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尧舜传说的古史状况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2 23:3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尧舜传说的古史状况
陈泳超
现在通行的上古史观,基本同于《史记·五帝本纪》,即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夏、商、周三代之前的所谓五帝。但是这种上古史观,经过疑古学者前仆后继的努力,尤其是《古史辨》派的倾力探索,其可信程度已非常稀薄,像顾颉刚、杨宽诸学者均认为包括尧舜在内的上古帝王事迹都是由天帝神话转化而成,真正的上古史应从夏代开始,甚至夏代也只是空空洞洞的一个印象,可以实信的大概要从甲骨殷商算起。《古史辨》派尽管时有罅隙,有时也颇有恃才臆断、疑古过头的缺陷,但在这一点上却有相当的依据,它是任何一位治上古史者所不得不正视的论断。
毫无疑问,对于上古史的探讨涉及面极其广泛,所需的知识储备也无比广博,更关键的是,可以据信的材料严重匮乏,孔子就已发出文献不足的喟叹了。所以,历史学界以“传疑时代”称呼夏前时期,应当说是审慎而明智的做法。本文将要讨论尧舜的朝代与世系,以客观材料与本身学力而言,若指望奋身上古史海并对真相(假如有的话)有所揭破,目前显然毫无前途,徒于异说纷呈之中再添一乱罢了。因此,本章的策略是依据尧舜传说的文献记载最早出于春秋之际,而整合于秦汉之间(以《尧典》、《五帝本纪》为代表)这一事实,将只讨论这一时期人们对尧舜之朝代与世系的认识。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晚周秦汉时期的上古史观念,而非上古史本身,这是需要郑重交代的。或许,这一策略难免避重就轻之讥,但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在后代被广泛崇信的上古史观,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生成的,其影响至今犹存。
尧舜的朝代
一、虞作为朝代
目前相对可信的最早文献,通常认为当推《诗经》及《尚书》中的周书部分,而这些文献中对上古史的记载,却只上推到夏代,故有些论者即主张夏、商、周三代为正史之初。这些记载在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1]、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2](下简称“杨文”)及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3](下简称“童文”)中罗列备至,无可疑议。事实上,三代系统也是周秦以来最占势力的上古史观。这里需重申一下,因《尚书》中的《尧典》与《皋陶谟》诸篇成书时代一般论者认为在春秋战国之际,甚且有秦汉窜文,故不能充任早期上古史的真实资料。
但是,从春秋时代起,关于尧舜的传说逐渐多见且趋于繁盛;相应地,在夏、商、周三代之前,也多出了一个被称为“虞”的朝代来了:
①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4]
②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
——《国语·郑语》[5]
例②将虞幕与夏禹、商契、周弃并称,很明确是将虞作为三代之前的又一朝代对待了。
《墨子》是最喜欢以“三代圣王”来支撑自己观点的,但他所说的“三代圣王”,总是指“尧舜禹汤文武”,而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夏、商、周三代之王。如:
③不识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足以为法乎?
——《明鬼下》[6]
④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贵义》
⑤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
——《天志中》
此以人名系“三代”,还有以朝代名系“三代”者,更可探究:
⑥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
——《明鬼下》
⑦昔纣执有命而行,武王为太誓去发以非之,曰:子胡不尚考乎商周虞夏之记?从十简之篇以尚,皆无之,将何若者也?
——《非命下》
明明是“虞夏商周”四代,又何以称“三代”呢?“童文”认为:“这无非是因为三代这一个名词用得太熟了,上面虽又添出了一代,一时改不过口来,所以糊里糊涂的混称四代为三代了。”“杨文”也说:“盖时人惯称‘三代’,虽增虞一代,一时不便改口,故犹混称‘四代’为‘三代’耳。”
这些解释有一个共同基础,即认为“虞”作为朝代之名是墨家的发明,这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前引例①②的《左传》、《国语》明明载之。究其原因,总是《古史辨》派的学人不信《左传》、《国语》早于《墨子》之故。其实,便是在《墨子》中,例⑦亦明言“子胡不尚考乎商周虞夏之记”?既然当时已有关于四代事迹的文字记载(所谓“记”),可证虞代之存于时人心中,当更早于墨子时代。
准此,上述“童文”、“杨文”以墨家一时改不过口来解释四代与三代的混淆,也是立脚不住的。试想,先秦诸子宣扬其学说,总要取信于人,何至如此“糊里糊涂”就混得过去?其实,这种现在人看起来的矛盾之处,在春秋及战国早期人看来或许并不矛盾,因为按照当时惯例,“虞”与“夏”总是连称的,例①②⑥⑦皆是。更添二例如下:
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国语·周语上》
⑨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左传》成公十三年
故或言“虞夏商周”,或言“商周虞夏”(如例⑦),“虞夏”总分不开。上引例①《左传》言国之兴亡与妖祥之事,称“虞夏商周”皆有之,而《国语·周语上》记同一事件,却仅数夏、商、周三代之妖祥。可见“虞夏”分言为二朝,合言为一朝,是早期四代系统古史观的惯例,《墨子》以三代称之,并无过错。这种观点在后代也时有遗痕,以《史记》为例,它将“虞夏”之后代合为《陈杞世家》,《伯夷列传》中夷齐临终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其内在意旨本此。
由此生出另一问题,夏以前为虞朝,接通常说法,尧传舜、舜传禹,则虞代只舜一帝而已,尧又入何朝呢?按《墨子》的三代圣王论,则尧亦是“虞夏”之帝,确切地说,也是“虞代”之帝了。事实上当时这种说法确也可通:
⑩其在有虞,有崇伯珺,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国语·周语下》
显然,尧乃“有虞”朝的帝王,尽管在《左传》、《国语》等早期典籍中,还出现过诸如“黄帝”、“太皞”、“神农”、“共工”之类不少古帝名,但真正称为朝代的只有“虞”。可见至迟从春秋时起,一种不同于夏商周三代论的古史系统亦已形成,我们称之为虞夏商周四代论古史系统,这一系统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还有一个虞代,至于虞代管多远,虞代以前又如何,在当时是不甚明了的。
此后,以虞夏商周为古史朝代之初的观念亦颇盛行,战国秦汉间人屡有称述: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
——《商君书·开塞》
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
——《慎子·逸文》
胡必然也?得者无失,则虞夏常存矣。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韩非子·显学》
 今虞夏殷周无存者。
——《吕览·审应览》
虞夏有传政,不如殷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久故也……三王五帝,政之至也。(按:此条本录自《荀子·非相》,《荀子》原文:“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韩诗外传》此条后又明言“三王五帝”,显然将四代论与三代论混而为一了。)
——《韩诗外传》[7]
至《礼》书中,更以此四朝为古制,排比其典章制度,《周礼·考工记》载云:“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礼记》之《檀弓》、《文王世子》、《明堂位》、《祭法》、《祭义》等篇中亦书之不绝,不胜枚举。《王制》中更将虞夏殷周称为“三王”,与《墨子》略同。到《大戴礼记》[8]中便明白称“四代”了,非但专有《四代》篇名,且在《少间》篇中说:“子曰:‘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四代五王”说显然将尧舜同列为虞代之帝了。至《管子》中的《国准》则云“黄帝之王……有虞之王……夏后之王……殷人之王……周人之王……”,合称之为“五代之王”;《轻重戊》中亦同,只是在黄帝前又添了伏戏、神农、燧人诸古帝王而已。这里都仅载虞而不载唐尧,亦可证。《尸子》[9]又曰:“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此处脱夏代,若合之,则与《管子》五代论合,而尧亦入有虞一朝。《尸子》又言:“欲观黄帝之行于合宫,观尧舜之行于总章。”是为明证。
二、“唐”作为朝代
先秦古史系统远未整齐划一,异说迭见。“虞”作为朝代名,在最有势力的夏商周三代系统之外,另辟一说,通过上文的阐述,已无可疑。那么,尧有没有占过一代呢?从前文引证中可知,尧时常被归入虞朝,可是,后世屡屡并称的唐虞之世,“虞”既占了一代,那么“唐”呢?这里首先碰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即后世与尧相联的“唐”或“陶唐”,在先秦典籍中是否指尧,还是疑问。最明显的例子是《吕氏春秋·古乐》篇在记载诸上古帝王之乐舞时说:
(叙“朱襄氏”、“葛天氏”之乐舞……)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叙“黄帝”、“帝颛顼”、“帝喾”之乐舞)……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这段话明白地将“陶唐氏”与“尧”分作二人,颜师古认为“陶唐氏”为“阴康氏”之讹,乃高诱作注时误改。其说未当,“童文”驳之甚确,况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分明也说“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可见,至秦汉之际,仍有人认为“陶唐氏”并非指尧,那么,此前的“唐”或“陶唐”是否指尧,若无明确的说明,实在难下断语。本文不讨论二者关系,只是考察“唐”或“陶唐”何时作为朝代之名。请看下面几条春秋时期关于“唐”或“陶唐”的记载: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左传》襄公九年
《夏书》曰:“唯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按,此逸《书》之文,后被植入伪古文《五子之歌》中。)
——《左传》哀公六年
此二条之“陶唐”是否指尧,不可确定。就算指尧,亦不必作朝代名。
昔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昔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
——《国语·晋语八》
昔有昆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此三条皆叙陶唐氏之谱系,但颇有龃龉。例明言陶唐氏在夏时被“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则“豕韦”先商而有之,在“御龙”之前,而例却说“在商为豕韦氏”,则在“御龙”之后。其实,关于这三条的争论极多,乃疑古派指为古文经学作伪的主要证据之一,今不论。单从本文看,“陶唐氏”是否指尧,其实难明,更遑论以之充朝代之名了。例俱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且将虞、夏、商、周并为四朝,足证当时的上古史之朝代始于“虞”,虞以前则一片混茫,是典型的四代论系统,“陶唐氏”不过是混茫古史中之一氏而已,绝非朝代之名。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此章亦有疑伪者,姑不论。此陶唐或当指尧,然“陶唐”为氏名,“唐”为国名,均不及朝代。
从例~可知,《左传》、《国语》中“唐”作为朝代尚未一见。真正以“唐”命朝的,最早见于《论语·泰伯》[10]: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按:据崔述《论语余说》[11]讲,《论语》述孔子言,一般仅称“子”,称“孔子”者,大多为后人采自他处而附入,此称“孔子曰”,亦当是孔子后学的附记。此说虽非通例,却也大致成立,且春秋之际,亦唯见此一条“唐虞”孤证,连战国初年好称尧舜的《墨子》亦未见“唐尧”之称,不似“虞”之指朝代多有旁证。因此,可以说,春秋之际用以称朝代者,“虞”已基本确立,“唐”则尚未见,可见时人对“虞”之前的古朝,是未及深究的。
战国之世,以“唐”为朝代名的记载寥寥无几,今备列如下(包括可能是伪托的战国之作):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万章上》[12]
按:此称“孔子曰”,与《论语》“孔子曰”同,且均为“唐虞”并称,似更可反证例《论语》该条为后学引述。
黄帝唐虞,帝之隆也。
——《管子·法法》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
——《庄子·缮性》[13]
按:二例成文年代有争论,此作战国之文引用,或云成于西汉,则更与本文观点无悖。
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瑄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
——《逸周书·王会解》[14]
按:此处虽未明言朝代,但唐、虞、夏、殷并列,亦可视为有朝代相替之意。
目前所能钩稽到的先秦关于“唐”作为朝代名的记载,仅此数条而已。据上分析,此数条均有疑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唐”作朝代名从无单独使用的例子,皆须与“虞”合称。这或许是因“虞”之先行确立而推衍所致。无论怎么说,在先秦用作朝代名,“唐”的可信度及广泛性远远不及“虞”,多数时候尧要么是孤零零一个帝王,要么被归入虞朝,上节末所引《管子》、《尸子》之五代论系统的记载,也足以证之。可见以“唐”作为朝代名,先秦纵有,也偶一称之,尚未大行,其盛传之时当始于秦汉之际。“童文”备举《史记》之前秦汉之间著作中“唐虞”连称之文三十余条,可为明证。
尧舜的世系
就目前所见文献来看,尧舜传说兴于春秋之际已如上言,但此前是否还有更长远的流传呢?这是可以探讨的,本节仅从世系流传的角度切入。
一、舜的世系
相对而言,关于虞舜的传说,至迟自春秋以下是被信以为真实历史的,其主要原因是时人相信陈国君主乃虞舜之后。周初胡公满娶武王元女大姬而受封于陈,此事记载甚众,后文将多有例证,此仅举《史记·陈杞世家》之文以明之: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或许正由于陈国被公认为舜之后裔,且陈在周代异姓诸侯中尚有一定势力,所以关于舜的世系便有了相当连贯的记载,让我们从头数起:
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左传》昭公八年
可知有虞氏系颛顼一族,其祖先为“幕”。这一点,《国语》中有更明确的记载: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按:《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与之略异,但仍系颛顼一族。)
——《国语·鲁语上》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即例②引文)
此处将虞幕、夏禹、商契、周弃并列,四人都为民众立过大功,更明显是将虞幕作为有虞之始祖。
除了族祖与氏祖外,春秋以降的各种文献中,有虞氏的世系代有记载,绵延不绝:
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而有奸子。
——《国语·楚语上》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
——《左传》哀公元年
按:此少康所奔之有虞,当为虞舜后裔部落,虞思当为部落首领,妻少康以二姚,姚亦有虞之姓氏,屈原《离骚》云“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即指此事。
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左传》昭公三年
此条又见《晏子春秋》四/17,虞遂即例之“遂”,是可知在“遂”之前有“箕伯”、“直柄”,“遂”之后又有“伯戏”,皆有虞之后,陈国之祖先。“遂”为何时代人?杜预注谓:“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遂。言舜德乃至于遂。”则“遂”为商代人。而《史记索隐》注《陈杞世家》谓:“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则“虞思”,时在有夏。如此,本文混称“遂”为夏商时人,连带“箕伯”、“直柄”、“伯戏”均作夏商时人,当无不可。
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按:此大姬配胡公事之又见,据梁玉绳《史记志疑》十九云:“胡公是遏父(即阏父)之子。”则胡公父名“虞阏父”,乃周之陶正。按:先秦多记舜陶于河滨之说,如《墨子·尚贤》、《孟子·公孙丑》、《韩非子·难一》等,故有虞氏善陶的传说由来已久。《周礼·考工记》亦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是制陶业当为有虞氏世代之专长,其为周之陶正,理所固然。
总括~之例证,我们可以整理出一张传说中的舜之世系谱牒如下(实线为父子相传,加虚线仅指世代之先后):
颛顼…→幕…→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有虞谱1)
从“有虞谱1”中可以看出,有虞氏以传疑时代历经夏商周,皆断续相属,隐约可考,至周初陈国之封以下,似当为史实。陈国历代君主以及陈氏之支裔的田齐均世代信为舜后。至王莽又以王姓攀附,此为后话,不足为证。
二、尧的世系
相对于舜之世系的历历可数,尧的世系就相形见绌了。在先秦诸书中,很难为尧找出像样的谱系来,唯有尧子丹朱为人广知,参例。勉强可列的谱系乃据例而设:
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范氏
虞夏商周晋主盟
但此记载本身龃龉甚众,已详前文;兼之如前所述,此“陶唐氏”是否指尧亦难确信,故此谱系有等于无。
尧舜世系详略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源于各自“后人”在先秦时代的势力强弱。被认为是舜后的陈国在春秋异姓诸侯中算一中上之国,而所谓尧之后人湮没无闻,前引例季札观乐中称唐地为“令德之后”,“有陶唐氏之遗民”,即便其指尧后,时亦由周室同姓王叔虞统治,与陈国情况相去甚远。
秦汉之际,又多有武王不下车而封三名姓之后的记载: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
——《吕氏春秋·慎大》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礼记·乐记》
(武王)既反商,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
——《韩诗外传》
从这三项类似的记载来看,舜后受封之地陈与夏之杞、商之宋同样无异说,而黄帝、尧之封地语多不同,尽管对于尧后所封之“祝”、“黎”,也有人能找到办法说通,但比之舜后所封“陈”之言之凿凿,则逊色多了。
三、尧舜谱系之发展
战国末至秦汉间,随着天下一统渐成大势,各派文人十分热情地做起了为上古史整划谱系的工作。春秋前后人们尚不甚分明的上古史,到了此时反历历分明起来。但各派文人的整划工作合到一起,又龃龉难合,漏洞百出,因而其发明成果难以据信。这一方面,疑古学派揭露批驳甚力。不过,因为《大戴礼记》尤其是《史记》等书影响卓著,后世的古史观基本从这些书中得来,因此,本文在此亦特将其中关于尧舜世系的重要记载作一摘录分析,以使此问题得以澄清。
先看舜之世系。虞舜之世系在春秋之际是隐约有序地存在的,前文已将之归纳为“有虞谱1”,到了此时,对舜以前的世系又有许多发明: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牛之孙,瞽叟之子也,曰重华。”
——《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大戴礼记·帝系》
据此二条,可归纳为“有虞谱2”:
黄帝→昌意→高阳(颛顼)→穷蝉→敬康→句芒→牛→瞽叟→舜(有虞谱2)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五帝本纪》
此记载与《大戴礼记》之谱系,除个别用字如“桥牛”、“句望”略有差异外,其余均同,《史记》之作,或便是承《大戴礼记》而来。又,此前又有《世本》一书,宋以后失传,清人有多种辑本,其中世系与此同。据孔颖达《尚书序》之正义:“《大戴礼记》、《本纪》出于《世本》。”知同出一源。
对照“有虞谱1”与“有虞谱2”,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在春秋时作为虞氏族之祖先的“虞幕”,在“有虞谱2”中消失了,其中缘由不得而知。但“虞幕”并未被所有秦汉间人忘却:
颛顼生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
——汉·刘耽《吕梁碑》[15]
据此得“有虞谱3”:
颛顼→幕→穷蝉→敬康→乔牛→瞽叟→舜(有虞谱3)
此谱有“幕”而无“句芒”。“幕”早有记载,“有虞谱2”失之甚不当;而“句芒”乃极有名之神,多系于东方少皞帝之佐,前此不见与舜有何关系。“有虞谱2”或有牵强之嫌,故“有虞谱3”倒似斟酌前二谱之修正稿,可惜其影响不及《史记》诸书,故后世广泛流传的仍是“有虞谱2”,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宋·罗泌《路史》等均采纳是说。
再来看尧之世系: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
——《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大戴礼记·帝系》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同上
据上述四条,可得“尧谱1”:
黄帝→玄嚣→极→高辛(喾)→尧(尧谱1)
尧终于有了一张像样的谱系了,后世多沿用之,无大变异。
综合此时期的尧舜世系来看,首先,当时人关怀的热点在上古,故只为尧舜的前代下工夫,而尧舜之后,鲜有述及,似不甚关心;其次,此时将尧舜世系皆上归于黄帝,不单尧舜如此,帝颛顼、帝喾亦均黄帝之后,因此,被推为正宗的“五帝”乃一脉相承。非但如此,连夏、商、周三代始祖亦均出此一脉。这样一来,历来盛传的五帝三王,就变成同一血源了。这正是大一统国家建立前后的文人创举,乃此时期整划上古谱系的动机与目的。但是,这整划工作做得并不太高明,许多疏忽是致命的,即以与本文尧舜有关的问题举例来看:据《夏本纪》,禹为颛顼之孙,与尧算同辈,长舜四辈,何以反继舜禅而有天下?再对照“有虞谱2”与“尧谱1”,尧亦长舜四辈,欧阳修《帝王世次图后序》就指出:“至于舜娶尧二女,据图为曾祖姑。虽古远世异,与今容有不同,然人伦之理乃万世之常道,必不错乱颠倒之如此。”[16]这与《尧典》中所谓“敬敷五教”乖悖殊甚,失误重大,由此更可反证秦汉间的整划世系乃出于文人臆造,未必有可靠的根据。
小结
通过以上二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前后,人们虽习惯于将尧舜连称并提,但具体而言,人们对此二人的态度又大有分别。在夏商周三代论古史系统之外,虞夏商周四代论出现甚早,也颇占优势,而“唐”作为时代名出现既晚,例证又少,且无一不与“虞”连称。可见,在相当范围内,人们是将虞作为信史朝代的开端,而尧要么归于虞代,要么仅如黄帝、少皞一般是纷繁多变的上古帝王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的传说观念中,虞舜一支从上古历经虞夏商周,俱有代表人物出现,其世系断续相属,周初又有明确记载,有虞后裔胡公满娶大姬而封国于陈,所以虞舜的真实性在时人心目中是有相当保证的。反观尧,除去秦汉间整划谱系运动中冒出的那一些不明来历的人物外,在先秦大多数时间里,除了有一个不肖子名丹朱外,人们对其世系茫然无知,尧不过孤零零地以一位圣君形象存活在时人心目中罢了。这或许正是在尧舜传说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舜的传说始终远比尧丰富的先天决定性因素吧。
注释:
[1]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
[2]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载《古史辨》第七册上,第65~421页。
[3]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载《古史辨》第七册下,第1~29页。
[4]本书《左传》引文一律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3年,下不另注。
[5]本书《国语》引文一律据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下不另注。
[6]诸子引文一律据《诸子集成》本(《论语》、《孟子》除外),上海书店,1991年,下不另注。
[7]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8]本书引用《大戴礼记》文字,俱出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
[9]本书引用《尸子》,除注明者外,均据汪继培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本书引用《论语》,均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
[11]见《崔东壁遗书》,亚东图书馆,1936年。
[12]本书引用《孟子》,均据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
[13]本书引用《庄子》,均据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年。
[14]《逸周书》,《四库全书》本。
[15]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3年,第1035页。
[16]《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第301页。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 B; P9 I% [# y0 B4 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2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