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姚氏渊源. ~8 j) x3 s) {
/ d1 h& X3 j$ [! I R$ U 邓州市以姚姓命名的村庄有十几出处之多,其中白落、裴营、汲滩、张楼、白牛、张村、十林、孟楼、彭桥等乡镇均有姚姓聚居的村落,但大都是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推测当为姚崇后裔),惟独我九龙乡(原为文曲乡)姚营寨村姚姓是从江西省迁徙而来的。6 J% b* a0 s& m1 b7 r/ k# v
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村及姚沟、小姚营组等姚氏,为同一支脉,其始祖姚公讳正飞,字云翔,于明洪武(1368—1399年)初年自江西陈园(嘉庆年间所立始祖墓碑记载为陈园,先辈口述记录为陈源县)迁居邓州,至清末筑寨,村名为姚营寨,距今已历20世、640年。4 h4 T# k, E8 p' ?' L! W
为什么姚正飞从那么远迁居邓州呢?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元朝末年,中原腹地,群雄逐鹿,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加上水、旱、蝗、疫,天灾不断,致使中原大地东西六百里、南北几千里,人烟稀少,一些地方几乎成为无人区。当时南阳府平均每十平方公里只有一人,是南阳有史记载以来人口最少的历史时期。为此,明洪武、永乐年间,明朝政府有计划的组织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一次迁民,多数迁民来自山西诸多府县,只有很少部分来自南京和江西。明《嘉靖邓州志》记载,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于明洪武二年,命手下大将金吾右卫将军孔显镇抚邓州,兼知邓州,“集军民,理郡邑”,“招抚流民,民多归业”,孔显来邓时,“文史张居岱、兵士汤英辈五十人从之,抵襄询邓……”。孔显等人来邓后,发现邓州气候温和,地肥水美,物产富饶,但人口稀少。为了能使部属与他一道长久留居,安心驻守,在政事安定之后,孔显即派人至南京、江西接取军政人员家眷沿长江、汉水抵襄阳,再至邓州,并沿交通要道、重要集镇和河流两岸居住。孔显是南京人,其部属一部分为南京人,另一部分为江西人。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占领江西并收编陈余部。朱元璋为了巩固南方根据地,彻底瓦解陈友谅残余,就把原江西陈友谅部的上层军官迁移到内地,以绝后患。这些人一部分从事地方政权建设,一部分保留军籍。姚正飞当年就是陈友谅部的上层军官,于是随孔显一起迁居到了邓州。 I& A! H4 {: I* O
同时期祖籍江西迁邓的共有30个家族,明代江西13个府中南昌、南康、饶州、抚州、临江、吉安6个府都有迁邓者。除姚正飞外,还有新淦县习思敬迁居十林乡习营村、南昌瓦块巷丁从善迁居裴营乡大丁营村,金溪县汤英及表兄杨链迁居裴营乡汤集村,吉安府吉水县刘瑚迁居城区刘庄,吉安府吉水县李姓迁居城东北隅,临江府新金县廖明玉迁居汲滩廖寨,新喻县彭资孔迁居彭桥乡等等,现在都形成了较大的村落,并出了许多名人。
) x* c2 c G, D. E 清嘉庆二十年,族人担心年远失传,为始祖姚正飞立了墓碑。此碑原立于殷铁凹祖茔,后历经动乱,被移置它处,脚踏车轧,字迹模糊。上世纪90年代,17世姚国章、姚聚章等人发现后,悉心刷洗,拓下碑文,才失而复得。后卧龙区档案馆筹建姚雪垠作品陈列馆时,将原碑收藏至今。
1 ~& O* X k; a1 p+ |" Z A0 E 据墓碑和口授族谱记载,始祖姚正飞从军自江西陈园迁居邓西黄渠之右,叫殷铁凹的地方,带领子孙开荒种地,勤奋耕稼,孜孜不倦。但由于殷铁凹土质较差,又没有灌溉条件,粮食产量很低,生活难以为继。明末清初,6世姚德巍,发现小禹山之北、刁河之阳,地势宽阔,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人烟稀稀,就带领两个儿子姚钦、姚绍移居此地,开荒种地,起房盖屋,圈养家畜,慢慢地形成了村落,即姚营。清道光年间,为了防止土匪烧杀抢掠,12世姚际唐组织姚营和周围村庄群众夯土砌砖,修筑了寨墙,“姚营寨”的名字从此诞生。寨墙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用石条和砖砌成,大门为厚石板制成,寨墙外的壕沟里灌满了水,易守难攻,牢不可破。寨墙竣工后,南阳知府和邓州县令亲临营寨查验并题字,东、西、南、北门匾额分别曰“长河山寨”、“绿水清风”、“刁水环抱”、“岗岭崛环”。姚营寨的建成,为以后咸丰、同治年间四方百姓躲避盗匪侵扰破坏,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姚营寨的寨墙逐步废弃,现在只能从个别遗迹去追忆当年姚营寨的挺拔雄姿了。
, b& ]+ e: ]+ n 姚营寨的人口变迁,曲折坎坷。明代200多年,因战乱和灾荒,除长门长孙姚裕、长门次孙姚阁返迁江西陈园继承祖业不计外,仅相传6代,共计12人。到了清代,由于实行了人丁滋生鼓励政策,人口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步履维艰。至清乾隆初年,人口传至第11代,仅10多户。乾隆以来,姚营村和姚沟组人口发展较快,到清末光绪年间,人口繁衍至第15代,达60多户。明清以来,由于没有与江西族人往来,姚正飞后裔既没有按照江西族人的宗排起名,也没有确定自己的宗排,直到清末,族人共同商议,确定14世至29世的宗排歌诀为“谦守显章、永传乃祥、广继德泽、于庭有光”。) S8 D# | D: q f
20世纪以来,姚营寨姚氏人口发展最快,并逐渐向区外、省外扩展。目前姚正飞支后裔已传至20世,近2000人,拥有一批工程师、作家、教师、教授、研究生等人员。特别是近代以来,姚氏人才连绵不断,层出不穷。民国时12世姚益谦,先后任仓谷放赈委员、巡警总局长、测量局长、城防局长等职,为邓西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善事,深受人们拥戴。其子13世姚守瀛,曾留学日本高等巡警学校,开姚氏出国留学之先河,毕业回国后,任开封警察局长、商会会长等职。17世姚雪垠,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从事文学创作70年来,创作发表了700多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杂文、诗抄、剧本、回忆、记实、评论等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曾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荣获我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奖项—茅盾文学奖。18世姚晴林,中国电力自动化专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先后任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为国家培养数千名高级人才,多次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46篇,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 _* Q; X( M" p8 P( h" b 姚营寨始祖姚正飞迁居邓州后,为了保持与家乡的联系,不断宗脉,在明永乐年间,让长门长孙姚裕、长门次孙姚阁返回江西陈园继承祖业。但由于两地相距遥远,几百年来一直未有往来,现在族人连陈园是县是乡、位居江西何地也说不清楚,更不知道姚正飞属于哪个支系、先祖是谁,为此,我们常常感到愧对江西族人。1999年,姚营寨姚氏族人在搜集资料、编制族谱时,我曾向江西省地名办发函询问陈园和陈源这个地名,对方经过认真调查,回电遗憾地告知,目前在乡以上地名中尚未发现陈园或陈源的地名。后来,我又从网上查找陈园和陈源,发现抚州市临川区龙溪镇有陈园陈园村、金溪县琅琚乡有陈源村,但对方都告知本村没有姚姓人员居住。另外,宜春市袁州区飞剑潭乡有个陈源村、南康市隆木乡也有个陈源村,但没有取得联系。
K. f" Q3 i0 p Q9 O 近年来,我一直在电脑中的姚氏宗亲网、姚氏江西宗亲网和中华姚氏研究会等网址上,观察各地姚氏宗亲的活动,阅读网上每一篇文章和帖子,苦苦寻觅姚氏渊源和与我们本支相关的信息,增长了许多宗亲知识,增强了寻根觅祖的信心和决心。最近,看到江西老家姚氏宗亲即将开展十六届修谱活动,并发布了《告南昌姚氏宗亲书》,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随即与江西老家修谱筹委会的姚奉资及吉水县委组织部的姚峰取得了联系,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让我兴奋。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出我们本支的渊源,但他们告诉我,从江西3支姚氏迁徙的情况看,我们始祖姚正飞的迁徙地应当是江西灵源,而不是陈园或陈源。如果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本支也许就是姚崇后裔了。
- o4 Q! c m) f n 我将一如既往的查找、追寻邓州姚营寨姚氏支系的渊源,以圆姚雪垠老先生和全体姚氏族人的几百年梦想。
9 m5 `& J& E! N, i' m) C 2008年5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