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原姚姓第一村—三山 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分布面广。至今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华夏姓氏中,居于62位。我姚姓从五帝之一舜帝得姓传至八十五世姚刚。姚刚祖居浙江吴兴,名门望族。其子宣业,南北朝时任北魏征东大将军。因官北徙,来到陕州,在此定居,另立祖谱,称一世宣业。是为陕郡姚姓始祖。 隋唐时期,二世安仁,三世祥,四世懿,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五世姚崇,在唐代功勋卓著,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居官洛阳几十年,可谓开元盛世时期的“国务总理”声名显赫,有“救时宰相”之称。 至二十二世姚才,世居山西洪洞县柳沟村。时值明初,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于是,在全国招贤纳士。此时,当地众百姓便推举仗义疏财的姚才入朝为官,为民造福。而聪明机智的姚才却忧心重重。一忧:因其父是前朝(即元朝)大将军,怕受其牵连,将有家灭九族之险;二忧:拒不当官怕寒了众乡亲的心。他思之再三,不如一走了之,也正应了洪武年间的大迁民,趁夜色,拖家带口,带领五个儿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悄悄地逃出了山西洪洞县柳沟村,一路向南奔走。他想走的越远越好,日夜兼程,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夜,走出了山西,进入了河南。他又走了多天,到了洛阳。啊!大唐东都,五世祖姚崇曾在这里为大唐建功立业,是他展现才华,鞠躬尽瘁之地。他又向都城西南走去,半天时间,到了一个较为偏僻安静的地方。他举目观看,西有巍巍山岭,东有滔滔河流,有丘陵、有平川,真乃风水宝地,世外桃源,是理想的安居之所,这就是被后人命名的三山村。 当姚才在这里安顿下来没多久,他又考虑到一个问题: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树大招风,一旦被朝廷得知,举家性命仍有危险,如果被杀,我们这支姚姓根就断了,还是分散居住好。想到这里,他把五个儿子恭、宽、信、敏、惠,及幼弟钦,召到一起商量这事。最后决定,长子不离父,其余四子分东、西、南、北四面出走,在那安家,自己作主。 后来的定居分布是:才公之弟钦,随二十三世敏定居巩县鲁庄镇。 恭:幼习诗书,文理通晓,不以章取仕,故隐居乡村,未展宏志,居洛阳三山村。 宽:善诗词,好琴瑟,不务科第,仍复陕地,居渑池谷水。 信:辅明建文惠帝。朱棣灭建文惠帝,信被株连,死者众。景新公因父难,复回洪洞,适逢迁民返孟县西逯村。 敏:自幼聪颖,笃学慎行,以孝悌忠信为本,孝顺父母和睦昆仲,以诚待人,居巩县鲁庄。 惠:教读襄城,居住郏县茨芭乡东姚村,现分居河南二十多县市。外省有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甘肃、四川、陕西等地。各支姚姓,落地生根,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 明初迁洛阳始祖才公居洛三山,兴家立业,遇饥荒年,捐资输米,赈济灾民。洛府郡守除匾额奖励并报上酌用。朝廷恩赐才公寿官终身。才公殁后,葬于秦岭脚下,三山村北,截龙引孙葬。 才公墓至今已六百多年。昔,墓园宏大,柏树成林,俗称“柏树坟”。后遭破坏,柏林伐尽,凋敝荒芜。今逢盛世,族人为纪念先祖,宏扬先祖精神,纷纷捐资,重修墓园,便于后裔寻根问祖,祭祀活动。 三山这个古老文明的村庄,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由迁洛阳始祖二十二世才公至今,已繁衍至四十六世,人口约四千多之众。而由三山迁出的姚姓各支总人口约八万之众。三山可谓中原姚姓第一村。 在这个中原姚姓第一村里,还孕育出众多精英。当代的有:抗日将领陆军15军军长姚北辰,解放时期刘邓大军警卫营营长、建国后曾任中央委员的姚书灿(化名刘民已故,葬于北京八宝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西安空军副师级干部姚尚文等等。他们做出的光辉事迹,使我们感到光荣而自豪。还有许多县处级干部、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的精英、骨干,劳模不一而足。 三山姚姓家族,还有着重视教育,热爱文化的传统。 教育方面:古有私塾,学习传授孔孟之道;今有学校,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条线未曾断过。家族中普遍受过小学、中学教育;而年轻一代,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从事教育工作将近百人之众(估计)。 文化方面:自清末至解放前夕,成立有戏班、高跷社火、奶奶社;解放初期至今,村里成立有业余剧团、秧歌队,学校组织有文艺演出队,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 三山姚姓家族,十年前以农业为生,而今,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田地已不复存在,已逐渐融入城市,变成了城镇居民。然而,三山这棵大树适逢盛世,古木逢春,枝繁叶茂,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只会更加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 d9 W3 y7 e4 I9 C
四十二世9 Q% |1 K u: {* R) s; u) `2 z2 W
姚友爱
" Q! T' U# N6 t8 P: z% w四十三世
2 L1 z$ j: f2 P8 S5 d3 v) H姚孝民
2013年4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