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文武5 W0 `2 E3 `) r! U% ~: A
此文所谓姚崇家训,指姚崇的《遗令诫子孙文》。古代所谓令,是宰相大臣发布的指示,需要下级照办的。形式上犹如皇家的诏、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遗令》是曹操临终所谓“分香卖履”的《遗令》。姚崇晚年虽罢相,但仍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意思是可以像三公一样给自己的手下授予官职。所以也是“出言即令”。此文可以简称《诫子孙文》,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遗嘱”。* ]9 ^9 j. O# |# a/ E( A5 K' O
" ^- t$ o3 d) o1 @姚崇《遗令》的侧重点即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在交代身后事的同时体现出对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嘱托。 " A! A" g m2 Q3 a! a; K * E5 p6 |! _7 Z1 d原文第一段,中心是说明一个人的富贵应该与自己的德行相称。实际上是临终之际的自我评价。名相将死,后人自有评论。儿孙也会树碑立传以评之。关于这一层,史实是张说撰文给姚崇高度评价。传说是“死姚崇智嫌活张说”,因为张说与姚崇曾有隔阂与矛盾。但此文字字面上意思有几层:一是自己也有不足,不必说得太圆满,语气极其谦虚谨慎。二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对既往过多计较。. _- g% U: h. D, F N
( r% `; ^- R! n8 K3 @: }& `
原文第二段,重点说子孙后代对财产的分配。既承接前文,不汲汲于富贵才是对财富的正确认识。后联系实际,自己已经把家产分析清楚,“预为定分”,即提前有了分家的计划书。据文意分析,姚崇一定另文分好了家产,而分割的方式一定是把全部家产分到个人名下,条理明晰,而不是有公产、有私产,公用的财产散灭最快。姚崇不是从亲情为切入点说,而是先讲人对富贵的正确认识,后讲自己的声名与祖宗的声名。兄弟因家产而反目成仇,是辱没家声的事儿。 % {. z) Q+ H/ f [% B( n; e& s7 G# }# T( ~
原文第三段,谈丧葬之事。从丧葬的费用来说,强调薄葬。引用前人的事例,说薄葬之优。厚葬诲盗,自己将受戮于地下。是从另一个角度申明薄葬的道理。 e$ P6 l' t9 y7 a6 [
+ U+ \1 r; _% L广义地说,全文即分三部分。因为薄葬的问题与时风不合,所以见出姚崇的高超、与众不同。最后两段也是薄葬相关的申述。% J$ ?/ d1 N$ V. y. Z% L B: X
6 F8 f$ ^- @2 Y2 j" i一是说佛,一是说道。因为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初唐佛道兴盛,民间丧葬之事,佛教道教都参加其中。或称斋醮,或称法事,是丧葬必备。形式越大,似乎越见子孙孝顺。甚而至于造像、建寺,都是丧葬、祭祀、追荐的一部分。所以姚崇谈佛道,相当于告诫子孙:9 a% M8 ~# X) ?" Q8 D* E
5 F5 r' ~) q$ X2 l. ~7 x$ u. Y
不做法事、 $ i/ N3 E7 e9 D; Q$ a$ D- t不造佛像、 9 k" S( s& [3 l2 T1 ^2 ~* H' w8 a不大兴施舍、4 p% L. @* z4 @1 Y; k: U
不造寺度僧。 ' o9 k1 J+ }8 t1 e, ~1 _——完全是丧葬的一部分。8 |" C" x5 _4 h& n5 I