苹注也说:“始兴(故城在今广东省始兴县西北)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昔人不明为何人,乃象冢也。”都把作为动物象特征的鼻来作了舜的弟弟象的称号。因此不能不教人作这样的揣想:古代神话里舜的弟弟象,或许就真是一头凶猛难驯的野象,后来终于经殷民族的始祖——英雄而兼神的舜把它驯服了。驯服它之后,安顿它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为人服役,任人观览。从四面八方跑来参观野象的人们,就以象的特征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有鼻”或“鼻墟”。但是神话演变成为历史,“有鼻”或“鼻墟”就成了象的封地,舜服野象也一变而为“舜服厥弟”(《楚辞·天问》)了。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史记·五帝本纪》)。 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山海经·大荒南经》)。 舜葬苍梧,象为之耕(《论衡·偶会篇》)。 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本节所录,又有关于舜的弟弟象的神话。 “舜葬苍梧,象为之耕”,这里的象,当然是作为动物的象,而不是作为人的舜的弟弟象,但是却又这么凑巧地和舜的神话关联起来了。而且,后人为舜的弟弟象立神祠,又把那长鼻大耳的野生象的鼻的特征举了出来,更可见人的象和动物的象实在是一而非二。古神话本貌应当是舜服野象,信有征矣。 (袁珂编:《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 O4 k% e/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