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德祖大舜 陈仲庚 蒋华 一、德自舜明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也就是说,从舜帝开始,中国才有了明确的道德原则。由舜帝始创的“明德”,正是在唐尧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上古文明社会的发展。“明德”既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也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朴素的道德范畴。有了舜帝在教化基础上所提供的“明德”,中国才真正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开创道德教化的首功,舜帝才被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先祖和道德文明的始祖。 舜帝在生活中以道德为本,成为实现天下大治的圣王典范。中国人在追索中国文化之根的时候,一般只追索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实际上,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枝和叶,它呈现出一种分化的场景,各种不同的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长进,通过激烈碰撞,产生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出现了蔚为壮观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但它们有一个统一的根,共同的根,那就是舜文化。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而这个“古”要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代。作为上古时代的舜帝,是中华文明最为关键的奠基人,崔述的《唐虞考信录》说:“然则尧舜者,道统之祖,治法之祖,而亦即文章之祖也。”古人将尧、舜视为圣王,而且往往是尧舜并称,在道德与政治的结合中,尧帝的德行或许不在舜帝之下,但他的实践之功却难与舜帝比肩,所谓尧不能为而舜能为之,尧未能成而舜能成之。可以说,正是舜帝的德行和以德治国的政治实践,才奠定了中国文化将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本质特征,此后的中国文化一直沿着“伦理政治”的主流路径走下去,几千年基本保持不变。 舜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其深刻缜密的思想和经久不衰的人文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远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强伟大。 舜帝首开社会道德教化之先河,用德来治理老百姓。孔子“祖述尧舜”,总结舜帝的经验,将这种教化概括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约束,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守规矩了。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论语·为政》)这也是对舜帝以德治国的经验总结,舜帝以德服人,就像北斗星一样位于中央,百姓就像群星一样自然而然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孙中山曾经指出,有道德始成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道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人类自身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标志。 舜帝的道德教化,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以身作则、立身为范的传统。舜帝处处为他人考虑,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用行动去感化他人。因此《尚书·大传》中说:“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自己做得好,立得正,不需要大肆宣扬、指手画脚,群众也会被感染,会自发地仿效。否则,自身不修,无以教人,空话说得再好听也难以服众。所以孔子总结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舜帝以他的身体力行,创建了中国原生的道德文化。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说: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虽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舜帝是这“未尝有中绝”的生命创造中的一环,是这文化长河中的一脉。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大多出现文化断层,唯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数千年以来传承不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道德文化如一条绵绵不绝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在追求尧天舜日的再现和对前贤的敬仰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民族遭受了千灾百难仍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因此,舜帝既是中华道统的维护者,也是中国伦理之奠基及中华传统道德之推展者,更是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贤与最贤明的人君。 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已绵延了四千多年。舜文化中的一些精神仍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它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二、千古圣人 舜帝的德行品格为民立极,世人为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成为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舜帝治理下的太平盛世,是古往今来流传在中国最理想时代的代号,它以巨大的号召力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舜帝被后人所敬仰,为万民所歌颂,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人的一个温馨美梦或曰圣人情结:“圣人出,黄河清。” 圣人就是极其完美、极其智慧和极其伟大的人,中国人把舜帝看成帝王中的圣人,中国文化史也就有了不绝如缕的圣人情结。周朝《谥法》中说:“仁圣盛明曰舜。”舜帝是人们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圣人,舜帝治理下的时代是中国人最理想、最美妙的时代,舜帝情结在中国人的心灵上有着很深的烙印。孔子一辈子都在坚守着“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述”,就是“祖述尧舜”。因为在孔子看来,只要能将舜帝施行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经验学过来,国家就可以实现大治,天下就可以太平。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也是“言必称尧舜,述尧舜之道而著作”。屈原在《离骚》中大发感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意思是说尧舜行事是多么地正大光明,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更是用“舜日尧年欢无极”来盛赞尧舜的时代。杜甫遭受安史之乱,一辈子颠沛流离,但仍然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明太祖朱元璋称舜帝为大圣人,“其为寿也高,其在位也久”,“以其德泽及万物”。直到近代,康有为写《大同书》,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政治目标。这一切,说明舜帝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圣人情结牢牢地缠绕着中国人,总也化不开。 几千年来,舜帝所创造的道德文化世代相传,永不枯竭,生生不息、根深叶茂地屹立于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本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由于舜帝推行的道德教化,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这就是舜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舜帝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后人视为理想的太平盛世。 三、现实意义 以舜帝道德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大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大舜精神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凝聚民心、侨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财富。 舜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诚、孝、仁”等思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现代传承,使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舜文化能养人心志,育人情操;提倡舜文化,可以借此来培养人民大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 舜帝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没有舜文化,就无法在朝代更替和外族入侵中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就无法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没有舜帝道德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舜文化,对于尊祖爱国、传承华夏文明和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舜文化使我国道德文化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道德规范,推行道德礼仪制度,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我国礼仪之邦的思想基础,成为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在舜文化的基础上,后世产生了许多令人佩服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境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高风亮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激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当做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典范。“诚”、“孝”与“仁”等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舜本人历史的链条上,镶嵌在舜之形象中,成为舜帝形象的一个个闪光点,放射出耀眼的光华。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发出警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此话可以略作修改:“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四五千年前,去舜帝那里寻找智慧。”这样表述才更为准确、更为妥当。因为孔子是“述而不作”,他并没有提出多少有创见性的新观点,他不过是“祖述尧舜”,主要是复述舜帝的智慧。 (《德祖大舜》,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 U+ P- ^0 n( A+ o*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