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15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姚枢年谱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12 20: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春节居家防疫期间,通过查阅史籍文献和史学界相关专家学者的考证论文,利用近半年时间,编撰了《姚枢年谱》,以更正对枢公历史的错误论点,填补没有枢公年谱的空白。然而,仅凭一己之力,难免出现谬误和遗漏,敬请广大宗亲批评指正。* t! K& R7 Z' |

4 d# E1 K, z9 m( k+ a! }$ E5 _3 k0 s
序言
姚枢(1201~1278),字公茂,号雪斋、敬斋,营州柳城人。先祖自后周使辽,遂居其地,以此为籍。因祖、父赴中原担任金朝官员,先后迁居汾阳、洛阳等地。金末,父姚渊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姚枢自幼读书好学,自期甚高,被闲居许州的金朝名士宋九嘉赞为“佐王之略”。
: R5 N" r4 U" ~8 a
1232年,蒙古军攻占许州,姚枢北上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举荐觐见太宗窝阔台。当时漠北无汉人士大夫,太宗“喜其来,甚重之”。1235年,蒙古伐宋,姚枢受诏从杨惟中随军南下,寻求儒、道、释、医、卜、酒工、礼乐等各类人才。攻陷德安(今湖北安陆),在俘虏中结识南宋名儒赵复,力邀其北上燕京授学,程朱理学始在北方传播。

7 C' O- m/ Q( w1 l  L4 ]- r  @% O: _
1241年,姚枢担任燕京行台郎中,因羞于与贪官为伍,辞官隐居辉州(今河南辉县),诛茅为堂,置地垦荒,家庙奉祀四世堂,别室供孔子及宋儒六君子等像,潜心研读程朱之书。自资刊印《语孟》、《小学》等书籍分发民众,汲汲化民成俗之心。名士许衡、窦默从姚枢处得见“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时常聚集,朝暮研讨,并协助姚枢在百泉湖畔开办“太极书院”,“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百泉一时间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说。

- P# i, g: b8 L" S) W
姚枢的学识和名声,引起了时任藩王的忽必烈的关注,召至潜邸,向忽必烈上书治国平天下之谋略数千言。忽必烈闻其奇才,召为谋士,动必见询。姚枢奉劝忽必烈暂避锋芒,韬光养晦;在蒙宋交界屯田戍边,长期备战;在征讨中谏言不杀无辜,市不易肆,为忽必烈赢得了口碑与声望,最终得到了汗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大元王朝。姚枢积极推行劝农桑、均赋税、罢铁官等政策,政绩斐然。他建议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置牧守,行迁转,军民分职;谏言反对滥杀汉人,废除滥刑,策成设立新律条,省并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等,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深得忽必烈器重,历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重要职务。1278年7月23日,姚枢薨于任上,谥号文献。
2 B" i: u& c; f1 g4 @; ?
姚枢毕生致力于保存和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恢复和传播理学,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教化和影响了野蛮残暴的蒙古统治者,使“以儒治国”的主流意识形成了元朝统治阶级统领和指导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纲领。姚枢作为理学大师和一代儒臣,居功至伟。鉴于此,姚枢的生平列传载入了后世历代正史,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M. i( X* a. _% c  {7 {# S
姚枢的侄子姚燧,三岁而孤,靠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师从硕儒许衡,成长为一代名儒,文坛盟主。当时孝子顺孙,欲弘扬祖宗德行,必须请姚燧为之撰文才可传之后世,得不到姚燧所撰文章,深为愧疚。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及其显行盛德,都是由姚燧撰文记述的。因此,凭着对伯父无人能与之比拟的了解,姚燧所撰的《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以“恐公事业不能详尽,不敢干他词臣,故惟自述。文不过华,质不至俚,而摭其实焉耳矣”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记录了姚枢一生的丰功伟绩,成为所有文献中的权威。正如明代刘昌在其《中州名贤文表·卷一四·跋》一文所云:“辉县有百泉焉,即《诗》所云泉源是也。泉上有湧金亭,苏文忠公所题。昌至辉课士毕,乃过百泉,寻苏门山孙登游啸处,见穹碑道侧。趋读之,则姚文献公神道碑铭,公之姪文公燧撰。《元史》文献公列传多取诸此。”

  M: v# s2 U4 m6 v( `& p
但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史籍关于姚枢的记载也出现了诸多说法,让人莫衷一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本着对历史、对先贤高度负责的态度,编者依据《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为主线,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正本清源,逐步还原了姚枢的生平原貌,并以此编撰了《姚枢年谱》,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因才疏学浅,谬误难免,望批评指正。
$ h( J$ h+ c* ?# u$ K
是为序。

& v  M" J. ^9 T% ^3 e/ ^7 M
                           凡例
    一、依据《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谱中简称《姚枢神道碑》)为主线,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本年谱。
( L' l9 h' u/ S' x' `; I: u$ c7 }1 x" Z. P  [% _0 o, |
二、本年谱所涉及的人物直书其名,不取字、号、官号、谥号,文献原文内容照录,以不同字体以示区别,难懂者可在文中予以注明。
( _1 k! k. }8 D5 G5 A
三、本年谱所涉及的事件,皆言之有据,不作揣测之辞。
2 m# G& `5 L& w1 J
四、使用国家颁布的标准简化汉字,个别人名、地名没有简体字的,原字仍照录繁体字。
) D& L7 c, I/ B
五、本年谱以编年法纪事,采用公历、农历、历史纪年与干支纪年相对照,月份用中历与干支结合。事迹可考见年月日者,置前。难以确考者,分别系于年、季、月、日之末。人物年龄按传统虚岁计算。

9 m* s( x, r. \7 Z+ W( ^
六、所用材料之征引,避免繁琐,能证明事件发生的原委及时间即可。与谱主有直接关系的置前,疏者置后。
- Q9 ^0 y0 j8 z. d2 N: i* S
七、编者自己的观点,以“按”字区分。
+ z7 g% Z! J/ \- Q" t& B
                                谱前
一、籍贯

: s" J: t7 E% E# U! m( t
1、祖籍柳城。
/ F$ P! A& o( j6 J
所有文献资料均以“柳城”为姚枢祖籍,但是近现代史学界在对其的古今地名考证时,出现了“柳城(今辽宁朝阳县)”、“柳城(今广西柳城县)”、“柳城(今云南永平县)”和“柳城(今河南西华县)”等不同的解释。

* K/ J( @4 K2 X: b
据《姚枢神道碑》云:“汉英,周广顺初,太祖遣使辽,见留,事世、景、圣三宗,加安时制节宏化诩亮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上柱国、东阳郡公。”
/ t% J" z0 M% P) o6 F! _/ Y
姚枢五世祖姚景行列传也记载了此事。《辽史·列传第二六·姚景行》:“(景行)始名景禧。祖汉英,本周将,应历初来聘,用敌国礼,帝怒,留之,隶汉人宫分。及景行既贵,始出籍,贯兴中县。重熙五年,摧进士科,为将作监,改燕赵教授。不数年,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知兴中府,改朔方军节度使。大康初徙镇辽兴卒,遣使吊祭,追封柳城郡王,谥文宪。”

' L" g$ U/ R$ s
2017年前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征集到了姚枢六世祖《姚企晖墓志铭》曰:“曾王祖讳汉英,为郭周使奉书币来,求好于我,天授皇帝嘉其远业,繇是留而不遣。至天顺皇帝嗣位,宠顾益厚,以枢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及年,至以霸州节度,延寄其任,遂家于霸州,今升为兴中府也。”

/ r; i8 o' V) f" |3 h" \* _
另据姚燧门生刘时中编撰的《牧庵年谱》(后文同)载:“其先柳城人,今兴中府,即古营州慕容皝所都也。其族大以蕃。先生《送冯雪崖序》亦云:九世祖东阳郡公有孙尝王柳城。今其地有姚山馆、姚家陀,犹以吾姓姓之,坟墓咸在焉。然其后皆不读书,举为鲜卑人矣。”
$ t$ A3 y: B) ^9 i+ ^2 v1 W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柳城县:西汉置,属辽西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十六国前燕改柳城县为龙城县,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废。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龙山县置为营州(后改置柳城郡)治。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
, o0 U' c8 g. v5 N  \
以上所述“霸州”、“慕容皝所都古营州”及“兴中府”等,均为辽之领地“柳城”不同时期的地名沿革,即今辽宁朝阳。而广西柳城县、云南永平县和河南西华县等,虽然在一定的时期也称为“柳城”,但结合前后内容,确系原作者的误读。
& A/ t% S2 w: U* H- h5 u* z' E% l6 h
2、曾迁居汾州、洛阳、许州等地。
4 F/ N* v* s; {
《百度百科·姚枢》:“姚枢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金国中下级官吏,其家辗转回到中原。姚枢生于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金末,他父亲姚渊调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

" @, J  k* w0 i5 i+ Q" q
《三贤堂记》(姚燧《牧庵集·卷七》,后文同):“吾姚氏营人,先公(即姚枢)生于汾(今山西汾阳)。”
; `+ s6 H% o/ {5 ]
《元史》、《新元史》等记载:“姚枢,字公茂,号雪斋,柳城人,后迁洛阳”,说明姚枢家族确有迁居洛阳的情况。
& p# e9 }. p! f& h& }& x$ r
《姚枢神道碑》:“闻将迁关中考康懿公(姚枢父姚渊)录事判官于许”,即为姚渊调任许州录事判官之时。
5 i: H' ?+ z" K. f
但是,关于姚枢祖父姚锜和父亲姚渊在汾州、洛阳任职的记载,仍需进一步考证。

) `8 P# J4 ^1 ^2 N
二、家族世系

8 }& \7 o- f7 A& l- m, `  P$ y
1、家族世系
( f/ [% v" O4 A- |, W8 T; L' U! `  _5 l5 Y
刘时中的《牧庵年谱》引用了《姚枢神道碑》的记载,详细说明了姚枢单线世系的传承情况:“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使勍;勍生金吾将军汉英,汉英周广顺初(公元951年),太祖遣之使辽,见留,事世、景、圣三宗,加安时制节宏化翊亮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上柱国、东阳郡公;汉英生中书门下平章事、北面宣徽使衡之;衡之生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政;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虔州节度使景祥;景祥生太子洗马企华;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玢生閤门祇候、武德将军佺,佺生武德将军、获嘉令锜;锜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仲宏生公及弟桢、格。枢生今行河南省左丞炜;桢生故江东宪佥燉;格生先生,讳燧,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谥曰文。”
1 x& i3 {4 t# Y1 v# Q
但是,元代王构的《翰林承旨姚燧父桢赠官制》(见《元文类·卷十二》)云:“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姚燧父桢,名门甲姓,伟望通才”,又提出了姚燧之父为姚桢的说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范畴。
, ?' j( v9 f, t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杨新勋却不同意王构之说。他发表在《文献》1998年第4期的《姚燧籍贯家世考》云:“《元文类》有王构的《翰林承旨姚燧父祯赠官制》,称其父祯,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袭此说。对此,我倾向于前者,原因有四:(l)姚燧与刘致关系非同一般,而与王构则因观点分歧多有不合,刘致的记载更可靠些。(2)《姚燧年谱》称祯有子燉,若燧也是祯子,则与燉为亲兄弟,二者曾同在太原师从许衡,对于学友,姚燧文中多有提及,但却很少谈到燉,其他文献也鲜载二者关系,令人生疑。(3)《元史》也称格为燧父,可能当时另有他据今已不存,而今存的王构之文,《元史》却没有采取,因此不应轻易怀疑《元史》记载。(4)王构之文借《元文类》流传至今,历来治元史者想必对此并不生疏,却多不取此说,而以格为燧父,所以也不能草率地定祯为燧父。当然确定格即燧父还需进一步论证,尤其要有确凿的证据。”
; x! Q3 L% g8 N8 t! L9 v3 {: A
燉生埭(守中),燧生埙、圻、城。
. g! p3 R' m# }+ x" H
《百度百科·姚守中》:“姚守中(约公元129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洛阳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官平江路吏。”
5 D/ i; j2 _1 ]5 h( j& h" `  D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姚钟尧在《姚氏宗亲网我编撰了姚枢家族世系表》:“姚埭(即姚守中),姚燉子,平江路吏。作杂剧《汉太守郝连留钱》和散曲《牛诉冤》等。”

) `8 H3 Y. b+ B  D
《元史·卷一七四·姚燧》:“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子三:埙、沂、城。”
+ m8 x  H7 Q( |1 D5 @5 P2 _8 w) O
另说姚燧还有一子,名埴。

6 Q" z+ Y8 T" `# h
《秘书监志·卷九》(元王士点、商企翁):“姚埴(字贡夫,大都人,牧庵先生鲁国文公燧之子。至正元年二月十八日自同知息州事、以承务郎上)”
( e) S/ L& v9 y- z; x4 M, l
2、家庭成员

# I$ b  ]+ Z9 x
《姚枢神道碑》:“四夫人:惟王氏先公卒;继宋氏,后公七年卒,公赠少师,赠吴兴郡夫人,及公国鲁,与完颜氏、李氏,皆从封鲁国夫人;后公三十四年,完颜亦卒;故三夫人皆祔。炜,李出,今中奉大夫、河南北廉使,其忠厚清慎,有克继先烈之誉。二女,姊,宋出;娣,完颜出。姊卒,娣继,皆嫁为开府忠武公中子杞、淮东肃政廉访使妻,皆卒。孙尚孩。”

9 I* @/ R3 h8 ^* D" _$ U! p
按:开府忠武公即元初名将史天泽。

* q+ E; O  p/ D) ^3 B
《百度百科·史天泽》:“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七日,史天泽在真定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忽必烈听闻讣讯后震惊哀悼,派近臣追赐史家白金二千五百两,并追赠史天泽为太尉,谥忠武。后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格、卫辉路转运使樟、行省右(左)丞杠、淮东道廉访使杞、同知澧州梓、同知南阳府楷、构。”

% I# u% U! c1 k* X. Y2 c
炜生堉。
- g1 ?4 j% ^7 S9 z
《秘书监志·卷九》:“姚堉(字载夫,大都人,雪斋先生鲁国文献公枢之孙。至元后四年闰八月初十日自资成库提点、以奉议大夫上。)”
: Z" ?/ |: ~7 L7 [4 `" h" j. D, l
《清道光·辉县志·荫袭》:“姚堉,炜之子,袭父平章政事,累迁内台御史,礼部侍郎、淮东廉访使、大都路总管。”

0 r( H3 T. w/ @  ~" t
三、家族源流
+ @# I, \6 c' Y; N7 _; _1 E
《姚枢神道碑》:“惟姚氏为神明之后,历三代、秦、汉、魏、晋、宋、齐,传次或绝或续,与梁、陈、隋、唐可谱究者,别载《世录》。”文中《世录》已经失考,但姚燧在《宋太常少卿陈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一三》)中,详细记录了姚氏家族的源流传承。

! }! [( a1 b. ?, C$ A8 V+ F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伟在《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一文中,记录了姚枢家族两位先祖姚企晖和姚璹的墓志铭,即姚企晖“其始祖唐梁公讳元崇”,和姚璹“乃唐开元梁文贞公之远裔也”,表明其家族上溯源于陕州姚氏宣业系(即唐相姚崇家族)。
/ F/ E, g6 D' `$ o" t
另据陕州宣业系渑池民国《姚氏族谱》所载“元泰定四年春,十七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敬书于公署”的《姚氏族谱叙》中,称姚崇之父姚懿为先祖。

3 @7 _1 C# F8 u, V0 u
综上所述,姚枢的柳城姚氏家族系源于舜帝—吴兴姚氏—陕州姚氏的嫡亲传承关系。

6 w$ G+ F5 L. I
, J# N5 r: _8 ]; a- 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20:33:29 | 只看该作者
金泰和元年辛酉(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生于汾。
《三贤堂记》:“先公(即姚枢,后文同)生以辛酉,承旨(王磐)少一岁,左揆(许衡)少八岁,齿固不大相绝,吾姚氏营人,先公生于汾。”
自幼好学,矢志不渝,人称“王佐之略”。
《姚枢神道碑》:“公(即姚枢,后文同)自稚弱,一力余学,书则经纪其家,向晦则读书,夜分不辍。鲁国夫人恐伤耽苦,每止之。乃塞窗,不使见烛,就枕必尽三鼓。闻将迁关中考康懿公(即姚枢之父姚渊)录事判官于许,俾取师氏姑及姑之夫子昌以来。公徒行怀书,困休于树,宿止于邸,亦出以诵,自期甚高。宋内翰九嘉,少登科甲,时有重名,方闲居许,催折行位与之游。一日宾会,录事名召公,内翰怒曰:公茂负佐王之略,岂可若是易之?先祖曰:同僚呼儿辈宜然。犹竟席不乐。其为前辈见推如此。”
《金史·卷一二六·宋九嘉》:“宋九嘉(1184--1233年),字飞卿,夏津人。为人刚直豪迈,少游太学,有能赋声。长从李纯甫读书,为文有奇气,与雷渊、李经相伯仲。中至宁元年进士第。历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令,咸以能称。入为翰林应奉。正大中,以疾去。没于癸巳之难。”
蒙古太宗四年壬辰(金天兴元年,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三十二岁。
蒙古军攻占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姚枢至燕京应招,结识杨惟中。
《姚枢神道碑》:“壬辰,许城被围,州版公军资库使日出而东门果破公闻太宗诏学士十八人,即长春宫教之,俾杨中书惟中监督,则往依焉。中书少公六年,兄称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六》:“春正月乙未,蒙古遂略商、虢、嵩、汝、陕、洛、许、郑、陈、亳、颍、寿、睢、永等州。”
四月,金改年号为天兴。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六》:“四月甲子,金主御端门,肆赦,改元天兴。
按:长春宫,即今北京市广安门外白云观。建于唐代,初名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改名太极宫。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改名长春宫。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甲申三月至燕。八月,奉旨居太极宫。丁亥五月,特改太极为长春。”后改白云观。
杨惟中(1205—1259),字彦诚,西宁路弘州(今张家口阳原)人。幼年时,父母在蒙古与金国战争中遇难,被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收养。杨惟中"知读书,有胆略",二十岁时就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使这些国家归顺元朝。蒙古伐宋,杨惟中于军中行中书省事,与姚枢寻访儒、道、释、医、卜士等方面的名士,得名儒赵复,在燕京创建太极书院,理学始从北方传播开来。后任中书令,主管朝政。宪宗即位,与许衡姚枢窦默、杨果、郝经等成为忽必烈“金莲川幕府”主要成员,历任河南道经略使,京兆宣抚使,江淮、荆湖南北路宣抚使。1259年,宪宗蒙哥战死,杨惟中随忽必烈停战北还。途中卒于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时年55岁。中统二年(1261年),追谥"忠肃"。《元史》有传。
据《百度百科·姚枢》云:“公元1232年,蒙古军攻破许州,姚枢被迫出逃。这时,宋九嘉已出任蒙古官职,姚枢就到燕京投靠他,宋九嘉将他推荐给了名臣杨惟中。”但通过查询宋九嘉生平资料,在蒙古灭金之前,其已经中风失去了语言功能,于1233年病故,没有在蒙古任职的经历,而且和杨惟中并无任何交集。因此,宋九嘉推荐姚枢投靠杨惟中的记载有误。
蒙古太宗五年甲午(金天兴二年,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三十三岁。
在杨惟中引荐下,觐见太宗窝阔台。
《姚枢神道碑》:“与偕北觐,时龙庭无汉人士夫,帝喜其来,甚重之。”
《新元史·卷一五七·姚枢》:“五年,惟中偕枢觐太宗于和林,帝甚重之。”
南宋理宗赵昀改明年年号绍定为端平。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七》:“十一月丙午,诏改明年为端平元年。”
按:窝阔台(1186—1241),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三子,在位十三年,寿五十有六。葬起肇谷。追谧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蒙古太宗六年甲午(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三十四岁。
蒙古灭金。
《元史·卷二》:“春正月,金主传位于宗室子承麟,遂自经而焚。城拔,获承麟,杀之。宋兵取金主余骨以归,金亡。”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三十五岁。
蒙古伐宋,奉诏与杨惟中随军南下,寻求各路人才。
《姚枢神道碑》:“乙未,诏二太子南征,俾公从杨中书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八》:“六月,蒙古主命皇子库端、阔出等侵蜀汉及江淮。至是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释、道、医、卜之徒,枢招至稍众。”
蒙古太宗八年丙申(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三十六岁。
八月,蒙古军攻破德安,结识南宋名儒赵复,邀归燕京,传授程朱经学。
《姚枢神道碑》:“继拔德安,得江汉先生赵复仁甫,见公戎服而髯,不以华人遇之。至帐中。见陈琴书,骇曰:西域人知事此乎?公为一莞。与之言,信奇士。出所为文数十篇。以九族殚残,不欲北,与公诀,祈死。公留宿帐中。即觉,月皓而盈,惟寝衣存,乃鞍马号积尸间,求至水裔,脱履被发,仰天而号,欲投溺而未入也。公晓以徒死无益:汝存,则子孙或可传绪百世。吾保而北,无他也。遂还,尽出程、朱二子性理之书付公。”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八》:“(太宗八年)八月戊申,蒙古破枣阳军、德安府。”
十二月,南宋理宗赵昀改明年年号为嘉熙。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八》:“十二月甲辰,诏以来年为熹熙元年。”
蒙古太宗九年丁酉(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三十七岁。
耶律楚材定符印及驿制,初考试儒生。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九》:“二月初,蒙古诸府官府自为符印,僭越无度,耶律楚材请中书省依式铸给,名器始重。时诸王贵戚,皆得自起驿马,道路骚扰,所至需索百端;楚材复请给牌札,定分例,其弊始革。……耶律楚材言于蒙古主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业。儒臣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蒙古主曰:「果尔,可官其人。」楚材请校试之。乃命税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东平杨奂等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楚材又请一衡量,立钞法,定均输,庶政略备。
按: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据《辉县志·清道光》载,晚年隐居辉县百泉湖畔梅溪村,其间著有《梅溪十咏》等诗篇。1244年故于梅溪,葬于苏门之阳。1263年,其子耶律铸迁葬于北京。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元史》有传。
蒙古太宗十年戊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三十八岁。
十月,在中书令耶律楚才支持下,杨惟中与姚枢开办太极书院。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九》:“冬十月丁卯,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中国编年史》:“公元1238年戊戌(宋嘉熙二年,蒙古窝阔台汗十年)十月,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今北京)。初,周敦颐之名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兵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乃收集伊、洛诸书,送至燕京。及杨惟中还至燕,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至是书院及祠建成,河朔始知道学,以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度者为学生。
是年,姚燧出生。
《牧庵年谱》:“太宗十年戊戌,当宋嘉熙二年,先生(姚燧)生。”
按:燕京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创建时间是在蒙古没有改称元号的窝阔台十年(1238年),由姚枢协助杨惟中创建。书院立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太极图》、《通书》,以及张载《西铭》于祠壁,另外,还收藏了八千多卷元军征战江淮等地时搜缴来的典籍。并延请江汉大儒赵复主持教学,由王萃协助,“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为名。太极书院的创办,使元代时的燕京成为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的学术中心,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子学,前来就学的学生在百人以上。但随着官学的陆续开展,官办书院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太极书院也随之衰退,以至于了无声息。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姚枢三弟格(一说二弟桢)之子。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十八岁,始受学许衡于长安。二十四岁,始读韩退之文。至元七年,衡以国子祭酒教贵胄,奏召旧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驿致馆下。燧年三十八,始为秦王府文学。其后,历任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以秦王命安辑庸蜀,奉命招王立于合州,抚循夔府,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皇庆二年九月十四日卒于家,年七十六。谥曰文。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子三:埙,圻,城。
蒙古太宗十一年巳亥(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三十九岁。
蒙古太宗十二年庚子(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四十岁。
三弟姚格(一说二弟祯)卒,其子姚燧由伯父姚枢抚养。
《姚枢神道碑》:“燧生三岁而孤,公卵翼之。”
《冯松庵挽诗序》(姚燧《牧庵集卷三》):“松庵殁以庚子七月,我先人之弃其孤亦以是年。
十月,南宋理宗改年号嘉熙为淳佑。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六九》:“癸巳,诏以明年正月一日为淳祐元年。”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四十一岁。
十月,任燕京行台郎中。
《姚枢神道碑》:“岁辛丑,赐锦衣、金符,以郎中牙鲁瓦赤行台于燕。”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七〇》:“冬十月己亥,蒙古以牙鲁瓦赤行省事于燕京,同刘敏主管汉民公事,以姚枢为郎中。”
十一月,太宗窝阔台驾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七〇》:“十一月辛卯,殂于行殿,年五十六。葬起辇谷,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蒙古太宗皇后称制元年壬寅(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四十二岁。
太宗皇后乃马真称制,摄理国事。
《元史·卷二·太宗》:“壬寅年春,六皇后乃马真氏始称制。”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七〇》:“蒙古后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温都尔哈玛尔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耶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耶律楚材隐居辉州,正史均无记载,经查阅地方史志,当为是年。
《新乡日报·耶律楚材归隐辉县》(2015年10月23日,姬光环整理):“1241年,窝阔台病死,皇后乃马真当政,耶律楚材渐被排挤。为了摆脱官场的烦扰,他来到百泉,在梅溪村住了下来。“植梅数株,建琴亭月榭,吟咏其中。”耶律楚材1244年去世,葬于苏门山之阳。
《辉县志·清道光·人物》:“尝避地苏门,居于卫水之涯,植梅数株,建琴亭月榭,吟咏其中,有梅溪诸诗。”
《且归苏门》(《南太行笔记》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辉县市公安局苏轩):“苏门附近梅溪别墅的耶律楚才,是否在当时和姚枢们有过来往,史料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戏剧性的发现,他之晚年避地梅溪,几乎和姚枢举家来辉同年;他的儿子耶律铸取的字号双溪,其由来就出于梅溪和百泉之间的双溪桥;而耶律铸在与父亲的梅溪唱和诗中,就道出了自己在苏门的一段读书生活。”
按:乃马真后(?--1246),乃马真氏,名脱列哥那,窝阔台汗的皇妃。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其长子贵由远征尚未归来。于是脱列哥那未与宗亲们商议,便擅自夺取了政权,担任摄政。脱列哥那摄政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任命了一批不学无术的人担任朝廷内部的命官。脱列哥那及其亲信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她执政期间成吉思汗的《札撒》被搁置造成法度不一。诸王"人人都向四方派遣使臣,滥发诏旨牌符;他们四下结党,各自为政"(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这令蒙古帝国濒于崩溃。1246年冬,乃马真后病死,她去世之后,贵由才亲政。
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二年癸卯(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四十三岁。
因羞于与贪官为伍,辞官隐居辉州,传播理学,与王磐、许衡、窦默相识。
《三贤堂记》:“先公以癸卯(1243)来此(辉州),而承旨(王磐)已师是方,后将以事趋燕,尽前其徒,假先公以函文,俾师之以无废受业。”
《姚枢神道碑》:“时惟事货赂,天下诸侯,竟以掊克入媚。以公幕长,必分及之。乃一切拒绝。人有以银二笏来见,既谢却,乃出置毡帘间,遣人追及与之。遂携家来辉,垦荒苏门,粪田数百亩,修二水轮。诛茅为堂,城中置私庙,奉祠四世堂,龛鲁司寇容,傍垂周、两程、张、邵、司马六君子像,读书其间,衣冠庄肃,以道学自鸣。……时先师许魏国文正公鲁齐在魏,出入经传子史,泛滥释、老,下至医、卜筮、兵刑、货殖、水利、算数,靡所不究。公过魏,与窦汉卿相聚茅齐,听公言,义正粹,先师遂造苏门,尽录是数书以归。谓其徒曰: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尽弃前习,以从事于《小学》、《四书》为进德基。”
按:许衡(1209—1281),字仲平,人称鲁斋先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姚燧恩师。早年与姚枢、窦默于苏门讲习理学,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元史》有传。
窦默(119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本游乡行医,擅针灸,在德安(今湖北安陆)习读宋人理学著作。蒙古攻陷德安,随姚枢、杨惟中讲习理学,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王磐(1202-1293年),初名王采龄,字文炳,号鹿庵先生,广平永年(经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金朝正大四年进士,任归德府录事判官。金朝灭亡后,去山东讲学。入元后,历任益都等路宣慰副使、参议行中书省事、翰林直学士、翰林承旨、太常少卿,官至宰相,后以资德大夫年老回乡。至元三十年,卒于家,时年92岁,赠“端正雅亮佐治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洺国公”,谥号“文忠”,著有《鹿庵集》等。
姚枢之所以辞官隐居辉州,首先是自师从赵复学习理学,思想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对邵雍、周敦颐以及二程无比崇拜,对创建理学思想的苏门视作圣地;其次,中书令耶律楚材支持姚枢和杨惟中在燕京创建太极书院,致使理学始在北方传播,耶律楚材对名不见经传的姚枢有知遇之恩。乃马真皇后称制后,耶律楚材受到压制,官场受挫,只身来到理学发源地苏门隐居。此时,因为燕京行台牙鲁瓦赤多次行贿,姚枢自感洁身自好无门,遂追寻耶律楚材及邵雍等人的足迹,毅然辞官来到了辉县。
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三年甲辰(公元1244年,南宋淳佑四年,四十四岁。
五月,耶律楚才病故于辉县,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一》:“太宗皇后称制三年五月,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以朝政日非,忧愤成疾,是月,薨。
《新乡日报·耶律楚材归隐辉县》(2015年10月23日,姬光环整理):“1241年,窝阔台病死,皇后乃马真当政,耶律楚材渐被排挤。为了摆脱官场的烦扰,他来到百泉,在梅溪村住了下来。「植梅数株,建琴亭月榭,吟咏其中」。耶律楚材1244年去世,葬于苏门山之阳。耶律楚材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在诗文上也很有成就,著有《湛然居士集》留世。耶律楚材在梅溪写了9首《梅溪》绝句,他借物喻情,抒发自己一生的感慨,如最后一首他写道:「素餐十稔我胡然,潦倒而为今避贤。寄语梅溪且宁耐,求归更待两三年。」其重返旧居失意落魄的心情十分怆然。”
蒙古太宗皇后称制四年乙巳(公元1245年,南宋淳佑五年,四十五岁。
蒙古定宗元年丙午(公元1246年,南宋淳佑六年,四十六岁。
七月,定宗即位。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二》:“蒙古自太宗殂后,诸王近属,自相攻战,国内大乱。是月,太宗六皇后会诸王百官,奉皇子库裕克(另译贵由)即位于昂吉苏默托里之地,朝政犹出于后。库裕克,太宗长子也。”
《元史·卷二·定宗》:“定宗简平皇帝,讳贵由,太宗长子也。母曰六皇后,乃马真氏,以丙寅年生帝。太宗尝命诸王按只带伐金,帝以皇子从,虏其亲王而归。又从诸王拔都西征,次阿速境,攻围木栅山寨,以三十余人与战,帝及宪宗与焉。太宗尝有旨以皇孙失烈门为嗣。太宗崩,皇后临朝,会诸王百官于答兰答八思之地,遂议立帝。”
蒙古定宗二年丁未(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四十七岁。
蒙古定宗三年戊申(南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四十八岁。
三月,定宗崩。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二》:“蒙古主殂于杭锡雅尔之地,年四十三。葬起辇谷,庙号定宗。
蒙古定宗皇后称制元年己酉(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四十九岁。
是年,定宗皇后海迷失称制。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二》:“皇后立曲出子失烈门听政,诸王大臣多不服。
按:海迷失后(?-1252年),斡兀立氏,名海迷失,元定宗贵由的第三皇后。公元1248年贵由汗卒,海迷失在拔都等诸王拥立下垂帘听政,称制三年。在她统治期间,诸王争权,连遭天灾,国内一片混乱,1251年7月蒙哥(元宪宗)被推举为大汗。海迷失因暗中从事反对蒙哥的活动,被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后,追谥她为钦淑皇后
姚枢隐居辉州期间(1243—1249),曾与元好问、杨奂等人,在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教书。
《地域文化与元代姚枢家族》(《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山西大学文学院张建伟、武吉安):“到了金代,虽然金初的宋金战争对洛阳造成破坏,但是其后逐步恢复,金代中后期洛阳办有府学,贞祐南渡,定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河南地区又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儒学与文学极为繁盛。蒙古初期,陈赓兄弟与贾损之、辛愿、元好问、杨奂等人曾讲学于洛西,洛西位于洛阳西89公里的永宁(今河南洛宁县),姚枢也参与其间,其后薛友谅于此建立洛西书院。姚枢还在辉州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人的像,读书鸣琴,刊经化民,以道学自鸣。辉州的苏门与百泉为山水佳胜,历来为人文隐居避难之所。魏晋时期著名隐士孙登曾隐居于苏门山,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也曾游于此,金代还有七贤堂,元好问、许衡等人曾来此游览。辉州还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的家乡,曾在此学习易经。金末元初,王磐曾避地苏门,耶律楚材也曾隐居于此。正因为辉州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内涵,姚枢才会选择此地作为居住与传播理学之所,而许衡、窦默等人也前来共同研读,极大地促进了程朱理学在北方的影响。”
《新安文献志·卷四五·洛西书院碑》(明程敏政撰):“洛水出京兆欢举山,东流至熊耳,禹导之。又东至今河南永宁之长渊,相传即出书之地。地居洛邑之西,故又为洛西。韩岳、鸟喙、明月、金门诸峰列其前,嶕峣、鹿迹、凤翼诸峰拥其后。国初贾尚书损之、辛征君愿、元员外好问、杨转逦、陈参议庚兄弟、姚少傅枢诸儒皆讲学其间。”
按:杨奂(1186—1255),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姚燧岳父。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早丧母,哀毁如成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上不果。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以简易。在官十年请老。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谥文宪。奂著作很多,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元史作还山集六十卷,元好问作奂神道碑则称一百二十卷)近鉴三十卷,韩子十卷,槩言二十五篇,砚纂八卷,北见记三卷,正统纪六十卷……等,传于世。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20:34:20 | 只看该作者
蒙古定宗皇后称制二年庚戌(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五十岁。
许衡迁居辉州,与姚枢为邻。经窦默推荐,忽必烈召姚枢至潜邸,谋治国之道八目三十条。
《姚枢神道碑》:“岁庚戌,尽室来辉,相依以居。会上在潜邸,遣托克托、故平章赵璧驿至彰德。恐公避,脱兀脱留,璧独至辉,以过客见。审其为公,始致见徵之旨。公曰:「天下之人,同是姓名何限?恐使者误徵,不敢妄应。」璧曰:「汝非弃伊鲁斡齐隐此者乎?」公曰:「是则然矣。」璧曰:「良是。」乃偕往彰德,受命遂行。既至,上大喜,日客遇之,俾居卫从后列,惟不直宿。时召与语,随问而言,久之,询及治道。公见上聪明神圣,才不世出,虚己受言,可大有为,感以一介见信之深,见闻之切,乃许捐身驱驰宣力,尽其平生所学。敷心沥胆,为书数千百言,首以二帝三王为学之本,为治之序,与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其救时之弊,为条三十,曰:立省部,则庶政出一,网举纪张,令不行于朝而变于夕;辟才行,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则不专世爵而人才出;班俸禄,则藏秽塞而公道开;定法律,审刑狱,则收生杀之权于朝,诸侯不得而专,丘山之罪不致苟免,毫发之过免罹极法,而冤抑有伸;设监司,明黜陟,则善良奸窳可得而举刺;阁征敛,则部族不横于诛求;简驿传,则州郡不困于需索;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以为育人才、厚风俗、美教化之基,使士不媮于文华;重农桑,宽赋税,省傜役,禁游惰,则民力纾,不趋于浮伪,且免习工技者岁加富溢,勤耕织者日就饥寒;肃军政,使田里不知行营往复之扰攘;赒匮乏,恤鳏寡,使颠连无告者有养;布屯田,以实边戍;通漕运,以廪京都;倚债负,则贾胡不得以子为母,如牸生牸牛、十年千头之法,破称贷之家;广储蓄,复常平,以待凶荒;立平准,以权物估;却利便,以塞倖途;杜告讦,以绝讼源。各疏弛张之方其下,本末兼该,细大不遗。文不具述。上奇其才,由是动必见询。使授太子经,以太师、淇阳王之兄、故丞相格尔或土木各而、故右丞不华吉丁、今司徒买奴为之伴读,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一》:“默荐姚枢,呼必赉(另译忽必烈,后文同)遣赵璧召之,闻其至,大喜,待以客礼。枢为《治道书》数千言,首陈二帝、三王之道,以治国、天平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列救时之弊,为条三十,各疏其弛张之方于下,本末兼该。呼必赉奇其才,动必召问。”
姚燧始见许衡于辉州。
《牧庵年谱》:“先生《与许德卿书》:燧生十三年,拜先履绚于苏门。”
蒙古宪宗元年辛亥(公元1251年,南宋淳佑十一年,五十一岁。
宪宗即位,命忽必烈统领漠南军政事务。
《姚枢神道碑》:“明年(1251),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上总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三》:“秋七月,蒙古主既立,察诸弟长而贤者惟呼必赉,命以皇弟总治汉南,凡军民在汉南者皆总之,开府于金莲川。……蒙古主更新庶政,姚枢、张文廉、僧子聪,每择时务所急者白于皇弟呼必赉,因得入告。”
蒙古宪宗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南宋淳佑十二年,五十二岁。
经姚枢建议,忽必烈在汴京置屯田经略司。
《姚枢神道碑》:“上善之,始置屯田经略司于汴,西起穰、邓,宿重兵,与襄阳制阃犄角,东连陈、亳、清口、桃源,列障守之。又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继馈诸州。陕西则移陇右。汪义武公戍利州,刘忠惠公黑马于成都。割河东解之盐池归陕西,置从宜所中粮与元,犹惧不继,置行部秦州,顺嘉陵,漕潼关、沔池,转粟入利。”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三》:“二年春正月戊申,蒙古置经略司于汴,分兵屯田。自库端取汉上诸郡,因留军戍境上。继而襄、樊、寿、泗复降,而寿、泗之民尽为军官分有,由是降附路绝。虽岁侵淮、蜀,军将惟利剽杀,城无居民,野皆榛莽。至是皇弟呼必赉从姚枢之言,请于蒙古主,置经略司于汴,以孟克、史天泽、杨淮中、赵璧为使,俾屯田唐、邓等州,授之兵牛,敌至则战,退则耕屯,西起穰、邓,东连清口、桃源,列障守之。”
夏,姚枢从忽必烈征战大理,谏言不杀。
《姚枢神道碑》:“壬子夏,入觐,受命征大理。至曲先脑而夜宴群下,公为陈宋祖遣曹彬取南唐,敕无效潘美伐蜀嗜杀。及克金陵,未尝戮一人,市不易肆,以其主归。明日早行,上据鞍呼曰:「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公马上贺曰:「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国福也。」”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三》:“九月,庚戌,蒙古皇弟呼必赉将征云南,军中夜宴。姚枢陈宋太祖遣曹彬下江南,不杀一人,市不易肆。明日,皇弟据鞍呼曰:「汝昨言曹彬不杀人事,吾能为之。」枢马上贺曰:「王能如此,生民之幸,有国之福也。」既而师左次。”
南宋诏改明年为宝佑元年。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三》:“九月,壬午,诏改明年为宝祐元年。
蒙古宪宗三年癸丑(公元1253年,南宋宝佑元年,五十三岁。
正月,建议忽必烈以关中为分封地。
《姚枢神道碑》:“其年大封同姓,敕上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公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潟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上愿有关中。帝曰:「是地户寡,河南怀孟地狭民伙,可取自益。」遂兼有河内。”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四》:“春,正月,癸卯,蒙古主大封同姓,命呼必赉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姚枢言于皇弟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斥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于是皇弟愿有关中,遂受京兆分地。”
夏,遣姚枢立京兆宣抚司。
《姚枢神道碑》:“明年夏,祃牙六盘,大张教条,俾公以王府尚书身至京兆,置宣抚司,以杨中书为使。”
《元史·卷四·世祖一》:“岁癸丑夏,遣王府尚书姚枢立京兆宣抚司,以孛兰及杨惟中为使,关陇大治。”
十二月,入大理城,世祖命姚枢书止杀令。
《姚枢神道碑》:“十二月己未,西道兵亦至,命姚枢等搜访图籍,乃得三使尸。既瘗,命枢为文祭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四》:“十二月,丙辰,蒙古中道兵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智兴微弱,国事皆决于高祥;是夕,祥率众遁去,皇弟呼必赉遣使追之。皇弟既入大理,曰:「城破而我使不出,计必死矣。」己未,西道兵亦至,命姚枢搜访图籍,乃得使者之尸。皇弟怒,将屠其城,枢及僧子聪、张文谦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耳,非民之罪,请宥之。」枢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分号街陌。大理之民赖以全活。”
蒙古宪宗四年甲寅(公元1254年,南宋宝佑二年,五十四岁。
六月,任京兆劝农使。
《姚枢神道碑》:“上驻六盘山,公疾,求居关中。教使劝农,身至八州诸县,谕上重农之旨。凡今关中桑成列者,皆所训植。”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四》:“春正月乙未,蒙古皇弟呼必赉还京兆,以姚枢为京兆劝农使,教民耕植。”
蒙古宪宗五年乙卯(公元1255年,南宋宝佑二年),五十五岁。
忽必烈召许衡为京兆提学。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四》:“二月,己酉,蒙古皇弟呼必赉征河内许衡为京兆提学。衡从姚枢,得程颐、硃熹之书,慨然以道自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嫁娶,必征于礼,以倡其乡,学者浸盛。是时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于是郡县皆建学。”
姚燧始受学许衡于长安。
按:《年谱》:“《与许德卿书》云:十八年,谬齿弟子之列于长安,时立下席。自是至其奠楹实二十有九年。”
蒙古宪宗六年丙辰(公元1256年,南宋宝佑四年,五十六岁。
姚枢建议忽必烈携家眷回归漠北,以罢勾考。
《姚枢神道碑》:“岁丙辰,公入见。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帝遣阿蓝答儿大为勾考,置局关中,惟推究经略、抚宣官吏,下及征商无遗,罗以百四十二条,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史两万户以闻,余悉不请以诛。」上闻,不乐。公曰:「帝,君也,兄也。吾,弟且臣,事难与较,远将受祸。未若尽是邸妃主以行,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复初好矣。」上难之。翌日,语再及,曰:「臣过是无策。”思久之,曰:「从汝,从汝。」”
蒙古宪宗七年丁巳(公元1257年,南宋宝祐五年),五十七岁。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蒙古主左右谗皇弟呼必赉得中土心,蒙古主信之,遂遣阿勒达尔行省事于京兆,刘太平佐之,钩考诸路财赋,置局关中,推集经略、宣抚官吏,下及征商,锻炼罗织,无所不至,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嶷、史天泽以闻,馀悉诛之。」皇弟闻之不乐,姚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校,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从之。”
蒙古宪宗八年戊午(公元1258年,南宋宝祐六年),五十八岁。
姚枢从忽必烈攻鄂。
《姚枢神道碑》:“问至,上犹济江驻兵,皆层楼,蒙以皋比,日居其上,临攻鄂城东北。贾似道闻公谘谋军中,比为王猛。”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二月壬辰,蒙古主命诸王额埒布格居守和林,阿勒达尔辅之,自将南侵,由西蜀以入。先遣张柔从皇弟呼必赉攻鄂,趣临安,塔齐尔攻荆山,又遣乌兰哈达自交、广会于鄂。
南宋以明年为开庆元年。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十二月,丙子朔,诏以明年为开庆元年。”
蒙古宪宗九年己未(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五十九岁。
宪宗崩于钓鱼山。
《姚枢神道碑》:“岁己未秋,及江,而宪庙崩渝。”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蒙古宪宗九年)秋,七月,癸亥,蒙古主殂于钓鱼山,寿五十二。后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
南宋改明年为景定元年。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开庆元年)十二月辛亥,诏改明年为景定元年。”
蒙古中统元年庚申(公元1260年,宋为景定元年),六十岁。
忽必烈即位,设十路宣抚使。
《姚枢神道碑》:“上即大位,以王文统为平章,尽出藩府旧臣,立十道宣抚使,诸侯惟严忠济为强横难制,乃以公为东平。”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中统元年三月)辛卯,皇弟即位,是为色辰皇帝。……五月,丙戌,蒙古主建元中统。蒙古有年号自此始。乙未,蒙古立十路宣抚司:以赛音谔德齐、李德辉为燕京路宣抚使,徐世隆副之;宋子贞为益都、济南等路宣抚使,王磐副之;河南路经略使史天泽为河南宣抚使;杨果为北京等路宣抚使,赵昺副之;张德辉为平阳、太原路宣抚使,谢宣副之;鄂啰哈雅、刘肃并为真定路宣抚使;姚枢为东平路宣抚使,张肃副之;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名、彰德等路宣抚使,游显副之;钮祜禄纳哈为西京路宣抚使,崔巨济副之;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
蒙古中统二年辛酉(公元1261年,南宋景定二年),六十一岁。
六月,姚枢与窦默荐许衡代王文统为相,帝不悦而罢。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六月,己酉,蒙古以窦默为翰林侍读学士。蒙古主召默及姚枢入侍,论人才,因及王文统,默、枢皆曰:「此人学术不正,则祸天下,不宜处以相位。」蒙古主曰:「然则谁可相者?」默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蒙古主不悦。”
八月,授姚枢为大司农,许衡为国子祭酒。
《姚枢神道碑》:“二年,拜太子太师。公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师?」还制中书,改大司农。”
《元史·卷四》:“八月丙午,以许衡为国子祭酒。丁未,以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仍翰林侍讲学士。先是以枢为太子太师,衡为太子太傅,默为太子太保,枢等以不敢当师傅礼,皆辞不拜,故复有是命。”
具奏诸事。
《姚枢神道碑》:“又具奏八事曰:举老成以辅皇子,重省臣以振朝纲,定法制以齐庶政,立铨选以转百官。其四如兵卫、屯田、学校、农桑,皆所屡陈。又具四事:保民守信,强干弱枝,修内治外,敦本抑末。于兵卫,又申奏曰:内地之民不习武事,不耐劳苦,第可使出财赋以资国用。西京、北京诸路之民,习武耐劳,可尽复其差赋,充本路保甲屯田,使进有取而出有归,可镇内窃,以御外侮。汉军除守御南边,可选精勇富强三万,燕京东西,分屯置营,以壮神都。此左、右、中三卫起本者。诏赴中书议事,讲定条格,且勉谕曰:「姚枢辞避台司,朕甚嘉焉。省中庶务,须赖一二老成,同心圆赞。仰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往尽乃心,其尚无隐。」条成,与丞相史忠武公奏之,帝深嘉纳。后诏中书右丞相安童、同知枢密院事伯颜、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近史天泽,姚枢讲定新格,朕已亲览,可行于今,卿等闻否?亦当一一参考速行,其间一二可增损者,记录以闻。李璮召其质子彦简窃归,反有迹矣。帝问:「卿料如何?」对曰:「使璮乘吾北征之衅,留后兵寡,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令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帝曰:「若是,贼将何出?」对曰:「出下策。」”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三年)二月,辛卯,蒙古始定中外官俸,命大司农姚枢赴中书议事及讲定条格,谕曰:「姚枢辞避台司,朕甚嘉焉。省中庶务,须赖一二老成同心图赞,其与尚书刘肃往尽乃心,其尚无隐。」戊申,蒙古宣抚副使王磐,闻李壇为乱,脱身走济南。蒙古主驿召之,令姚枢问计,磐曰:「竖子狂妄,即败矣。」蒙古主问枢曰:「卿料何如?」对曰:「使壇乘我北征之衅,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北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蒙古主曰:「今贼将安出?」对曰:「必出下策。」蒙古主然之。”
按:此处《姚枢神道碑》与《续资治通鉴》所载时间不符。
蒙古中统三年壬戌(公元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六十二岁。
王文统被诛。
《姚枢神道碑》:“三年,文统伏诛,西域之人为所厌抑者,伏阙羣言:「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敢为反逆。」帝曰:「在昔潜藩,商订天下人物,亦及文统。姚公茂言此人学术不纯,以游说干诸侯,他日必反。去年窦汉卿上书,累数千言,亦发其必为乱首。秀才岂尽皆斯人?」然文统之相,参知政事商公挺实誉之,至是,费寅以九事中时恚忌,讼商公为文统西南之朋,引陕西郎中、行宣抚使赵良弼为徵。幽商公上都。以良弼多智略,移为文统流亚,械击于狱。会遣阿脱行院成都,而无辅行,俾省择人,公奏:「惟商挺可。陛下宽其前罪,责成斯行。」遂出而遣之。公又入奏:「方践祚之初,非良弼诇事关中,恐后事会。宁身负矫擅诛东西川两帅之罪,以宽陛下西顾之忧,推是为心,忠纯皎然,安得与文统蓄异志者比?臣请质阖门百口,必其无他。」帝悟,出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六》:“蒙古平章政事王文统,遣其子尧与李壇通谋,事觉,蒙古主召文统,诘之曰:「汝教壇为叛,积有岁年,举世皆知之。今问汝所策云何?其悉以对。」文统曰:「臣亦忘之,容臣悉书以上。」书毕,蒙古主命读之,其间有曰:「蝼蚁之命,苟能存全,保为陛下取江南。」蒙古主曰:「汝今日犹欲支词旁说耶?」会壇遣人持文统三书自洛水至,以书示之,文统始错愕骇汗。书中有「期甲子」语,蒙古主曰:“甲子之期云何?」文统曰:「李壇久蓄反心,以臣居中,不敢即发。臣欲告陛下缚壇久矣,第缘陛下加兵北方,犹未靖也,比至甲子,犹可数年。臣为是言,姑迟其反期耳。」蒙古主曰:「无多言!朕拔汝布衣,授之政柄,遇汝不薄,何负而为此?」命左右斥使就狱。召姚枢、王鹗、僧子聪及张柔等至,示以前书,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枢等皆言:「人臣无将,将而必诛。」柔独疾声大言曰:「宜剐!」蒙古主曰:「汝等同辞言之。」皆曰:「当死。」文统乃伏诛,子尧并就戮。蒙古主追忆窦默之言,谓廷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命召默还京师。”
五月,姚枢赴省议事。
    《元史·卷五》:“五月甲申,大司农姚枢辞赴省议事,帝勉留之,命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依前商议中书省事。”
蒙古中统四年癸亥(公元1263年,南宋景定四年),六十三岁。
以姚枢为中书左丞,论中统政绩。
《姚枢神道碑》:“四年,拜中书左丞。”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春,正月,丙戌,蒙古以姚枢为中书左丞。”
◎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南宋景定五年),六十四岁。
姚枢以左丞行省河东、山西。
《姚枢神道碑》:“至元之元,出省臣三,罢世侯,置牧守,迁转河东、山西、河南、山东官吏。公行省河东山西,明年而归。”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二年)闰五月丁卯,蒙古以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于南京,廉希宪行省于东平,姚枢行省于西京。”
按:《姚枢神道碑》与《续资治通鉴》记载时间不符。
姚枢赴上都。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六月,乙巳,蒙古主召王鹗、姚枢赴上都。窦默、僧子聪,尝偕枢等入侍,默言:「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可,非善政也。」次日,复侍幄殿,猎者失一鹘,蒙古主怒,侍臣或从旁大声谓宜加罪,蒙古主恶其迎合,杖之,释猎者不问。既退,子聪等贺。」默曰:「非公诚结主知,安能感悟如此!」”
是年,姚枢子姚炜生。
《元史·卷一五八·姚枢》:“子炜,仕为平章政事。”
《牧庵年谱》:“是岁,今河南省左丞、文献公子炜生。”
忽必烈立至元元年。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八月,丁巳,蒙古诏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大赦。”
十月,宋理宗崩。太子赵禥即位,即宋度宗。
《宋史·卷四六》:“五年十月丁卯,理宗崩。受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十二月辛丑,诏改明年为咸淳元年。
◎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六十五岁。
九月,召许衡于怀孟。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先是蒙古主以安图幼未更事,召许衡于怀孟,杨诚于益都,俾议中书省事。及衡至,陈时务五事……”
至元三年丙寅(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六十六岁。
许衡以病告归。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蒙古许衡以病告,安图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蒙古主谕衡曰:“安图尚幼,未更事,卿辅导之。汝有嘉谟,当先告之以达,朕将择焉。”衡对曰:“安图聪敏,且有执守,告以古人所言,悉能领解,臣不敢不尽心。但虑中有人间之则难行,外用势力纳入其中则难行。臣入省之日浅,所见如此。”蒙古主命衡五日一赴省议事。”
至元四年丁卯(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六十七岁。
三月,姚枢拜中书左丞。
《姚枢神道碑》:“四年,拜中书左丞。”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三月,己丑,蒙古复以耶律铸为中书左丞相。安图言:「比者省官员数,平章、左丞各一员。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诏以安图为长,史天泽次之,其馀蒙古、汉人参用,勿令员数过多。安图又言:「内外官须用老成人,宜令儒臣姚枢等入省议事。」蒙古主曰:「此辈虽闲,犹当优养,其令入省议事。」”
九月,许衡为国子祭酒。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九月戊申,蒙古以许衡为国子祭酒。”
◎至元五年戊辰(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六十八岁。
以姚枢行河南路中书省,经理屯田。
《姚枢神道碑》:“五年,用兵襄阳,立河南行省,经理屯田,以公佥省。”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冬十月,蒙古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以参知政事阿里行中书省事。
《牧庵年谱》:“其年用兵襄阳,辟省河南,文献佥省事。是年,建御史台。”
◎至元六年己巳(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六十九岁。
◎至元七年庚午(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七十岁。
立尚书省,以许衡为中书左丞。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春正月,蒙古立尚书省,罢制国用使司,以平章政事呼图达尔为中书左丞相,国子祭酒许衡为中书左丞,制国用使阿哈玛特平章尚书省事。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20:35:21 | 只看该作者
◎至元八年辛未(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七十一岁。
入觐。召与宰臣廷辨。
《姚枢神道碑》:“八年,入觐。”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蒙古侍讲学士图克坦公履欲奏行科举,知蒙古主于释氏重教而轻禅,乃言懦亦有之;科举类教,道学类禅。蒙古主怒,召姚枢、许衡与宰臣廷辨。董文忠自外入,蒙古主曰:「汝日诵《四书》,亦道学者。」文忠对曰:「陛下每言士不治经讲孔、孟之道而为诗赋,何关修身,何益治国!由是海内之士,稍知从事实学。臣今所诵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谓道学!而俗儒守亡国馀习,欲行其说,故以是上惑圣听。恐非陛下教人修身治国之本也。」事遂止。”
许衡以病辞请,不许,拜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征其弟子王梓。姚燧等为斋长。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三月甲申,蒙古中书左丞许衡上疏论阿哈玛特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诸事,不报,因以老病请解机务。蒙古主不许,且命举自代者。衡奏曰:用人,天子之大柄也。臣下泛论其贤否则可,若授之以位,则当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乙酉,拜衡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即燕京南城旧枢密院设学。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因请征其弟子王梓、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如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善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以为得师。
十一月,蒙古建国号大元。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十一月,乙亥,蒙古建国号曰大元,取《易》「大哉乾元」之义,从太保刘秉忠请也。”
至元九年壬申(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七十二岁。
谋僧入元境。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〇》:“(至元九年)十一月,己巳,元发兵伐耽罗。时朝廷患刘整为元用,京湖制置使李庭芝请以整为卢龙军节度使,封燕郡王。帝从之,遣永宁僧赍告身、金印、牙符及庭芝书期致之。僧入元境,事觉,元主敕张易、姚枢杂问,整自军中入见元主曰:「此宋人患臣用后襄阳,欲以此杀臣耳。臣实不知。」元主赏整,使还军中,诛永宁僧及其党,且令整移书来责执政。”
尚书省并入中书省。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春正月,甲子,元井尚书省入中书省,平章尚书阿哈玛特、张易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参知尚书省事张惠为中书左丞,参知尚书省事李尧咨、敏珠尔丹并为参知中书政事。罢给事中、中书舍人、检正等官,仍设左右司。省六部为四,改称中书。……庚辰,元改北京、中兴、四川、河南四路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京兆复立行省。
改中都为大都。
《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壬辰,元改中都为大都。
◎至元十年癸酉(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七十三岁。
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谋南伐事。
《姚枢神道碑》:“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其年襄阳下,问其事宜,公对:「吕文焕以江淮一使兼上路总管,生券军纵还,熟券徙之河北。」皆可。”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〇》:“夏,四月,辛卯,元将相大臣皆以南伐为请,召姚枢、许衡、图克坦公履等问计。公履等曰:「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此其时矣。」元主然之,以史天泽、阿珠、阿尔哈雅行荆州等路枢密院事,镇襄阳;哈坦、刘整、达春、董文炳行淮西等路枢密院事,守正阳。天泽等陛辞,诏谕以襄阳之南多有堡寨,可乘机进取。仍以钞五千锭赐将士及赈新附军民。”
七月,许衡请还。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〇》:“秋,七月,许衡请还怀孟,元主以问翰林学士王磐,磐对曰:「衡教人有法,诸生行可从政,此国之大体,宜勿听其去。」元主又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乃听衡还。刘秉忠、姚枢及磐、默等,复请以赞善王恂主国学,衡弟子耶律有尚、苏郁、白栋为助教,庶几衡之规模不致废坠;从之。”
◎至元十一年甲戌(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十四岁。
奏议大举。
《姚枢神道碑》:“十一年,初议大举,奏:如求大将,非中书右丞相安图、同知枢密院事巴廷不可。七月,左丞相巴廷陛辞,付敕书:「惟逆战者如军律,余止杀掠。古之善取江南者,惟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亦一彬也。」既济江下鄂,使至,夜召见公,帝忧见色,曰:「自太祖戡定天下,列圣继之,岂固存之,令久帝制南国耶?盍天命未绝。朕昔济江而家难作,天不终此,大惠而归。今巴廷虽济江,天能终此与否,尤未可知。是家三百年天下,天命未在吾家,先在于彼,勿易视之。其有事宜,可书以进。」公言:「严兵守鄂,无使荆阃断阳罗渡,先遣使责负岁币、留行人之罪。」”
七月,宋度宗驾崩,赵显即位,为宋恭帝次年改元德佑。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〇》:“秋,七月,癸未,帝崩于嘉福殿,年三十三。嘉国公即皇帝位。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及崩,贾似道入宫议所立,众以建国公昰当立,似道主嫡,乃立嘉国公。时年四岁,皇太后临朝听政。……冬十月甲子,诏以明年为德祐元年。”
◎至元十二年乙亥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七十五岁。
议征宋宜止杀安民。
《姚枢神道碑》:“明年(至元十二年),公又言:「由陛下降不杀虏之诏,巴廷济江,兵不踰时,西起蜀川,东薄海隅,降城三十,户踰百万。自古平南,未有若此之神捷者。然自夏徂秋,一城不降,皆由军官不思国之大计,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是致。降城四壁之外,县邑邱虚,旷土无民,国将安用?比闻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宋之不能为国审矣,而临安未肯轻下。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盖不敢也,惟惧吾招徕止杀之信不实,诈其来耳,是用力拒。宜申遣公干官,专辅巴廷,宣布止杀之诏,有犯令者,必诛无赦。若此则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军力不费。老氏有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疾疫随之。」军虽不试,而民止得其半。况今民去南亩,来岁之食,将安所仰?帕手腰刀,必倡为乱。袒臂一呼,数十万众不难集也,虽非劲军,壁山栅水,卒未易平。是一宋未亡,复生一宋。南方官府,以情破法,鞭背文面,或盛竹络,投诸江中。又盐铁酒酤,榷始汉代,其后因之不废。今方新附,若复征之,人必离散。」制曰:「鞭背、黥面及诸滥刑,宜急除之。榷酤后议。」”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二》:“九月,丙申,元兵攻常州,久不下,昭文馆大学士姚枢言于元主曰:「陛下降不杀人之诏,巴延济江,兵不逾时,西起蜀川,东薄海隅,降城三十,户逾百万,自古平南未有如此之神捷者。今自夏徂秋,一城不降,皆由军官不思国之大计,不体陛下之深仁,劫财剽杀所致。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宋之不能为国审矣,而临安未肯轻下。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惟惧我招徠止杀之信不坚耳。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军力不费矣。」”
姚燧为秦邸文学。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后以秦王命,安辑庸、蜀。
《元史·卷一七四·姚隧》云:“燧年三十八,始为秦王府文学。未儿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庸、蜀。”
《牧庵年谱》:“《张詹丞碑》云:当十有二年,太师奉朝请京归,燧秦邸文学,俾从之西。凡偕以三使蜀。及转陕西宪副,引为椽属。”
史天泽卒。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二月,元平章军国重事史天泽,至真定病笃,附奏曰:「臣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语不及它,遂卒。元主闻讣震悼,谥忠武,追封镇阳王。”
◎至元十三年丙子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十六岁。
罢昭文馆,拜翰林学士承旨,拜大礼使。
《姚枢神道碑》:“十三年,罢昭文馆,拜翰林学士承旨,仍详定礼仪。宋平,凡其侍从之臣以士子入见者,必令见公,询其学行而官之。九月,享庙,拜大礼使。”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至元十三年)九月,壬辰朔,命国师作佛事于太庙。庚子,命姚枢、王磐选宋三学生之有实学者留京师,馀听还家。”
南宋朝廷奉玺降元。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二》:“春正月辛卯,元张弘范、孟祺、程鹏飞,赍所易宋称臣降表至军前。……二月,丁酉朔,日中有黑子相荡。帝率文武百僚诣祥曦殿望元阙上表,乞为藩辅。元巴延承制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命蒙古岱、范文虎入城,治都督事,又令程鹏飞取太皇太后手诏及三省、枢密院呈坚、贾馀庆等檄,谕天下州郡降附。……巴延令张惠、阿喇罕、董文炳、张弘范、索多等封府库,收史馆、秘省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罢官府及侍卫军。”
三月二十四日,姚燧以汉、嘉新下,入谕其民。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姚燧》:“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庸、蜀。明年,汉、嘉新附,入谕其民。”
《牧庵年谱》:“《寄贺者九顶山题名》云:「天子嗣位之十五年,大参公相秦藩。明冬,以王教安辑庸、蜀。又明年,以汉、嘉新下,入谕其民。休旬佳日,公因访李冰遗烈,登山东顶之上,书公及同游者姓名。三月二十四日,其岁丙子,其年至元之十有三年。王府文学姚燧记。」则先生与大参公同在嘉州。其年,南宋平。所谓「大参」,盖商公左山也。「嗣位之十五年」,以中统初元考之,当是此年也。”
六月,诏许衡赴京师,教领太史院事。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六月甲戌,以《大明历》浸差,命太子赞善王恂与江南日官置局更造新历,以枢密副使张易董其事。易、恂奏:“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从之。诏衡赴大都。
◎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七十七岁。
三月,患病,百日痊愈。
《姚枢神道碑》:“明年(即至元十四年),上以自九月不雨至于三月,问可以惠利斯民者,公曰:「靡谷之多,无若醪醴曲蘖。京师列肆百数,日酿有多至三百石者,月已耗谷万石。百肆计之,不可胜算。与祈神赛社,费亦不赀。宜悉禁绝。」皆从之。”初,公方奏事,得疾,忽跽不能言,帝急命从臣扶出,登车至家未苏,百日而愈。”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三月,帝以去冬无雨雪,春泽未继,问便民事于翰林国史院耶律铸、姚枢、王磐、窦默等,对曰;「足食之道,唯节浮费,靡谷之多,无逾醪醴,况自周、汉以来,尝有明禁。祈神赛社,费亦不资,宜一切禁止。」从之。”
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七十八岁。
是岁七月二十三日,姚枢卒。
《姚枢神道碑》:“后三年(即至元十五年),疾再至,昏默三日薨,寿七十八。京师士夫哭祭,如失亲戚。”
《三贤堂记》:“先公以十五年卒,年七十八。”
《牧庵年谱》:“(至元十五年)是岁秋七月二十三日,文献公薨,寿七十有八。”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至元十七年)八月丁亥,翰林学士承旨姚枢卒,谥文献。枢含弘仁恕,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患之临,不见言色;有来即谋者,必反复告之。
按:《姚枢神道碑》没有明确记载姚枢的出生时间,去世时间只用了“十三年”、“明年”及“后三年”来表示。综合《三贤堂记》和《牧庵年谱》等记载,可以印证为“十三年”、“明年(十四年)”和“后年(十五年)”。而《元史》、《新元史》及《续资治通鉴》等文献的原作者,误将“后三年”理解为“明年(即十四年)”之后又三年,所以有了姚枢卒于“至元十七年”的结论。加上“寿七十有八”,按照古人以虚岁计算年龄的惯例,得出了姚枢“生于1203年,卒于1280年”的说法。
谱后
◎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
姚炜任礼部郎中。
《姚枢神道碑》:“闵惟子炜,生十五年,未授之室,赐聘财如所赙。明年,官以礼部郎中,皆异数也。”
◎元贞二年丙申(公元1296年)。
子姚炜迁葬于辉州,裕宗赠谥。
《姚枢神道碑》:“后十八年,当元贞二年(1296)五月,炜徙葬,卜于西洛金门山祖茔,别兆于辉菊山之阳。……后十九年,当元贞二年(1296),裕圣太后以尝侍进裕宗,言之成宗,赠谥荣禄大夫、少师、文献公。”
《牧庵年谱》:“元贞二年丙申,先生五十九岁。因改葬少师于辉,襄事归郢。《劝家白公碑》云:「夫人贾以苟宗道埋辞求铭坟道,数年不能叙其事。去冬以史事入翰林,过辉,夫人祈姨母为言。」是必葬少师之时也。又有寿词《春从天上来》,先生元贞之元在翰林,明年改葬少师而出。此词有蛮荆之语,当是三年未改大德之春作者。”
《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详定礼仪事姚枢赠荣禄大夫少师谥文献公制》(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卷一》):“可赠荣禄大夫、少师,谥文献公。主者施行。”
按:辉县市政协文史委员秦启安在辉县市宣传部主办的《百泉湖》杂志2013年第12期发表的《西关旧有姚公祠》载:“姚枢去世18年后,他的儿子姚炜将他迁葬洛阳祖茔,并在辉县百泉之东1.5公里的田垅阡陌中,为其建起一座‘别兆’,即衣冠冢,代其寄托生前对百泉的眷恋之情”。
但是,《牧庵年谱》记录了姚燧因迁葬姚枢至辉县的情况,但没有提到“西洛金门山”的记载。所以,姚枢在辉县墓地为“衣冠冢”的说法是错误的。
西洛金门山:西洛,即洛阳。北宋时,称开封为东京,洛阳称西京、西洛。北宋富弼《留守太尉相公就居为耆年之会承命赋诗》云:“西洛古帝都,衣冠走集地”。金门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南。《水经·洛水注》:“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
◎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
武宗追号。
《姚枢神道碑》:“武宗追号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鲁国公,谥仍其旧。又推恩再世:考仲宏,赠太保、仪同三司、鲁国康懿公;祖锜,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鲁国惠靖公;妣张氏,祖妣李氏,皆鲁国夫人。”
《翰林承旨姚枢赠谥制》(元王构《元文类》):“可加赠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仍谥文献。”
◎皇庆二年癸丑(公元1313年)。
姚燧以七十六岁薨。
《牧庵年谱》:“皇庆二年癸丑,先生七十六岁,是年,复以翰林承旨如。先生已卧病郢城矣。有《宁国路修庙学碑》、《赏花十诗》、《九日》、《「感皇恩」乐府》,盖先生绝笔也。先生九月十有四日薨,葬郢城北台之陂乡。
◎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
姚炜以河南行省左丞奏请。
《元史·卷二九》:“闰月乙丑,命整治屯田。河南行省左丞姚炜请禁屯田吏蚕食屯户,及勿务增羡以废裕民之意,不报。……二月庚子,姚炜以河水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仿古法备捍,仍命濒河州县正官皆兼知河防事;从之。”
◎泰定三年(1326年)。
姚炜以陕西行台中丞奏请。
《元史·卷二九》:“冬十月庚子,陕西行台中丞姚炜,请集世祖嘉言善行,以时省览,从之。”
◎致和元年(1328年)。
姚炜任河南行省左丞并储庆使。
《元史·卷三二》:“冬十月甲寅,罢徽政院,改立储庆使司,秩正二品。平章政事速速、明里董阿并领储庆司事,鹰坊伯撒里、河南行省左丞姚炜并为储庆使,元帅也速答兒执湘宁王八剌失里送京师。
◎天历二年(1329年)。
姚炜任储政使。
《元史·卷三三》:八月庚戌,改詹事院为储政院,伯颜兼储政使,中政使哈撒兒不花、太子詹事丞霄云世月思、前储庆使姚炜并储政使。
◎至元后四年(公元1338年)。
姚堉任管勾。
《秘书监志·卷九》(元王士点、商企翁):“题名周之外史,职掌坟典秘书之官。始由两汉,爰至我朝,收古今之图籍,贮之秘府。奉藏之官,协恭寅畏,为中朝之清选。征其供职之氏名先后,书诸左方。管勾(至元十六年十二月设一人。月俸一十五两。)……姚堉(字载夫,大都人,雪斋先生鲁国文献公枢之孙。至元后四年闰八月初十日自资成库提点、以奉议大夫上。)
◎至元后六年(公元1340年)。
秘书监姚堉奏《天寿节贺表》。
《南台备要》(元刘孟保):“虹流华渚,呈上帝之储祥。电绕斗枢,仰圣君之受命。欢盈宇宙,瑞郁寰区。中贺德辅天心,基承祖训。涣纶音以彰大化,号令聿新。施霈泽以示同仁,典章仍旧。愿跻仁域,共沐恩波。臣等职掌秘书,班联内署。嵩呼万岁,诵四月维夏之诗。虎拜千官,致一人有庆之祝。臣某等无任瞻天乐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
姚堉建言盐法。
《秘书监志·卷八》(元王士点、商企翁):“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十六日。准御史台咨。承奉中书省札付。据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申。准淮安等处分司牒。该准副使姚太中牒:尝谓致治必澄其本,救弊必塞其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欲行去其弊,未之有也。切睹朝廷立法,甚为允平。有司奉行,常患不至。法不披详,人多寃枉。伏睹国家以盐课为重。比因各处私盐生发。盖因拘该有司,失于关防,以致侵衬大课。廵案至淮东路,据本路牒报,到见禁罪囚数内,盐徒四起。一起郭老九等,状招不合于至正八年四月十六日,各出本钱壹拾锭,于安东盐仓河下卞纲头买讫私盐,大小肆拾陆袋。一起包和尚,状招不合于至正八年五月初五日,用钞壹拾壹两伍钱,买到庙湾场灶户蒋海驴私盐壹伯捌拾斤。一起戚都保,状招不合于至正八年九月十八日,同徐子中等四名,各出本钱,共肆拾伍锭,于调字纲卞纲头处买到私盐捌拾伍蒲包。一起许季保,状招不合于至正八年七月初六日,用钞壹拾两,于五佑场广盈团蒋六三处,买到私盐壹百余斤。除录另行外,切详凡私盐及犯界盐货,止理见发之家,不得展转指攀平民之例。谓如甲私盐被获到官,招指此盐系乙处所属,乙又不招,复指于丁,是为展转指攀。令郭老九等,明供所犯私盐,于调字纲、卞纲头、庙湾场灶户蒋海驴、五佑场广盈团蒋六三处,买到多至万余斤,少者数拾引。本系各场元煎官盐,为因场官、纲官通同廵盐军官军人,纵令灶户纲头恣意盗卖。比与小民煎熬展转,攀指人数不同。此等之人处心侥幸,货盐则收利于已,事发则归罪于人。捕获之际,盐徒指出各场偷卖官盐之家,其路府州县必须移文合该场分,并申牒运司取发,皆以止理见发,不得展转攀指。及以起火时月,有妨办课为词,往往狥私占吝,一概置而不问。是致猾吏得以肆其奸,盐徒得以长其恶,使愚民枉受役配之刑,场纲人等坐享丰厚之利,苟免犯卖之愆,甚失朝廷立法之初意。又恐日就月将,大启幸门,为弊滋甚。今后除小民自行煎熬,依例止理见发。如此不惟用法允平,抑且盐课易办,而斯民亦免枉罹刑宪之苦也。”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20-6-15 08:59:2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伟在《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一文中,记录了姚枢家族两位先祖姚企晖和姚璹的墓志铭,即姚企晖“其始祖唐梁公讳元崇”,和姚璹“乃唐开元梁文贞公之远裔也”,表明其家族上溯源于陕州姚氏宣业系(即唐相姚崇家族)。
# G) V- A: q+ K8 O: K1 V/ o' x% ?6 H. ?& `# b' a: G8 K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20-6-17 08:07:51 | 只看该作者
姚勇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可不可以做一个姚崇公到枢公的吊线图。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8:52:3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有资料表明,姚枢家族(柳城姚氏)源自陕州姚氏,但出自哪一支还有待考证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发表于 2020-6-17 19:14:59 | 只看该作者
Jeep
2 G. F+ Y3 h% W; L
辉县西关姚氏,也是姚枢后裔,和姚屯同宗同源,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相互的字辈不能统一了。
4 d% z0 h! o! h& y7 r
; M  }7 n) d: B0 u' a*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20-7-25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四十一岁。6 H# C5 m& p( E# G) S5 L* C
十月,任燕京行台郎中。
. u" x: J! F/ @. E《姚枢神道碑》:“岁辛丑,赐锦衣、金符,以郎中牙鲁瓦赤行台于燕。”
8 a( V: I+ g4 p% S9 z! ~7 M# \* Q2 a5 i
查洪德点校《姚燧集》标点错误,应改为:岁辛丑,赐锦衣、金符以郎中。牙鲁瓦赤行台于燕。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15:18:48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义宽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12: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