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x+ R. F# |, Z. ~ 闵子骞:芦衣顺母 3 f4 h/ U1 d' _8 E+ E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 Z2 ]4 C6 ~. V; V$ e" ~; {2 d4 e 据传说,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 i6 d; g' W3 v) x# ~ 济南市有一条 “闵子骞路”,也有闵子骞墓,不过,这只是一处衣冠冢。据考证,费县有一处闵子骞墓,还有闵姓人家,自称是闵子骞的后代;济宁地区也有闵子骞墓;安徽等省也有闵子骞墓。 6 C6 C4 T& }" X; L; X8 _( c( q
据史书记载,闵子骞后来成为费邑宰,管理费地。他治费很有成绩,但最后辞职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至于济南为何有闵子骞墓,却有着多种传说,但这不影响人们对闵子骞的敬重。 / ^$ A! u1 {+ z0 z4 ]6 a
郯子:鹿乳奉亲 e6 Z' [( q- y: O! L
“孔子师郯子”,这个典故很多人都曾在韩愈的《师说》中读到过。郯子,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今临沂市郯城县西南)国君,少昊氏后裔。据传说,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 n+ M5 D3 M( b2 _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质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遗憾的是,有关郯子的遗迹在“文革”时期被毁坏。
3 W* v5 r7 y2 P4 f/ Y6 n 郯城县郯庙村是郯子故里。相传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在此建花园一座,郯子卒后,后人在此建庙,以司祭祀,名曰郯子庙。但如今,残存的仅有几块明清时期的石碑以及一棵被雷劈断的古槐。
* T- y, W7 ^" w# v: r9 H 郭巨:埋儿奉母 6 ~, s) B0 D9 j6 p. s, a
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孝堂山顶,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即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
* p& T) t( }7 h6 N: @8 D 据传说,郭巨在父亲去世后,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因家境贫困,他总是先保证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吃饱,而自己和妻子则以剩饭汤渣裹腹。但郭巨发现,儿子长得很精神,母亲却日益消瘦。原来是母亲不忍心饿着孙子,把自己的那份多数分给了孙子。郭巨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0 A; j6 Z/ k7 z) i( X “埋儿奉母”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中争议最多的一个,被后世之人称为“愚孝”,但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原因在于:榜样固然不可取,孝义精神诚可佳。
( a, x2 j( m4 K# C) U( X/ S7 {6 a
6 R, \) j1 {/ o 王祥:卧冰求鲤
* h; n& U B1 P {3 e3 M 王祥,琅琊人(今临沂),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 M+ o# @6 X6 M u
据王羲之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王汝涛教授介绍,王祥是“琅琊王氏”的奠基人,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先祖。
9 |# f# Q( k4 n- U4 ^ 董永:卖身葬父 - e/ L4 J+ ?8 W! W; l3 f2 u. u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属博兴县陈户镇)人。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被其孝行感动特来帮助董永。 $ {1 S, K) w0 b! z* x
曾子:啮指痛心 ; x2 w' ]% @, D: P" b% ]* I `! I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 ]2 P7 a- v: Y: N2 N+ Z 王裒:闻雷泣墓 9 y3 R- x& e" T2 J$ N, H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 ; P# Q8 D. M* f) J
仲由:百里负米 q+ D: B9 N) s2 ?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 9 P0 o& T3 R# e N
江革:行佣供母 , S, V! @+ R3 K/ Q! N4 W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 B K7 {; q# h8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