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18: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姚绍明
$ @7 D, M5 z1 P! x7 G) }
6 N# e$ x& ?( o3 L- a' n/ |+ s& V; K6 m7 f
四、应侯爯盨与保利博物馆新藏爯簋
$ y* L, `4 v; [: F/ D9 Z1 \ 应侯爯盨出土于M84(中型墓)中。该盨上有子口器盖,隆顶近平。沿盖顶周边分布四个底部相连的曲尺形支足。器口呈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较直,两侧有一对龙首形耳,耳下附有垂珥。底部近下,圆角长方形圈足上有一周镂孔,形制较为独特。
) S. \6 n+ W0 R8 G& M
# c! W3 f1 C, b 盨该的口缘与盖缘各饰两组以细线雷纹衬地的长尾垂冠凤鸟纹。每组四只凤鸟,各以一变形兽首为中心,分列两侧。盖部曲尺形支足上饰相背而立且尾羽相连的凤鸟纹。盨耳上部饰一龙首,下部及垂珥部饰细线卷云纹。圈足的镂孔间饰连续的简易波曲纹。外底部饰凸细线菱形网格纹。器底内与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均4行28字,为:% ~1 T3 }7 s6 Q3 B, O
8 n" |3 m, d, w6 Y# h2 [
应侯爯肈(肇)乍(作)氒(厥)不(丕)文考(注:上“木”下“厘”)(釐)公蹲彝,用妥(绥)朋友,用宁多福,爯其万年永宝。通高22.4、通宽39.3 、口径28.8×19.8厘米(图4)。
: j$ K) l0 o; Q2 c2 ]5 f2 T 3 ?5 L0 S7 V( |* x% Z
5 f0 `5 P: q; y. r) ]- |(图4 应侯爯盨及铭文拓本 )6 Q9 V$ F" N7 P$ d& J- O; d6 b+ @
1 k7 d+ A3 N; p, S( g 应国墓地多年前被盗严重,有不少珍贵文物流散他处。最近,保利博物馆从国外购回的应国爯簋与应侯盘就是其中的两件。其中爯簋上有折壁上隆的母口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子口,腹壁斜直,下腹略显倾垂外鼓。兽首形双耳下附有垂珥。圈足下附四个兽首形支足。盖缘与器口缘饰回首长尾凤鸟纹,间饰两个对称的高浮雕兽首,圈足饰斜三角形云纹。整体造型新颖,甚为奇特,似乎继承了盛大酒器铜卣的某些特征,正如李家浩先生所说,很象是战国与奏汉时期的奁形尊。盖内与器内底铭文相同,均6行57字,为:
% _6 `" j6 g# T2 i" o i
6 d0 U( q6 x1 T7 z+ |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注:上“丶”下“雁”)(应)公室,$ h, _+ [/ @0 O6 t8 R/ D
(注:左“氵”右“戌”)宁爯身,易(赐)贝卅朋,马四匹。
, N# N& p, K) X& L0 B$ W( h 爯对扬王不(丕)显休宁,用
9 S) ` u: Z7 `" K4 R2 G 乍(作)文考釐公尊彝,其万
4 \& f4 G: b$ T* @ 年用夙夜明(盟)享,其永用。. V4 g! Q7 X. H1 H) l
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千克(图5)。
r" E7 b2 h1 L6 h Q1 r![]()
9 l7 W" `9 H- v# g" m, i
; n* P; z' N. t V* _9 J(图5 应国爯簋及铭文拓本 )1 N0 w3 H7 _" s4 Z: `; O
, C3 d3 z P* g# R+ {) K7 t 铭文记述了周王在姑(地名)赏赐给爯货贝与马匹的事情,反映了周王室与应公室的亲密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爯簋与应侯爯簋都是爯为祭祀其亡父文考釐公所做的器物,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件器物的作器者爯是同一个人。两器年代大体在西周中期。在盨铭中已冠以应侯称谓,而簋铭则仅称其名而已,因而推测爯在做簋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正式即应侯之位。此前,我们已将应侯爯盨断为恭王时器物,故簋的年代应略早于盨,约当于穆共之际或穆王末年。" t# w. o) {7 q: {
$ R5 D+ E5 ?1 K9 G) A$ g
除上述两件器物之外,爯所做的器物还有铜卣和铜尊各一件,都是应国墓地M84出土,只是在卣、尊的铭文中,爯字的写法有所变异罢了。(注:上“任”下“爯”)(爯)卣上有器盖,侧有提梁。兽周边有折壁,顶部上隆,中心有握手。器口呈圆角长方形,子口较直,与器盖的母口严密扣合。粗颈,腹部下垂,矮圈足。盖缘与口缘饰细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并各间以两个高浮雕式兽首。提梁两端饰圆雕式羊首,表面饰蝉纹。器底与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均3行12字,为:"爯肈(肇)諆乍(作)宝(注:左“阝”右“尊”)彝,用夙夕享考(孝)"通高(含提梁)20.6、器高(带盖)17.8、口径为12.3x87厘米(图6)。
r) A! r) _' S' A; v) y![]()
. \" e" G1 c+ U
7 V! O3 N9 K; ^0 u& |. Y( e$ A& N(图6 冉卣及铭文拓本) 5 Z2 `& M# `' u5 w0 G. |3 A
) O6 J% w& P2 J/ h2 i( j) N( x (注:上“任”下“爯”)尊喇叭形口外敞,长颈微束,垂腹外鼓,浅圈足。颈部饰一周以细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并间以两个高浮雕式兽首。器底铭文与(注:上“任”下“爯”)卣相同。通高16.7厘米、口径18厘米(图7)。
' m5 P1 `, C2 z( c* ]( A![]()
: A) ~+ e; q$ w ! e- a: ?6 T }( e' U/ z
(图7 冉尊及铭文拓本 )
/ Q/ }# i' y2 ^% T% V
7 i4 t; v& T5 Y& V2 } 此外,同墓所出的应侯甗(图8)、应侯鼎以及上面提到的保利博物馆新藏应侯盘也有可能是应侯甗所作,只是无甗的名字而已。因为M84被认为是庆侯甗的墓葬。% y4 a' r% u0 i- B0 `1 T
% Z3 q# v( D3 b6 {" e" G
% Z- ^8 X& T. X7 Z* ?# i
(图8 应侯甗及铭文拓本 )
6 c& \- X! @- Y 2 f" c% X( k8 q# k' I- _
应国墓地M84未见被盗迹象,虽然该墓曾被一空心砖墓所打破,但根据打破的位置及范围看,断无被取走青铜礼器的可能。也就是说甗簋被盗于其他墓葬,估计应是器主人在生前通过赏赐等手段送给其妻子或其他应国贵族的礼物。在当初发掘M84的时候,我们就曾怀疑象应侯这种等级的贵族墓葬中,食器的基本组合为什么这样少,仅有两鼎一盨簋而没有簋呢?今甗簋的出现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一般来说,簋或盨往往都是以偶数的形式陈列使用的,所以在考古发掘中的数量常以二、四、六、八为级差。现在仅发现一盨一簋。仍然有缺。再者,众所周知,盘与盉是相配套使用的,往往是同时铸造的。也就是说,铸造盘时必然要有匜(或匜)与之相配,保利博物馆所藏应侯盘的铭文("应侯作宝盘盉")中就明确记载,当时应侯一次铸造的是盘与盉两种器物,而今只发现了一件应侯盘。因此,今后此类器物的再出现还是有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