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5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省禹州市郭连镇黄台村姚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24 21:2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各位宗亲大家好!我是河南省禹州市郭连镇黄台村的姚成金,很荣幸作为姚姓后人进入咱这个群。% y! o0 u: w+ C2 m, J

6 [( C2 g8 e. m$ [5 O我知道在这个群里的不是有名的企业家就是成功的商人,姚家后人都为你们骄傲和自豪!我是经过深圳的姚春雨宗亲介绍进了咱这个群,目的是想认识更多的姚家人,为修禹州姚氏家谱,宣传姚姓文化打基础。我首先介绍一下禹州市姚姓概况,从相关资料上查到的禹州市姚姓人口将近5000人,集中居住地在禹州西北的苌庄镇苌庄村和禹州东部边缘的郭连镇黄台村,这两个行政村占禹州市姚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且黄台村的姚姓是从苌庄迁来的,同宗共祖,所以黄台姚姓要修家谱不应该撇开苌庄,或者说要和苌庄共同修谱。目前经过两个村子姚姓族人协商,已达成共识,要共同修谱,但是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无论是苌庄还是黄台都搞不清楚始迁祖来自何处。从现有的资料看,苌庄各支系都尊姚仲祥为一世祖,自姚仲祥以下已传二十三代,按一代二十年算,始迁祖来苌庄距今四百六十年,也就是公元1563年,即明嘉靖四十二年,如果按一世二十五年算,距今已有五百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448年,即明正统十三年。所以,禹州苌庄的始迁祖应该是在明中期迁居苌庄,而黄台的始迁祖应该稍晚一点,应该是在明末清初。黄台的始迁祖名字由于没有存留的最原始的家谱,流传下来的有姚尚武一说,黄台七组姚景孝与笔者家父姚炳才和另外一个姚姓宗亲姚守章姚万盈(是我村一名老中医)家,看到过一份姚氏家谱,现在,姚万盈,姚守章和家父姚炳才都已仙逝,见到这份家谱的只有姚景孝,可姚景孝也只是记住了一世祖姚尚武的名字,另外从黄台九组姚全德家保存有一份家谱,上边的一世祖叫姚尚义,而且辈份和尚武以下的辈份十分稳合。以上这些是河南禹州市苌庄镇苌庄村和郭连镇黄台村姚姓的基本情况,希望看到的宗亲能够在寻祖这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了!我的联系电话13271215851
# [7 U  K1 ~" ?. s7 V  ~: O' p' W. K
2 [3 ]& c! ]2 U& Z* g8 P# a
- A5 ^- k9 }0 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21:23:5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宗亲的关注和提供的线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禹州的这支舜帝后裔,一定会尽早找到始迁祖来源。感恩大家。% ?+ ?* A  P0 o3 D

4 o* A8 U. t- W* O        三年来,为了能够找到始迁祖来源,周边郏县的姚宗堂宗亲,汝州的姚国旗宗亲,长葛的姚会彬宗亲,巩义的姚改委宗亲和巩义鲁庄祠堂管理人员、巩义鲁庄钦门家谱主编姚保欣宗亲都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这几位宗亲给我提供的   《中国姚氏祠堂》续集(长葛姚会彬宗亲提供),《巩义敏祖世系姚氏族谱》,郏县《姚氏惠门族谱》(郏县姚宗堂宗亲提供),    巩义鲁庄钦门《姚氏族谱》,(姚保欣宗亲提供),    还有姚国旗宗亲以及河南省姚姓委员会执行会长姚学谋通过微信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天下姚姓是一家,充分彰显了所有姚姓后裔的凝聚力,有了众多宗亲的支持和帮助,我非常有信心把禹州苌庄——黄台《姚氏家谱》编写好,还要协助河南省姚姓委员会写好《姚姓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姚姓文化做出贡献。( K9 D+ {; ~$ C, x4 u' m9 h# ~
4 i! B# K2 g) ^) V  y* s
       非常感谢深圳的姚春雨宗亲在弘扬家族文化方面的倡导和引领,正是由于他的提议和他提供的资金支持,让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能始终秉持春雨宗亲定下的修谱原则:“家谱不是一份祖先的化名册,要有文化的内涵,要起到一定的教育和教化作用……”,也非常感谢姚尚明宗亲在得知我到深圳后,冒着雨专程赶到姚春雨居住的大山中,给我带来了《姚氏祠堂》一套,以及与姚姓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徽章,感恩春雨宗亲和尚明宗亲!
- G. {5 l5 H* \. T' C
- z; a9 l- c! ?1 ]     期盼群里的所有宗亲能提供更多的寻根线索和更多的与姚姓文化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让这册新编的族谱史实更加可靠详实,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再次谢谢各位宗亲![握手][握手][握手][握手]
6 Y- x1 P, B( ^4 ?" x/ S2 {
" w- ?+ }5 H) p" q; j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21:28:00 | 只看该作者
千年黄台,我的故乡
, Z# O0 `- a' W8 [, p1 o河南禹州 姚成金# D6 K$ F6 q5 T8 w  l
) E( }/ P$ F3 B. [4 F$ _6 z% ~
在河南省禹州市东部,有一个行政村,叫黄台村,
说起这个村子,在现代来说,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可是赫赫有名的。首先是黄台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中,说是轩辕黄帝的第七代孙启曾居住在“黄台之丘”.但是,这里所说的“黄台之丘”未必就是今天的黄台,有可能是夏启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地名,即“启居之地”。如今见于记载的是西汉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在现今的黄台修筑“欢善台”,又叫“扬善台”,台因霸而得名,自此便有了黄台这个地名。此后,东汉文化名人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 (据说是黄霸的第八世孙)死后也葬在了黄台南边1公里左右的地方,如今仍有墓冢存在,(坐标为北纬34度9分6秒,东经113度36分49秒),这便是黄香墓,墓冢周围植有柏树,紧靠墓冢东南有许昌市和禹州市政府立的石碑,2022年春节前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毁坏了。但“欢善台”和黄香墓的存在至少说明从古至今黄台就是禹州传播善文化和孝文化的一个重要所在。<br />另据县志记载,黄台曾在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置黄台县,隋大业初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元年废。前后设县共72年。这说明黄台在古代曾一度是禹州至少是禹州东部的的政治中心。

" {$ u' g& Q5 X2 \
在黄台的周围,除了黄香墓,还有一处古迹,那就是七娘冢。现摘录一段县志:“乾隆《邵志》云:在治东北黄台南七里,(镇定里九甲),相传南北朝七娘子以父战殁,复仇而死,世主哀之,为置七娘冢,今冢存其五,其西北有庙,七像各执刀剑若赴敌然。按《水经注》異水下皇陂,水出西北黄台七女冈,是七女之名,北魏已有,《邵志》恐未确也。”  
) Z9 z& x' c4 i1 u" y: A图1<br />图1是如今七娘冢,历经千年风雨和人为破坏,如今五冢仅存其一。(坐标为北纬34度7分59秒东经113度36分26秒)。
0 m* j3 f+ N! f! }4 x图2是近距离拍摄的七娘冢的封土堆。
# j* Y0 W/ f3 c% B图2接下来的三幅照片一幅是尚能看到“黄台”二字的黄台水库泄洪口;(上面的题字据说是出自姚坤玉之手),第二幅是只剩下残砖剩瓦的七娘庙遗址,位置在黄台水库北岸的二台上,坐标为(北纬34度9分23秒,东经113度35分38秒);水库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本来是长期干涸的,但由于去年夏季大雨,库里才有了水。第三幅是黄台水库近景。! G5 s- F% s9 q$ v
. t( g9 y# u4 m6 l$ J
' W3 l% j8 ^, F; R
我不知道黄台的原住民姓什么,更无法考证后来的先民是何时从什么地方来到黄台繁衍生息,现如今的黄台以姚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大约80%,其他还有陈姓、李姓、徐姓,另外还有一户姓张的,一户姓崔的,一户姓王的。而姚姓村民当中有一支(一组)据说是黄霸和黄香的后裔,至于后来为啥改姓姚,据网上搜的梁耀国相关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民间传说中的黄天霸,有可能说的是黄香的重孙黄琼的孙子黄琬。《后汉书·黄琬传》载,“又为豫州牧,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徙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象乡侯。以反对迁都长安,坐免官。后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傕(jue)、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也许就是因为这件事,黄香后人为躲杀头之祸,才将黄姓改随姥娘家的姚姓。(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我不赞成梁的说法,第一,黄琬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当时黄台不一定有姚姓村民,也谈不上随姥娘家姓。第二,梁文中的黄天霸应该是清朝康熙身边的带刀侍卫黄天霸,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皇帝而被追杀,连带所有黄姓人都受到牵连。当官府追杀到黄台时,黄姓人都说自己姓姚不姓黄而逃过一劫。我的推断是:黄姓改为姚姓应该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第一,改性与黄天霸有关;第二,此时姚姓先祖已迁居黄台多年。另据黄台八组姚金广(现年59岁)回忆,他孩童时代和一家黄姓后人是邻居,夏天在黄姓人家(姚木顺)家玩儿,见姚木顺在门楼乘凉铺的一条口袋上写有“黄记”字样,至于这个“黄记”字样的口袋是不是姚木顺先祖留下来的已无从考证,还有九组的姚现卿(72岁)回忆,他小时候(50年代后期),当时姚木顺他父亲还在,名字叫松,老年的松经常搬个小櫈子在街上坐着,人们喊他“姚松”他答应,喊他“黄松”也答应,这说明他默认自己的祖上是姓黄的。+ o/ E2 i8 ^6 M. N0 X0 ^# s1 j

; z, G: z+ G7 O8 C* j

1 w+ D. G8 `* m3 z2 d接下来说说我们姚姓,从收集到的资料看,现在能看到的几份轴子(宝塔式家谱的一种),一份是九组姚全德保存的,该轴子尊尚义为一世祖,到姚全德这一辈共十二世。轴子来源是2010年除夕,我受姚全德本家叔叔姚金木委托,在姚金木家从一份发黄的并且有烂洞 的旧轴子上誊写下来的。姚金木去世后,他几个儿子都信主(基督徒),就把这份轴子交给姚全德保存了。与这份轴子相关联的姚姓支系有九组天然,六组发林,四组景阳等。这也只是听他们的后人说这几家以前红白事有来往,但从轴子上也找不到他们能记起来的先祖的名字。
' G( M0 U. e/ L% _
# Y2 g5 j, V" J; |

7 c/ Q3 |8 T8 I5 y  f+ ^第二份是8组姚金明(我本家四哥,和我是一个曾祖)保存的一份《姚氏家谱》,这份家谱据说是出自姚中央(九组姚现卿大伯)之手,制作时间应早于1954年,原先是有我家三伯姚丙全保存的,后来几经转折,才到来姚金明手中,这份家谱虽然名字叫姚氏家谱,其实只是我本家一个支系的。该谱尊姚四海为太高祖,姚四海为南地柏树坟一世祖,四海墓尚存,墓前碑座还在,石碑已无踪迹,每年除夕,元宵节还有族人上坟放灯。如果自四海算起,排到我这一辈是十一世,这与全德家的家谱尊尚义为一世差三世。与老辈说的黄台姚姓始迁祖尚武也是差三世。这份家谱中,第二代讳嵩,字撼岳,六七年前,在十组姚志强家西边的寨墙沟沿上,我发现一通不是很难完整的石碑,这通碑的主人便是嵩,从碑文上看,嵩为清代庠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做大经、大化、大器、大任,这些内容刚好与我家家谱相吻合,所以我就找了几个本家哥哥姚金明、姚金业等把这通半截碑放到了我家门前,这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而且与家谱及老辈传说相吻合的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通石碑。立碑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年,公历为1766年,距今有256年。嵩以上至少有四代人,止立碑时,碑文上已有曾孙的名字,也就是说,从尚武、尚义算起,到乾隆三十年,先祖迁居黄台已有八代人,一代按二十年算八代是160年,据此能够推算出黄台姚姓始迁祖来黄台定居应该是1600年前后,不早与明万历之前。" S0 ]- v8 V$ |% {
! F1 q# y- X! e1 v; Q
5 S  |0 ?) E! H2 j9 j- H
第三份是九组姚现卿家的一份家谱,这份家谱是现卿父亲口述,由现卿四弟姚福卿记录整理的。现卿父亲叫姚官堂,也是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大凡有点学问的人,对家谱传承是相当重视的,所以他家原本是有家谱的,但在文革时由于成分高,家里不敢存放这些所谓‘四旧’的东西,被现卿母亲偷偷的烧掉了,后来现卿父亲只好凭记忆让孩子福卿自十一世成喜以下记录整理下来,涉及现在九组现卿兄弟三个、新铭,新全兄弟两个,七组金聚、鲁聚、留聚,十组得万、得朝兄弟,以及新生家。与之相关联的支系还有七组新法,得法,九组同振、同胜后代长山、长彬、长军、长庆、铁旦、贵德。红雨、华军等。这份家谱的价值在于是从十一世开始往下续,作为文化人的姚官堂,他让孩子从十一世往下续,并且标明十一世祖成喜,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如果他记不准确,就不会特意标明这个十一世。如果以成喜为十一氏,那么到官堂这一辈,刚好是十四世,这与全德家的尊尚义为一世和老辈口传的尊尚武为一世以及现在姚姓族人认可的世系都是吻合的。所以,这也是我用来认定世系辈份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四是一组姚长江保存的一份家谱,该家谱是从姚丙午以下往下续的,姚长江也是柏树坟姚四海后人,按辈分我叫他叫叔,是十三世,往上推推到丙午一代,丙午应该是七世祖。第五是村东姚东利家的一份家谱,这份家谱与其他家谱不太一样,一是经整理后打印出来的,二是每位在册先祖都有生卒年月,时间跨度从1811到2001共190年,世系从八世祖会羽到十三世国明计六代人。以上这些是迄今能够见到的一些还算珍贵的家谱资料。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些我无从知道,眼下我能做的也只是把这些现有的东西整理好,以供后人参考,也许若干年后,他们连这些也找不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有关苌庄----黄台姚姓始祖从哪里来。老辈传下来的苌庄是黄台街姚姓族人的老家,苌庄有黄台坟,坐标为(北纬34度19分29秒,东经113度19分3秒,2021年我们第二次去苌庄,在苌庄宗亲姚林头,姚国芳的带领下,去拜谒黄台坟,虽然没见到一个墓冢,但知道了黄台坟的大体位置(黄台坟应该是在大集体时被平掉了,当时坟地是一片麦田,我在地头用手机定位截图了坐标,坟地应在坐标以西50米处,附近有一根电线杆)建国前后黄台族人每年还去苌庄上坟,无论是在苌庄还是在黄台见证上坟的还大有人在。但是,苌庄先祖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要迁居黄台?当时来了几个人?先祖名讳什么?是传说中的尚武,还是全德家家谱中的一世祖尚义?还是传说中姚姓老三门?如果是老三门,那一门的先祖叫什么,迄今为止一点线索也没有。还有就是,苌庄族人存放的家谱中,尊姚钟祥为一世,自姚钟祥以后,没有找到与黄台族人存放家谱中相一致的人名,所以苌庄---黄台要共同修谱,根本无法论世系辈分,但如果不在一起修谱,老辈传说苌庄---黄台姚姓是一家,分开修谱显然又不合适。但即是共同修谱,也要搞清楚苌庄先祖的源头,这是重中之重的事,不然,修成后的家谱无门、无派、无世、无系,也得不到天下姚姓族人的认可,那么这分家谱肯定说不上是一份十分完美的家谱。而当前要查清源头,却又是万分困难的事。
9 X" L2 A0 J5 B& v: @6 b8 p/ ^6 z$ A1 x4 v; v
$ @3 q) C) |- L
从去年开始着手家谱的编修工作,期间,我们先后去苌庄三次,苌庄宗亲也来黄台两次,为了能够从在世的老辈族人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共同商议修谱大事。我们驱车去到舞钢,走访86岁的姚廷有(十二世),从他那里,能够把村东姚姓一个大的支系推到了七世姚万柠,作为一个86岁高龄老人能够记住自己高祖以上的名字实属不易。回来以后,我们又把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了座谈,虽然获得了一些黄台的逸闻轶事,但对始迁祖的来源仍没有明确的定论。但透过以上走访过程,我们能感受到姚姓先祖在迁居黄台以后与其他姓氏和睦共处所表现出的宽容大度;感受到他们为了后代子孙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感受到他们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和顽强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应该在家谱当中体现出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而如何把这些元素和内容体现在家谱中,我一次次、一遍遍的走在黄台村周围的小路上;又一次次、一遍遍的在黄台村南边的最高处驻足俯瞰朦朦胧胧的村庄,仿佛看到了四千多年前,夏启在这里走过的足迹;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颍川太守黄霸在欢善台上教化百姓的身姿;又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黄台县树木葱郁、瓦舍林立、街道宽敞、商业繁荣的景象;还有黄台岗上曾经隐天蔽日,香烟缭绕的黄香墓以及外观古色古香,室内庄严肃穆并塑有七个女子手持刀剑若赴敌然神像的七仙庙;回过头来,再向村里望去,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年的古寺,寺的名字叫崇福寺,如今尚存大店一座;寺的西边160米左右,有黄家祠堂,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祠堂前边的上马石、下马石以及威武庄严的门楼,我上小学时,也依稀记得黄家祠堂遗址附近刻有花纹的石雕;这一切一切,都在说明黄台的古老和厚重。当然,这些古迹和遗存,大都年代比较久远,可能与姚姓先祖没有多大的联系,因为从存量不多的一些石碑上推断,姚姓始祖迁居黄台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而这些古迹和遗存最早的崇福寺,也是明万历三年,但这并不影响黄台姚姓先祖在迁居黄台后对开发建设黄台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就在今天街上姚明德五金店门口西侧,有一通完整的石碑,从内容上看,属于功德碑,中间刻有“姚玉府独修南北门石桥三座”,立碑时间是同治十年,姚玉府是柏树坟姚四海后人,是现今仍在世的姚书东、姚东领的曾祖,(姚书东,三组人,92岁,姚东领,三组人,92岁),我翻阅禹县志书,得知在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御匪患,比较大的村落都要筑寨,黄台的寨墙应该是在咸丰七年筑成的,筑城之后,四周都有很深的壕沟,出入很不方便,是姚玉府出自修了南北门石桥及村中间崇福寺门口的石桥共三座。另据书东大伯说,东门和西门石桥是姚姓先祖姚自修出资修的,姚自修是村东姚长套的曾祖,听老辈人说,姚自修在世时是属于那种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的人。由此我想到,在晚清那个官场腐败、匪患猖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年代,我姚姓先祖在姚自修、姚玉府的倡议和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几年的时间内,仅靠人拉肩抬,就筑成了环村四周拥有四个寨门而且防御设施完善的寨墙,一旦有匪患发生,周围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会来到黄台,躲到寨里边,待土匪过后,才回到各自的村里。据一些还在世老人讲,他们小时候寨墙及寨门还基本完好,四个寨门都安置有一种叫扑棱机的土炮,其射程也就500米左右,刚好从寨门射到寨墙的四个拐角处,有了这种土炮,一般的小股土匪来袭,只要寨里面的人做好防备,是很难攻进寨里的。
) H& N. C& Z# m8 G: |% X9 K) u( @  W
5 }5 |! t. l) }0 C- v; e0 r
我的想象力实在是不够丰富,很难想象当年黄台村村里村外的真实面貌和环境,但是我敢肯定,有寨的黄台一定很美,是一种古色古香的美,不是很宽敞的东西街道,街道两旁有几处高门楼的四合院,高门楼与高门楼之间,更多的是一些土坯房,南北各有三条胡同,街中间稍偏东一点,有一座寺院----那就是崇福(现在仅存大殿,具体叫什么殿我说不清楚,建国以后直到1997年黄台小学校舍建成,一直是黄台小学的教导处。)崇福寺向西100米左右,就是气势恢宏的黄家祠堂。除此之外,村里倒也没啥特殊的建筑。现在能看到被禹州市政府认定为文物保护的古建,除了崇福寺的大殿外,还有一处就是距崇福寺东100米左右的铁叔家的老屋。
3 s9 J" j' Z5 W
/ O: J( I" L3 L9 H" t- b* A9 Y

6 M' d6 S, D4 R) A0 U6 b( K3 a 我能搜集到的关于黄台村村内的一些景象和传闻仅限于这些,特别希望同龄的街坊爷儿们以及晚辈后生把听到的或者发现的乃至凭着高科技的手段发掘出来的更多的与古黄台相关的重要信息通过微信或者其他传播手段发给我,让我们共有的故乡---黄台村的资料更加完善,也让我们的家谱更有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元素符号。</p><p>关于黄台村四周的一些景观,除了见于记载的黄香墓,七仙庙,值得一提的便是禹州八景之一的黄台漫流:据清顺治《禹州志》禹州八景记述,黄台漫流旧志;“在郡城东北三十里”,其景位列其二。黄台漫流旧志载,“在郡城东北三十里”,汉黄霸治颖水,有异政。郡人思之而祠于台祀之,故曰“黄台”,有泉四出其下,故曰“漫流”。现摘录几首两任颍川郡守和郡人关于“黄台漫流”的诗让大家对“黄台漫流”有一定的了解:& J+ f7 h  t! S# j5 C% i
1、郡守徐明善诗云:“颍川黄霸有遗台,台下流泉漫草来。滋润平畴当莹洁,循良厚泽之萦回。清涵密藻春波漾,晓泛残花夜雨来。中有鱼龙能变化,飞腾应待一声雷。”
3 S) D9 J1 D# |7 z7 L  H) G2、郡守赵三聘诗云:“郊原谁起次公台,一水潆洄遍野垓。渭滴可能流厚泽,荒丘那的报纤埃。循良亘古难应泯,仰业于今自不猜。我亦频来荐香藻,登临独愧思悠哉。”3 ?. m' Q; Q" L/ n: q: \
3、郡人李嘘云诗云:“一上高台万里收,相传人祀建成侯。台前流水无波澜,犹忆当年敷政优。”7 G7 v4 R8 I* b3 N2 G
4、郡人连宪武诗云:“传闻黄霸有高台,台下流泉一望开,四野浓思深雨露,肯教抚字点纤埃。”<br />我现在无从考证“黄台漫流”的具体位置和流向,但“黄台漫流”能够在“禹州八景”中位列第二,而且能让古代一些行政官员以及文人墨客作诗礼赞,并不是由于黄霸或源出黄霸台的名人效应,而是名副其实的一处历史景观。我想,等将来条件许可,要集全族之力,恢复“黄台漫流”,重建黄霸台,重建崇福寺和七仙庙,并利用黄霸台和黄香墓这两处历史景观,打造传播廉政文化和孝善文化的基地,也让后人能够铭记先祖创业的艰辛和在建设美丽和谐家园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才情。<br />                                   撰稿人 姚成金, q# N3 k" x: F+ D

1 [6 i) [$ t( B
! @: s2 W% S4 Q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23-5-24 22:42:43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23-5-24 21:28
" }( K3 e. g* @0 k9 n千年黄台,我的故乡
) h- l$ X9 ~0 s0 _7 D河南禹州 姚成金
, G  Z9 [; D$ h3 _, C
% b5 q2 t' V7 T2 H8 t, y: s9 Z

1 M5 J  \" H: E: ]; K1 P+ g- q: S6 \" s. K
; e5 L5 Q! u0 k1 D$ h% ~8 p/ W! ]" j0 f
河南省禹州市东部行政村黄台村【
河南禹州 姚成金0 R( e4 t3 V& X% F' M- {/ |. o

8 i4 _3 O- t3 [" L
& X# X3 Q, l; U9 c. K7 g9 C* N& ]
   如今见于记载的是西汉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在现今的黄台修筑“欢善台”,又叫“扬善台”,台因霸而得名,自此便有了黄台这个地名。东汉文化名人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 (据说是黄霸的第八世孙)死后也葬在了黄台南边1公里左右的地方,如今仍有墓冢存在,(坐标为北纬34度9分6秒,东经113度36分49秒),这便是黄香墓,墓冢周围植有柏树,紧靠墓冢东南有许昌市和禹州市政府立的石碑,2022年春节前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毁坏了。但“欢善台”和黄香墓的存在至少说明从古至今黄台就是禹州传播善文化和孝文化的一个重要所在。
9 m8 y5 R* }' C5 W" V   另据县志记载,黄台曾在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置黄台县,隋大业初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元年废。前后设县共72年。这说明黄台在古代曾一度是禹州至少是禹州东部的的政治中心。
! c1 ]5 O! V) `- O8 b0 h+ k
   在黄台的周围还有一处古迹,那就是七娘冢。县志:“乾隆《邵志》云:在治东北黄台南七里,(镇定里九甲),相传南北朝七娘子以父战殁,复仇而死,世主哀之,为置七娘冢,今冢存其五,其西北有庙,七像各执刀剑若赴敌然。按《水经注》異水下皇陂,水出西北黄台七女冈,是七女之名,北魏已有,《邵志》恐未确也。”  / q4 {% {' R* z+ a4 K3 q6 n
: A! {3 c% C" k   图1是如今七娘冢,历经千年风雨和人为破坏,如今五冢仅存其一。(坐标为北纬34度7分59秒东经113度36分26秒)。图2是近距离拍摄的七娘冢的封土堆。8 _% G* ]- z- f1 D; w5 q) U
    图2接下来的三幅照片一幅是尚能看到“黄台”二字的黄台水库泄洪口;(上面的题字据说是出自姚坤玉之手),第二幅是只剩下残砖剩瓦的七娘庙遗址,位置在黄台水库北岸的二台上,坐标为(北纬34度9分23秒,东经113度35分38秒);水库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本来是长期干涸的,但由于去年夏季大雨,库里才有了水。第三幅是黄台水库近景。
" v; \6 b, [2 o: l  s1 W* b9 ^4 V+ B8 U; p如今的黄台以姚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大约80%,其他还有陈姓、李姓、徐姓等姓氏。而姚姓村民当中有一支(一组)据说是黄霸和黄香的后裔,至于后来为啥改姓姚,据网上搜的梁耀国相关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 a& f( @. Y/ q1 x. }' m( O  @+ b% [
   我们姚姓收集到几份轴子(宝塔式家谱的一种),一份是九组姚全德保存的,该轴子尊尚义为一世祖,到姚全德这一辈共十二世。轴子来源是2010年除夕,我受姚全德本家叔叔姚金木委托,在姚金木家从一份发黄的并且有烂洞 的旧轴子上誊写下来的。姚金木去世后,他几个儿子是基督徒,就把这份轴子交给姚全德保存了。与这份轴子相关联的姚姓支系有九组天然,六组发林,四组景阳等。这也只是听他们的后人说这几家以前红白事有来往,但从轴子上也找不到他们能记起来的先祖的名字。
) ~3 C# F, ~2 y' Y' I5" e9 第二份轴子是8组姚金明(我本家四哥,和我是一个曾祖)保存的一份《姚氏家谱》,这份家谱据说是出自姚中央(九组姚现卿大伯)之手,制作时间应早于1954年,原先是有我家三伯姚丙全保存的,后来几经转折,才到来姚金明手中。这份家谱虽然名字叫姚氏家谱,其实只是我本家一个支系的。该谱尊姚四海为太高祖,姚四海为南地柏树坟一世祖,四海墓尚存,墓前碑座还在,石碑已无踪迹,每年除夕,元宵节还有族人上坟放灯。如果自四海算起,排到我这一辈是十一世,这与全德家的家谱尊尚义为一世差三世。与老辈说的黄台姚姓始迁祖尚武也是差三世。这份家谱中,第二代讳嵩,字撼岳,六七年前,在十组姚志强家西边的寨墙沟沿上,我发现一通不是很难完整的石碑,这通碑的主人便是嵩。从碑文上看,嵩为清代庠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做大经、大化、大器、大任,这些内容刚好与我家家谱相吻合,所以我就找了几个本家哥哥姚金明、姚金业等把这通半截碑放到了我家门前,这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而且与家谱及老辈传说相吻合的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通石碑。立碑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年,公历为1766年,距今有256年。嵩以上至少有四代人,止立碑时,碑文上已有曾孙的名字,也就是说,从尚武、尚义算起,到乾隆三十年,先祖迁居黄台已有八代人。据此能够推算出黄台姚姓始迁祖来黄台定居应该是1600年前后,不早与明万历之前。% z' u& R* j" }8 Q' U3 P, N! ~/ Z7 ~! v' y' @
9 @3第三份是九组姚现卿家的一份家谱,这份家谱是现卿父亲口述,由现卿四弟姚福卿记录整理的。现卿父亲叫姚官堂,也是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大凡有点学问的人,对家谱传承是相当重视的,所以他家原本是有家谱的,但在文革时由于成分高,家里不敢存放这些所谓‘四旧’的东西,被现卿母亲偷偷的烧掉了,后来现卿父亲只好凭记忆让孩子福卿自十一世成喜以下记录整理下来,涉及现在九组现卿兄弟三个、新铭,新全兄弟两个,七组金聚、鲁聚、留聚,十组得万、得朝兄弟,以及新生家。与之相关联的支系还有七组新法,得法,九组同振、同胜后代长山、长彬、长军、长庆、铁旦、贵德。红雨、华军等。这份家谱的价值在于是从十一世开始往下续,作为文化人的姚官堂,他让孩子从十一世往下续,并且标明十一世祖成喜,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如果他记不准确,就不会特意标明这个十一世。如果以成喜为十一氏,那么到官堂这一辈,刚好是十四世,这与全德家的尊尚义为一世和老辈口传的尊尚武为一世以及现在姚姓族人认可的世系都是吻合的。所以,这也是我用来认定世系辈份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四是一组姚长江保存的一份家谱,该家谱是从姚丙午以下往下续的,姚长江也是柏树坟姚四海后人,按辈分我叫他叫叔,是十三世,往上推推到丙午一代,丙午应该是七世祖。第五是村东姚东利家的一份家谱,这份家谱与其他家谱不太一样,一是经整理后打印出来的,二是每位在册先祖都有生卒年月,时间跨度从1811到2001共190年,世系从八世祖会羽到十三世国明计六代人。以上这些是迄今能够见到的一些还算珍贵的家谱资料。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些我无从知道,眼下我能做的也只是把这些现有的东西整理好,以供后人参考。% r* X4 Q6 I/ J! ~% u5 A9 A3 a& t
    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有关苌庄----黄台姚姓始祖从哪里来。老辈传下来的苌庄是黄台街姚姓族人的老家,苌庄有黄台坟,坐标为(北纬34度19分29秒,东经113度19分3秒,2021年我们第二次去苌庄,在苌庄宗亲姚林头,姚国芳的带领下,去拜谒黄台坟,虽然没见到一个墓冢,但知道了黄台坟的大体位置(黄台坟应该是在大集体时被平掉了,当时坟地是一片麦田,我在地头用手机定位截图了坐标,坟地应在坐标以西50米处,附近有一根电线杆)建国前后黄台族人每年还去苌庄上坟,无论是在苌庄还是在黄台见证上坟的还大有人在。但是,苌庄先祖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要迁居黄台?当时来了几个人?先祖名讳什么?是传说中的尚武,还是全德家家谱中的一世祖尚义?还是传说中姚姓老三门?如果是老三门,那一门的先祖叫什么,迄今为止一点线索也没有。还有就是,苌庄族人存放的家谱中,尊姚钟祥为一世,自姚钟祥以后,没有找到与黄台族人存放家谱中相一致的人名,所以苌庄---黄台要共同修谱,根本无法论世系辈分,但如果不在一起修谱,老辈传说苌庄---黄台姚姓是一家,分开修谱显然又不合适。但即是共同修谱,也要搞清楚苌庄先祖的源头,这是重中之重的事。。% Q' x# w0 I  x8 }$ ~6 y$ c4 ?2 g; {% K( n
6   从去年开始着手家谱的编修工作,期间,我们先后去苌庄三次,苌庄宗亲也来黄台两次,为了能够从在世的老辈族人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共同商议修谱大事。我们驱车去到舞钢,走访86岁的姚廷有(十二世),从他那里,能够把村东姚姓一个大的支系推到了七世姚万柠,作为一个86岁高龄老人能够记住自己高祖以上的名字实属不易。回来以后,我们又把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了座谈,虽然获得了一些黄台的逸闻轶事,但对始迁祖的来源仍没有明确的定论。但透过以上走访过程,我们能感受到姚姓先祖在迁居黄台以后与其他姓氏和睦共处所表现出的宽容大度;感受到他们为了后代子孙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感受到他们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和顽强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应该在家谱当中体现出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而如何把这些元素和内容体现在家谱中,我一次次、一遍遍的走在黄台村周围的小路上;又一次次、一遍遍的在黄台村南边的最高处驻足俯瞰朦朦胧胧的村庄,仿佛看到了四千多年前,夏启在这里走过的足迹;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颍川太守黄霸在欢善台上教化百姓的身姿;又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黄台县树木葱郁、瓦舍林立、街道宽敞、商业繁荣的景象;还有黄台岗上曾经隐天蔽日,香烟缭绕的黄香墓以及外观古色古香,室内庄严肃穆并塑有七个女子手持刀剑若赴敌然神像的七仙庙;回过头来,再向村里望去,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年的古寺,寺的名字叫崇福寺,如今尚存大店一座;寺的西边160米左右,有黄家祠堂,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祠堂前边的上马石、下马石以及威武庄严的门楼,我上小学时,也依稀记得黄家祠堂遗址附近刻有花纹的石雕;这一切一切,都在说明黄台的古老和厚重。当然,这些古迹和遗存,大都年代比较久远,可能与姚姓先祖没有多大的联系,因为从存量不多的一些石碑上推断,姚姓始祖迁居黄台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而这些古迹和遗存最早的崇福寺,也是明万历三年,但这并不影响黄台姚姓先祖在迁居黄台后对开发建设黄台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就在今天街上姚明德五金店门口西侧,有一通完整的石碑,从内容上看,属于功德碑,中间刻有“姚玉府独修南北门石桥三座”,立碑时间是同治十年,姚玉府是柏树坟姚四海后人,是现今仍在世的姚书东、姚东领的曾祖,(姚书东,三组人,92岁,姚东领,三组人,92岁)。; n- A0 U% e# Y# a! D5 _. Y
   我翻阅禹县志书,得知在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御匪患,比较大的村落都要筑寨,黄台的寨墙应该是在咸丰七年筑成的,筑城之后,四周都有很深的壕沟,出入很不方便,是姚玉府出自修了南北门石桥及村中间崇福寺门口的石桥共三座。另据书东大伯说,东门和西门石桥是姚姓先祖姚自修出资修的,姚自修是村东姚长套的曾祖,听老辈人说,姚自修在世时是属于那种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的人。由此我想到,在晚清那个官场腐败、匪患猖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年代,我姚姓先祖在姚自修、姚玉府的倡议和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几年的时间内,仅靠人拉肩抬,就筑成了环村四周拥有四个寨门而且防御设施完善的寨墙,一旦有匪患发生,周围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会来到黄台,躲到寨里边,待土匪过后,才回到各自的村里。据一些还在世老人讲,他们小时候寨墙及寨门还基本完好,四个寨门都安置有一种叫扑棱机的土炮,其射程也就500米左右,刚好从寨门射到寨墙的四个拐角处,有了这种土炮,一般的小股土匪来袭,只要寨里面的人做好防备,是很难攻进寨里的。
/ ^1 R8 _; Z5 a7 A, {/ T3 |( V4 a! z# b! D' w& h0 P. N! P% ?. @  ]: h  H) g
: G9 |% K: [+ \7 `5 L9 d6 b
1 X) [/ j: N) {1 M2 o* t; T$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23-5-25 09:21:07 | 只看该作者
- I! m5 M6 l5 `0 C

+ H. {3 m; h  b8 ?; e  u- q禹州市苌庄镇苌庄村-郭连镇黄台村姚氏【姚成金,13271215851】
) o9 n  [' s# ~& p       经过深圳的姚春雨宗亲介绍进了咱这个群。2 \+ b6 l/ l$ x, O0 ^6 h* C
       禹州市姚姓概况,禹州市姚姓人口将近5000人,集中居住地在禹州西北的苌庄镇苌庄村和禹州东部边缘的郭连镇黄台村,这两个行政村占禹州市姚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且黄台村的姚姓是从苌庄迁来的,同宗共祖,所以黄台姚姓要修家谱不应该撇开苌庄,或者说要和苌庄共同修谱。3 ]4 B; C+ R+ d$ G
      目前经过两个村子姚姓族人协商,要共同修谱,但是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无论是苌庄还是黄台都搞不清楚始迁祖来自何处。
* K9 I2 c& u6 T     苌庄各支系都尊姚仲祥为一世祖。自姚仲祥以下已传二十三代。按一代二十年算,也就是姚仲祥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如果按一世二十五年算,即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迁来。所以,禹州苌庄的始迁祖应该是在明中期迁居苌庄,而黄台的始迁祖应该稍晚一点,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1 Z: \" ^* J! K6 }/ P+ P     黄台的始迁祖名字由于没有存留的最原始的家谱,流传下来的有姚尚武一说。黄台七组姚景孝与笔者家父姚炳才和另外一个姚姓宗亲姚守章姚万盈(是我村一名老中医)家,看到过一份姚氏家谱。现在,姚万盈,姚守章和家父姚炳才都已仙逝,见到这份家谱的只有姚景孝,可姚景孝也只是记住了一世祖姚尚武的名字。另外从黄台九组姚全德家保存有一份家谱,上边的一世祖叫姚尚义,而且辈份和尚武以下的辈份十分吻合。; S7 O0 |" ^/ ~% R

) W; j8 c( @5 d" E# V: J- _2 ?& H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23-5-25 11:38:04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23-5-24 21:233 }4 J3 P- C2 s4 J7 p
感谢各位宗亲的关注和提供的线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禹州的这支舜帝后裔,一定会尽早找到始迁祖 ...

) O* J3 x  G8 G* v) {% f4 e. j& T, Q- g8 m# m! c
2 `& {% t# c" f) {" X/ A6 S& Z; Z7 B
已记录。: }7 `# I$ x9 u8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6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