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r, R$ p0 u, @
美酒趣史:杜甫重碧春,涪翁姚子雪,子均杂粮酒,举人五粮液9 |* q4 y! B3 r$ p
4 p6 `$ v. J/ F6 F杜甫一生不只是“穷困潦倒”所能形容了的,简直是逢山山倒、遇水水流的命。不过后来有玄学大师给他圆通,说是幸得他命运多舛,才留下“诗圣”美名。如果高官得做,骏马任骑,哪能逼得出千古绝唱? * Q- H& v+ }* ?, H- c5 j
% u. @) _5 @; U5 P$ O" @5 D* p+ I0 l
想来这话有点道理。大凡史上卓有成就的人,生前的日子都很难过。譬如孔子丧家犬一样四处奔走而不得重用,李白牛逼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照样颠沛流离。杜甫更是可怜,官二代,才华盖世,死守长安十几年,四十多岁了才得到个看兵器仓库的官职,根本算不得官。后来辗转到四川,得到守疆大臣、成都尹,也是诗人的郑国公严武的相惜,留下当了贴身参谋,官职检校工部员外郎。就这样,还遭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悲兮。 ——投奔途中遇名酒。 也就这一年,永泰三年(765年),年仅40岁的郑国公暴病身亡。杜甫靠山没了,只得离开成都,去夔州(奉节)投奔都督柏茂林。本文要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点。当时杜甫从乐山乘船,沿岷江路过戎州(宜宾),受到戎州最高长官杨使君设宴接风。酒酣耳热之际,杜甫欣然提笔,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4 Y! ~0 s P0 U* `1 z8 T4 n: L
/ c. c2 z! a& n9 d7 |5 m" V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 `+ p- N. V/ F" r/ o! C' M- ~, h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诗里的“重碧”是酒名,据考证,是宜宾五粮液的前身。包含两重意思:“重”是酿酒工艺,为古代最复杂制作;“碧”是酒的颜色碧绿。 ——“重碧春酒”的由来。 古代的春酒,指的是春天投料发酵,到秋冬才酿出来的酒。春酒一词最早见于《诗·豳风·七月》: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清朝马瑞辰的解释: “春酒即酎酒也。汉制,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
所以这时候杜甫喝的重碧春酒,确是最好的酒,直到宋代,还是戎州的官府佳酿,官名“郡酿”。 涪翁诗中的“姚子雪麴”,“重碧春酒”的一个分支,五粮液雏形——涪翁是黄庭坚的号,还叫山谷道人。 黄庭坚(1045—1105年)名头比较响,他与杜甫都爱喝酒,诗写得好,诗歌史上把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称为“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还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拜于苏轼门下,史称“苏门四学士”。生前就与苏轼齐名。大概是文人傲气不合群吧,黄庭坚跟杜甫、苏轼命运相像,不得朝廷重用。只能惺惺相惜,黄庭坚最是崇拜杜甫和苏东坡。说他们之间各一个故事。 ——跟苏东坡不像师生像兄弟。 本来他俩的历史定位就是“苏黄”,不分彼此。只是他俩生前的关系就很密切,用现在的话说,三观很接近。诗词、书法不分上下,唯一区别在吃喝。苏东坡爱吃会做,黄庭坚好酒,爱喝会品。譬如书法,都是行楷,但是风格迥异。有一次苏东坡拿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让黄庭坚题跋。写完后黄庭坚问老师:“我这字写得怎样”?苏轼说:“树梢挂蛇而已”。黄庭坚笑翻,接口道:“您的字就是石压蛤蟆了”。懂书法的可以从该幅作品看出,他俩的互损到是多么的传神。
: X6 B" f9 j* O- x8 {
! \- u- P2 c1 X! {5 @+ j——称偶像为“老杜”,杜甫若有灵也要引黄庭坚为知己。 话说黄庭坚因为文采名传,做过很微妙的官职,叫做著作侍郎,工作是实时记录皇帝的行为。后来完成任务,出放到宣州知州了,却被朝廷奸臣们诬陷他记录整理的《神宗实录》一书里有太多污蔑皇帝的言辞。这事惹得皇帝不再重用他了,于是在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随后移至戎州安置。宋朝的这种处罚很有意思,给你个虚衔,实则流放,只是不用坐牢。苏东坡也享受过如此待遇,还三次。 黄庭坚和酒的故事就发生在戎州流放的三年时间内。他在尝遍戎州美酒过程中,留下品酒诗文十七篇,最为传诵的有两篇。一篇点赞老牌“府酿”重碧春酒,诗名《荔枝绿颂》: “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里面轻红肌;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品此胜绝味,惟有老杜东楼诗。”
——新品“姚子雪麴”初具五粮液端倪。 说来话不长,此时距杜甫路过已经332年。戎州城内出了个“姚家酒坊”,主人叫做姚君玉,技术非常了得,他在原有的技艺上做了大的改进,酿酒材料采用五种以上粮谷:蜀黍、粟、大米、糯米、荞子等。酒的颜色也由碧绿变为无色,俗称白色。相比以前的酒体,味道更浓香醇厚,加之主人姓姚,尊称为子,无有绿色,大曲发酵,于是市称“姚子雪麴”,算是“重碧春酒”升级版。 黄庭坚来了是贬居,不是杜甫那样路过,就有时间把美酒情况搞个透彻。好酒要好水,姚子雪麴用的就是当地泉水,过去读书人自通医理,黄庭坚确认这酒、这泉大有文章,饮之可去风疾,可开心怀,于是遂命此泉此酒名“安乐”,写下了著名的《安乐泉颂》: “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酒好到什么程度?就这寥寥数语,至今还是五粮液品质表述的精髓。 邓子均创“杂粮酒”,已是正宗五粮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宜宾“大吉祥”干鲜店来了个小学徒,南溪县人邓子均。小家伙干了六年就离店自己做小生意,再干四年攒了几十两银子,和人合伙开了个小酒坊。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年),酒坊做大了,有了后来出名的“利川永”酒厂。 5 e8 r- N1 J2 x& z% v
" c: y; x8 S2 Q, c. |) l邓子均的酿酒功绩从利川永开始: ——得贵人相助,攻关核心技术,拥有了独家秘籍。 当时宜宾已是酒都,各家酒坊竞争激烈,拼的质量,行业管理亦很规范。政府的行业管理系统里,设有总技师一职,负责管理所有酒坊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当时的总技师叫赵铭盛,他的儿子赵范先还是系统里的总主烤师。爷儿俩当然是全城酒坊技术权威,对酿酒最专心的邓子均另眼相待,老爷子还把他收为门徒。为全力支持他搞质量创新,传他宜宾酿酒“陈氏祖传秘方”。有了这样的后盾,邓子均埋下身子,专攻核心技术。在传统酿造技艺和材料基础上,把“姚子雪麴”的酿酒谷物增加到八种,后经反复筛选,固定在高粱、大米、玉米、糯米、荞子五种。后来又获得宜宾盐业运销商会主席姜柏年的资助,终于在1929年最终定型。历时十八年获得成功,取名“杂粮酒”。1932年更名“五粮液”,正式申请注册商标。 ——秘方无偿献给新中国,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专卖公司四川宜宾酒厂,成立于1952年,1959年更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国营酒厂成立之初,没有技术保障,努力两年也做不出五粮液。在地方政府三番五次劝说下,邓子均无偿的献出了秘方,并出任技术指导。至此,五粮液得以正常恢复生产。 晚清举人改名杂粮酒,世间有了五粮液邓子均的杂粮酒,是在“姚子雪麴”的基础上,研发创新,成功于1929年,正式命名“五粮液”于1932年。“五粮液”名字的得来,有着确凿无疑的故事情节: 据史料《尹氏家谱》、《宜宾文史资料选》记载,民国元年正月初九(1912年2月26日),尹长发升第十七代传人尹绍洲宴请宾客。此时邓子均已拜赵铭盛为师,正在研究五粮液,只是还未脱胎于姚子雪麴,还叫杂粮酒。主人尹绍洲是一方名绅,宴请都是地方名流,其中有个晚清举人,叫做杨惠泉。杨举人是个有心人,见着这么好的美酒,细问来历,听后说道:如此佳酿,只如今仍叫姚子雪麴,有些曲高和寡。但叫杂粮酒也太俗气。既然取自五粮之精华,何不称作“五粮液”?于是,神来之名,满堂唱和。世上有了五粮液。 $ [/ x2 o! B) m' a.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