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2066|回复: 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闽南姚斌为福建姚姓先贤“树碑立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9 21:5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3-10 12:15 编辑 . ?; J% x/ _2 q. b
1 f9 T6 z, [9 z: Y( N7 {

  |5 I6 n9 @; Y4 r, g" l
pszyyao有关福建名人的几个帖:(点红字可访问)
1,《福建名人词典》只收录两名姚氏2,福建姚氏远远不只两位够资格入词典
9 g3 X+ ?; ]+ a
3,致福建姚氏族人信- S: H& v1 Z3 v) P" h* a

; \' c( R( k7 h; I; L( |8 w7 R+ p) E$ J5 s* s( {
闽南姚斌:       你好。
9 A* J( g# D+ X; b0 X5 B1 z
       有关福建姚氏名人,需要你帮做什么?8 K3 g& C, V6 R  X9 E
       1,姚恩健书P164~173“姚氏先德传”含姚祖虞等39位姚姓先贤传,估计这些源自《闽书》、《福建通志》、《莆田府志》等等方志或地方“人名辞典”之类的书。因此可到福建图书馆或福建师大图书馆去检索,查明这些传的出处。* m0 R& H6 I. [" G
       我之所以指出福建图书馆或福建师大图书馆,是因为恩健先生以前经常去这两处读书,或者是他赠与姚氏族谱的单位。或者由检索者自定图书馆,能查就行。- c( Q9 o! w* D, ]  R% E
      应当指出,恩健先生列传的39位先贤未必都是福建人;即使都是福建人,也未必都能查到。因此,能查到多少是多少。
# A+ i1 q* Z- n6 f" N' L6 {% e     2,有关福建姚氏名人的几个帖,其中已含一些福建姚氏名人,只是来源、出处缺少或不详细,如能补齐补全最好。
  M/ O) z3 B9 U' x; o     3,来源、出处要尽可能明白和详细,足以让人照你所述能找到此书。0 j6 z  G8 i( I, X
         例如:著者(撰者,纂者,编者等),书名,时间(写作时间,出版时间),出版社,卷,页码等。
7 @& A9 I" y* b         又如:姚永与姚文炤父子生平事迹可见《闽书》卷之一百十一、一百十二、《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莆风清籁集》卷十八。如果能注明什么时候什么人编的《闽书》、《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风清籁集》则更好。/ n) |0 q5 [4 r* O8 v$ f" t
. F# H( z0 y" G+ a    4,姚恩健书39位姚姓先贤传,你曾在姚网发过帖。
8 `) T  i6 M$ o- `$ Q& Y5 z   谢谢你。

& _/ c+ y$ s1 s) E, {3 j& n+ o( ?$ @
- w; P7 K" L2 y5 u- @, N福建史志从从1987年~2013年,年年有。从1987年开始查每一年的人物传,终于在1994年版的八闽人物中找到有姚启圣,可惜也不是福建人。现录如下:
5 J+ A7 U# x5 M1 k- ^0 N% p
                               姚启圣督闽与统一台湾
3 f7 k9 w% J  u. B1 x) `4 j7 [/ d
1 m/ s  |9 r- G5 g% O: f
                                福建师范大学 卢建一; l* k3 z7 z. P- B

$ V4 |- ~1 H3 O# \0 ?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康熙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因战功揆任福建总督。督闽期间,饶有政声,为统一台湾作准备亦不遗余力。作为一位清初的封疆大吏,誉不留于当世,功不昭于身后,终至抑郁而死。但我们评价历史官宦人物,主要看他生平行为是否符合那个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否为解除人民疾苦作过举措。固不能因其位显而故益其功,也不能因运蹇而略其善政。以下就姚启圣督闽与统一台湾的史事作概括的记述,并作简单的评价8 v6 x" D: c* x8 L
# F0 a8 n( p, N5 {
                                       一' c* l+ n) n- e2 F9 e

& `" Q0 U2 j4 `% `; Z  S$ l  姚启圣督闽期间,福建局势严峻。清初,福建沿海之地多是郑氏集团的军事势力范围。清郑交战,闽疆连年兵连祸结。“三藩之乱”时,郑经与吴三桂、耿精忠相勾结,率师西渡,陷城略邑,攻占泉厦。郑师刘国轩率军攻下福建沿海城堡十余处,重兵围困海澄,清军不敢出战。刘又倾五万之众,分兵十九寨,攻打漳州,百姓惨遭兵燹之灾,清政府为孤立郑氏,断其粮饷、军需供应之路,实施“禁海”、“迁界”政策。边海之民失去生计,抛弃庐舍,流离失所,辗转沟壑,福建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
; g, n% {! b3 r8 G  姚启圣受命督闽之初,总结郑氏所以能在清军强大攻势下存在数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在于郑氏能得到闽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其势力植根于民众之中,“禁海”、“迁界”都隔不断郑军与人民的联系。由于清廷政策失当,加上当时吏治不修,胥役挟权扰民,迫使百姓投向郑军,使郑氏势力不断壮大。因此,要消除郑氏威胁,弭其祸患之源,首先应该是,“固闽人之心,而后贼可退。”①闽疆可固。要尽快解决“迁界”、“禁海”所造成的民心离析的问题,这是姚启圣督闽为政的出发点( b. G9 j; U  z0 d
1 C- L. ?, _! {5 z4 e
                                     二* \) i+ Z2 m' i% \/ [0 s
; |) p* b$ B8 N
  姚启圣督闽政绩,主要有两方面。: y$ {( @- K; X+ U0 G9 |+ C- A
  一方面,减轻百姓负担,苏民之困。姚启圣分析了当时人民困苦的各种情况,认为最严重的“莫过兵丁占民房,米谷发县采买,及徭役繁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多次上疏请求将满兵和客兵撤回,以节省军费。满兵撤离时掠走不少民间青壮年,“启圣白王《康亲王杰书》严禁掠民北去,复捐资赎归难民二万余人”②使百姓离散的家庭得以重聚。清初,福建战乱频仍,兵马云集福州一带,军队长期占住民房,久不归还,民无所归,怨愤沸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姚启圣捐银一千九百七十余两,盖造营房六百六十五间,作为福州兵丁驻扎之所;又命各地查清兵丁久占民房的详情,上疏为民请命:“哀此小民,无枝可栖,有贼不得不听兵占,无贼仍不敢回问故居,望屋而涕,良可悲也。”⑧希望朝廷能拨款建造营房。为了民屋归民问题,姚启圣“时与悍将骄兵悉力相持。”④还革除一些陋规、积弊,如把军队征夫服役压缩到最低限度,使闽省人民得以喘息。收复厦门,金门后,他又上书清廷请开海禁复迁界以利民生。认为:“复还迁界,乃今日救民裕国之良策”。“开垦疏课,不惟沿海抽税赡养水兵,上可以足国辞疆,而下可以救无告穷民于饥溺之中。”⑤于是撤兵开界之后,沿海人民有了资生之路,“相与狂号喜跃曰:‘姚公活我’。”⑥" i, P5 m- F% f+ K
  另一方面,整顿吏治。姚启圣深知吏治之良否为民心之所系,民心聚则众志成城,民心散则溃败立见。是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象福建这样边远之区,“山高皇帝远”更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的绝好之地。当时有人说:“吏治之坏,至闽省而极。”针对福建吏治败坏的状况,姚启圣一到闽即宣布禁革馈遗,并公开向文武官员宣布:“如我收尔等馈遗、暮金、代仪、布帛、绸缎以及寿烛、果品、小菜各物一分一厘者,姚即当男为盗,女为娼,死于千刀万箭之下。文武各官如不洗涤肺肠,改做清官,爱民如子,仍前败检害民,我若听情不参不杀者,姚亦当男为盗,女为娼,死于千刀万箭之下⑦”。这种严以律己的诤诤之言,体现封建社会廉吏的心态,姚启圣却能付诸于行动,他把督闽之前经商的所得资财,大量捐献作为赡兵之费,以及招抚郑氏官兵之需,并捐银给泉州府买米济贫,置学田等。自己一家却过着布衣蔬食的清贫生活。⑧死后家中“萧愁无储蓄,诸子卖田以葬,贫如故。”⑨
) H/ P# T4 _. H' i* o" o& H  f  姚启圣还主张减免钱粮,裁减冗官。他目睹战后田园荒芜,百业凋弊,完成当年赋税钱粮已属不易,而地方官还要征收战争期间百姓欠下的钱粮,酷比严追,不遗余力,而无告穷民,终剜肉而莫措。”⑩即上书朝廷,希望能体恤闽省百姓,赦免以前未完钱粮。临终之年他还上书建议裁减地方冗官,认为:今“天下为文武者,一经做官,身便不同齐民,饮食、居处、人情、分资迥异百姓。其妻即属夫人,呼奴使婢,簪珥服饰大异民妇,欲不剥取诸民,克取诸兵乌可得?是多一官实多一百姓之害,欲为百姓除害,不得不裁官,欲惩贪除暴,更不得不裁官。”(11)希图通过裁减冗官来减轻百姓负担
' e' |( n. w# g; h( `; A: a. J0 ?2 f) Q5 w+ m; ?6 |
                                     二
4 n' |3 x" {+ C: }0 r) v7 A
! i* T! }, s( {# ?  姚启圣在解决战后和迁界遗留的问题以及安定民心,维扩闽地的稳定后,台湾问题作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此时,郑氏集团割据台湾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对福建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影响更大。只有解决台湾问题,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而闽地的稳定又为招抚郑氏将士来归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统一台湾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统一台湾是姚启圣治闽中最大的奋斗目标6 ?# {  W4 g2 s
  是时,全国形势的变化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康熙着力解决了危及中央王朝的几大难题:政治上清除鳖拜集团,把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夺回到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内阁手中;军事上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陆;经济上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郑氏集团内部哄争不止,军事上一蹶不振,经济上财政枯竭,政治上日益腐败。因此,有利国家统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建总督人选则尤显重要。康熙选中姚启圣。“降玺书褒劳,尽委以军事,且谓阁部诸公曰:“闽督今得人,贼且平矣’”。(12); Y. Z$ ^& K# y3 C5 `" q( |9 o) A: |: [
  姚启圣担负重任后,首先,全面统筹规划,罗致人才。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在收复漳平、平和后,即上书要求选调贤能来闽。说:“闽处南陬,漳泉尤逼海隅,所资贤能文武关系甚巨。”现状则是“边梅要地缺员甚多,况定期大举,凡一切造船、置械、练兵、防隘、办粮、催饷等项,头绪繁多。”“务使匡时济世之才,折冲御侮之将得集闽省,方可有裨时艰。”因此,他举荐23名文武官员“效力岩疆,共勷匡乱。”(13)他认为当时形势是,水战更重于陆战,以陆攻水,断难净绝根株,若欲以水攻水,而无总统重臣,何能削除祸乱。”(14)重设水师提督势在必行,其人选标准应是“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谙练才能者,”力荐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并“愿以百口保琅必无地。”(15)2 w: h8 l& P& b  E6 a+ m4 @3 K
  其次,致力于招抚工作。姚启圣在漳州开设“修来馆”,并颁布归降的各种不同赏格,凡自称来自郑氏军中的均延致优待。一年之内,招抚工作立见成效。郑氏集团“五镇大将廖疆、黄靖、赖祖、金祖、廖兴以所部降;郑奇烈、陈士恺继之;林翰、许毅等均被用。”(16)郑氏将士相率降清,“日数百人”,(17)而海上郑军官兵投诚,“漳州实收十分之九。”(18)仅自康熙十七年六月起至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止,除厚赏劝其解散归农外,“还有实在食俸官5153员,实在食粮兵35677名。”(19)据粗略统计,郑氏集团投诚人数前后达十余万人,大大削弱郑氏集团的军事实力,瓦解了军心。姚启圣从投诚人员中简选精兵强将二万余人充实水师,加快了收复厦门、金门的进程。为使投诚将士安心报效清室,不再与清廷为敌。姚启圣多次上疏谈及招抚之事,认为招抚不难,难于安插,更难的则是使安插下来的人能久远不变。他认为,对投诚人员要安其身心,必须切实做到官给俸,兵给饷,还要为投诚候选官寄凭至闽,请求康熙帝“准将现在投诚一百余员赐照旧例录用,寄凭至闽,则现在投诚者,自各欣欣向荣,而甘奔台湾者,亦乐归恐后矣。”(20)鉴于清廷对大量投诚人员无法长期提供俸饷,姚启圣建议使其归农,并就地安置,将界外土地给与屯垦,避免如以往将投减兵丁发往外省屯垦,这是最使投诚人员伤心的事,必将影响招抚工作,从而导致重新叛乱。金门、厦门已收复,在海外要汛设官兵分守,界外土地由投诚人屯垦,官兵在外,投诚人员在内,不致生乱。这些投诚兵多是“前因迁其土地故走而为盗,后因发往外省令弃其故土而复为盗。今还其迁地,乐其故土,人人皆有安土重迁之思,田园地宅之恋,即迫之为盗亦不可得矣。(21)”姚启圣将界外无主田地“尽给投诚官兵开垦,为削弱郑氏军事实力,武力攻取台湾奠定良好根基: t6 X+ l2 ~0 c5 l2 m
  再次,致力于军备建设,为武力攻取台湾作好人力、物力准备.姚启圣大造八浆船,双篷船、准备军饷,训练水师。为造船制军械,他将以前经商积累的资财几乎倾囊捐出。还广泛结交澎台方面人员,收集军情,伺机反间瓦解对方。派其幕宾宋淏三次到澎湖、台湾,代表姚启圣联络郑氏集团。宋淏不辱使命,查看地形,了解澎台情况,提出招抚郑氏、开省会、兴教化、发展生产等十二条颇有见地的建议。(22)为日后攻取澎湖决策提供了实地依据! U* v: k% e5 Y$ n8 C( O" L8 P
: y& K  X; h9 H, F

! j. h3 y$ G+ ?. j" g/ D& \5 E2 E+ s1 }4 L6 ^% j

  ?( k  K9 A+ Z, d: T0 U
% O  Q2 |0 w5 K6 v) \* C7 l1 @  由于姚启圣的招抚活动,郑氏集团很快土崩瓦解,军事实力大为削弱,台、澎兵力仅剩三,四万人,统一台湾时机已经到来。故施琅率水师二万多人,大小战船三百余艘,于海上击溃刘国轩率领的郑军主力,占领澎湖三十六岛,并以大军压境之势,迫使台湾郑氏集团归附清王朝。平心而论,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施琅军攻为最。姚启圣备战招抚之功亦不可设。结果是施琅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23)姚启圣却“赏亦不及,(25)当年郁闷而死( [/ t$ L' z/ O2 }
7 M0 ^4 J3 O( M: E/ j% c- Q

, F/ Q/ t4 Q# Q. f7 y; q
$ R! v: t( v- l: Q, q+ ~' L9 e# x' R+ ~5 m

" A6 g, _1 m  \. ?  对姚启圣的评价
0 V+ H) `8 u' H. x  首先,姚启圣督闽期间,廉政爱民,整顿吏治,安定地方,民间自有公论。史载闽人感其恩德,去世时,“百城惊悼,群聚而哭于都亭,舂不相降,卒有私为持服者。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东山。屡说不得,请麻衣执绋。号啕送者直过仙霞。”(25). c0 z1 T. A4 }# f9 d
  其次,姚启圣作为一方重臣,为统一台湾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尤其是在整顿军备,招抚降者,削弱郑军,统筹接济,谋画方略方面,直接作出贡献,其历史功绩不容抹煞。甚至连施琅也不得不称赞他在招抚和后勤方面的功绩。施琅克服澎湖后上疏康熙;“督臣姚启圣捐造船只、捐养水兵,与臣共勤大举,仍又亲来厦门弹压,殚心催趱粮饷,挽运不匮,加以厚资犒赏将弁,三军莫不激励思奋。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赏赉鼓舞之功,乃有此成效也。”(26)姚启圣为统一台湾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史称其“先事之劳,何可说也。”(27)
' _/ f7 o! |+ ]4 N* ^0 w0 ^  其三,姚启圣经商多年,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姚启圣弃商从军,募数百健儿投奔平叛康亲王杰书军中,后授为温州道佥事。因说耿精忠归降,被提升为福建布政使,随康亲王攻下邵武、兴化,收复漳州、泉州。康熙十七年,因战功被提升为福建总督,此后又打退刘国轩率领的郑军进攻。为了福建沿海长治久安和祖国统一,任总督之第二年《康熙十八年》上疏“请于克复金、厦之后,乘胜直捣台湾。”康熙十九年三月克复金、厦之后,又上疏“请即乘胜进取澎湖、台湾”,(28)并力荐施琅来闽希翼其在统一台湾大业中助己一臂之力。为此,他早作准备,在上请进兵台湾的事本中说:“将一切兵饷、粮米,各项器械、木材,罄家不足,称贷挪用,各色具备,不动国帑,不派里民。臣复亲自督兵出海,操练数月。”(29)“臣剿灭台湾之心数年于兹,故办料、制械数年之中,亦无一日间断。”(30)欲“亲率舟师剿灭台湾,永除后患,以报国恩。“(31)! T- R5 X4 `* S0 B: f1 h. u; Y
  其四,正确评介施、姚之功。施琅作为攻台主帅,获“独任专征”之权,澎湖一战,击溃郑军主力,大军压境,郑氏归降,居军功之冠,封侯拜爵。姚启圣原想为统一台湾,建功立业,终因在攻取台湾具体军事部署上,两人意见不一,被康熙帝令“停其进剿”,回驻厦门,趣办粮饷。加上施琅多次上疏攻击姚启圣,影响康熙帝对他的信任,故论功行赏,“赏亦不及”。统一台湾,施琅军功累累,应居首功。其次应归姚启圣,才是公允之论。试想如无姚启圣治理闽疆,巩固后方;招抚郑氏将士,削弱郑氏军事实力;整顿军备,统筹接济,做好后勤供应,施琅率军攻取台湾也难得心应手,马到成功。因此,应该肯定姚启圣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作用和历史功绩,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5 i) G! e6 m3 d% P1 B
  注:①④⑥⑨(12)(15)(16)(24)(25)全祖望《鲒琦亭全集》卷15《姚启圣神道第二碑铭》。
; N) K6 ^1 T9 ^: i5 {7 l8 H  ②(27)《清史稿》卷260《姚启圣传》。
4 p8 G) z/ e, Q( [  ③《姚启圣题为请还绿旗官兵久占民房事本》,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
/ h* R5 i' P9 f- |0 p  ⑤《姚启圣题为请旨归还边界事本》,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 j! S: v2 l- Z, G0 s1 E8 x
  ⑦《忧畏轩文告》,卷1。
% X+ k$ i# t  k8 @) w, h  ⑧《闽颂汇编》八闽童谣。⑩《姚启圣题为请赦免闽省未完钱粮事本》,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
! f. M7 a7 U% f8 w% }# J: i! y  (11)《姚启圣题为请裁闽省冗官事本》,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
0 l$ `9 G/ i& L' c; V2 \3 B  (13)《姚启圣题为保举贤能以奠海疆事本》,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初十。4 o- [  L+ k2 q2 w/ J
  (14)《姚启圣题为请复设水师提督事本》,康熙十七年九月初一。6 v# g0 R2 U0 j: T  w: ^" y
  (17)阮旻锡《海上闻见录定本》卷二。2 E" {: L) u& y: h# c3 J( ?
  (18)(19)《姚启圣题为安插投诚官兵开垦界外田地事本》,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三日。4 z5 Y# s0 W' A1 q6 _
  (20)《姚启圣题为请照旧例录用投诚官员事本》,康熙十九年四月。" `" r% T1 ^8 o7 x0 W* y( d# o% E, t
  (21)《姚启圣题为请将界外田地给予投诚官兵屯垦事本》,康熙十九年四月。
; o8 y8 z* b7 y* `8 @" \+ c. v* n9 u7 X  (22)宋淏《剿抚澎台机宜》,北京市档案馆手抄本。* ]$ s4 d9 u. \4 \9 \* q- F4 n  V: U
  (23)《清圣祖实录》,卷112。
0 w5 [& _. Q$ W/ v& T  (26)《施琅题为飞报克取澎湖大捷事本》,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0 C( m" h+ D5 A& {* g3 v7 U! v, u  (28)(29)(30)《姚启圣题为请准与提臣一同进兵台湾事本》,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5 A$ H2 }1 W+ L6 V8 c; J/ ^6 I
  (31)《姚启圣题为详议平海善后条款事本》,康熙十九年八月。
- @+ x% ]( V3 J1 E8 v  ]

% J- ?. H% Z+ K9 I, G' x1 f; A$ p
! J7 e# f* ~+ i7 w- r: [9 u
7 h4 S" |$ q8 L5 h  [$ G, Q5 l1 w% b2 s
! @2 {/ ?) {5 ?8 g
, E& u. X- v9 [  O" g; ~& l;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3:04:0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 X' C) r! q( h( A6 X  福建省志0 j$ N: k- r( H: K* n
  人 物 志(上)' {" Y" u* ]% t' m' f+ Y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s2 S7 l, v1 u7 L, E
$ r5 c. K! l& a0 Q7 G6 U- e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1 P" J4 v9 @6 `1 N
  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D# I" h* z& r  T5 i
  ISBN7-5004-4128-2
2 p- n: e$ C/ r& D1 o+ K  Ⅰ.福… Ⅱ.福… Ⅲ.①福建省-地方志②人物
) M+ I# E+ S4 [0 ]" c: |, ~, k  -列传-福建省 Ⅳ.K295.7
6 E, E- h* f0 L. l% p9 q3 \1 ?9 A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88793号2 V( n. }( Z3 ^5 [: o/ V1 W

- }6 c  G3 R: M  A/ N4 d- q  责任编辑:吕秋心 易小放
+ `* K, u7 [" v6 J/ R( E% _) x' u  责任校对:宗 和
: A9 _# [) Q& {7 H$ Y" p; g  技术编辑:鲁 艺
$ Q/ j% `( u/ p* D' i) k" c
/ n4 N  m: m, s/ V: ]! L0 U  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S, x* b+ z3 y. y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 编 100720
0 [; A* v! _- z8 }3 [. \4 c  电  话 010-84029453          传 真 010-84017153; t, J6 o2 ]7 i
  网  址 http://www.csspw.cn7 c2 ~: b$ N% P/ ~. l
  经  销 新华书店
7 ^2 ?, t; {3 i0 s$ F' ~  印刷装订 福州晚报印刷厂* c5 h' V" V; D
  版  次 2003年10月第1版        印 次 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
5 T1 U. W$ s6 A$ H  开  本 787×1092毫米 1/16
) j% V) V4 G+ f" W& q  印  张 43.5
0 d' b9 |% D6 @; y2 N  字  数 1085千字            印 数 1-3000册
0 o4 l, X3 S/ x' v" j8 k% E6 n  定  价 100.00元
% C( J4 X2 ~9 B3 Q( T* N4 q# ~6 r% B8 [, J  P" B
! c8 ]. c; h+ R

" Z. H, H/ s6 k& ?7 q, A6 _
0 c- s# ^' G5 T) L9 y福建省志人物志(上)中有姚姓人# I5 ^# V/ O/ @7 N) D& t
4 W2 h* A. o1 j
姚启圣,字熙止,又字忧庵,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13岁考取秀才。21岁游通州时,受当地土豪侮辱。姚启圣游说清军,声称愿以家财充军,得授通州知州,上任后,即处死土豪,再弃官而逃。后为救二少女,杀死两名清兵,不得已逃匿江湖。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入旗籍,隶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八旗乡试,姚启圣考中举人第一名,授职广东香山知县。顺治七年(1668年),新任广东总督卢兴祖揭发平南王尚可喜等广东官员走私澳门,且多从香山县境出海。由是,姚启圣以“擅开海禁、私通澳夷”罪被革职并判处死刑。后遇大赦,在广东经商为生。+ |0 D: j8 }# p$ g4 g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叛清。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之信亦分别于福建和广东叛清。郑经也派人从台湾渡海而来,在闽地招纳归部。清廷急命康亲王杰书南下浙江,指挥东南平叛军务。姚启圣捐资募兵数百人,投效康亲王,得以复职为诸暨知县。姚启圣善伺王意,“屡献奇谋,亲王甚器重之”。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军功升为浙江温处道佥事。) `0 K( m1 g; b) x. k) k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军击败浙江、江西境内的耿精忠部队,分道入闽。姚启圣为清军前锋。耿精忠见势不利,欲降,又恐不为清廷所宥,犹豫不决。姚启圣单骑入福州劝降,胸藏韬略,议论恢闳。耿精忠瞻其风仪,深为折服,说:“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从此,福建清军得以全力对付郑经。姚启圣以功升福建布政使。
* p: @: Y7 G# q; \- [5 A: r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清军先后收复被郑经部占据的邵武、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临广东潮州。据守潮、惠的郑经大将刘进忠派陈文弢谒康亲王,窥探虚实。姚启圣与陈文弢有旧交,乃合谋招抚刘进忠。六月初六日,刘进忠率部剃发降清。下半年,吴三桂将领韩大任在江西久攻不利,突围至汀州,欲下海投靠郑经。姚启圣以韩大任是骁将,“不可弃以资贼”,又单骑至其营劝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韩大任降清,姚启圣选其精锐2000人作为亲军。
" P' y) P3 c4 Y: s1 Y+ {1 L  同年春,郑经用刘国轩、吴淑、何祐等统兵反攻,连战皆捷,把清军主力围困于海澄。福建总督郎廷相见势不妙,要求康亲王急调姚启圣部来援,表示“愿以位代”。六月,清廷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筹解海澄之围。不数日,海澄食尽城陷,3万清军全部被歼,形势极为严峻。姚启圣连上十疏,请调各路大军赴援,并密陈郑经所以能在福建唐突,“盖闽人为之用也”,建议“当先有以固闽人之心,而后贼可退”。康熙帝览奏大悦,对诸阁臣道:“闽督今得人,贼可平矣。”特降玺书褒扬。
+ p. Y6 S1 f! C# v  同年七八月,姚启圣遣兵间道收复平和、漳平,并调各路援军逼近泉州。九月,刘国轩放弃泉州,集中兵力转攻漳州。姚启圣和耿精忠等合兵8000人出城迎战,冲破刘国轩的营垒,俘斩4000余人,扭转福建战局。姚启圣率部乘胜进攻,连克长泰、同安,刘国轩退守海澄。鉴于海澄与厦门、金门、海坛相首尾,不可猝下,姚启圣先后派遣张雄和黄志美到厦门与郑经议和,皆未成功。年底,姚启圣奉命在福建再行迁界。于是,“上自福宁,下至诏安,赶逐百姓重入内地,或十里,或二十里。”在界线上安营扎寨,严禁百姓以物资接济郑军。/ Q; a# n! t, k- T! P7 r
  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姚启圣在漳州设立修来馆,专门招抚郑氏官兵,凡来投诚者一律发给银牌以示奖赏。有官职的上报吏部以原职起用,有逃走再来冒领奖赏者也不追究。两年内,共招抚明郑官员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御敌,或随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异于郎廷相之怀疑闽人而不敢用。姚启圣奏请复设福建水师提督,统一指挥各地水师;又与巡抚吴兴祚造船300艘,用投诚的郑氏官兵充水师员弁,很快组成2万余人的水师队伍。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舰队攻克海坛,姚启圣等也督师收复海澄,并乘胜渡海,收复金、厦二岛。郑经仅率千余残兵逃回台湾。当时,郑经的水师主力在朱天贵率领下仍聚集于铜山,有船300艘,人员2万多。姚启圣急遣人赴铜山招抚,朱天贵率部投诚。姚启圣以功升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J' I1 C$ q/ x# b  姚启圣勤于公务,事无大小皆亲自处理。入闽时年54岁,“发浓黑,两眼如炬”,任总督后,仅3年时间,“鬓发皓白。”姚启圣除处理军务外,也关心地方行政。当时,大批八旗兵驻扎福建,经常骚扰居民,“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噁叱咤。稍不如意,箠楚横至,日有死者”。姚启圣蒿目伤心,在郑经退至沿海岛屿时,就上疏要求调回八旗军队,及至厦门克服,请益力,终将大部旗兵调离福建。旗兵撤离时,将驱使被虏掠的2万余名百姓同行,姚启圣又以重金贿赂康亲王,请其下令:“军中敢有挈归良民男妇者斩。”并出资30万两银子,赎回被掳百姓,让其回乡。在收复沿海岛屿后,即请“开海界,复民业”,以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 ~0 j( @# @9 x  S+ j/ r1 S5 x
  姚启圣任总督后,还兼营商业,赚取大量金钱,生活豪侈。先后捐出十七八万两银子为军费,还捐资为各府、县购置学田共1000余亩。任上整顿吏治,“贪官即刻参处,蠹役立毙仗下”;并“革除大珰,严禁火耗,开浚河道,修理桥梁”等。- q, m; K) F+ m; ]7 ^) S4 \
  在清军收复厦门、郑经逃回台湾时,姚启圣主张乘胜追击,攻取台湾,曾请求清廷“亲率舟师,剿灭台湾,永除后患”,但未被采纳。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清廷与郑经议和,许郑经准其以“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圣亦可也”。郑经允议,要求以海澄为互市公所,因姚启圣反对,和议未成。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姚启圣探知郑经病亡,台湾发生争权内讧,权臣杀郑克[im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TempPic\]E%ZW%2TUTFG2YZ5L2[VS9K.tmp[/img]立郑克塽,便再次上疏朝廷,建议进攻台湾,得到清廷支持。八月,康熙派施琅回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 s( a& k/ v& Y3 Z3 }
  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曾得姚启圣多次推荐。但施琅到任后,与姚启圣在攻台战略上发生分歧。施琅主张在夏季南风盛发时出兵,先攻取澎湖;姚启圣则主张在秋冬北风季节出兵,兵分二路,一路由施琅率领进攻澎湖,一路由他率领进攻台湾北部的淡水。因彼此争持不下,攻台战事一拖再拖。最后,康熙支持施琅,让施琅独掌水师,命姚启圣居后“催趱粮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水军进澎湖,3个月后,郑克塽、刘国轩投降。在军事行动中,姚启圣的后勤保障出色,“殚心催趱粮饷,挽运不匮,加以厚资犒赏将弁,三军莫不激励思奋”。但在收复台湾后,施琅晋封靖海侯,爵列第一,而姚启圣却未得任何封赏。同年十一月,姚启圣患背疽,愤恚而卒,死时已“囊无数千之积”。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后由其幕僚合编为《闽颂汇编》。 3 A$ }; \  i; y3 v

( i/ \' ~2 |) \" ?* u( H- J2 t1 ~+ Z7 Q
  姚怀祥,字斯征,号履堂,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世代务农,到姚怀祥时才改习儒业。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中举人,后数度参加会试均落第。道光十五年(1835年),赴京参加大挑,成绩一等,以知县派往浙江候补,历署象山、龙游、新昌、嵊县等县事。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署理定海县事。/ l4 G* F% V- k$ o! [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六月初二日,英国兵舰26艘侵入浙江海面,定海告警。定海总兵张朝发庸懦无能,所辖水兵仅2000名,且多属游手无赖。英舰一至,即派汉奸陈某(外号“不得已”,福建已革举人)为翻译,致书张朝发约期面谈。初四日,英舰6艘开入五奎山,向县治驶来。姚怀祥道:“我当示无畏。”便同游击罗建功往晤英海军司令伯麦、陆军司令布尔利,质问英人“何故侵犯我国土”?伯麦、布尔利十分傲慢,声称:此处原系英国之地,曾建会馆,现在某处即是,请归还原地以通商。姚怀祥答以“必须奉天朝谕旨乃可,我等不能作主”。伯麦等旋即出示已译成汉文的文书二纸,要姚怀祥“速将所属海岛、堡台一切投献,如过半小时,即行炮击”。姚怀祥见英人不可以理喻,即离舰回城。
+ d5 C3 G4 q4 ?% X, u8 |0 z, X' b$ t* C  姚怀祥回城后,即请总兵张朝发和当地士绅商讨对策,众议以为英人利在水战,不利陆战,应将水陆各军的半数撤至离城一里的半路亭处伏击,半数撤入城内防守。但张朝发反对此议,谓:“我领水师,只守海口,守城非我之责,若任英人上岸,则大事去矣。”于是各行其是,相约:在外主战者,“虽败不得入城”;在内主守者,“虽败亦不得出”。初七日,张朝发率水师与英舰战于海上,大败,伤股落水,由部下救起送往镇海治疗。守城的游击罗建功、王万年、钱秉焕和守备龚配道,一闻水师败绩,皆弃城奔逃。
- u; b( [! {9 N; D$ T; X  败局已定,姚怀祥仍镇定如常,对县署中执事人员说:我有“守土之义,不可不死。君等寇陷城可去。”每人发给一月薪资,随即亲率守兵登城拒战,并以土袋堵塞四门,示无退志。初八日凌晨四时,英兵攻破南门,姚怀祥身已负伤,便脱下衣冠,交给屠者阿狗,命转告家人:“我守城有责,死有余辜,汝辈寇来勿贻我戚。”然后从容赴万公潭投水死。5 f* f9 Z3 Q7 T
  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将姚怀祥殉国事迹奏闻,皇帝下谕交礼部加等议恤,入祀本籍昭忠祠,但在主和派穆彰阿把持下,仅照六品官抚恤例办理。定海民众对姚怀祥极为敬仰哀悼,当其子运柩回福州时,百姓倾城哭送,并在其投水处建碑纪念。0 U2 {) `) x* @& M
  姚怀祥长于经学、文学,著有《群经诸解》,已佚;自订诗文20卷,乱后仅余1卷,名为《履堂遗稿》。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收录其诗13首,认为其诗“诸体典赡,而出以性情。绝句有宋人风味”。姚怀祥亦工书法,端严如颜真卿,遒媚如王羲之。+ V% T% G+ P. l. o  {
5 d+ Y: H7 J+ e# m) |: `2 }1 r8 j. i
( w' i7 X- J/ C* C1 x! F/ ]3 p
6 b9 Q, n; U5 }$ G

3 O# q: R( j, o/ {1 E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官宦世家,少年即以文章知名。嘉庆十三年(1808年)成进士,次年应聘入粤督百龄幕府。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元年(1816~1821年),先后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县知县和噶玛兰厅通判。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历著政声”。因遭同僚妒忌,于道光元年(1821年)被议革职。寻因父母相继病卒而丁忧。道光十一年(1831年),改发江苏,先后任武进、元和知县,署淮南监制同知。道光十七年(1837年),升福建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次年闰四月到职。0 C; y. v" a6 V. F
  达洪阿,姓富察氏,字厚庵,满洲镶红旗人。生年不详。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乌枪护军随征,升蓝翎侍卫。后历任都司、游击、参将、副将。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贵州威远镇总兵,同年十二月调福建漳州镇总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调台湾镇总兵。在台湾认真训练操防,道光二十年(1840年)赏加提督衔。6 y; E: x  p: ?: J
  王得禄,字玉峰,福建嘉义(今台湾嘉义)人。乾隆(1736~1795年)末年,林爽文在台湾聚众起义,王得禄捐资,以武举募勇助官镇压。事平,授千总职。后随提督李长庚镇压蔡牵武装集团。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游击升福宁镇总兵,旋调南澳镇总兵。十三年(1808年),任浙江提督,不久调为福建水师提督。在任十余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告病回籍。鸦片战争爆发后,奉命协助达洪阿、姚莹防守台湾。
& i) g' J8 @1 ~  姚莹、达洪阿抵台就任道员、总兵之职时,正是东南海疆多事之秋,英国侵略者频繁派船到台湾洋面销售鸦片,还阴谋策划武力占领厦门,切断台湾与内地联系。姚莹于道光(1821~1850年)初年在台任职期间,就主张禁烟,驱逐从事贩毒的英船。就任台湾兵备道后,根据鸿胪寺卿黄爵滋“必先重治吸食”的主张,会同总兵达洪阿出告示,缉拿吸烟者,按例惩办,致使“各处烟馆纷纷关闭”。姚莹认为:禁烟妨碍英商大利,英人不会善罢甘休,可能发动战争。因此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初指出:“简练舟师,选择将帅,修葺战舰攻具”乃“目前要务”。为整顿防务,姚莹注意处理同僚间关系,搞好团结。达洪阿系行伍出身,性情刚烈,“同官鲜与合”,姚莹与达洪阿开始也有矛盾,但待之以诚,终使达洪阿感动,亲自登门谢过:“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生死祸福与共之。”并结拜为兄弟。水师耆老王得禄与达洪阿亦有嫌隙,姚莹竭力调解,“劝两人弃嫌敦好”,终使“各矢忠诚,顿忘前怨”。# E% q# t8 E$ C7 m% P# z+ f
  官员团结使台湾战备顺利进行。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后,姚莹、达洪阿即饬所属勘查、整修各处炮台。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又逐一勘察沿海各口岸,并相应作了布防。同年六月,一艘英国兵船首次窜入鹿耳门外马鬃隙洋面窥伺,台湾水师立即出击,将其逐出外洋。* o4 s+ _  @, n$ ^# p$ R" m  @0 K
  英船首次犯台后,姚莹、达洪阿更加重视战备。一面请求添造战船,招募壮勇,下令各庄头人团练义勇,“以备一旦有警,半以守庄,半出听候调用”;一面会同王得禄研究作战方略,采纳王得禄的建议:“但严守口岸,不轻与海上决战”;“凭险设伏”,或“以计诱其搁浅”,然后“设伏歼擒”。为加强战备,王得禄“自募精兵三百,出驻澎湖”,姚莹、达洪阿则分别北、南两路,亲赴沿海17个重要口岸,逐一巡视布防。" Y. n; X% |& ?6 l& a2 ^' z$ l" u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英军再犯浙江定海时,分船3只到台湾窥伺。十六日,一艘英船拖带多只舢板,窜入基隆口内,开炮攻击二沙湾炮台。参将邱镇功督率兵勇奋起反击,击中英船船桅。该船退出口外时冲礁破碎,英兵纷纷落水,清军驾船追击,毙敌42人,俘虏133人,缴获大炮10门,及“夷书、图册”等多件。
# N  S' G- |  s% K; U9 M" S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初五日,一艘英船又到基隆口外停泊,要求放还被俘英兵,声称每放一人,“愿送洋银百元”。台湾军民不予置理。至十三日,该兵船突进口门,对二沙湾炮台猛烈炮击,清军开炮回击。英方见台湾“人众山险”,无隙可乘,只好退去。/ t9 r5 f9 @  u/ M4 V
  英国公使璞鼎查见台湾防守严密,外部进攻难于取胜,便在广东收买台湾汉奸张从等人,把他们送回台湾作内应,妄图里应外合夺取台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底,英兵船一艘、舢板多只,携带广东汉奸黄舟等人,到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洋面游弋,等候张从等人前来接应。时张从等人早被“破获伏诛”,姚莹、达洪阿将计就计,雇用粤省渔民周梓等冒充汉奸,同黄舟等人招呼接应,把英船引至清军事先设伏的土地公港,使之触礁搁浅,然后伏兵突起,奋力攻击。结果击毙英军11人,生擒49人,擒获汉奸5人,缴获英国大炮10门及英军掠自镇海军营的铁炮、刀枪等物品。
' }+ b9 l! x) k8 O  璞鼎查连遭惨败仍不甘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中、下旬,又调集19艘兵船,并收买中国沿海草鸟船十数只,开到淡水、鹿港、彰化、嘉义等处洋面,伺机进犯。因清军防守严密,无隙可乘,只好退去。至此,英军五犯台湾,无一得逞。
$ ~3 \2 l. R( Y$ A  王得禄不顾已经告老,“处于不能言之地”,毅然上书两江总督伊里布,陈述不宜与英人和谈的八条理由,敦促伊里布从速进军,收复疆土,并请伊里布代为密奏,以“上回天听”。/ p# R- l6 q5 e9 w  I1 a, x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初,闽浙总督怡良因怕英军攻台不逞,转而进攻厦门,急欲对英人妥协,两次致书姚莹、达洪阿,要求交还英国战俘,以换回英军侵占的鼓浪屿。姚莹、达洪阿认为这是怯弱的表现,“此计殊不可行”,拒绝执行。在得到道光帝批准后,将英俘除留少数头目外,全部就地处决。
+ z' b% G' Y( P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突于十月下旬在厦门散发《告示》两张,胡称上年八月和本年正月在台湾沉没的两艘英船是“遭风破碎”的商船,遭难之人“原系水手小民”,理应得到“保护恩待”;因台湾总兵达洪阿等“贪婪功劳”,“捏词”假奏,“以致王命误降,而我人被杀矣”,要求清廷将达洪阿等“去官正法”,“家财入官”,交与英方“分济无辜枉死之家属”。姚莹、达洪阿当即驳斥璞鼎查的谎言,指出:上年八月初九至十二日,台湾洋面虽有飓风;但到十六日英船驶入基隆口门炮击二沙湾炮台时,风已停息,怎说是英船“遭风”?“如系商船,为何开炮攻我炮台”?而“所获大小炮位多门,及夷人战甲尚在”,又将作何解释?至于本年正月大安之役,据“夷目林颠”及汉奸黄舟等人供称:“系璞鼎查自定海遣来,持书寻觅台湾逃军张从等内应,相机行事。”且所获英方掠自镇海军营之军器等物俱在,“若系商船,何有此物”?但两江总督耆英等人为了保持“抚局”,竟无视事实,要求道光帝将姚莹、达洪阿“解部审办”。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皇帝命怡良赴台查办,并指示:如姚莹、达洪阿所奏属实,“亦当筹及大局,将达洪阿撤任,带至省城,候旨办理。”怡良既妒忌台湾的战功,又恨前索英俘不得,到台后便“迫胁无知,取具结状,以实夷言”,不让姚莹、达洪阿有所分辩;并强令2人以“两次夷船之破,一系遭风击碎,一系遭风搁浅,实无兵勇接仗之事”具结,使“冒功之案”得以成立。
/ n& C* P) p& I3 Q  台湾军民对镇道蒙冤受屈和怡良“袒夷抑民”极为愤怒,纷纷到怡良住处泣诉,“为镇道申理”。当怡良下令逮问姚莹、达洪阿时,有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几乎发生兵变。经达洪阿婉转解劝,“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
; U0 M0 `4 `1 X% ~/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姚莹、达洪阿被解交刑部审讯,“台谏交章论救”,而耆英却致书京师权贵,谓“不杀台湾镇道,我辈无立足之地”。道光帝迫于舆论压力只得下旨对达洪阿、姚莹“免治其罪”,仍做革职处理。( q5 J* O" g0 x3 f/ T
  姚莹出狱后,被贬至四川以同知使用。在四川期间,根据早年在粤、闽所得“异域之书”和到四川后对川藏一带实地考察,撰写《康輶纪行》,以使国人“稍习夷事”,“知彼虚实”,“以求抚驭之方”。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姚莹被重新起用,授湖北盐法道。咸丰元年改任广西按察使,咸丰二年(1852年)权湖南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年十二月病卒于湖南军中。( E+ q% {& M& v' S
  达洪阿出狱后,道光帝命其为哈密办事大臣,不久调任伊犁参赞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咸丰元年(1851年),曾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后在京津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四年(1854年)死于军中。王得禄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台湾病故。0 L' p* Y2 O, [& o7 I

6 S; V) [4 N+ H' [# x' t' W5 I1 M2 g( i5 T; t4 V

! ^% |0 ]! G9 S8 a3 B6 `$ C
9 b) K5 E. m3 v1 G" J; Y5 h4 [$ a3 s) E5 V- O
1 u- C/ U5 k3 l( H$ B) z1 o  j2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1:07:16 | 只看该作者
涵江区志/ Y: S3 \$ t4 |: l, ~7 \  y+ q
  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L/ r7 o1 U9 H! J  
+ W2 W) a8 q7 ?. L  方志出版社出版* Z, u- a0 A4 Q2 |
  (北京丰台区北铁匠营108号 邮编:100075)
# A. o; d$ x$ N   新华书店经销 0 c, ?. ?! T# Z6 G4 Q  n
   彩页印刷:福建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 c/ Z$ b5 Z+ f' b# w. E7 g   内文印刷:福建医科大学印刷厂 6 |  Q) Q* y& P: N; |$ q
   装订:福州市鼓楼印刷精装厂
* i/ D; Y. A6 C: [  开本787×1092毫米1/16
) C) m8 \0 n# z9 @  58.75印张 48插页 1500千字% ^8 g8 W* a/ X3 o- \8 }
   1997年8月第1版 1997年8月第1次印刷1 e6 I! c3 T' |  j, O7 k; R; b; b8 L
  印数:0001-3000  u# z3 V4 M9 B8 A( b2 ]! _
  ISBN7-80122-155-9/K·15 % w! Q, _/ I- N8 `$ t2 p% G
  定价:148元
3 @( [8 k2 u- n- l& F' L5 g# W9 t* f
涵江区志卷三十六人物第一章人物传 有2姚姓人
* z: Z3 u; q7 T6 g( I% |/ ]* s$ c: _8 v0 m7 b
姚鸣凤,字景阳,埔尾村(今国欢镇林柄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承德郎,南京太常寺博士,升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
% Q% a& s' M, d  当时,武定侯郭勋接受山西巨寇李福达的贿赂,为福达冒名升任阃帅的事被发觉,两京台谏纷纷劾奏,郭勋也上奏,反而诬陷台谏及案事官。许多公卿被执下狱。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诏命张璁等覆审此案,那些劾奏的台谏多被谪戍或革职,而福达却被脱免死。因之,鸣凤和御史高世魁连上疏奏称:福达假名为张寅,亲行掳掠,往往凭借势力为自己解脱。武定侯包庇了他,还冒请边功,突升他任都指挥。郭勋乱法纵寇,诬陷诸谏臣,请求治他为乱首之罪,福达为法所必诛无赦。世宗怒,将鸣凤和世魁二人逮捕。囚于狱中,不久,都被革职。3 t7 X6 I' J. ?9 H. G
  兄鸣鸾,字景雍,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授新务郎。世宗即位,鸣鸾疏陈七事于大礼,尤为切直。官终淳安知县,卒于嘉靖五年(1526年),终年39岁。5 u; u5 Q8 N/ ^1 R7 Q) S
  姚虞,字泽进,鸣凤之侄。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任镇江府推官,后升奉训大夫,南京道监察御史。曾巡按湖广,时值岁荒,百姓背井离乡,虞绘流民十二图给朝廷,反映下民疾苦。官终至淮安知府。他是明代方志学家,著有《岭海舆图》,是他巡按广东时所作。该书详记当时的要塞、武备、兵马、钱粮,于志乘中别为体例,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F4 p" z' p3 U# X( e7 R- |5 j$ k3 J4 \" W  J2 D& u) x
. |0 z' s% n) a8 L7 e

2 n" r, n/ e) p& D$ W7 H4 Y  姚旅,字園客,初名鼎梅,涵江北山(今涵东街道办事处涵东村)人。生年未详。5 y0 B9 A) q/ V& q, U
  旅少年苦读经史,很有才名,却屡试不第,于明万历间(1573~1619年)游学四方。晚年(约万历三十九年),著《露书》14卷刊行于世,收入《四库全书》存目。它是当地人最早记当地事的一部类书。% V( ~1 j2 ?, D9 I/ U2 ?7 U
  《露书》分14篇。其中“核篇”驳《易》、《书》、《诗》三经和孔、曾、思、孟四书诸子的讹误;“韵篇”论诗赋文体的缺陷;“华篇”评点美文华章;“杂篇”集杂论随想;“迹篇”记载名胜古迹;“风篇”论述莆田、仙游习俗风情;“错篇”记土特名产;“人篇”记人物;“政篇”论人事;“籁篇”记精辟警言;“谐篇”记风趣笑料;“规篇”记讽刺喻理;“技篇”记技艺巧法;“异篇”记神异灵怪。取东汉王仲任“口务明言,笔务露文”之意,故名“露书”。史学家吴晗、谢国桢、郑振铎的论著中多征引《露书》,说书中保存有大量明末莆仙两县戏剧、音乐、方言、民俗……等资料。《露书》有明末刊本,又有抄本传世。刊本原为康爵所藏,今藏福建省图书馆。
8 R' H4 P. z8 N" z/ P  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于燕”(今北京)。
5 }3 f5 o" r7 @7 D1 s0 @* ~
' F' \2 L6 o& H: Q'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1:18:38 | 只看该作者
晋江市志. O) H0 n3 }+ H, H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3 b' }' i! m7 E
  生活·读书·新知
* K3 l9 a. m0 c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6 ]) Z$ p0 M& T9 F9 P  上海绍兴路5号6 o$ e  m  g- f* w* O8 V
  上海群众印刷厂照排、印刷
, v2 {2 X$ ~% k+ q2 U  1994年3月第1版9 X; P/ G/ B9 V; B8 Z
  1994年3月第一次印刷
4 f& G+ p" E8 U3 i$ ~1 k  开本:787/1092 1/16
- x3 Z- T$ ^1 q+ D2 q  印张:117.75 插页:28 字数:2820000
. z2 x' I/ f* s8 [6 F1 I, p; R  印数:1——50001 ~6 q' d# |& ~5 E/ `  G
  ISBN7-5426-0698-0/Z·62 定价:120元
7 M; k" w+ D/ w+ _
3 R3 W; j6 l8 ?: x+ s晋江市志卷四十一人物传中有一姚姓人! `9 W5 }) B" P4 o7 V: l
/ C! j% \7 _4 C' o0 d! D
姚 章 胜
- e0 P8 K# O+ k4 V# u
# O; x# j" I2 T- v7 F  姚章胜,原名嘉滔,字渊浚,旅居菲律宾改名章胜。晋江美林伍堡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5 ?( `) y$ n% J! h6 ?4 x( K1 H
  民国6年(1917),章胜在菲律宾积极参与家乡毓麟学校的筹创工作。是年秋,受校董会委托回国联络筹备创校事宜。开学后仍返菲筹集经费。章胜聘请上海某剧团到菲律宾公演《武昌起义》,为毓麟筹款。/ |6 j* S5 g. K8 A4 s
  民国10年,校董会委派章胜回国处理学校事务,以校董身份兼任教席。15年,正式任校长。7 `0 x0 W+ {/ j2 A
  章胜办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他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应寓“德育”于“智育”“体育”之中。对教师、学生平日的督导工作很严,设立“日清”的教师责任制,要求“今日事今日毕”。每年暑假,学校免费办补习班,全校学生都参加。每届会考、升学考,都取得优异成绩。毓麟的体育运动开晋江小学风气之先。学校一开办,乡侨就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球艺传入学校,以后又发展到田径运动。民国19年的“健南运动会”,毓麟获得甲童篮球冠军。“八联运动会”,毓麟又获得排球冠军。40年代晋江县运会,毓麟蝉联数届排球冠军。因此,伍堡被誉为“排球之乡”。/ v, ^! \$ U) w: r' E
  章胜为人热情诚恳。教师、学生有病,亲往探问,并带校医诊视。早年地方鼠疫流行,有一位教师染病,亲为煎药护理,又跋涉数十里,护送其回家。民国34年,鼠疫流行,家中4人染疫,幼女失救殇亡。朋友为购“血清”持赠。他却将药转送他人。4 P. y4 ?' \' \, J: s1 a
  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律宾沦陷,侨汇中断,学校经济拮据。章胜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邻村学童,纷纷来读。! [! F- C& o: A: \8 U
  抗战胜利后,他兼任英林中心及英华、培德等小学的名誉校长,把数十年的办学经验,推广到这些学校。
; v3 w- j/ P; K6 j4 f# G% ]  章胜喜爱文学、对文字检索及音韵尤感兴趣。看到《四角号码字典》,认为是检字法的一大进步。自己学得滚瓜烂熟,又向全校师生大力推荐。后来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发现方块字原来并不是真正方块形的,于是别辟蹊径,用统计方法研究笔形,将部首法与形位法结合起来,进行定形定位研究。后来他儿子姚公秉创立的《头尾形位查字法》,就是受他启发的。章胜对切字拼音的音韵之学,也有研究,尤其对闽南方音《汇音妙悟》的切法,极为娴熟,他把所有闽南音都用英文字母拼音标出。并分析出“有字音”、“无字音”、“闽南话字音”、“方言与汉语同音字”等等。他喜欢研习各家的拼音方案,并加以比较。50年代初,他根据《新华字典》逐字拼音,自编《汉字速检手册》。
/ X% J* K' {  N& b& E! M9 i# d9 V3 X  1978年,章胜病逝。  [' Q9 E  i/ s1 Y' L
. Y& y% ^# P# e# t9 _* C3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00:29:52 | 只看该作者
姚事敬(1862—1944)
0 r% Y* ^# ]5 i0 n3 C  @9 L  福建晋江人。爱国华侨。教育实业家。 % j* s' v+ O2 w0 T
  姚事敬年幼时家贫,仅读了四个月的书。长及青年, 姚事敬颇有胆识,涉远洋去菲律宾开拓。  从唐山到小吕宋,要过三道关:气候差异关、语言关、谋职技艺关。他睦族以礼,交友以诚,处事平和、忠信、笃敬,获得菲邦人的敬重。姚事敬在希腊禄万社开设米行,生意兴隆,事业蒸蒸日上。即回到故乡建新居。见乡邻仍为贫穷所困,即慷慨解囊,买大字(出国护照)提携堂亲和亲戚往菲律宾。   
$ k  f, T: ^6 A4 d, p  在异国谋生的经历中,姚事敬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素质在谋生中的作用。于是他竭力主张在家乡兴学,培育青年人成才。1918年,他与乡侨姚宗荣归国,会同伍堡五社贤达等商议,倡议合办新校。创办毓麟(后称嘉排)小学。达成协议后,乡众公推事敬任董事长,聘请蔡建安任校长。在晋江,开了由私塾转办学堂的先河。姚事敬受解放妇女新潮的影响,兼办女学部,名曰毓秀,动员学龄女童入学,为伍堡培育了许多受新文化影响而成长的妇女。  5 A+ J7 T* d2 F2 T1 d
  办学难,巩固办学更难。姚事敬在聘请师资上下功夫,继蔡建安之后,黄时珍、王珍驾、姚章胜先后继任校长。毓麟小学能坚持办学,长盛不衰,既得力于董事长,也得力于董事会的鼎力支持。办学经费,除乡亲捐助外,主要靠旅菲澄江同乡会汇寄。旅菲华侨,经商者慷慨解囊,打工者也热心捐献。邻近村庄的学子来毓麟就读的与日俱增。   
/ q3 |4 {; P- q, ?8 f+ K  1941年,应届毕业生参加晋江县会考。毓麟小学与泉州新隅、西隅、金井毓英小学并列获奬,在全县数百所小学中名列前茅,声誉播及泉南。  
5 ~5 m; s* @% F7 ?" f0 h  姚事敬矢志兴学,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乡邻有纠纷,都请他去调解。居古盈的宗亲患贼偷,处境不好,他发动族亲帮助其搬来伍堡,为其安排好住宿。亲戚遇时疫四人卧床不起,他于每天晚饭后,提一盏小灯前往关照,深夜方回。对待孤寡,他时加接济,鼎力扶持。乡众赞他有鲁仲连之高风,声名远播,连安海、内坑都请他去做“老大”,调解民事纠纷。  8 c/ q5 q# _' e% {% p6 [" z& D4 r9 R! H* p& O: @
  姚事敬晚年,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其在饥寒中度日,亲友对其有所接济,一一记在小册子上,嘱咐后辈报恩。最令人敬佩的是:姚事敬在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仍不忘教育事业。侨汇断了,毓麟小学经费成问题,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发动乡贤筹资办学,以免众学子辍学。  ( Y! [! q" y+ g& \: k5 ~. m# o) k5 \% W
  1944年姚事敬去世,年82岁。此时家中经济拮据,从简落土。抗战胜利后,其子姚淇清及家族成员数十人归国,为父设道场做功德进行追悼,仪礼非常隆重。治丧时,姚淇清找到其父遗留的小册,即按“济一答十”对曾资助父亲晚年生活的乡邻进行酬谢,完了乃父有恩必报之夙愿。此事在晋南传为佳话。 ! F39 d' ?! q" l! A) x$ f3 x
' F2 w, V. X  b$ i- q+ s% o

5 T$ R+ _$ z2 f* X#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00:07:25 | 只看该作者
  姚孝潮(1915-1979)
# i4 O# k# g6 q  字义韩。福建省闽侯县人。抗日英雄。
& N6 ^/ r4 C( `' i: ]  1938年,日军开始觊觎福建。6月,派出40架飞机到闽侯(包括福州)上空侦察、轰炸。其中25架飞临大湖乡,当场炸毁墙坪村等民房。
, u5 A+ ^: x  o# c  此时,20出头的姚孝潮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毅然决定从军抗日为国捐躯。他把老父寄养在亲戚家,卖掉近30亩田产和4扇3间的祖屋,将所得银元全部交由当时的大湖区公所捐助抗日。姚孝潮的义举,惊动了当时的福建省国民政府。省政府派出一个营的官兵随带官服来东姚村迎接。东姚村的父老乡亲扶老携幼欢送。姚孝潮一行从大湖步行到白沙,然后乘船在洪山桥上岸。时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亲率省直机关人员和福州各界人士到码头夹道欢迎。
! {7 e0 \. _8 K: Y5 I  此事一时间传遍全国。当时的国民正府主席林森和军事委员长蒋中正联名为姚孝潮授匾。匾由林森亲题上书“福建省闽侯县第六区墙雪乡东姚村 毁家纾难自愿入伍姚孝潮 义勇可风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军事委员长蒋中正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立”。 * O7 t) n' b6 d5 ^
   姚孝潮入伍后深得陈仪看重,历任上校团长等职。有一日,陈仪率20多名将官在福州大酒店为姚孝潮接风,孝潮因不善应酬,简简单单吃饱了就走,当他刚离开酒店不远,汉奸“报水”引来的日军飞机就把这酒店炸毁。这更引起陈仪的重视,认为姚孝潮有军事谋略思想,不久就送他到军校培训,后又任命其为团长,带兵驻防战略要地水口。时全团官兵的粮秣由南平市供给。但南平市市长竟调运变质的大米给官兵充饥,引起官兵愤慨。姚孝潮将来人狠责20军棍以儆效尤,得到官兵的称颂。为了抗日,姚孝潮父亡时也未能回乡尽孝,全靠乡亲们帮助料理其父丧事。1941年4月,福州沦陷,5月,日寇开始向闽北进军。当日军探知水口是由奋不顾身的姚孝潮率团驻守后,于23日改变了进军路线,改由白沙登陆,取大湖向南平、永安进军,结果在大湖也遭到惨败。
4 S6 |8 _2 A2 `, f: _  抗战胜利后,姚孝潮不愿打内战,致电国府请求解甲归田,得到准许。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还亲往劳军,为每个士兵颁银两元。
  k! N3 B6 C" ^. ^4 _! V. ?  姚孝潮回乡后一直以篾工为生,寄居他人篱下,穷困潦倒。解放后,人民政府给他分了两间房,他也结了婚,生养了5男1女,其中2男因贫病殀折。姚孝潮由于心存疑虑对往事三缄其口。直到今日,大湖乡为编撰乡志,才从福建省档案馆查出了尘封近70年的往事。
- X4 O' T0 a- o) `: e& T. c6 q1 {6 x6 s& u) t# ?- \, f- x. t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2:22:47 | 只看该作者
1987~2007的福建史志只有1994年有记载一位姚启圣。2008~2013都是目录,看不到内容。% V4 f  C( v. N+ h5 \9 }9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2:3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3-10 00:03 编辑 6 `: z4 ^' s) @5 w# S
% @. g& }. p- _* M8 n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
; y3 s  ]/ Z# R2 M: C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 T$ z- ]  [, ~. [9 P0 q
整理
# t6 _. Q) S/ p) D4 m福建人民出版社* i  b. q! m) }; Z
一九八九年·福州
; y. r( X1 g. W/ K1 ~福建地方志丛刊
9 f) f: K- P1 o, l9 A# c# MBAMIN TONGZHI
/ s& A+ y' b( i  B% h八 闽 通 志
+ i: l  l# ?/ A3 ~( R: a/ f9 {, t7 G〔明〕黄仲昭 修纂
' T$ _* h9 R: M+ u0 z1 N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8 W7 q9 a! k# w2 A1 d: n' m0 R4 \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9 m$ M2 I3 ~: ~, X(福州得贵巷59号)
# r; G. j; t) v; J福州东南印刷厂印刷
& G  @: U, I9 Z4 }. G+ ?6 B开本850×1168毫米 1/32 29印张 4插页 696千字  O9 Q# U/ K9 i9 i: z# z. M, Z' k
1990年5月第1版
! \! T* O/ E& Z% K* V1996年2月第2次印刷
. G4 I  K% m" q% w印数:1051-2050
+ X) c! t3 `5 E4 LISBN 7-211-00186-0/K·18
. s7 V1 E5 {+ q6 i/ x; Q书号:11173·151/定价:48.5元
. F9 z( N! V1 J. Y! N0 Y8 A
  Z$ W4 j* |- }. r; @4 I

+ G& t# W2 N6 d, h卷之六十二福州府人物:$ ?" @* F3 O7 q" T) p9 C+ T( l
 姚铣字孟声,侯官人。登永乐甲辰进士第。宣德初,拜刑科给事中。丁内艰,起复政工科。正统间,引疾家居凡七载,足迹未尝越里门。藩府大臣以其才可大用,因疏于朝,乞起之。改兵科,岁己巳迁兵科都给事中。是秋,大驾亲征北虏,选侍臣扈从,铣与焉。将行,自策其必败,既旋师至土木,竟死于难。铣仪貌端伟,器局夷旷,自入仕历二十余年始迁一级,谨谨然不求躁进,竟以王事卒,士大夫多惜之,同县人陈钝、怀安县人周杰俱登正统间进士,为户部主事,是年皆以扈从同死于难。4 l4 _) [- z# i1 K  {: Q
  
) _2 D6 M# m7 t) o' E1 P" k

- {0 L- P& J3 g( Q, m% \: g     福州府志
6 |. q& v) c/ M! }  [清]徐景熹主修. r! Y4 w% `3 Z* {5 y* V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a# `$ D' y. c6 E. m+ _
  *
$ p  [" c0 V" T5 i. K  海风出版社出版
3 q/ }. V# H5 R! H  (福建省福州市鼓东路187号 邮编350001)
6 m" @! }  s7 R& {- L  责任编辑:刘 克 林国泰
1 |! P6 D& D1 J' y* P7 q  福州泰岳印刷广告有限公司印刷
& H- \; Y/ V( q8 C: Z  开本850×1168毫米 1/32 71.675印张 1600千字  H5 ^& c$ {5 \
  2001年7月第1版  2001年7月第1次印刷
/ ?4 a  z* e! \2 j6 p) i% u  印数1-1000
1 Y1 w3 z& G! G0 m  ISBN7-80597-361-X/K·18
/ C% V! @" e/ N, {$ |  定价:240.00元
0 t2 h" K/ H1 E# X8 f; z0 v" V! u( l卷之六十一也有姚铣传# _6 C& e6 m; q% |- |. _4 v
姚 铣 字孟声,侯官人。永乐甲辰进士,宣德间授刑科给事,改工科,请告家居。正统初,以大臣荐,授兵科都谏,己巳从征,死于土木之难。先时,铣自誓必死,在军中贻家人诗曰:“许国丹心今日尽,输忠白骨几时还?”闻者悲之。《分省人物考》卷之六十三有一姚姓人
9 |2 H/ _3 B% Q) t' m/ C: n姚 忠 字用恕,怀安人即侯官县。明理笃学,深得圣贤之旨。雅好山水,不乐仕进,自号耕云山人。万历《府志》
" o8 [8 N. J- \' H; b卷之六十七古田县有一姚姓烈女& O' F! A' o3 v
姚永姑,陈振妻,守节三十余年。$ T) |  p( V( ^! m+ d
5 l% `/ P+ }% R4 Z6 G. E
- q1 W6 L+ D( {
2 \7 f; w4 V8 Q, X0 y7 a$ Y; }

* ^1 F) U( f0 H3 g7 y
% ~3 G. n, D3 a* g4 G7 o& i( Q2 d- x5 H$ l. K& Z
1 @$ a) W, S& Y: Z/ `

, L) z+ z4 m8 D( J! u

. O4 D$ a# W, S8 ^* p. l
5 F4 W; t6 k7 F! ?$ ~- x" a4 L) A

) p- G0 {) H2 V- Z% N
3 F/ D1 e$ _# o  @4 ~1 \: ^9 d& l

9 c* F8 V9 I0 g' w  Y: z; T2 [. u" s&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2:44:00 | 只看该作者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3-9 22:341 Q# @+ P+ f( @3 j  a&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 I/ D1 T3 `' ?9 d
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 L( U' T! |% J8 j& h, b0 l
整理
- q5 P7 I9 l! }; f
八闽通志卷之六十六; r) Y4 h! T& M' `9 Y+ r
建宁府
7 r3 g8 Q. p- J6 M! Z$ B$ A; K/ x仙释(宋) 有一姚姓人
9 B4 I9 J3 ~/ B/ {( ^3 |: z9 V  v9 h) p, H5 q0 Q: Z9 W2 a
姚宥安福州人。幼习儒术,长乃落发为僧。宋熙宁中,至建阳,往武仙山一百二十里,朝发午归。钟楼颓朽,人莫敢登,宥安上梯解钟,如履平地。刘朝奉祈嗣,曰:“与尔一子,某年某月生。可名姚哥。”至期果然。
8 U3 w- @5 g, }4 C6 w; M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2:5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3-9 22:53 编辑
( z2 R6 t2 K3 T  _! b# j- Y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3-9 22:448 W0 n& h# L: Y3 b& j
八闽通志卷之六十六) I3 d; H# B. B4 u8 Q, N9 w  w8 p
建宁府
4 }0 J$ Z4 ?/ j8 c$ J仙释(宋) 有一姚姓人

& r: g/ W" M1 A  y: I: ~! W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二福宁州有2姚姓人
9 \3 q: w; W" L/ r0 k# M2 N. A   姚瀛字子山。福安人。七岁能诵班史,十七岁应举居太学,以文章著名。隆兴初登进士第,凡四任教官。尝辨太玄通潜虚之数。所著有《凤渚集》行于世。
/ I' Y7 {. F1 H! h  B, \( _2 b' y/ `& |! V- n# t2 A9 Z

+ z" [# c+ v! P7 w; V, H, {
" T& X& O# l- t1 q1 o0 f, u( K
国朝  姚望之字肖吕,宁德人。尝受学高颐之门。宝庆中武举擢第。会恢复三京,赵葵辟为其属。王师抵汴,乘胜复西京,望之以汴河粮运未继,请休养士卒,浚治池垒,以备不虞,未几元戎班师,望之竟殁于王事。
: [8 b( s# [" l0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3:10:24 | 只看该作者
  汀州府志   % U$ e8 q: W9 M7 i2 Q+ P
  著  者:〔清〕曾曰瑛修 李 绂纂
* e( t; Y; q! j/ B5 \0 m; K  点  校:王光明 陈 立( }+ ^* u+ V3 D! [9 u& R
  整  理: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0 U& j: X( M$ j: N7 O% N) W7 I4 y  责任编辑:陈锦谷 卫家雄
) v4 _* R$ r0 J/ r. W; {3 |) y5 |' t7 w+ ~
  出版发行:方志出版社2 j* K+ M7 u0 |) @% w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12层)
1 i2 m- t3 `* [& P    邮编 100732' k, o; f7 A: @; {
    网址 http://www.fzph.org7 U/ X9 i" i7 f& t$ ^9 C
    邮箱 zbsh@fzph.org1 A7 a4 y6 Q( h: z) c
  经  销: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 z  U4 @8 W( Y3 |6 j, M1 Y2 z& t8 |  印  刷:福州华悦印务有限公司
7 q% H/ N/ U7 s8 n; I9 s8 S
7 b9 G* g  D# s- _" S  c/ }  开  本:850×1168毫米 1/32开
! e% y3 E) k. Z" v3 D  印  张:33.750 E( m+ b7 d) @5 I
  字  数:870千字
# E9 d5 C$ h; _* ~) k  版  次:2004年3月第1版 2004年3月第1次印刷
0 [: D& L% a: ?! P( @  印  数:0001—1000册# Q: _6 G& u' ]- z& `6 p8 r1 x
  ISBN7-80192-158-5/K·116   定价:96.00元
& x" I1 ~4 s: X8 E; o- [& ]! i
: _/ M4 p, S' L  M卷之二十名宦明朝有一姚姓人,也不是福建人。& C9 U' \. A+ c  J" _5 ~* F) W
姚之兰 桐城进士,万历间守汀州。搜羡积五千缗,抵辽饷,清河税,戒溺女,严锢婢,民称善政。
. z7 t2 g) y/ V- g) z
+ I0 y) b' [* O% z" D: L1 e2 N: T+ f& ^4 W3 @/ v  H
, X8 J: A$ B9 H

( S, i' M7 M" r9 t, {3 f6 ^$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3: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3-10 03:31 编辑
# g" |7 [/ |0 m7 r; a/ X
' P: L3 B$ m  {4 ?8 H福州府志
; {; Z4 L0 X8 Q% s' u7 B& U  [明]喻 政主修! C. v2 f1 Z$ w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 ]# t/ c0 {: g" `0 O5 z) i' c
  *- i5 ?+ r0 b" Y# G% I, g5 j9 _
  海风出版社出版  N/ Z$ A+ B. }1 C; q+ @
  (福建省福州市鼓东路187号 邮编350001)
  e' b9 K/ n4 w: h5 i  责任编辑:刘 克 林国泰8 @- \/ Q+ }  [
  福州泰岳印刷广告有限公司印刷! I6 u/ Z* b1 V0 |! q
  开本850×1168毫米 1/32 46.25印张 1460千字: @5 h0 q% W+ z
  2001年7月第1版  2001年7月第1次印刷
7 @) }4 G; l; z8 k. j! W( v( F  印数1-1000* x. E" ?( \+ a9 `8 B* N8 Y
  ISBN7-80597-361-X/K·18$ ?! [; L' V# [& n
  定价:178.00元
& Z' n8 A; @4 ~8 J7 [9 @; Q
5 c. Y1 ?! n4 W6 C卷之四十三名宦有2姚姓人
6 U5 P& R8 U2 N  s# @8 U* M3 F姚希得 字逢源,潼川人。为福州通判,徒步至,候吏不知为郡倅也。居官忠亮平实,清俭自持,好引善类,不要虚誉。. |# A# p& X" {( T5 e$ e
4 w' n7 u8 H( q, G6 D( i* s; z
姚孟屿 洪武间授古田簿。时百姓新去汤火,户多逃亡。孟屿核荒田千余顷,请蠲其额,邑人始复业。
3 k/ C5 R6 ^2 |) D8 r5 e1 J" n* c

; c" D: |- o& `: j, r7 U3 g5 ~8 {3 Y' l7 M5 Z
0 L- Q1 x( M0 k/ k  N

5 k0 f6 v: q1 |4 S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3:2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3-9 23:28 编辑 , x; k" _' e- Q$ c; W# }! d

7 y& v9 I* B& l0 j& B连城县志+ V) g3 g, d( g/ ^0 Y
       (康熙版点校本)
5 K$ ~- k# n! s) _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 p" S% F$ X+ ~9 ]       + j* p; R) ^, w# q, B! J0 Q+ A0 r! R7 {
       方志出版社出版
( M) m4 @  R1 Y- K. S0 D- f1 ?( T4 m- M    (北京丰台区北铁匠营108号 邮编:100075)
3 {6 D5 A$ }9 a% v    新华书店经销 福建省武平县方圆印刷有限公司7 i: i8 F4 m# N
    开本850×1168毫米 1/32 11.25印张 214千字( [8 q0 c1 g2 ?/ [% T
      1997年11月第1版 1997年11月第1次印刷
" L# \! ?; @/ V( N, u      印数:0001-3000: h* q  F! R2 o+ z+ d2 `) U* Z
        ISBN 7-80122-249-0/K·75 . n/ o' A- r- o8 t
      定价:30元. S3 G, t. }' O4 n3 s

* e, {1 D/ k, r3 Z3 h6 m卷七人物志贞节中有一姚氏人
. }1 }* ]8 n7 Z8 e/ {+ X姚氏 廪生赖璟妻。璟早丧,氏仅二旬。家贫无嗣,每欲死,以公姑在,故矢志自守,克尽孝敬。乡里叹羡者如出一口焉。卷八人物志烈妇中有一姚氏人/ f+ Q: M  H3 f7 c
姚氏 庠生童佐乾妻,乾暴疾外殂,柩归殡葬,设灵毕,乘家人熟寝,潜投路井而死。至今覩井而嗟痛焉。
: q. n( x2 _7 q6 C, \! ]4 r0 X
" `- \6 \" Q2 S5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3:34:30 | 只看该作者
南平县志 不知版本
1 G+ I4 b8 z: n) S2 J卷之二十循吏传中有一姚姓人
+ A3 R& i% t/ C, G姚泰,泰州人。天顺间任南平簿,廉介公平,催科不扰,爱民如子。馈遗,一无所受。去之日,行李萧然。2 Z2 @  H4 h6 b% ]

* i# I' s8 |5 J( b( b
7 a5 [8 Z1 Q2 Q* L% T6 }1 v0 K8 b& m$ p6 B+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0:23:05 | 只看该作者
     福州市志. L8 `  k& J5 b  g* g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0 j* a1 W4 X9 n/ M' G( d" V6 x
$ y, o: \3 K: e' l3 h 福州市志·第8册/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 v1 D! U# L9 d; i7 K
京:方志出版社,2000.12
6 c& \0 M) s  ~7 o1 y5 c( S6 L ISBN7-80122-605-43 l4 V; G$ J* B9 C* G4 h* w/ l4 b
Ⅰ.福… Ⅱ.福… Ⅲ.福州市-地方志, {; b6 t3 J. N6 M) l% _8 q8 T
 Ⅳ.K295.71; g2 ~+ l# N8 ~, B5 Y  C3 D) t: Q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82040号
, T" H2 S" y4 @8 P& ^
' H9 o/ @3 E" K, D6 p( {. n6 P' j- c* `( j
                   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 I) S7 j9 B' b! m7 p' S0 J8 ^3 `: E1 u) P% I. a" _6 Z9 w. p: A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北路甲8号院1号楼106室
" k8 r, L& Z  }3 C  s3 p0 s' v! E" p           通讯信箱:丰台区西罗园邮电局7713信箱) (邮政编码:100077)3 f! c+ [  ]- o! N
                   责任编辑 傅道楚 沈岫丹6 _6 z( V0 p1 o1 t3 z3 l
% w% ]- A* K( M8 t% R
          福州市鼓楼印刷精装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 h3 g2 X$ G6 s: E8 c/ s          2000年12月第1版      2000年12月第1次印刷' ?) w- p3 @  W4 H' g) S
          开本:787×1092毫米1/16  印张:61.55 @6 k- p: D5 z5 q# _: A
          字数:1491千字       印数:1-1500册
/ A4 z8 z# p! e+ `+ E4 {          插页:32% o4 `1 X6 f0 h- j. ^

: w6 b0 }2 a# a) E          ISBN7-80122-605-4/K·259  定价:150元
) f! C1 u6 L* l% k福州市志第八册 第七篇 第一章人物传   也只有姚怀祥传。0 M/ \* u! }4 V7 Q
  姚怀祥(1783~1840年),字斯征,号履堂,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大挑甲等,派往浙江候补知县,历署象山、龙游、新昌、嵊县等县事。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雅片战争爆发,怀祥署定海县事。六月初四,英舰6艘闯入五奎山,向县治驶来。怀祥同游击罗得功前往交涉,英海军司令伯麦和陆军司令布尔利傲慢地说:“定海原系英国领土,曾建立会馆,现应归还原地通商。”并威胁“逾半小时,即行炮击。”怀祥回城后,众议不一,各行其是。初七日,总兵张朝发率水师与英舰作战,大败;守城游击罗建功等皆弃城而逃。惟怀祥镇定如常,遣散署中非作战人员后,亲率兵勇登城拒守,以土袋堵塞四门,示无退志。初八日凌晨四时,英军攻入东城,怀祥负伤,脱下衣冠交从人带给家人,从容赴北门万公潭投水殉国。事绩奏闻,清廷交礼部加等议恤,灵柩回籍赐葬,入祀本籍昭忠祠,并在其投水处建碑纪念,绍兴知府徐荣曾为怀祥在西湖吴山建祠。怀祥著有《群经诸解》,已佚,自订诗文20卷,乱后仅余1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曾收录其诗13首。  c& G, E3 d2 c2 s) P5 w* r9 A
5 @& W, f4 _5 Z/ R

, @7 ?, B2 h9 o- U# ]& n1 u, a2 I7 t' r+ d2 h5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11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