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姚瓦的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0 12:3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江门江月照江天& h$ X+ A- _/ E3 o, p

: N6 `9 Z/ e  l% s——读姚瓦的诗
0 M8 t8 Z. J4 V2 Q; Y) C9 }/ m# S, w. e; A/ l. x; M) c5 }

5 y* f" L) O5 P
# t, |& k+ D/ p ! Q" ~0 H0 k/ R+ z5 S& ~4 t2 T1 {

. Z- @$ |: h+ S诗人姚瓦,湖北红安人。我和姚瓦之间的联系是与“红安”这两个字分不开的。对于共产党领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红安称得上是老资格的革命圣地。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不仅是著名的将军县,这方水土还养育和寄住过不少著名的诗人哲士,如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 G" I4 M- U, V/ W3 J* H' H
: U) T7 \+ h2 ]" v$ J# |3 B
与军中名宿和学界硕儒们相比,姚瓦暂时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不过,即将同时推出几部作品的姚瓦并非从天而降的新锐作家。其实,早20多年前,在家乡湖北红安县,姚瓦就是一个颇有诗名的编辑和作家了。记得那是在一次规模不太大的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的交流会上,隐约听见有与会者私下议论姚瓦的诗歌,并说她可能就要出版诗集了,心中不免暗自吃惊。要知道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青春诗坛多少风云人物,可出版诗集的年轻人的数量却相当有限。姚瓦大约是那次会议的主要操办者,我是应她的邀请出席那次会议的。会后,她与武汉来的老诗人莎蕻切磋诗艺。老诗人夸赞姚瓦写的诗颇有些英豪气象,有点巾帼不让须眉的意思。当时我就想说:“红安将军有将军的气派,红安诗人自然也有诗人的气派。”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敢说出来,我觉得,在两位诗人讨论诗歌艺术的时候随意插话是很不礼貌的。旁听他们的交谈,得知姚瓦写的诗无论数量与质量,出集子已完全不成问题。当时我就想,可能等不了多久我就能读到姚瓦的诗集了。! q/ d1 W* ?! X2 \
* ^# X3 K6 d. Q- E8 e) l2 Q! u# K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姚瓦。姚瓦的诗是否得以顺利出版也不得而知。
6 z7 P/ g5 d. e
: _+ P+ |* T0 x1 w' Y20多年后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多年没联系过的老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心中很是疑惑。听说是老乡,热血涌上心头,乡音萦绕耳际,又可以痛痛快快地讲家乡话了。她说:“我是姚瓦,我们说红安话吧?”一听说是姚瓦,我就有些犹豫了,在我的印象里,姚瓦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想到她的那些诗歌(还有散文和小说)更适合用普通话讨论,所以,我就破例要求“和家乡人说外地话”了。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诗人姚瓦”和“红安将军”。她感慨地说,一觉睡了20年,大梦醒来,是写点东西的时候了。虽然往事如隔世,仍有豪情似旧时。问她是如何找到我的,回答是在互联网上无意撞到了她的鼠标下,一网下去,捞了条家乡的鱼。原来,我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几句《黄安为什么改名红安》的闲话:
7 f+ o5 n( E* c
0 i- ~- K& y- \5 }8 t查询一下“黄安为什么改名红安”?哈哈,没想到结果把20多年前一个叫姚瓦的小妹妹告诉我的事情全翻了出来。那时,家乡才女姚瓦在《红安文艺》当编辑。我和几个在武汉读书的同学都是诗歌爱好者,曾向家乡的刊物寄过些自己的习作,竟然被姚瓦老师修改后发表了好几首。不久的一个暑假,见到了姚瓦老师,没想到这位老师是个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她请我和同行的德明兄吃饭时,谈起了所心国和董斌写《220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时的一些趣事,还把最早发表于《红安文艺》的这篇报告文学送了我一本。在那之前,我有一种强烈自卑的穷乡僻壤情结,读完姚瓦编辑的那期《红安文艺》后,我突然为自己是一个红安人感到骄傲……. k  `# x. o3 `. \/ f
8 {% x( M; E; x  T

: M' U$ ^! o/ J% y* {  T! ~. }
8 `' z( K# ~) p8 @# w2 X上个世纪80年代,大多数青年人都是文学爱好者,那是的文学比较好地体现出一种改天换地的时代精神,爱好文学的人似乎就必定秉承有善良正直、奋发向上的品格。对于今天风头正健的“80后写手”来说,姚瓦也许是上一辈作家了,但那时的姚瓦却是一个典型的“80文学青年”,是一个随身携带“整个中国诗坛”的文学爱好者和实践者,像什么北岛、舒婷、顾城,像什么熊召政、张学梦、叶延滨……这些当时的明星诗人,把粗砺张扬、带着青春的血丝诗句,几近粗暴地塞满了姚瓦和我们那一代诗歌粉丝的脑子和本子。想想当年我们对诗歌的沉醉与痴迷,我就非常理解今天追星族的执着与狂热。那是一个诗神觉醒、激情燃烧、幻象纷呈的时代,连我这种主要与化学仪器为伴的工科学子都为诗歌五迷三倒,像姚瓦这样一个骨子里原本就积淀着先辈浓郁的翰墨基因的青年人,她怎么可能挡得住缪斯的诱惑呢?凡是对“新时期诗歌”有所关注的人都不难明白“青春岁月即是诗”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上面所写的这几行东拉西扯、颠三倒四的几行文字,实际上暗含着姚瓦开始诗歌创作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 W, Q9 m" C9 Q( r- C6 E
: T  H; V9 M3 n: t2 l! P: ]在我看来,姚瓦之于诗,与其说是一种消闲破闷或怡情遣性的雅好,还不如说是某种与生俱来的默默化解人生苦难的本能。当年轻的父亲突然离开人世的时候,姚瓦还只是一个未成年孩子。俗话说“家国不幸诗人幸”,也许正是灰暗不幸的童年,把姚瓦磨练成了一个好幻想的诗人。当她最初拿起那稚嫩的笔,很大程度上可能主要是为了抵抗残酷命运的无情拨弄。+ Y9 C: z0 v! g+ |; I4 ^2 O

; X6 k% j9 r3 s. s. C2 R& o; i1 E我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力量促使姚瓦走上文学道路。但我知道,姚瓦15岁写诗,17岁写小说,19岁开始发表作品,直到今天,已在文学园地默默耕耘了将近30个年头了。在没有细读姚瓦诗作之前,我似乎有这么一种先入之见:作为将军城里走出的女秀才,姚瓦说法办事有时候可能会给人以风风火火的印象,她的作品,字里行间也必然会洋溢着一股女侠的豪气。细读姚瓦惠寄的诗作之后,也的确感受到了一些女作家文字里不多见的豁达与大气。一部迟到了20多年的诗集,让人联想到深埋地窖20多年的陈年佳酿。且不问是世事多变让诗人无暇吟哦,还是因诗人惜墨如金不肯轻易出手?这一类的问题似乎并不重要。既然这坛酿造20多年的好酒已经斟满杯盏,那就让我们开怀畅饮吧,这里,不妨先摘引几句:. r* n, h  q5 P6 t
  [- W# U5 A$ `

- H  a& W0 _: J8 P  \5 A$ B* K6 X% M5 R' a
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
/ j; t! x/ V- _4 l, u/ \
9 ~# N5 {3 N0 y/ B1 z; t成为智者的专利
0 w' U" q; k: B  g; P% m) i, k4 F7 f" w6 ?
你能否小心地呵护
% P. V) g4 W! F* c0 U0 w2 N" I' t2 K( E
梦中的候鸟?3 L1 q& {, N" r% Y0 |
6 \. j, d& Q9 `" D, b, }1 M
——《选择》)# I' A! r! U. h+ }+ O
. y$ j( [8 d* p' w# O3 T& i8 a/ g
. u2 h8 s  ^5 e- U5 F& b" y
  \+ O5 O% S6 @
乳白色的大门始终洞开
% `: q, V) f7 J/ C
) H8 Z) d  Y% w% n幽深的思念夜夜纠缠
5 c. x2 q  I* U3 y$ t7 J* d
; Y4 p. P7 n0 |: @青橄榄在瑟瑟地呼唤
6 Q' p, t3 F8 S0 U9 k; Q
3 h7 P- \6 M6 i( g- Z生命何时不再悸动?
/ \# i, ]* J+ Y6 t4 s) L# R( D2 F7 Y. E  {/ M" W
——《一唱三叹》1 F: i% t# i3 G8 ^: J' X
9 |  |4 s' g0 }/ q9 @( Q  {. W9 y

4 u; d6 L0 N9 k9 I: D4 c( \' I% a! _
不曾想一道裂谷横贯世纪之末: s) W" H1 ?2 ?! x) U# Q( W
0 d9 Y0 Y7 M( @
地平线倾斜太阳像硬币跌落
8 I  k: Z# \. T! [
2 `5 s+ K4 B; h% w欲望膨胀成河
( e! d: [/ J3 Y0 ?; n7 v
4 x% q: F' ]3 x" ~——《非梦之梦》  b( q5 l$ E8 z

) k. K" ~" ?  G# c 7 J4 n1 m( ^* I8 G6 u1 h

+ V% Y7 J4 |8 f4 Y6 L老实说,在姚瓦的诗歌里看不出炉火纯青的技巧,她似乎也无意于精雕细刻的藻饰功夫。但静心细读,却自然能见到其迷人的地方。读着读着,就会遇到一些动人心魄的篇章。如:日子如流水流淌/背影斜挂墙上/暮云在天边游荡哪有夕阳?(《青春谱》)//天,蓝得一望无际/魂,在抑郁中游荡/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掉进了无助的深渊”(《爱情,拒绝理智》)她的访古诗词,更是不乏佳句。多年读读写写,体无定式,笔下文字,常常类无归属,其无拘无束的自由性格,于此可见一斑。6 K& N- k& F+ ]. R% f3 h0 M

4 u. A+ e8 n, ^3 y) x“怎样才能令一滴水不干渴?”隐含着令人莫名怅惘的哲理禅机。3 L0 r4 }) V, ^3 G& K: q" o

  Y; a# j8 ]! f- Q7 D. n3 Y时下粉丝是一个时髦的词语,但我从《江门日报》上一篇题为《瓦姐儿》的文章中得知,姚瓦是不会追赶时髦的,她对时流似有一种本能的批判意识。想想自己,几十年来,随波逐流,著述百万言,却大都是些人云亦云的文字垃圾。而读姚瓦的诗,却立刻让我不知不觉地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梦幻般的年代,心中突然无端升腾起一种不知是悲是喜的复杂意绪,那种瞬时“飞离在场”的魔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心中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早已深深扎根于那个被称为“新时期”的年代,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个年代本身就是令人永生难忘的诗篇。其实,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那个时代也完全算得上是一首崇高而又优美的抒情诗。在那个文学狂欢的时代。那时的年轻人是幸运的,我们曾很幸运地拥有诗歌相伴的青春岁月。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时的人和事,都有一种要“把栏杆拍遍”的冲动。
( \1 S9 |: e/ Z; f! s: K
( n4 w7 J9 {* P3 U当然,姚瓦不仅仅写诗,她创作的主要精力似乎还是花在小说和报告文学方面。据媒体说,前些年她发表小说《溺水三千》、《花猫过河》、《鲜活鲜活地活着》始见其姚瓦笔名。恩平水灾,她亲临第一线,未多时,一篇《恩平不相信眼泪》出来了,震动省内;“非典”肆虐,她更是出入疫区,与医务人员打成一片,写成的报告文学,登上《人民日报》,省作协《新世纪文坛》论功授奖,姚瓦大名赫然上列,友侪为之赞叹。……凡是看过《溺水三千》的人,无不以为其波澜将及辽远的。但是,几年下来,我们感觉等得太久了,总像是希望她一跃而跳过河去似的。看来,她也许是被一些不一定能提炼出素材的事情羁绊了手脚;又或者,她尚要对文学作更深入的思索吧。(《江门日报》2004-8-1日A7版“蓬江文学”版)
0 S9 K& S  r! _: `  b; H) p- j2 b  r, f
小时候,在红安那个山城小县里,美丽而忧郁的“灯笼裙”,“她是村人眼里的月亮”。如今,姚瓦生活在古老而年轻的江门,诗人心中月亮必然伴随着更加美好的景象。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戏拟一首打油诗,还是像20多年前一样,敬请姚瓦老师斧正:
" b( l& y, G" z0 X
9 m4 B9 @, H# B6 w3 t; B“同趣同乡同少年,花谢花开花自妍。红色红安说红帅,江门江月照江天。”: X4 X# `3 g3 k# h3 b/ F4 Y0 k3 e
& x& e% W0 U, x% J- l
原文:陈定家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chendingjia112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2-3-30 18:22:01 | 只看该作者
姚瓦,姚家的骄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9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