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pszyyao
而谢锡全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其中的错误太离谱,以致姚建中愤愤不平地说: “潮汕姚人,号称十万,其中不乏侨领和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难道就由着“潮汕在线”随意刊登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对我们姚族历史进行歪曲、对世人进行误导吗?十万之众,难道就不能有所作为、有所指正、有所制止吗?” 应该指出不关“潮人在线”(不是“潮汕在线”)的事,根源在谢锡全一文。在评论谢文之前,先展示全文(来源: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官网,潮人在线,2008-12-05 16:03 http://culture.chaoren.com/customs/20081205-76745.html,或见 陈泽,吴奎信 主编,潮汕百家姓,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233~234)。 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 姚姓,是中华民族人数颇多的一个姓氏,也是潮汕主要姓氏之一。宋代出版的姓氏小百科全书《百家姓》中指明“姚吴兴”,明确指出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 如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姚姓的得姓,源于秦代以前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瑶族,与众多族属一样,同属“南越族”,统称“百越”。公元前395年以后,“南越”纳入楚国统治。 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称帝,把百越分为南、闽、东部。建元6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派海陆士卒进攻闽越。自此,开始有东南百越民族进入江淮地区定居,与当地居民融洽、同化。后汉献帝建安5年(200年),孙权依靠江淮地区世袭的官僚、地主、军阀,建立吴国。正是在少数民族和汉人的长期融洽、冲突中,产生了一个保持着古老文化渊源的氏族—姚姓。 三国时代的吴兴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各地区文化、经济不断融合、发展。手工业有青铜镜、青瓷器等,商业方面依靠长江水道,空前繁荣。姚姓由于长江下游流域的开发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新兴的地主阶级,以善经商引称。 东晋年间,已有江吴姚姓士族迁居福建。北宋年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其后,潮汕经济、文化更趋繁荣,陶瓷、木雕、石刻、金饰品等行业应运而生,土城、湘子桥、韩祠、文庙、金山、西湖等工程促进商贸发展。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的姚姓,由闽中、闽南进入粤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促进潮汕地区的产业、贸易,蔚为大族。 潮阳的井都,揭阳的地都、渔湖,地处练江榕江腹地,宜渔宜耕,鱼粮物产丰阜,是潮汕姚姓定居地,至今人文荟萃。明嘉靖42年(1563年),澄海县治后,少数姚姓迁入澄海。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姚姓保持着吴越、江淮文化儒雅、纤细清丽的特点,溶入潮汕文化,在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乃至政治等领域中崭露头角,显露才能,作用日益重要。20世纪50至70年代,先后出现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著名超声电子专家姚锦钟等知名人士,在文化、科技事业上各据一绝。至今,背倚桑浦山、面临榕江的揭阳地都,尚有“大瑶村”,有如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诉说沧桑。 编者按: 姚姓全国列为第64位大姓, 占全国人口O.35%,约455万人。 潮汕列为第27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77%,约lO.47万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1.7万多人;潮阳区3.4万多人,聚居棉城、海门、河溪等镇;潮南区3.2万多人,聚居井都、仙城、两英、成田等镇;澄海区5000多人,分布上华、澄城等镇;南澳80多人;潮州湘桥区900多人;潮安4000多人,分布枫溪、东凤等镇;饶平黄冈、钱东约400人;揭阳市区3000多人;揭东3000多人,分布桂岭、炮台等镇;揭西800多人,分布棉湖、五云等镇;普宁3000多人,分布麒麟、南径、流沙等镇;惠来1500多人,分布惠城、隆江等镇。 (责任编辑:潮人在线)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