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舜帝 关注舜文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7 00:3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走近舜帝 关注舜文化
董书涛
舜,姓姚,名重华。生活在距今43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舜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后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由此可见,舜为东夷之人,据考证,今山东省诸城市即为大舜故里。
所谓舜文化,就是舜帝所创造的文化,其核心价值体现在道德文化上。舜帝一直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正如杜方智在《大舜: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中所说:“如果说,黄帝文化是政体文化,炎帝文化是农耕文化,那么,舜帝文化则是道德文化。”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评价舜帝:“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千多年来,舜作为道德文化的创始人,作为最完美的圣王先帝,一直是人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教育的榜样,并因此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舜帝道德在儒家看来核心内容就是家庭道德。《尚书·尧典》曾把道德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典,又称之为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把五典或五教解释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涉及的全是家庭道德。孟子则解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从表面上看,虽然超出了家庭道德的范围,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核心依然是家庭道德。把家庭道德看成是舜帝道德的核心,这与儒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指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关于儒文化的源头,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时期,我国人文始祖尧帝、舜帝所创造的尧舜文化应是儒文化的母体,换言之,儒家文化应该是从尧舜文化繁衍发展而来的。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正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又曰:“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与践行者。舜道德文化主要体现为宇宙道德、社会道德和人伦道德,也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和谐理念,这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舜文化的宇宙道德,也即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
舜帝对“天”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天”的认识、适应和掌握,即他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认识、适应和掌握。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韩非子·五蠹》),《孟子·滕文公上》说:“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原始社会人们住所简陋、工具简单,而自然界的野兽不但众多而且凶猛,“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庄子·盗跖》)。人们用烧森林原薮的办法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依靠自身数量的增多应付自然灾害和凶禽猛兽的侵袭,从而维持自身乃至整个族类的生存与繁衍。据《尚书·舜典》记载:尧为了考验舜,把舜派到大山麓和大森林,舜能做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说的是,尧让舜深入大山丛林中,舜在暴风雷雨中也不迷失道路。这是舜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掌握和适应。他具有这种适应能力,“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便召舜曰:“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史记·五帝本纪》)。把整个天下“禅让”给舜。舜当政以后,用仪器“璇玑玉衡”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从而加强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第二,对“天”的改造和利用。舜帝时代,是洪水泛滥、洪水肆虐的时代。《淮南子·览冥》篇云:当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水浩洋而不息”。面对滔滔洪水,人必须整治自己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万物才能生长,庶民才有粮吃。于是,舜命令禹治理水土,清除水患,使之造福于人类。禹在舜的召唤之下,总结前人屡次治水不成的教训,制定了新的治水方案,“分导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第三,对“天”的敬畏和顺应天时。舜即帝位之后,毕恭毕敬地祭典天、地、山、川、鬼、神六宗之神,并封伯夷为礼官,主持整个祭祀的仪式和典礼。他出巡四方,常以二月间到东方,到东岳岱宗焚柴告天,遥祭东方的小山川,会见东方君长。根据立法的细目,来规定人事交接的仪节和礼物。五月间到南岳,八月间到西岳,十一月间到北岳。回来后,在祖庙里杀牛祭祖。《尚书·舜典》记载:“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些记载给我们提供了祭祀这样一种祈求神灵庇佑的原始信仰。正是因为舜敬畏“天”和顺应天时,从而获得了“天福”、“天禄”,避免了“天灾”、“天殃”。这正体现了舜帝追求“人与天合”和“人与地合”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当今我国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内在的契合,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舜文化的人伦道德,也即关于人与家庭的和谐是:倡导“至孝悌爱”的家庭理念。
舜文化中对人与家庭的关系主要倡导的就是“至孝悌爱”。孝是子女对父母一种真挚纯洁的感情的表现;“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论语·学而》中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孔子认为悌与孝是成为仁人的根本道德规范。而舜正以“至孝悌爱”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第一,舜是“至孝”的化身。舜早年丧母,地位低微,家庭生活环境艰难。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尽管父母弟三人“皆欲杀舜”,然而,舜始终以德报怨,从不在任何人面前说父母的半句不是。继承尧位之后,舜仍对父亲、后母尽孝道,父亲和后母相继去世以后,皆给予隆重安葬。第二,舜是“悌爱”的典范。舜对迫害他的同父异母之弟象宽容大度,不记仇恨,还加以封赏。例如《汉书·武王子昌邑哀王传》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王隐《晋书》云:“泉陵县(今零陵区)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路史·国名纪丁》云:“有庳,象国,今道州。《孟子》作‘鼻’。”《古汉语》中,“庳”与“鼻”相通,“有鼻”即“有庳”。第三,舜是“夫妻和”的榜样。任何家庭的构建,都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夫妻和即家庭和”,“家和万事兴”。舜帝在处理夫妻关系中,注重互敬互爱,将和谐的夫妻关系贯穿于人生事业发展的始终,并从中获得了人生的最大乐趣。面对舜生父瞽叟、后母和弟象的迫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积极帮助舜脱离险境,避凶趋吉;晚年舜帝南巡崩,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竹,追随夫君而薨,葬于衡山,其可歌可泣的爱情为后人所称道,成为夫妻和睦的典范。第四,舜是“五教”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五教,即五典、五品。为《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所载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执政期间,不仅他自己真诚地履行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如《尚书·舜典》所云:“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而且把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如在《尚书·舜典》中他对大臣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舜教导契要恭敬地传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从而改变百官不亲睦,父母兄弟儿女之间关系不顺和的现状。从以上方面来看,舜文化中所提倡的“至孝悌爱”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家庭和指导家庭生活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舜文化的社会道德,也即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蕴含“整体主义”的社会理念。
舜文化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天下为公”。历代文人都称赞舜帝“以君子之大德,为帝王之称首”,赞扬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公天下”的禅让方式;赞扬他“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舞干戚怀四彝”的民本思想与“和为贵”的治国方略。舜生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追求的却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强调的是“尚群”、“尚整体”的原则,即通过对整体或集体利益的维护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虽然这只是一种朦胧的文明,但却明显蕴含着中国传统所倡导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念。第一,在处理“群群”关系上,舜倡导“协和万邦”的民族和谐。《史记·五帝本纪》载:“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这里的“四海”指的是四方不同民族的部落。舜帝的民族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推德怀远”的治邦之和。舜摄天子位后,面对南方“三苗”民族的多次捣乱和侵犯,“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尚书·大禹谟》)。因为他深知,如果想让三苗真正的心悦诚服,只能以德感化,使他们“弃恶从善”,而不能靠武力征服。虞舜偃兵修教和推德怀远的政策,使得三苗不仅不再来侵犯,而且“移风易俗”。由此可见,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方可化民。正是由于虞舜“协和万邦”的民族和谐思想,才使得华夏先进文化广泛南被、中国南北部族社会走向统一,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局面。第二,在处理“群己”的关系上,舜表现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奉献精神。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造福百姓、造福于社会的事情,舜无不躬亲而为之。《墨子·尚贤下》曰:“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说的是,在舜的亲自带领下,生产有了大发展,社会有了大进步,于是,尧将王位传给了舜,让舜代替他治理天下。后来,舜从群体利益出发,又把天子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而不是以个人的私利传给儿子。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第三,在处理“人我”关系上,舜崇尚“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舜帝始终坚持以和为贵,以“和”作为修身、处事、治国的基本准则。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说的正是“和”的境界。孔子直承其意,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是多样的统一,是持续发展的准则。这也正是舜文化的真谛之所在。推而广之,国与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的是“和”而不是“争”或“斗”,需要的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倡导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凸现。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和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太平盛世的局面。
(《超然台》2009年第3期)
5 ?+ s4 V! }; G) o* U) 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8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2#
发表于 2014-5-27 01:13: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斌哥的心血,坐上沙发再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4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