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2#
楼主 |
发表于 2020-1-3 12:28: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 z+ y7 O. I. w) S f! g+ C1 l/ x
, q% i9 s1 e5 H
' f! Z; s/ S3 f+ l2 i
8 {8 R8 y2 r, l- b第一艘以毛泽东命名的客货轮
5 I; i, R! v( ^; k$ ~/ H
+ ] v/ t0 s/ ^0 B: r3 j ?
9 C/ S! B4 ?) J* U8 U$ t& y) r( R
$ L* ~9 x7 _- h. E+ E
& ^! U: Y# D7 f3 k9 |& Q( h ; \& w) Y( S5 ^, B0 j
' G, e, D9 v# e9 t, R: N8 v8 j
“1947年6月,黑河人民自力更生建造的第一艘客货轮——‘毛泽东号’竣工,试航成功”
* \5 `! k2 c$ o6 r- P; E9 `" ^$ |; F$ [" Q8 ]) s! |. X5 K
——中共黑河党史大事记
7 v( g$ @. X/ r9 M P2 m- F
# d7 z% }; E$ d' b2 _5 h
, n& y) ~0 X9 G; s# Q5 y# S# E# t
: E) ]2 Y% F! A! z8 |“60多年前,一群来自不同行业,身怀不同技能的青壮年汉子,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的时候,于1946年隆冬,在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黑河的黑龙江边,顶着凛冽的北风,踏着没膝的皑皑白雪,热火朝天地拉开了黑河造船的序幕”。
% p% ~/ f- R8 S! v1 Y
, \+ `! C3 c& }( `) G, q5 a——黄金堂《黑河船舶建造回忆录》后记4 u2 F* |9 y% F4 d; H2 ?
3 t# Q) l0 E3 f: ~3 W, @( E( k; L7 a j$ a$ z O7 v6 S* R( O, B+ |
C: j1 |) x4 G 9 K5 {4 x: v& p
& p% d+ |, F1 E: m A0 r
2 {1 s2 N% j0 v( @5 G$ t B8 V8 E/ u3 y1 N6 `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这是黑龙江航运史上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2 l, Q4 X5 {- l- |1 o
- R; k; B2 E9 L# J! G% ^3 L 1947年7月16日这一天,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天空格外晴朗,解放了的边陲小城黑河,全城人潮涌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传递着一个特大喜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客船首航漠河。黑龙江边上,彩旗飘舞,锣鼓铿锵,鞭炮齐鸣,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汽笛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组织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客货轮,缓缓驶离码头,驶向了波涛滚滚的黑龙江。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人们,把这艘船命名为“毛泽东号”。
( j6 u5 _3 b3 I- j. [& k w
% V8 h; r8 ]1 n6 z) G) m 1946年初,中共黑河工委领导的红色政权,从苏联红军手中接管了黑河地方政府。此时的黑河,满目疮痍,匪患猖獗,国民党的维持会,日伪的残余势力,霸据一方的土匪,勾结起来,夺城抢地,围剿新生的红色政权。更为严重的是,苏联红军撤退时炸毁了北(安)黑(河)铁路沿线的所有桥梁,扒掉了的钢轨,连同火车机车一起运回了国内;掠走了黑龙江沿岸所有船舶,就连一艘小汽艇也没有留下;粮库里的粮食也被当作战利品一扫而光。铁路不通了,船被掠走了,大雪封山,黑河变成了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城,黑龙江沿线上至漠河,下到佛山(今嘉荫)粮食告急,食盐、棉布、豆油等生活必需品奇缺,情况紧急时,政府只能把酒精厂用来做酒精的发了霉的苞米拿出来,磨成大碴子,赈济困难群众,红色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解决交通问题成了巩固红色政权的当务之急,面对着浩浩荡荡的黑龙江,眼望着江上漂浮的几只木帆船,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水运。+ T% j" p3 U3 T1 b- ~# C" P
3 \7 C+ `: h9 r8 S+ H
/ R3 H$ O' v( U3 E. R
) o& A4 F7 \9 m' u; E/ h
- T3 [: a. z' t" J E
: o9 ?' E$ P, @7 h: l/ W9 ~; J(首任黑河航务处处长姚国金同志)' _% X. T2 a* D. _3 X' |! ~9 M
2 `$ x1 o5 Q1 @+ J, ^) _* d+ D
当年的5月,延安派往东北干部团中的一位年轻的老红军,风尘仆仆地从齐齐哈尔赶赴黑河军分区报到,任职令是黑河军分区参谋长。他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航运管理机构,黑河航务处的首任处长姚国金同志。姚国金,江西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1977年3月在黑河港务局建局50周年前夕,时任黑河港务局局长的孙好义同志,专程到大连拜访了已经80多岁高龄的姚国金同志。姚国金同志回忆说,当年来到黑河之后,怎么也没有想到,组织上会让他去组建航务处,他是临危受命,带着黑河人民对开通航路的热盼和期望走马上任的。
! X( j$ v5 I6 m: i, N2 b+ l! N7 {# W9 C* b7 Z
( z. M9 L) ^7 X) F
- v: v& n( p7 Y( y8 |4 X# [$ e0 F+ P8 M! X5 P
5月的黑龙江,冰雪消融,流淌了一个星期的冰排,渐渐远去,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一身戎装的姚国金同志,在几位老航运的陪同下,踏着泥泞的小路,来到了黑龙江边。在一位名叫王秀芝的中俄混血儿家的一栋小木屋安营扎寨,正式成立了黑河航务处,开始着手准备建造大型客货轮。
& J1 H; T- M0 e' O: B* x! T& j9 J' O& M3 P6 [
. K, e! t: P- @% P6 [! b0 z5 E% W5 U" K) ^7 H8 b
J, T# ]! D Q0 s5 P5 i
+ e, q% L; u8 e/ w( J( E+ u( C& S
(黑河航务处合影,第三排左一为“毛泽东号”建造技术负责人黄成礼)3 i" b! W# a, ]
4 f% Z' c! Z! J, h& L ( Y/ m6 C& W" ?& J9 e/ k! T
5 e4 L; s4 J2 C- G* n% v' T 为了收集这一段史实资料,我看了孙好义同志提供的1977年拜 访姚国金同志时的实况录像,查阅了《黑河党史大事记》等部分地方史料,近日又专程去了一次黑河,原本想走访当年曾经参加过建造第姚国金同志一艘大型客货轮的, 原黑河航运局造船厂厂长黄金堂同志,遗憾的是已经86岁高龄的黄金堂同志,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接受访问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黄金堂的儿子,现任黑河港务局副局长的黄风泉同志向我介绍了一些情况。黄风泉的爷爷黄成礼闯关东来到黑河后,就到了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船厂做工,学会了造船技术。得知黑河要建造大型客货轮的消息,立即回到了国内,投入到了建造新船之中,是当时的造船技术总负责人。年仅17岁的黄金堂跟着父亲参加了建造新船的全过程。黄风泉还送给我一本他父亲几年前写的《黑河船舶建造回忆录》,书中记载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航运机构,带领航运职工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造第一艘艘以毛主席名字命名的大型客货轮——“毛泽东号”的艰苦岁月。
& i9 t2 B" T$ R T. h: l8 a, z! n6 Y
7 F/ U, D+ Z, D9 c
; ?$ w x9 ?: ~1 ?, {+ N
& U; ~% s0 |) q R1 B3 P: K" c
* i* F8 f( {( U; B7 O( K6 d" M+ U& S0 j. i) _
& P' h3 @6 j* P" A* n
(时任黑河航务局局长的孙好义同志拜访姚国金夫妇)
9 \, S) U3 M: n1 e H' I3 m
/ b" U4 k u) V0 G' y {& y5 A" x, J! h8 A$ L" l$ p: n
5 w$ E# o3 Q) e' l: {. n. ?5 K/ C% r* W) M, K
# P1 q/ O J) U& F# j# g2 ] (姚国金同志和夫人杨华讲述当年造船时的情景,杨华时任航务处党支部书记。)
' O" f# Q+ \& s3 g3 E
, C" g# w z2 _ ~
$ E/ j6 ]5 K4 I$ K. a4 `6 t/ o2 h5 y7 N- J! i0 z
根据黄金堂的回忆,当时的黑河没有工业,只有几家小的铁件厂和铁匠炉,要造大型船舶,没有船台,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造一艘大型客货轮最少需要500多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其中还需要许多大径的特种木材。为了解决船用主机副机问题,他们组织人员到黑河上游4公里的“五道豁咯”打捞日伪留下的沉船,打捞上来的主副机全都报废了,根本不能用。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造大型客货轮谈何容易。姚国金站在黑龙江边上,眼前是空空荡荡的江水,身后是饥荒难挨的老百姓,汹涌澎湃的黑龙江坚定了他造新船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尽快把船造起来。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一位曾经在船上工作过的吕宝清报告,他们在黑河上游300多公里的怀柔打捞起了一艘日伪时期留下的沉船“富江号”,船上的主机、辅机都可以用,愿意把全套的主辅机交给政府,用于造新船。主辅机有了着落,造新船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施工现场选在了日伪时期煤炭码头前沿的一块滩地上,工人们稍加平整之后,顺着斜坡架上几十颗圆木,作为简易船台。没有技术人员,负责船体设计的黄成礼,从哈尔滨、黑河等地找来了一些老船长、老轮机长,成立了造船工程处。他们凭借着在苏联造船时的记忆勾画施工图纸,在露天地上划线放样。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特别是用于做龙骨、边梁的大径超长弯曲度适当的圆木更是很难找到,集中了仅有的两个黑河木材厂所有的木材,还是远远不够,于是就到周边老百姓家里收购能用的木材,为了支援造船,有的老百姓把留做寿材的木头都捐献了出来。采购钢材、沥青、麻线等原材料的工作更加困难,他们派出人马四处寻找,千里迢迢,用马车运回黑河。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准备,11月下旬,建造新船的工程正式开工了。
4 K! e8 k, ]5 J: L l5 G3 N) I
" e a& y7 @) n/ [( J 11月末的黑龙江边,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刀割一样。然而,施工现场却干得热火朝天。没有吊装设备,上千块的木料,多达500多立方米,硬是靠工人们的一双肩膀,扛上了船台,安装到了船体的各个部位。在为船舶加工铁部件的铁工厂和铁匠炉,炉火昼夜燃烧,铆钉、拉筋、螺丝和推进明轮的轮翅合起来有一吨半重,都是在这里加工出来的。因为没有氧气,无法切割钢板,工人们就用大锤和剁子,一锤一锤地把10多厘米厚的钢板剁开。从370多公里以外往黑河运送主辅机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陆路不通,只能从江上走,大的部件有一吨多重,马拉着爬犁,边打冰道,边往前走,一路上大雪弥漫,北风呼啸。37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就这样,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新中国成了前夕,1947年4月,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组织建造的第一艘大型竣工了,6月试航,7月16日首航漠河。紧接着他们又建造了第二艘客货轮,命名为“海兰号”。1948年6月“海兰号”下水投入运行时,姚国金同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按捺不住喜悦心情的姚国金给这个孩子也起名叫海兰。
& ^& T- M! _0 W7 l9 w
, G0 x6 P, i; H. }' ~ C 新建造的“毛泽东号”是一艘蒸汽机明轮,总长59.70米,总宽10.68米,150马力,设计载客量310人、载货量230吨。首航漠河以后又往返哈尔滨一个航次,到达哈尔滨时,当时的东北内河航运管理机构的一位负责人看了这艘船说,这艘船叫“毛泽东号”,船还是小了一点,名字起的太大了。根据这个意见,这艘船回到黑河以后,改名为“黑河号”。4 H% H) Q+ t- \" j4 b! Q
. L4 V: C V# M
/ V, A! S2 A _3 k! O
5 ]* Y$ G6 L- ?) d# Q/ {) }' L+ e4 `" M8 l
0 q. J, |4 }) w) F' J(“毛泽东号”(后改为“黑河号”)下水试航)
H! C5 C1 a2 Y( g
- @4 o; k9 A! }; p4 ^
) l3 j" ?$ ^ q' U" a9 L8 |. I1 f# G6 c+ k `) O2 m
“毛泽东号”和“海兰号”的相继投入使用,打开了黑河与外界的联系,开辟了黑龙江连接松花江的航路。据姚国金和许多黑河的老航运回忆,航行在中苏界河上的“毛泽东号”,象征着中国红色政权的红旗,在桅杆上迎风飘扬,船的首部和前甲板一层客舱的前面护上了装甲钢板,船上派了一个排的战士护航,格外威武雄壮。为了方便沿岸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两艘船几乎逢村必站,就像是一个流动的货栈,卖粮、卖盐、卖布,卖生产工具,卖日常生活用品。每当船到时,当地的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倾巢而出,涌到江边,或是搭船出行,或是买粮、买布。“毛泽东号”就像是一个宣传队,把毛泽东的名字,把中国共产党的温暖,传遍了遥远的边疆。许许多多从来也没有走出过大山的人,通过这艘船,知道了共产党,知道了解放军,知道了毛主席。解放战争中,这两艘船和以后又新造的“漠河号”还承担了支前运输任务,大批的粮食、被服,缴获日伪的枪炮、弹药,沿着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哈尔滨,转陆路一直运到了前线。
7 q8 w; i0 G | ~7 f$ y$ W! }7 N8 z' n. b/ G
在大连纪念建城一百周年的雕塑群中,有一幅铜制的脚印浮雕,浮雕上印有1000个人的足迹,其中第一列,第四排,有一双我们熟悉的足迹。
, j/ I7 ?6 E- D. b' \4 \
% j! H+ O: \3 d# H9 L0 ? ]3 h2 ~& z9 a- L4 \
+ t( q! \# z. a A( x. r
这是一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是一双转战抗日烽火前线的足迹;是一双来自延安,跋山涉水开赴祖国遥远的边陲的足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循着姚国金同志的这双足迹,又回到了新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一个起点,回到了那艘曾经以毛主席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上。抚今追昔,当年造船的号子声、铁锤声,起航的汽笛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历史将永远铭记黑龙江航运人的这一伟大壮举,“毛泽东号”的船名虽然用的时间短暂,却永远载入了黑龙江航运的历史史册。% Q( K2 b, _, h0 m* y9 T
% D; I) b# u) ~& D
$ H3 M" b1 J0 r5 D9 L* R! I$ ?$ e, a% q+ \& B
黄金堂同志历时10年手工制作的60:1的“毛泽东号”木质模型; S) F' u7 }% X" W. s
( G# C- Z5 \9 r7 ](曾经参加过“毛泽东号”建造的黄金堂同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